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最新研究动向?

作者&投稿:彩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是什么~

2004年3月18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行了一场国际学术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日本北海道大学津田芳郎教授、三木聪教授和吉开将人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系田浩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瑞熙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李晓教授以及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师生。
会议由中心主任张希清教授主持。张希清教授首先致辞,对三位远道而来的日本学者表示欢迎,并向他们逐一介绍中心研究人员。三位日本学者也分别作了自我介绍,并向全体到会人员分发了北海道大学的宣传材料。然后,张希清教授请与会学者各自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状况,并请日本客人首选发言。
津田芳郎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史的研究,以高桥芳郎为笔名发表了一些有关租佃关系的论文,因为日本有关中国史资料的缺乏,需要来中国查阅相关资料,希望在座学者给予帮助。
吉开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的中越关系史研究。在会上,向与会人员分发了他近期的三篇论文:《秦与南越在岭南史上的历史地位--兼论广州"秦代造船遗址"的问题》、《历史意识和地域形象:在两广和北部越南之间》和《南越印章二题》,希望在座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目前正在北大做访问学者田浩先生主要从事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朱熹的研究,已出版专著《朱熹的思维世界》。
朱瑞熙先生现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两位会长之一,研究面比较广,主要侧重于政治史和社会史。目前正在做两个课题,即编著《宋史研究一百年》和《二十四史系列辞典·宋史辞典》,希望对宋史研究的进上步向前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李晓教授是漆侠先生的学生,原任教山东大学,现调到中国政法大学。主要从事宋代经济史的研究,对政治史也有所涉及,已出版专著《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王天有教授是北大历史学系的前任主任,主要从事明史研究,关注于明代的政治制度。
李孝聪教授说,三位日本客人都很熟,尤其是吉开先生曾为校友,津田教授虽初次见面,但读过多篇大作,早有耳闻。李教授研究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地理和宋史,以区域史、城市历史地理主,偏重北方,都城和地方城市都做,更集中在地理、制度及城市社会。二是古地图研究,曾赴欧、美、日、韩等地搜集散失在外的中国古地图。现已出版《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正在整理出版《欧洲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三是主持中心项目,与罗新、刘浦江、臧健等教授进行"中国古代史文献与图像的数字化"工程,将建成一个大的数据库,链接到中心网页上,与研究人员共享。目前正在建设中,希望各位学者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合作。
陈苏镇教授主要做魏晋南北朝的研究,原本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周一良先生、田余庆先生和祝总斌先生三位历史系老先生中,周先生已去世,田先生和祝先生都已退休。目前中心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主要是阎步克、罗新和陈苏镇等。
臧健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籍整理工作,1990年以来侧重妇女史的研究,讨论宋代女子、女儿财产问题。同时作为本中心图书馆馆长,对三位日本学者馈赠给图书馆的书表示感谢,希望两校图书馆形成互赠关系,丰富馆藏,为双方师生提供便利。
刘浦江副教授主要从事辽金史的研究,近几年研究重点转向民族史,主要是东胡系和通古斯系两系。前些年曾在邓广铭先生的指导下做《三朝北盟会编》的点校工作,尚未完成。目前给研究生开设《三朝北盟会编》读书课。正在做的课题是编写契丹小字词典,工作量较大,大约需花八年到十年时间,希望能对辽金史研究有所帮助。
这次座谈会没有限定与会者讨论具体议题,主要是为中、美、日三国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次交流,学者们对三国的中国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现况有了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相信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必将促进中国史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

