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什么而什么文言文

作者&投稿:白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而古文意思是什么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2. 只是什么文言文啊

良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

良尝闲②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③。有一老父衣褐④,至良所⑤,直⑥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⑦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⑧!”良业⑨为取履,因长跪⑩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11)大惊,随目之(12),父去里所(13),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14),与我会此。”良因怪之(15),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16),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往。有倾(17),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18),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19)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史记》。②良:张良,以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③下邳(pī):地名,在江苏省邳县南。圯(yí):桥。④衣褐:穿着麻布短衣。衣:穿,作动词。⑤所:处所,地方。⑥直:故意,特意。⑦殴:打。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⑨业:已经。⑩长跪:挺着身子跪着。(11)殊:很。(12)目之:看着他。(13)里所:一里左右。所:相当于“许”。(14)平明:天刚亮。(15)怪之:认为这件事很奇怪。(16)期:约会。(17)有倾:不大一会儿。(18)一编书:一册书,一部书。(19)《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太公所著的兵书。

【诗文翻译】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3. 因努力而成功的文言文故事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

4. 高中文言文“以”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与)

以: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以地事秦,有抱薪救火(介词,用,拿)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

表修饰:修饰前面的词,

表递进:前后成递进关系

(例句“而”上有)

5. 文言文中的 因 有哪些意思

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以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于 “于”是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求文言文( 而,何,乎,乃,其,耳,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求文言文(而,何,乎,乃,其,耳,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的意义作用并举出例句翻译... 求文言文( 而,何,乎,乃,其,耳,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的意义 作用并举出例句翻译 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文言文里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中而是什么意思"而"是什么意思 秋风收落叶:你好。 你问:文言文中而是什么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1、用作代词,通“尔”,表示第二人称,译为你。2、用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含义为又、并且、却等等。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
(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2.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有哪些句子
“而”在文言文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句子如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出处:先秦荀子《劝学》白话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出处: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文言文翻译为什么
为什么的文言文是:为何。 主要取决于“何”的解释, “何”是疑问代词,只要解释为:什么;为什么;哪样,怎样;发表反问。 举例说明 1、《史记·晋世家》:“ 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 译文:楚将得臣很生气,攻打晋军,晋军后退,军官问道:“为什么退兵?” 2、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文言文里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4. 文言文"而"的解释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

文言文而表目的
1. 古文虚词“而”是否有表目的关系的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文言文实词而
1. 高中文言文实词而字的翻译都有哪些 “而”是虚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

金寨县19336995125: 文言文中的“之”“以”“而”都有哪些意思? -
茅庞肾上: 之:代词/的/主谓之间不译 以:因为,由于/而/拿,把,将/以为 而:表并列 不译(可颠倒的两个动作) 表转折 “但是、然而” 表递进 “而且” 表承接 不译(一前一后的两个动作) 表因果 “因而”(前因后果) 表修饰 不译(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前修后饰)

金寨县19336995125: “因为”一词在文言文中哪些词表示 -
茅庞肾上: 以,因,盖 示例: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无处不在.) 因:因噎废食 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译:(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给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金寨县19336995125: 我们因为缘分而认识,因为相爱而在一起怎么翻译成文言文 -
茅庞肾上: 与卿以缘相识,因爱携手. 因缘始相识,为爱终携手(白首).

金寨县19336995125: 古文中而的意思当为递进.因果.承接时区别是什么? -
茅庞肾上: 你说的这几个关系,都是“而”字在古汉语中的连词词性.而,做连词的时候,可以表示这些关系.但是翻译的时候,不同.比如:1、表示递进关系,翻译成“进而”或者不用译出词语,只是让你感觉到它的意思是进一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金寨县19336995125: “而”在古文中的3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
茅庞肾上: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金寨县19336995125: 在文言文中,“因为”和“非常”该用什么词来表达? -
茅庞肾上: 因为: 1、因; 2、为; 3、以;非常: 1、甚; 2、极;

金寨县19336995125: “因为”一词在文言文中用什么词表示 -
茅庞肾上: 缘、由,以,盖,于,因,因为

金寨县19336995125: 文言文中'因'和'于'的所有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
茅庞肾上: “因”: ①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 ②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③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④顺应.《察今》:“变法者~时...

金寨县19336995125: 因为情而感到温馨 用文言文来说 -
茅庞肾上: 情柔如水,即之也温.

金寨县19336995125: 守株待兔文言文: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因是什么意思 -
茅庞肾上: 释的意思就是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出自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