请佛教的师兄们进入,希望得到各位师兄的帮助!

作者&投稿:蒸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师兄进~

弘化社 ,你百度搜索弘化社,弘化社有免费结缘的各类佛教书籍。

-----------------王舍城结集-------------------

一、大迦叶发起
佛陀涅盘时,首座弟子大迦叶正带领弟子们行化在摩竭陀国的南山一带。一行人在赶往拘尸那罗城途中,从一名外道口中得知佛陀已入灭七日的消息,证果的比丘都默然肃立,还没开悟的比丘则恸哭失声,有的还捶胸顿足,甚至仆跌在地,伤心翻滚,哀嚎着:“佛陀入灭得太早了!世间的法眼隐闭得太快了!”呈现着一片哀痛悲凄的景象。

突然,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竟高兴地说:“大沙门在世时总是说:‘这是如法,那是不如法;这应该做,那不应该做。’我一直感到很厌烦。现在我们总算可以任意而为,自己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了!”大迦叶听到这样的话,心中异常难过,惟恐僧团中出现更多的破戒比丘,破坏戒律,造成佛教的衰败。为防患未然,大迦叶尊者下定决心,要推动经典的结集,让正法流传下来。

结集之前,大迦叶尊者在提名的五百大阿罗汉中,将多闻第一的阿难摒除在外。因为阿难当时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不被允许参与结集,尤其大迦叶一直不能接受阿难帮助女众出家。此外,他还数落阿难,说他当时既然在佛陀身旁,为何没有请佛住世等种种罪过。

然而,僧团大众认为阿难尊者随侍佛陀二十五年,亲闻佛陀应机教化不同众生,被誉为多闻第一,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是最具有资格担任诵持法藏的人。最后,由于阿难勤奋精进,一日一夜间忍辱加行,终于证悟,参与了结集的盛会。

二、经与律的雏型

结集的地点位于王舍城郊外毘婆罗山腰上的七叶窟中。阿闍世王在雨季开始之前,就做好了结集的一切准备工作。大迦叶尊者担任会议主席,首先由优波离尊者恭敬地登上座席,每日诵出若干条戒律,在往后的九十日当中,共分八十次诵出,经大众讨论确定后,编成一部“律”典(梵 vinaya ),即《八十诵律》。由于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公认没有错误才被编入,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其后律部学者依据这部根本律,推演开展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统称为“律藏”。而这部《八十诵律》今已不存于世。

现存的律藏有南传的巴利文《律藏》及汉译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以及西藏译的《律藏》等。由于这些律藏经由各部派所传承,形式上虽然约略相同,但内容却有若干差异,禁戒的条数也多少有所增减。关于律藏的内容,通常分为两部份:

波罗提木叉(梵 pratimoksa ):就是教团规范僧众生活的戒条条文,其中包括各种制戒的因缘,以及对触犯者所犯轻重罪责的详细解说。

犍度(梵 skandha):有关整体教团活动的仪式、制度,及僧众的生活礼仪、起居举止等规定,一一给予具体详细的说明。

此外,巴利文律藏演变到后世,还增加了“附随”事项,也就是后编的部分,形成三部份。其中,详细说明的律,就称为“广律”;相对于此,辑录波罗提木叉的戒条,则称为“戒本”。

《八十诵律》经由优波离尊者逐日诵出后,次由阿难登上座席,把佛陀在不同地点,对各种不同根机者所讲说的教法,一一回忆讲述,并唱说“我是听佛陀这样讲的”,这就是经典开头首句的“如是我闻”的由来。在座大众对他讲述的内容,一一细心聆听,凡认为符合佛陀原意的就表示认可,认为不准确或有所遗漏的,就予以纠正或补充。 这样结集出来的法,被称为“经”(梵 sutra ),就是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阿含经》所结集的主要内容,记述佛陀的教说、弟子们的修道体验、传教活动等等。其中,最具有深意的是《阿含经》中广泛包含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这些教义经过部派佛教的演变发展,逐渐被整理编纂,直到西元前一世纪左右才用文字书写下来。

由于部派的发展广泛多样,当时各个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经》,充份表现出各自抄写增删的立场和特色。但是,当初各部派所传的《阿含经》,到现在几乎都已失传,目前只在巴利文《南传大藏经》中保留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这是属于南传斯里兰卡上座部系统的经典。在汉译大藏经方面,则保留了北传系统的《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等四阿含,大体上与《南传大藏经》的前四部相应。

这次的结集,被称为“五百结集”,也称为“王舍城结集”,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对后世而言,意义非常殊胜。