喜欢什么就搞什么,个人觉得如果有兴趣什么都好说。如果没兴趣,就算你的方向比较容易,估计到时候看大量自己不喜欢的文献,绝对是一种煎熬。

  先秦史研究: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一书,以聚落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探讨从村落到国家运动轨迹,论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途径和典型方式,属于别开蹊径的新视角,从而为新世纪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书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国家暴力的核心--王权的形成和强化作了全面考察,充分阐述了从“五帝”时期到“三王”时期,王权是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国家权力系统的集中反映。彭邦炯的《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是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农业的总结之作。该书有不少辨正前人之处,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既从纵向论证了商代农业早晚发展的不同,又从横向分门别类地对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农业作了系统地叙述,推动了商代农业史研究的深入。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一书,深入探讨和论证了殷商历法的纪日、纪月、纪年等问题,并对与历法有关的开象记录也进行了甄别,在全面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纠正了不少前人有关殷商历法的误说,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看法,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曲英杰《齐都临淄城》著作,是在全面剔梳史料并与考古发掘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研究齐都临淄的开创之作。书中不仅从宏观上纵向考察了齐都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而且微观上对临淄城内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甚至对春秋时齐国的贵族,诸如崔氏、国氏等世卿的宅居及其方位形制都进行了有根据的复原。因而《齐都临淄城》不仅对齐国史的研究很有意义,而且也为古都研究的深入进行了新的摸索。�
  国家重点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8年取得了许多新收获,其中偃师商城考古新发掘,不但确认了偃师商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之分,内城和宫城早于外城;而且也试图为夏、商之交的年代亦即为划分夏商文化提供界标。2月在山西侯马召开的“西周列王年代学考古专题研讨会”上,李伯谦教授提出了晋侯墓地八组墓葬分属于从晋武侯到晋文侯等八代晋侯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赞同,其分期研究成果可以与《史记·晋世家》记载相比较,将西周文化分期与西周王世对应了起来。此外,关于月相问题、铜器的考古学编年与断代问题、厉宣幽王年问题、甲骨文日月食研究与武丁的可能年代、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等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是朱大渭先生积40余年心血而撰写的40余万言的力作,全书由22篇论文组成,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医学等广泛领域。该书对于当时的官俸、官员致仕、政界名人的年龄结构、外科医学、畜牧等不甚为人注意的新课题均加以撰论,而对史学界研究成果较多的问题,如农民战争、民族融合、阶级结构、人物评价等,也撰写专文。而且在文献与考古资料中勤搜博采,殚心精思,因而能提出令人服膺的新解。台湾学者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文津出版社,1998年),依据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官文书,参照传世文献,考证了汉代的政治制度与地理状况。这本15万字的学术专著,距1996年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秦汉史国际讨论会”上谢桂华介绍尹湾汉墓简牍,时隔仅仅两年,而其完成初稿时间距《尹湾汉墓简牍》的出版仅七个月。如此迅速的反应,实得力于先进的研究手段。作者称,本书之撰写,利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之汉籍全文资料库,检索方便快捷,本书得以在短期完成盖以此也。”
  1998年出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中,属于社会生活史类者占据了重要的成份。其中彭卫的《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一书,分七个专题考察了汉代社会风尚、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语言现象。由于文献疏于记载或语焉不详,使历史的复原颇为不易,因此从琐细的社会生活表象中进行富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分析殊非易事,作者却不避困难,进行深入细致研究,从而对这些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同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龙蛇丛书之一的《古道侠风》一书,也是彭卫在汉代社会风尚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对汉代的游侠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这一时期的宗教史方面,侯旭东的《五、六世纪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有内容有深度的力作。马勇的《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是秦汉学术史方面的新作。朱大渭、梁满仓合著的《武侯春秋》(团结出版社,1998年)是两位作者将多年来对诸葛亮一生深入的研究以畅达生动的语言表达的成果。此外,列入《武侯祠历史文化丛书》(十册)中的李兆成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和谭良啸的《天下英雄得刘备》,也于1998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隋唐史研究: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张弓的《汉唐佛寺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12月),该书把寺院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置于华梵文明的遇合与交融,以及华夏文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汉唐佛寺经济生活三种生存状态的本质特征的分析、对作为“文化视野窗口”的寺名的考察,对观音瑞像起源、意义的论述,以及对寺型演变原因的探讨,都是独到而有深度的创见。此外还有由张泽咸、李斌城等合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黄正建《唐代衣住行研究》、杨际平等合著的《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等著作。

