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遭鲁迅骂后境况如何?

作者&投稿:薄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实秋骂过鲁迅吗`?~

  不知道你这个骂字如何解释,如果说是以笔为武器的文学战场,那么二人肯定是互相对骂过的了.

  梁实秋:关于鲁迅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
  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
  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
  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
  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
  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
  “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
  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
  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
  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
  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
  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 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
  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
  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
  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
  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
  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
  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
  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
  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
  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
  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
  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
  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
  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
  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
  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
  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
  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
  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
  “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
  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
  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
  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
  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
  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
  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
  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
  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
  “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
  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
  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
  答了。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
  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
  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
  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
  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
  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
  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
  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
  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
  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
  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
  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
  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
  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
  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
  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
  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
  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
  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
  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
  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
  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
  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
  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
  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
  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
  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
  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
  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
  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
  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
  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
  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
  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
  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
  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
  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
  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
  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
  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
  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
  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
  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
  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
  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
  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
  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
  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
  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
  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
  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
  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
  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
  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
  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
  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
  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
  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
  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seelifesteadilyandseeit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
  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
  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
  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
  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 态度只是一个偏
  激。

  (梁实秋)

是鲁迅先没事找事的。
梁实秋批评了卢梭,但是鲁迅崇拜卢梭于是就攻击了梁实秋。
这件事本来就是鲁迅的错。
而且这里还有个阴暗的点,卢梭的女性教育观点有点解放性的,但是局限性更大,但是恰好鲁迅他老婆的情况正好对应了卢梭的观点,所以鲁迅佩服死了卢梭。
那么卢梭的女性教育观是什么呢?
在自然情况下女性就是要依靠男人的,因此要培养他们顺从、节制的品德,能够自我约束,也不需要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什么的,但是却能恰到好处的服从服侍男人。
总之就是女人是有人格地位的,但是依然还是要三从四德的。
这个观点哪怕是在民国时期也过时了吧,批评怎么了?不能批评?
鲁迅非要跳出来挑刺。

鲁迅先生短短的50多个春秋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婚姻。一次是事实的婚姻,另一次是实质的婚姻。两次婚姻,都陪伴着鲁迅先生,走完了先生命运多舛而又辉煌的一生。
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婚姻,是先生在日本求学时期,家里以先生母亲鲁老夫人,病危的书信讯息骗回国成婚的。原因是鲁老夫人听了传说,以为先生在日本,和一个日本女士谈恋爱了。封建礼仪制度下熏陶的鲁老夫人,不喜欢外族,这是可以想见并理解的。而是否有这回事呢?我从鲁迅先生的遗留文字中,并没有找到蛛丝马迹。

这次的婚姻,带给三个人痛苦,---鲁老夫人,鲁迅先生,朱安女士。我们要问,具有新文化并勇于指责旧道德的鲁迅先生,既然不喜欢这次婚姻,为什么不拒绝或者干脆出走呢?界定在封建礼仪制度下,我从人性的角度来破析,鲁迅先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先生的选择,不外乎有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一 安慰他母亲,鲁老夫人的心(这一点,先生的文字中,已有自述)。二 在封建礼仪制度和人文环境及当时的情况下,先生也无能为力。三 就算先生拒绝或出走,也改变不了事实的结果。

所以,鲁迅先生选择了,接受事实,而不接受人。从朱安女士一生中,我们可以解构到,朱安女士,其实是一个封建社会下礼仪制度的遵循者。鲁迅先生如果当时选择拒绝或出走,朱安女士的结果,更好的还是和她以后的现实生活一样,即“生是先生家的人,死是先生家的鬼”的奉行结局。朱安女士,是封建礼仪制度下的牺牲品,而鲁迅先生,也是这制度下的受害者,我们能够谴责一个受害者么?

现代的人们,很容易理解并宽容,鲁迅先生这样的选择。而当时的舆论,对先生人格的苛责,先生的弟弟,好象是最厉害的一个人了。有人就从这上面推测,兄弟二人失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周作人的妻子,就是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的恋爱对象,唉,这是不是人性的龌龊呢?

