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百姓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箕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什么?~

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望采纳谢谢~~

应该是没有强烈的家国观念的。
我们要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仍属于东周,名义上来讲那零零散散的“国家”还是属于周天子的,不过周王室衰微,可没功夫管百姓有没有什么家国观念。

当时应该仅仅有一个“天下”的概念,周王室的不作为与不能作为,导致战乱不断,百姓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春秋那会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古代自秦代开始,直到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理念,主流理念中,他们理论上认为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而先秦时期,自西周开始,由部落联盟发展到周的分封制,那个时候国和家是分开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只是适应当时士大夫阶级,从周天子到诸侯,再从诸侯传至士大夫,层层递进,但唯独不适应平民阶级,那时的人们信啥?啥也不信!礼法制度差不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比如是周天子把东边那块地分给某某姓氏,他是士大夫阶级,我比你低一截,是士阶级的,结果我在你这,你们某某姓氏不待见我,行吧行吧,我到别处混口饭吃。诸侯征伐不断,百家争鸣。世道乱,许多有想法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胸中所学,或者把自己的能力卖个好价钱,到处找东家。

说白了,当时的百姓呢哪里有什么国家概念,比如动不动打进你家门,抢你粮食,还占你房子,把你赶出去,重点这还没人管,谁本事大谁厉害,所以当时主要是制度崩坏,根本没有类似现在国家一样绝对的执行力。

春秋是平民无姓,只有贵族和士大夫有姓
诸侯当然是有的,但是说百姓的时候如果是天子在用,则包括诸侯,因为天子至高无上,如果是诸侯在用,则不包括诸侯,指的就是诸侯之下贵族和士大夫,当然,这里的士大夫也多出于贵族和诸侯的支系后代
《诗三百——天保》里“群黎百姓,遍为尔德”,群黎就是平民,后世的黎民就是这么来的,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后世阶级逐渐夷平,汉初,基本所有的平民都有姓了,所以百姓一词逐渐变成全体平民


黎民百姓中的黎民和百姓是什么意思
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解释 ①、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②、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民,民众,百姓。引证解释 欧阳予倩《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二、百姓 释义 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楚对平民的通称。现今指...

黎民百姓,“黎民”和“百姓”两者有什么区别?
提到“黎民百姓”,很多人认为两者都代表普通子民的意思,但如果都是子民,为何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这岂不是前后重复了?没错,其实“百姓”和“黎民”在先秦时代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且区别比较大。

古代对百姓称什么?(除百姓,黎民,黎蔗)
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 代指平民。《汉书·萧望之传》:“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史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

在春秋时期,象曹刿一样的老百姓在社会中扮演这什么角色?
《史记》中有游侠列传,汉朝以后,就没出现游侠,货殖列传了..至于一般的老百姓,无非是种种粮食,打打猎什么的。秋天以后,就要应征,带上自己的弓箭装备什么的跟着领主去打仗了。(他们的服役期平均一年有三个月)大事一般都发生在春天和秋天——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打仗,所以叫“春秋”...

现今的公民,古代老百姓的别称是什么?
4、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5、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代指平民。6、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7、由于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8、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因又用“编伍”借代百姓。9、又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

草莽为什么指百姓呢
二、历史背景下的变迁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楚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草莽”一词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在楚灵王与官员子革的对话中,子革巧妙地运用了“草莽”一词来形容楚国的平民百姓。他提到楚国的先王如何穿着破旧的衣服,在丛生的杂草中开辟道路,以卑微的姿态侍奉天子。...

古人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都有什么?有何依据?
她们有着自身的土地资源,也有变成皇室的资质。“黎民”当然是受“老百姓”的执政,是“老百姓”的奴仆。而到了西周时期,“老百姓”已经变成皇室的统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人,其涉及了自由民、农奴、奴仆,与“老百姓”产生了两种对立面阶层。再到秋春后期,家族,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促使“老百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有家国观念呢?
应该是没有强烈的家国观念的。我们要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仍属于东周,名义上来讲那零零散散的“国家”还是属于周天子的,不过周王室衰微,可没功夫管百姓有没有什么家国观念。当时应该仅仅有一个“天下”的概念,周王室的不作为与不能作为,导致战乱不断,百姓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春秋那会还没有国家...

下列属于百姓称谓的是﹖
本题选ABE 【解析】A布衣 主要是指没有官职在身的人,虽然不是经常用来泛指百姓,但也可以这么说。主要是特指没有官职的一类人,没有官职在身的人吗,也就是百姓了。B黔首 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因此在战国时期和秦朝,百姓称为“黔首”...

黎民百姓什么意思?黎民百姓典故介绍
那百姓二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上古时期开始说起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黎明百姓背后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了解下吧。在史书及影视剧中,我们通常能够看到黎民百姓之类的词语,也大概能够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语通常指的是天下的苍生,天下的百姓。不过,为什么人们常说黎民百姓以及...

成华区13945908505: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什么? -
堂有必兰: 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望采纳谢谢~~

成华区13945908505: 春秋以前百姓特指什么? -
堂有必兰: 百姓 寓意百家之姓名 自然就是大家的意思了

成华区13945908505: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 百姓 通常指的是
堂有必兰: 平民

成华区13945908505: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堂有必兰: 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百姓”的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但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因此A符合题意.由“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可以排除B项,所以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百姓”指的是贵族,故选A.

成华区13945908505: 古代的黎民百姓是什么意思?来源?
堂有必兰: 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

成华区13945908505: 百姓的意思是什么 -
堂有必兰: 百姓 [bǎi xìng][释义] 1.普通人--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 . 2.(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

成华区13945908505: 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
堂有必兰: A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可以排除B项;从材料“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可知姓氏是与贵族对应.所以正确的是A,BCD错误.

成华区13945908505: 春秋战国以前,史料中的百姓指:贵族,官僚还是诸侯?三选一 -
堂有必兰: 感觉像诸侯

成华区13945908505: 春秋时期贵族与庶民之间的界限
堂有必兰: 1、奴隶: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大部分权利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2、隶农: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权民.3、平民:普通老百姓.古代平民(populace)的别称:u 百姓:战国...

成华区13945908505: 姓氏就是指姓吗 -
堂有必兰: 姓氏不是指姓.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1,姓,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姓不是个别人、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百姓”,最早很可能就是指众多的氏族. 顾炎武说:“言姓者本於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