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作者&投稿:用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简介(要100字以内)~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2、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名人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 淫:乱。移:改变。屈:屈服。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名人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 淫:乱。移:改变。屈:屈服。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55.htm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坚信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应以“人”为中心,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韩非子简介50字
简介: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别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深爱韩国,但不被韩王重视。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其报复入狱,后李斯入狱毒...

诃子简介
14 化学成分 诃子果实含鞣质,其中主成分为诃子酸(Chebulinic acid),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1,3,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2]。还含莽草酸、奎宁酸、氨基酸和番泻苷A、诃子素(Chebulin)等[2]。诃子含诃子酸(chebulinic acid)、诃子素 (chebulin...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

旬子简介?具体的啊!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法家学派创始人,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生平[编辑本段]《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

镇元子简介
镇元子简介 镇元子-《西游记》里的地仙之祖 地仙之祖,道号镇元子,于西牛贺洲五庄观修行。他种的人参果,九千年成熟一次,闻一闻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 ;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镇元大仙三绺美髯,貌似童颜,手中还有一只玉尘麈和地书。西游中在与孙悟空打斗中,一只玉麈抵得住千钧之力...

春秋晋国大夫范武子简介,范武子是做什么官?
简介 范武子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

韩非子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韩非子简介及故事
战国六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能人,前面表了战国四公子,他们都与秦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韩国也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就是韩非。韩非,韩桓惠王子之子,一个王公贵族,他曾经是荀子的得意学生,和秦国相国李斯是同学。韩非师从荀卿,和李斯学成以后,李斯去了秦国,韩非回到自己的国家。他身为韩国公子,看到...

道光第六子简介
清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身后谥“忠”(清宗室谥“忠”者唯奕?与多尔衮二人)。 已赞...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搜狗百科
繁狡优普:[答案]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简介 -
繁狡优普: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赣州市18226427719: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繁狡优普:[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的生平简介以及成就80字左右!急急急 -
繁狡优普: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简介(150字以上,急) -
繁狡优普: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童...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的简介 -
繁狡优普: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赣州市18226427719: 关于孟子的介绍我要出一期刊物 这期的传统思想家要登孟子请问介绍孟子要从几个方面介绍阿?谁能介绍下孟子?不超过2300字 -
繁狡优普:[答案] 可以从四个方面介绍: 1、孟子简介 2、身后荣辱 3、孟子思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 简介 -
繁狡优普: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画像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赣州市18226427719: 孟子的简历 -
繁狡优普: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