  宋辽金元史研究:由史卫民等主持翻译的《剑桥中国辽夏金元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值得一提的。该书有九章内容,73万余字,各章分别由当代西方的权威学者撰稿,书后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基本上反映了国外学者90年代以前对中国辽夏金元史的研究情况。该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为学者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宋代法制史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继去年郭东旭《宋朝法制研究》一书出版后,1998年又出版了薛梅卿的《〈宋刑统〉研究》,该书在对《宋刑统》进行系列研究中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如该书征引大量史料,认为《宋刑史》为宋朝300年通行不废的一部法典,与普遍流行的观点有所不同。朱瑞熙等著的《辽金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也是社会生活史断代系列之一,该书函盖面较广,全面叙述了公元916--1279年共三百多年间中国境内各民族政权的社会生活,内容详实,叙述得体,其中有些方面,象押字、剌字等颇具时代特点。
  �
  明史研究: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一书,向史学界提供了明初的黄册抄底,纠正了原流传的所谓“黄册原本”的错误。澄清了明代里甲编制与图保编制分属不同系统的区别,证实了黄册人口登载事项中包括妇女的说法,论证了甲首本是一种职役,不当作一甲“首领”来理解,揭示了黄册制度的本质不仅是赋役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户籍制度,它首先是控制人口即控制劳动力的。该书在明史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获得高度的评价。
  � 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商品经济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不仅论著多,而且涉及的领域较宽,例如对典当业、农村集市、庙会、会馆、市场网络、市场法等都有研究。其中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就属于系统研究江南商业经济的专著。通过他的研究表明,在16世纪的明朝,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一书,对明清河南集市、庙会和会馆的建立、发展、分布、类别、组织管理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作了考述。
  � 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方面,有吴仁安的《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书,从社会史与地方史的交叉处入手,采用多学科渗透的方法,对300余名明清上海名流及其著姓望族作了多方位的研究。作为民族关系史,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一书,充分利用丰富的汉文、蒙文、满文史料,紧紧围绕古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联系,阐明推动蒙古各部南迁的内外原因,以及南迁对周邻民族和对蒙古本身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有关漠南蒙古历史上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问题。

  � 清史研究:明清鼎革与清前期历史地位,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顾诚《南明史》受到清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了明清之际历史的新思考。关于康乾盛世,李治亭《清康乾盛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书,与顾诚的观点不同,认为清朝入关后的统治,诚然具有维护满族特殊利益,牺牲汉族百姓利益的内容,但同时它也在不断调整统治方针,努力实现民族关系和谐,以达到稳定政权、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国家的统一,经济繁荣,武功强盛,学术集大成等。如果将其和同时期英、法等国的发展水平相比,当时的中国确实落后了,这可以说是康乾盛世最大的悲剧所在。但这种落后至晚从明朝中叶就开始了,康乾时期中西差距只是拉得更大而已。在清代的政治研究中,吴吉远的《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一书是比较重要的学术著作。该书对清代专制与法制的关系,清代立法与司法的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对朝县(州)、府、省三级司法职能进行了立体的分层深入研究,并考察了幕友、书吏、差役、长随在地方司法中的特殊作用,比较清晰、完整地揭示了清代地方司法系统的基本状况。关于清代人物研究,1998年出版的冯佐哲的新著《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以前将和珅漫画、丑化的传统做法,还和珅以历史本来面目,纠正了以往人物研究中片面性。

  � 文化史研究:1998年出版的有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的《中华文化通志》刘惠文的《蔡元培的文化思想》、蔡克骄的《瓯越文化史》、武斌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说》、赵锦元等编的《中国民族宗教与文化》、马启成、丁宏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卿希泰和詹石窗合著的《道教文化新典》、陈鼓应主编的《道教文化研究》、张继禹主编的《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枣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等。其中由萧克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华文化通志》,从筹划到编撰出版,历时8年,篇幅达101卷、4000余万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化通志。全书分为序卷和十典百志、贯通古今五千年历史,涵盖十大文化领域,包括56个民族文化,涉及文史哲经等十个主要学科,汇集了大批专业学者,内容丰富详实,撰写质量高,既有可读性也具学术性,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 中外关系史研究:杨富学的《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是利用中亚古文献进行专题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之一。作者利用国内外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 结合汉文史料,对回鹘佛教的传播历史、经济情况、功德思想、寺院兴建、寺院经济及佛教对回鹘文明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探索。林梅村的论文集《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是其《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 的姊妹篇, 集中反映了作者利用佉卢文献并与史籍和考古资料相结合,是研究中亚古代历史文化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历史地理研究:1998年出版的有《侯仁之文集》、陈桥驿《方志论集》、葛剑雄《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李勇先《舆地纪胜研究》、卫家雄、华林甫《银色巨龙--长江》、辛德勇《黄河史话》等。通过这些著作和一批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地理是一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专门之学,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除了对疆域与政区、历史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外,有关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如何保护环境,也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 综观中国古代史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充实、观点新颖的论著不断涌现,专题研究亦有所加深,学术空气相当活跃。但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同时,转变视角,引发新思路,借鉴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辟史学研究的新途径,都有待继续努力。另外,研究学风尚须进一步严谨,尤其应加强学术批评,提倡学术争呜。