-----------------毘舍离结集-----------------
一、结集的远因
《五分律》卷三十记载着,佛陀入灭后,长老富楼那在南方听到王舍城经典结集的消息,随即率众赶来王舍城见大迦叶,当时他曾提出关于“饮食”的微细戒(小小戒)问题,请求讨论。但大迦叶尊者的观念和作风向来保守,他拒绝了富楼那提出的意见,并以僧团领导者身分,主导王舍城的结集,告诫比丘大众“若佛陀所未制,不应妄制;若已制者,不得有违”的原则,作为大众遵循的法则。第一次结集的成果虽然辉煌,但也因排除了部分人的建议,而导致日后部派分裂的原因;同时,对于这类生活枝节微细戒看法的不同,也埋下了第二次结集的远因。

二、十事非法

就在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东方毘舍离的跋耆族比丘众对戒律的态度,与西方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有所不同,而引起了“十事非法”的诤论。

一日,耶舍来到毘舍离城,正逢布萨日,看到东方的比丘众向信徒收取金银供养,耶舍就痛斥跋耆比丘众的行为不如法,违反戒律,同时也指责布施的信徒,认为他们的布施也是不如法的。比丘众对耶舍的非难感到十分愤慨,要求耶舍必须向信徒道歉。耶舍诚恳地向信徒致歉,并详细地说明戒律的意义,因而博得信赖;但恼怒的跋耆族比丘众,最后竟将耶舍逐出城外。此后,双方分别游说四方的长老大德,争取支持,于是就拉开了第二次结集的序幕。东西方比丘的诤论,虽因银钱而起,讨论的内容却广泛包括十条生活细节:

角盐净:允许保存食盐在角器中,以便日后再用。

二指净:在正午之后,日影斜出二指之前,仍可进食。

他聚落净:在一餐用完之后,仍可到别的地方进餐。

住处净:在同一教区之内,可以不在同一处参加布萨大会。

随意净:作决议时,允许有人缺席,只需缺席者事后承认决议即可。

所习净:可以继续学习出家前所学的知识。

生和合净:可以饮用未经搅拌去脂的牛奶。

饮闍楼伽净:可以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时可不用贴边,大小也可随意。

金银净:允许接受和积蓄金银钱财。

东方的跋耆比丘众认为十事属于小小戒,可以开许,而耶舍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是违反佛陀的规定,因此召集七百位上座长老到毘舍离举行结集,宣布上述十事不合律制,是非法的。大会由此重新审定律藏,这是为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因结集地点在毘舍离,所以也称为“毘舍离结集”。此事由耶舍引起,所以常被称为“耶舍十事”,又称“七百结集”。

大会讨论结束,东方比丘众在上座代表会议上失败,心中仍旧不平。传说,后来他们聚集十万名比丘大众移往别处,再次举行大会,独自订定律制的内容。佛教由此一分为二,出现西方上座部和东方大众部两大派别。从此,保守与开放的态度,严谨与随缘的作风,处处形成对立,佛教也正式步入部派时期。

实际上,跋耆比丘众当初只是想调整僧团既有的规矩和纪律,因时制宜,使其更符合当地习俗和社会变迁的事实,并没有想到因此造成僧团意见上的严重分歧。

三、大天五事

据南传佛教的史书记载,十事之争,不但是第二次经典结集的主题,而且也直接造成佛教的根本分裂;但在北传佛教中,人们相信佛教的演变分化,主要是“大天五事”争论的结果。大天是佛陀涅盘百年或两百年间的一位比丘,传说他曾犯五逆重罪,后来悔过出家。出家之后,他对阿罗汉的修证果位做了新解释,认为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仍会受天魔的扰乱诱惑而梦失不净;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对佛法诸谛仍有疑惑处;要由他人授记,才知自己已证解脱;必须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他将自己的主张编成一首偈颂: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这种说法与人们原来对阿罗汉的看法不同,于是引起僧团内的争论,围绕这个争论,北传佛教认为佛教之所以开始分成两派,是因为支持大天的人组成了大众部,而其他人组成了上座部的缘故。


----------------华氏城结集-------------------

一、阿育王召集千名高僧
佛陀入灭后二百多年,是阿育王的时代,大乘菩萨道思想在这时候也已经出现。阿育王虔诚奉佛,以正法治国,在各地广建堂塔、伽蓝,鼎力护持佛教僧团。然而当时有许多附佛外道并未正式受戒,就自称是佛教的比丘,混迹在僧团中,他们就是所谓的“贼住比丘”。这些贼住比丘往往轻忽戒律,超出僧团教制的规范,对教法教义经常提出不同的解释,因此产生许多纷争,甚至导致僧团无法和合布萨,长达七年之久。阿育王担心贼住比丘破坏僧团,敕令将邪见、破戒之徒全部摈出,不许混住。同时,为了确定正确的教制教法,便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在阿育王亲自召集,目犍连子帝须上座主持下,共有一千名精通三藏的高僧参加结集大会。目犍连子帝须搜集二百余条异端邪说,由大众共同讨论,加以批判,斥为谬论异说,并将诸派异说的批判编定汇集成为一部《论事》。