鲁迅先生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这样的一个场景,当先生在课堂上,以他独特的充满理性与智慧的冷然而又幽默的个性魅力的语言,配合着先生特有的表情,进行着学问上的深入浅出的阐述指导时,年轻的许广平女士的眼睛里,一定充满了敬仰和爱慕的情绪(从她的信中,可以证明)。女师大风潮迭起,更进一步催发了这心里蕴藏的一腔爱火。在许广平女士写给鲁迅先生的信中,成熟而敏感的先生,当然能看出能感受到这烈焰般的感情。

所以,鲁迅先生开始的回信,显得辞不达意顾左右而言他,竟然转去了学问上的探讨与解析。这分明是先生心情自然流露下的一种情绪体现。这不啻是告诫自己,也是提醒许广平女士,---我是老师!事实的演变,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颗热情澎湃的心面前,谁又能抗拒呢?鲁迅先生最终接受了这一颗,带着崇拜的心。也是因为爱,先生放弃了在北京与别人的文字架,产生了到处走走的念头。有人撰文说,鲁迅的厦门之行,是他爱的一个过渡,以冷却舆论的纠缠。但我的看法是,这只是一个次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鲁迅先生心中确实产生了,想到处看看到处转转的决定

自杀了吧

一定很惨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
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
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
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
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
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
“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
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
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
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
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
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 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
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
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
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
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
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
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
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
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
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
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
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
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
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
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
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
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
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
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
“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
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
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
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
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
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
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
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
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
“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
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
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
答了。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
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
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
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
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
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
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
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
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
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
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
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
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
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
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
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
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
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
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
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
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
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
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
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
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
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
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
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
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
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
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
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
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
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
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
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
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
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
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
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
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
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
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
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
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
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
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
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
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
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
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
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
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
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
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
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
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
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
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seelifesteadilyandseeit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
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
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
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
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 态度只是一个偏
激。


梁实秋遭鲁迅骂后境况如何?
鲁迅先生短短的50多个春秋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婚姻。一次是事实的婚姻,另一次是实质的婚姻。两次婚姻,都陪伴着鲁迅先生,走完了先生命运多舛而又辉煌的一生。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婚姻,是先生在日本求学时期,家里以先生母亲鲁老夫人,病危的书信讯息骗回国成婚的。原因是鲁老夫人听了传说,以为先生在日本...

鲁迅的幼时生活
”后来,鲁迅在旧体诗《自嘲》中进一步形象的描述了自己交“华盖运”的狼狈境况:“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的意思
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么“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

鲁迅散文中最终坠河身亡的好友是谁
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 在原稿的附记中写道:“我于范爱农之死,为之下不怡累曰,至今未能...

鲁迅自嘲的意思
鲁迅《自嘲》译文: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 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上街时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 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逃不脱的晦气啊!面对敌人的指斥,詈骂,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 面对群众,我却...

《自嘲》
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

鲁迅笔下的闰土后来有怎样的结局?
小的时候两人关系非常好,但是长大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距离。后来鲁迅家里中途败落,就辞退了他,他就回到了老家,只能以家里的几块田地来维持生计。后来发生了旱灾,几块田地也没有什么收成。为了养活家庭,只有外出打工,因为过度劳累再加上没有钱医治自己的病,就去世了。

鲁迅的《范爱农》,谁能给我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后来范爱农由于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熟识了,范爱农解释了为何当年与鲁迅作对,鲁迅表示歉意,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绍兴光复后范爱农十分高兴,来找鲁迅去绍兴,鲁迅当了师范学校的校长,范爱农当监学,工作认真勤奋。报馆案风波后鲁迅...