1
15523
65
5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59555985595985

2345364


中国古代史的最新研究动向?
先秦史研究: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一书,以聚落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探讨从村落到国家运动轨迹,论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途径和典型方式,属于别开蹊径的新视角,从而为新世纪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书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国家暴力的核心--王权的...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研究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根基可追溯至远古神话与传说,那里蕴含了人类最初的史识与教育理念。这一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自发与自学的演变,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详尽探讨了历史的脉络。第一章深入剖析了先秦时期,揭示了那个时代教育的特色和影响;第二章则...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基本信息
李良玉先生的著作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相关议题,这部作品被收录在丛书中,名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该书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官方标识为ISBN 9787810935616,这表明了其独特的学术身份和便于读者查找。出版时间定格在2007年5月1日,标志着这部研究的学术历程和历史背景。版次为1,意味...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主要成就?
编纂历史著作:中国古代历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是编纂大量的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对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创立历史学派别:中国古代历史学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如汉代的史学派、唐代的经史学派、宋代的...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秦汉至五代)
秦汉至五代的璀璨篇章:史料探索与历史遗产 自秦汉时期起,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领域愈发广阔,史料体系日益丰富。纪传体的盛行,《史记》(司马迁编纂)和《汉书》(班固著)作为代表性巨著,奠定了史学基础。私家修史与官修目录并存,如《七略》、《艺文志》采用分类法,揭示学术脉络与文化风貌。《汉官六种...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内容简介
在探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新进展时,《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它强调了学术发展中的动态平衡,既要坚守传统精髓,又要勇于创新和拓展。隋唐时期,作为史学研究的深厚积淀,传统课题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理论和新问题的挑战。在这个关键阶段,学者们不仅要...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

新论--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0年代为第一阶段,讨论的焦点是围绕中国社会史论战,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的问题。40年代,是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讨论焦点是具体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上限和下限问题。在这一时期,郭沫若...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具有哪些研究价值?
一、曾侯乙编钟的历史与科技研究价值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作为一套完整的古代青铜乐器,其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乙墓,让考古工作者得以发掘由65件青铜器构成的编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编钟,其规模与精细程度远超之前的...

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作者简介
荣新江,1960年出生于中国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中古史研究专家。他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完成了学业,并在此担任教授,任职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他的学术生涯充满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合著的学术著作《于阒史丛考》和《归义军史研究》。他的学术著作范围广泛,涉及《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的最新研究动向? -
左丘逃美可: 先秦史研究: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一书,以聚落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探讨从村落到国家运动轨迹,论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途径和典型方式,属于别开蹊径的新视角,...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哪些?
左丘逃美可: 宋史,历史研究总跟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研究三个最前沿的话题是什么? -
左丘逃美可: 教育,官职,人文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
左丘逃美可:[答案] 历史发展的主线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时候;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往...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的古代史 -
左丘逃美可: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约八百万年以前,在云南的开远、禄丰等地已经生活着古猿.此后,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研究五朵金花shi哪五朵? -
左丘逃美可: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是建国后前30年间史学争鸣的热点问题,被称为古代史研究的“五朵金花”.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
左丘逃美可: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明清以前)
左丘逃美可: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中国古代史
左丘逃美可: 夏,商,(西东)周,秦,(西东)汉,三国,(西东)晋,五胡十六国,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北南)宋辽金,元,明,清,北洋军阀,民国,共和国

苏家屯区13871721516: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
左丘逃美可: 网上资料3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出现哪两个显著趋势 试结合史实予以扼要说明.(12分) 答.①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