二、论的雏型

与前两次结集一样,第三次结集也对三藏进行整体会诵与重新确认的工作,至此,经藏和律藏可说全部结集完成,论藏也初步形成。由于《论事》主要是针对教法教义不同解释的批判和厘定,成为后来所有“论藏”(梵 abhidharma-pitaka)的渊源,因此被视为一切“论母”(梵 matrka,摩呾理迦)的雏型。

《论事》是锡兰大寺派所传,是评破各部派异说的著作,共有二十三品二百十七论,每品之末都附有“摄颂”。基本主张有:

过去法与未来法没有实体,只承认现在法为实有。

并非一切法皆为实有。

四谛可以藉由现观而顿悟证得。

不承认“中有”的存在。

证得阿罗汉果位,必能不退转。

不承认有真实的补特伽罗(梵 pudgala,包括个人、自我等义)存在。

佛与二乘的修道有所不同。

由此看出,此书是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

---------------其他结集---------------

一、第四次结集
佛教史上历经三次伟大的经典结集,三藏圣典几近完备。其后,还有传说中的第四次结集,是在西元二世纪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迦腻色迦王信仰佛教后,每天都礼请一位出家人来为他讲解佛法,然而,他发现出家僧众对佛法各有不同的解说,令他感到困惑。因此他向高僧胁尊者请问各种解说,孰是孰非?胁尊者回答说:“佛陀灭度这么久了,各宗各派师徒相承,各自严守自家的宗义,也各自宣称自家的解释最好,实在无从判定其间的是非,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以正明义理。”迦腻色迦王邀请学德并重的比丘众,共有四百九十九位,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举行第四次结集,由胁尊者主持整个会议过程。

胁尊者八十染衣出家,精进修行,胁不至席,三年证得阿罗汉果。时人推崇他求法的勇猛精神,因此尊称他为“胁尊者”。第四次结集时,迦腻色迦王特别邀请他主持会议,重新修订三藏教典,将有关佛法的各种不同解说都提出来讨论,尤其对经、律、论三藏广泛注解,各有十万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这些注解成为今世流传的《大毘婆娑论》。

三藏经过多次的结集,佛法根本典籍毕竟完备。《菩萨处胎经》记载说:“尔时,佛陀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犍槌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一处。’”这是把佛法分为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典。依据大乘论师的看法,在佛陀灭度七日夜后发起的结集,已经可以看到“菩萨藏”的名义,因此可以说,第一次结集中已含有大乘经典的法义了。

二、《南传大藏经》的结集

时至今日,佛典结集的伟大工作仍在进行。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两千四百名高僧在缅甸首都曼德勒举行了第五次结集;一九五四年至五六年,缅甸佛教又在仰光北郊的一座山岗上,集有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各国上座比丘二千五百众,举行第六次的结集。这次结集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完成目前最完善的《南传大藏经》。

《南传大藏经》是南传佛教所依据的圣典。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马尼王在无畏山精舍邀集五百圣者,用当地土语记载口传的三藏典籍,成为《南传大藏经》的雏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传写的佛典全部改写为正式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的注释书,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至此才见完整。后来,佛音又远到缅甸等地传道,这部大藏经也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可以说,巴利文三藏是以锡兰岛为中心,渐次流布于中南半岛,甚至南洋等处。今天的《南传大藏经》已经有锡兰语、缅甸语、暹逻(泰国)语及柬埔寨语等各种版本。西洋佛教学者从十九世纪开始,也对巴利文佛典发生兴趣,进行学术的研究。

佛教圣典的流布,从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在陆续整理研究,薪火相传,至今不绝。所结集的三藏教典,将佛陀的教法流传下来,使佛弟子们的修行有真实的依据,负起了正法弘传的功能,使佛法能广住久行于世,是佛教发展中的一大伟业。


-------------------------------------------------

楼主指的应是第三次结集

人本身就有欲望,你说邪火旺,还是自己所感召,倘若内心如佛一般绝不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凡事向内求。建议修身养性,多读佛经,深入经藏。明佛理,然后多念咒,你不是也说念咒很有效,那么以后可以多念,长时间自然会烦恼轻,也就没有这样的事。