鲁迅《自嘲》的诗的背景写作背景和意思
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作者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意思是: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

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X子牛的这收诗怎么说?
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

吉隆县15318608986: 被鲁迅文字抨击过的人有谁? -
费饱达止: 鲁迅文字抨击过的同行作家有很多,例如:梁实秋、陈西滢、林语堂、叶灵凤、郭沫若、徐志摩、高长虹、周作人、胡适.这些人鲁迅抨击的原因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抨击个人生活作风问...

吉隆县15318608986: 梁实秋读书札记怎么样 -
费饱达止: 《梁实秋读书札记》(梁实秋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以前读鲁迅先生的杂文,才知道有梁实秋这样一个人.然而对梁实秋没有好感,因为既被鲁迅先生大骂过,肯定不是什么好人.后来有机会读了他的《雅舍小品》,文字典雅幽默...

吉隆县15318608986: 鲁迅和梁实秋的关系到底怎么样,不知道的别乱说 -
费饱达止: 鲁迅对梁实秋这些右翼的作家都是很不满的,梁实秋与鲁迅关系也不好,笔战不断.对于弘扬无产阶级价值观的中国来说,鲁迅的思想更正统,而梁胡等人则是资产阶级思想,到现在虽然不至于封杀,但也不是很提倡的.鲁迅一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传播者,并且一度指责梁实秋这些人是什么资产阶级文学的走狗之类,我记不清了.

吉隆县15318608986: 梁实秋简介.(不是梁秋实) -
费饱达止:[答案]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享年84岁,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国家社...

吉隆县15318608986: 梁实秋和鲁迅的笔战是为何?经过那?
费饱达止: 鲁迅和梁实秋的笔战主要是围绕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资本家的走狗"问题.还有"硬译"问题、关于女子人格问题、关于不满现状问题、吐半口血看秋海棠问题等.两人的论战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一直持续到鲁迅逝世. 两人直接交锋的文章就有很多,略举如下: (梁)《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鲁)《“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梁)《“资本家的走狗”》、〈答鲁迅先生〉、〈鲁迅与牛〉——(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论鲁迅先生的“硬译”〉——(鲁)〈几条“顺”的翻译〉 (梁)〈卢梭论女子教育〉——(鲁)〈卢梭与胃口〉 (梁)〈“不满现状”,便怎样呢?〉——(鲁)〈”好政府主义“〉 (梁)〈病)——(鲁)〈病后杂谈)

吉隆县15318608986: 梁实秋和鲁迅有矛盾吗?
费饱达止: 当然有 非常时期鲁迅算是“主战”,杂文直指社会最黑处 梁实秋却写些与世无争的小文章 向来批评梁的多 不过我认为面对乱世,这是人家的处世态度,咱们没理由评定啊.

吉隆县15318608986: 鲁迅的死对头
费饱达止: 这个问题就看你是怎么想了. 鲁迅说过,他所打过的笔战,只有公愤,没有私仇.从这个角度来讲,鲁迅骂过的人只是社会现象代名词.他骂的是某类做法和行为,并不针对个人.所以他没有死对头.例如骂郭沫若,只是骂这类洋场恶少.并不是对个人的攻击. 如果硬要找个死对头.那么整个社会都是他的死对头.像鲁迅这样的人,永远是忠实的反对派,批驳一切不合理现象,以其所在社会的否定形式而存在.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要是硬找些人当作死对头,很难把他的杂文和文人相轻的习气区分开

吉隆县15318608986: 梁实秋算是好人还是坏人?
费饱达止: 梁实秋是文学大师,鲁迅骂过的就不是好人了?这是什么逻辑?梁实秋的好朋友里面,有老舍,胡适,徐志摩,冰心,等等,一大堆.鲁迅有朋友么?不都让他给骂跑了么?

吉隆县15318608986: 下棋 梁实秋 -
费饱达止: 细致.深刻.生动.诙谐——梁实秋先生《下棋》 赏析 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只知道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后来读到他的散文集,才知道“上海的教授”之头衔并不是靠资本家的恩赐得来的.梁实秋先生对社会观察之细致,对生活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