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史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导语:梦溪笔谈这部历史名著相信大家都有耳闻。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解州①盐泽②,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③,在版泉④之下,俚俗⑤谓之蚩尤⑥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⑦,得此水然后可以聚⑧。又其北有尧梢水⑨,亦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⑩,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注释】

  ①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②盐泽:盐池。

  ③卤色正赤:盐池中的卤水呈红色。卤:也称大卤,很浓的盐溶液,其中除未结晶的食盐外,还含有多种其他可结晶的盐类,如硫酸钙等。据胡道静先生分析,解州盐池属于硫酸盐型,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含铁量极微,推测卤水呈红色可能是有铁盐的胶态杂质悬浮在卤水中造成的。

  ④版泉:覆盖在盐池表面的一层由硫酸钠、硫酸镁等结晶矿物形成的硝板。

  ⑤俚俗:民间俗语。

  ⑥蚩尤:传说中的古代氏族首领。相传他曾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与黄帝大战,兵败被擒,其被斩首分尸之处就在解州,解的地名即因此而来。

  ⑦甘泉:淡水泉。

  ⑧聚:聚结,这里指结晶。此句意思是说,解州盐泽的卤水和甘泉淡水相混合后,可以促使铁、钙、镁等杂质以碳酸盐形式聚集下沉,同时破坏胶体,进而结出好的食盐结晶来。

  ⑨尧梢水:又名白沙河,发源于山西中条山巫咸谷。隋时姚暹曾加疏通以利于灌溉,所以民间又称它为姚暹渠。尧梢二字可能是姚暹的转音。

  ⑩原其理:推究它的'道理。

  浊:混浊。

  淤淀卤脉:卤脉指盐池的盐层矿脉,浊水与卤水相遇,凝聚成淤泥一样的沉淀物,会阻塞矿脉,所以会导致下文所说的盐遂不成。因此历来都把浊水视为盐池的大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五称池盐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译文】

  解州的盐池,方圆(周长)有一百二十里。雨多的时候,四面山里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却从来没有满溢过;大旱的时候,池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盐池咸水的颜色是纯红的,因为在版泉之下,所以民间俗称为蚩尤血。在盐池中部附近只有一处泉水是淡水泉,有了这一处泉水,人们才可以在这里聚集居住。盐池的北面又有尧梢河(梢读作消),也称巫咸河。含盐量很高的咸水,如果不能与淡水泉的水混合,就不能结晶出盐来。唯独巫咸河的水流入盐池,则盐池的水就不能再结晶,所以人们称这条河叫无咸河,视为盐池的大祸害,筑起一条大堤防堵它,看得比防范贼寇强盗还要重。推究其间的道理,大抵巫咸河的水是混浊的重水,流入咸水之后,就会因为淤淀而造成咸水上源的阻塞,从而使得咸水的含盐量降低而不能结晶,并无其他特别的原因。




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文言文翻译
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⑩,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注释】①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②盐泽:盐池。③卤色正赤:盐池中的卤水呈...

解州盐池文言文翻译
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译文 解州盐池方圆120里。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卤水是紫红...

《梦溪笔谈》之《解州盐池》
(1)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2)人们筑大堤来防备它超过防备盗贼。(1)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2)有两种顺序:1,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先介绍盐池的大小,特点及人们筑大提防“尧梢水”,后...

蚩尤死后其血液化为了什么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就是盐池。说的白一点,就是蚩尤死后的血液化作了今天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的盐湖。

沈括的梦溪笔谈
解州盐池 原文 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为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备寇盗。

解州盐泽出处简介
解州盐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出处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典籍《梦溪笔谈》。这部著作由三部分组成:《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笔谈》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七个门类,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故事、辩证、乐律、象数等,深入探讨了人事、官政、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补笔谈...

解州盐泽作者成就
沈括,北宋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与改革家,他的著作《解州盐泽》选自《梦溪笔谈·辩证一》。晚年时,沈括在镇江梦溪园以笔记形式留下了这部历史上的巨著,他的博学多才和卓越成就在当时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沈括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广泛而深入。在天文方面,他研究并推广了一种与...

《梦溪笔谈》官政一原文及译文
十一路的人食用;其次是“颗盐”,为解州盐泽及晋州、绛州、潞州、泽州所出产,供京几路、南京路、京西路、陕西路、河东路及褒州、剑州等地的人食用;再次是“井盐”,是靠凿井获取原料制造的,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人食用这种盐;又次是“崖盐”,出产于土崖之间,阶州、成州、凤州等州的人食用这种盐...

问个历史问题,回答简洁点
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北有座锥形五亩大方丘,据老辈人说是蚩尤坟。此坟占地约2700平方米,高约6米多。传说黄帝怕蚩尤转世反他,扰乱天下,叫人将蚩尤尸体大解数块,各埋一方。人们觉得蚩尤死得惨,世世代代很少有人去动那个土疙瘩,至今还在。 引自——《涿鹿县志》另有,黄帝城(轩辕成)...

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故事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氵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

天台县17157264641: 《梦溪笔谈》之《解州盐池》(1)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方:(2)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可以:翻译(1)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 -
单于薛地喹:[答案] (1)方圆 (2)可以用来 (1)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 (2)人们筑大堤来防备它超过防备盗贼. (1)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2)有两种顺序:...

天台县17157264641: 《解州盐池》的翻译 -
单于薛地喹: 解州盐池 原文 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为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

天台县17157264641: 蚩尤血是指什么?
单于薛地喹: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解州 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未尝益;大旱未尝涸.齿色正赤,在版泉之下, 俚俗谓之蚩尤血.”

天台县17157264641: 梦溪笔谈 翻译 -
单于薛地喹: 鄜、延境内有石油,从前说延水东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这个. 石油产 于水边,与沙石,泉水混杂在一起,缓缓地从地里冒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的尾羽把它沾起来, 采集后放进瓦罐里,很象纯漆.它燃烧的时候象麻一样, 但烟很浓,把帐篷都熏黑...

天台县17157264641: 《梦溪笔谈》的译文
单于薛地喹: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子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系.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

天台县17157264641: 《梦溪笔谈》全部解释 -
单于薛地喹: 梦溪笔谈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

天台县17157264641: 文言文《梦溪笔谈.泽国长堤》翻译 -
单于薛地喹: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方便. 《梦溪笔谈 泽国长堤》译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41dbe77e27284b73f24250f0.html 挺好的

天台县17157264641: 苏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21课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
单于薛地喹: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