去医院就医,检查身体状况,用医药调理一下。接着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菩萨帮助消除业障。勇敢的闯过这一关。
阿弥陀佛

。。。不知所言。都不说清楚谁知道?看医生去

业障深重,不予理睬,继续精勤修学。
当一心念佛,念到心清净了无他了,自然魔障无法侵心

拜佛 是最好除去邪火的方法
就是运动哦

说明你过往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也不只是今生,也许是上辈子或者轮回的某一辈子),现在是业报,就是报应找上门来。

末学在此要恭喜你,你念佛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说明你可以通过系统性、持续性学佛来重塑自己,解脱自己。这是好事。

末学建议你每天抽时间读《金刚经》或其他觉得投缘的经文,完整读个1~7遍(多多益善),另外,选择自己觉得投缘的佛号和心咒,各念108遍。

平时对别人好一点,多帮助他人,有经济能力就多放生和布施(捐款救济)有需要的人(可以捐给慈善机构或者乞丐、或者到寺庙添香油钱)。

如果你按末学所说的,相信你一段时间之后,一定有质的飞跃。身体更健康了,精神状态更好,你所害怕的邪火也不会再出现!

相信末学,末学是过来人!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有什么问题,你可以私信或留下邮箱给末学,末学一定尽力帮助!


师兄们,念解结咒真的有用吗
师兄们,念解结咒真的有用吗?在佛教中,解结咒是蒙山施食法会中的一部分。据说,这个咒语可以解开众生之间的冤结,使他们能够和平相处。这个咒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当时,阿难尊者在林中修行时,看到了一个满身火燃、痛苦不堪的饿鬼,这个饿鬼告诉阿难,如果他能够以饮食施予六道群灵,并供养...

佛教师兄弟们帮忙,阿弥陀佛,求一封宏琳法师写给某青年佛弟子的原信!
佛教师兄弟们帮忙,阿弥陀佛,求一封宏琳法师写给某青年佛弟子的原信! 130 并说说你们的读后感,我们学佛弟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在日后弘扬正法而少造诽谤三宝的业呢?末学愚昧无知,希望师兄们多多给我建议,不要眼睁睁的看着我走向地狱的深渊,我们居然是师兄... 并说说你们的读后感,我们学佛弟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在...

关于佛教的几点小问题,师兄们帮我解答
这句话出自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蒙佛教诲后所说之偈,表广大的菩提心和大悲心,愿意将自己的身心贡献给法界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这句话用你大概可以理解的话说就是,完全明白一切现象,并且安住最高真理的境界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看佛教祝福各位师兄的话语
看佛教祝福各位师兄的话语... 看佛教祝福各位师兄的话语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没有文化的年迈农民工退休后干点啥好?莫文灵云南 高粉答主 2017-03-22 · 药山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一代身份证) 莫文灵云南 采纳数:6075 获赞数:52339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1、集曼陀之雅华,...

请问修净土的师兄们一真法界是什么样的境界,自己还是没开悟,该怎么修行...
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开悟,就是晓得,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怎样的,也就是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一心不乱,花开见佛。一真法界,当你念佛念得花开见佛,即入一真法界,不可思议解脱。这个一真法界,就是一真一切真,没有对立,一切圆融无碍。这样的法界,又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中的入法界...

佛弟子进,请教师兄们一个问题?
有意为之的,就是居心叵测了,我们要注意保护,不被其影响,如果生起一念嗔恚,就火烧功德林了。无意为之的,就是还没有接触、理解正法,或者是业障还比较多,或者是因缘还没成熟,我们就要学释迦世尊,先做好自己,感动他们。世尊当年在世,为人演说正法,也是一样,演,是先做到,做出来,说,是...

佛教,怎样才能断妄想执着,请师兄们教教我,
看破,放下而已。比如:我们想得到的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果报而已。不种因不会有果。命中有的(种过因)不会拉下一点。命中没有的(没种过因),想得到或再努力也得不到。所以古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相当有道理的。另外可以多看看因果报应的故事。

(佛教)是不是对所有同修都叫师兄?
是奶奶就叫奶奶。)2.平辈称师兄(我本人,如果认识而且很熟悉,真称姓名。不认识的都称师兄)。3.小辈称同修(我本人一般直称名字。不认识的,会出于爱心,称为孩子、呀同修)。佛教没有那么多的形式上的规矩,只要心正,有慈悲心,发菩提心,法不定法。以上是个人建议,可供参考,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请问师兄们佛教讲阇提花是什么花
阇提花,读音是dū tí huā,解释为金钱花的别名。

师兄们卧室中能放佛像吗
心诚最重要。如果条件可以,供在大厅最如法。如果条件不许,可以供在单人房。在像在拉一帘幔帐即可。如果连房间也无处可供,佛的法身遍法界虚空界,心中有佛以观空礼佛就可以了。以下是圣严法师开示:教徒礼佛是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表示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凡是正信的...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如何如法恭请法师讲课开示佛法? -
阳娴纳川: 阿弥陀佛,您好,这个问题非能用简单的言语可以讲清楚. 首先,需要先确定要迎请哪位师傅,你要迎请的这位师傅是否可以出席?之后应该与师傅进行沟通,看看师傅打算做哪些方面的开释,通常讲经不是一天能完的,最起码也要2-3天.如果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进行开释,那么一天时间就足够了,打个比方来说“六度”或者“菩提心”等等类似的话题. 在你确定好上述的这些问题的之后,那么就要布置你的场地,必须要庄严,清静,师傅的座位安排在佛堂的正中,两边设居士席.至于具体的设计还要看你所在的地方有多大,来参加开释的人有多少.我建议你去附近的寺院询问一下那里的护法居士.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佛家人请进! -
阳娴纳川: 去请一本正规的地藏经,经文前后部分的内容都有的.一般是这样的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佛教的同修师兄们进来帮个忙 -
阳娴纳川: ——师兄,学佛若学得众怨群怒,那就证明自己走错方向了.佛法本来就是方法,如果因为你之前的成就影响了修行已经别人对佛教的看法,就要引起深思了.所以你这种情况,以我的经验看来,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尽管佛教弟子不可以占田问...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我想学佛,但我又不知怎样学去那里学,我工作很忙,但我是真心的想学佛,希望得到一位有缘的师兄帮下我. -
阳娴纳川: 呵呵,学佛很简单!皈依三宝,随便一家寺院即可!具体修行什么法门,楼主参阅一下《正信的佛教》一书后可自行选择!个人建议净土法门教适合工作忙碌的人!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请问各位佛教同修,成为在家居士以后怎么拜师,找合适的老师? -
阳娴纳川: 成为在家居士,就从佛制定的无漏三学戒定慧开始,守五戒,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除贪嗔痴慢疑见(首先要能找到自己的贪嗔痴,依般若智慧针对铲除之).至于拜师,不必苛求,佛的经典就是老师,佛教导'依法不依人'.但是,能够帮助自己学习正法的同修,善知识,可视为都是自己的'老师',可能只是一个问题、一个字、一个名词名相提供了帮助,他就是这'一个问题、一个字、一个名词名'的'老师'.只有在你通过修学,建立了一定的'学佛见地'后,再考虑寻'善知识'拜师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寻拜,走弯路、走错路的境地.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求佛门师兄指教,入流果须陀洹怎样证得?(合十跪拜) -
阳娴纳川: 要证初果的话,首先要先受戒得到一个真正的戒体,最基本的是五戒,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因为不持戒你修行的功德会漏掉,所以不持戒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没有戒体就不能修禅定,那么在受戒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请教佛法上有修为的各位师傅或者师兄,末学现在没有拜明师,所以学佛自己经常看些高德大僧如:印光、宣化 -
阳娴纳川: 没问题的 这样就可以的 你别忘了 佛就是师傅 是层次最高的师傅 其他修行人只是正在修行中的!!层次差别很大!!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修行佛教的师傅和师兄们进来一下 -
阳娴纳川: 有专门的房间供佛,很好啊.如果是让木工打制,大致的说,上部做成佛龛,摆放佛菩萨像的台面比供台的台面高出几个厘米.供台的台面之下,再做一个抽板,以备节日供品多的时候用.抽板下方,做一层抽屉或两层抽屉.抽屉下方做个橱.橱里可以加横隔板,也可以不加.自己打制的,尺寸需要根据你供的佛像的大小和数量来定.原则是佛龛不要过大,显得佛像太小.也不要太小,佛像摆里面太拥挤窄憋.佛像眼睛的高度与拜佛人的头顶齐平.摆放香炉莲花灯和供具的供台的高度,比龛室台面的高度低5到8个cm.佛龛的宽高度,根据佛像的大小来定.你也可以去淘宝,搜索卖佛龛或供台的等等,参考他们的样式和尺寸再自行设计会比较好.

驻马店市17710018167: 佛教师父师兄们进!
阳娴纳川: 那些菩萨及修行者,为了度化有情,乘愿再来啊~~ 色身,是人类本有的发育过程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