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醉翁亭记作者

作者&投稿:智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醉翁亭记第四段中太守的醉与乐~

乐贯穿全文,体现作者情感主线的是乐,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反映了作者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内容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8-9]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8]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8]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6]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10] [5]

艺术手法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11-12] [13] [5]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11-12] [13] [5]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11-12] [13] [5]

名家评价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一:“《醉翁亭记》,以文为戏者也。”[5]
王正德《余师录》卷一:“退之作记,记其事尔。今之记乃论也。少游谓《醉翁辛记》,亦用政体。”[5]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曰:何害为佳,但不可为法耳。”[5]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九:“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5]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5]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亭在滁州西南两峰之间,酿泉之上,自当从滁州说起,层层入题。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胜。记虽为亭,而作亦当细写山水。既写山水,自不得不记游宴之乐。此皆作文不易之定体也。但其中点染穿插,布置呼应,各极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于亭作,自僧、太守、宾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独以己号醉翁为亭之名?盖以太守治滁,滁民咸知有生之乐,故能同作山水之游,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无吏事之烦,方能常为宾酣之乐。其所号醉翁,亦从山水之间而得,原非己之旧号,是醉翁大有关于是亭,亭之作始为不虚。夫然则全滁皆莫能争是亭,而醉翁得专名焉。通篇结穴处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乐其乐”三字见意,则乐民之乐,至情蔼然。可见旧解谓‘是一篇风月文章,即施于有政,亦不妨碍’等语,何啻隔靴搔痒。计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个‘也’字,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读之帷见当年雍熙气象,故称绝构。”[5]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乃遂成一蹊径,然其中有画工所不能到处。”[5]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通篇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映,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丈家之创调也。”[5]
吕留良《古文精选·欧阳文》:“前人每叹此记为欧阳绝作,闲尝熟玩其辞,要亦无关理道,而通篇以‘也’字断句,更何足奇!乃前人推重如此者。”[5]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二十六:“盖于机畅则律吕自调,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并也。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5]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风平浪静之中,自具波澜潇洄之妙。笔歌墨舞纯乎化境。洵是传记中绝品。至记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迷。立言更极得体,彼谓似斌体者,固未足与言文;即目为一篇风月丈章,亦终未窥见永叔底里。”[5]
张伯行《重订唐未八大家文钞》卷六:“文之妙,鹿门评监之。朱子言欧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处,倾有人买得他《醉翁辛记》稿,初说涂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涂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文字最要修改。故附录之。”[5]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八:“长史云: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两大段摹写。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云:‘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公此篇中用其语。独孤至之琅琊溪述云:‘公登山,乐山者争同,无小无大,乘兴从会。’又云:‘时时醉止,与夕鸟俱。明月满山,朱幡除驱。’亦来用而变化出之。‘环滁皆山也’,起句是法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若夫山出而林霏开’以下,第二层又写琐屑事。‘临溪而渔’至‘太守醉也’,还题中醉字。‘泉洌而酒香’,《泊宅编》云,东坡书此文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按。例转列句响,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树林阴翳’三句,无此一层即意味索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至末,逐层带转,兼取派上之意。”[5]
过珙《古文评注》卷十:“从山出泉,从泉出辛,从辛出人,从人出名,此明明是记,后人即谓之赋体,想读‘山间之朝幕也’数段以为类斌耳。不知将此数句节节倒转,便是记体,此意从无人识。”[5]
过珙《古文评注》卷十:“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若止认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9]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九:“一片天机,无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案臼之见也。族理剨然,特与点出。丰乐者,同民也,故处处触合滁人;醉翁者,写心也,故处处摄归太守。一地一官,两辛两记,各呈意象,分辟吐接。”[5]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六:“评解:随记随解,记体中千古创调也,亦千古绝调也。劈首用一‘也’字,生出下二十‘也’字。然首一‘也’字,是拖起下文,尚应,与下众‘也’字实然者不同。从来文中用‘也’字之多,无过于此,故独出一奇。闻公初起稿时,从四方说来有数句,共二十余字,后尽例,作此五字。省而括,高而洁,于此可悟作文不责冗长。又朝慕四时等,赋记中皆成套语,此只六句了之,亦见其人详我略,故不落俗。至末始点明一法,后来古文时文多祖之。盖欧公作《秋声斌》及此首,于作小题法最宜,学者熟读可也。
“书后:自来文人学士,请官栖迟,未有不放怀山水,以寄其幽思。而或抑郁过甚,而辱之以愚;抑或美恶横生,而盖之于物;又或以物悲喜,而古人忧乐绝不关心;甚或闻声感伤,而一己心思,托于音曲。凡此有山水之情,无山水之乐,而皆不得为谪官之极品也。六一公之守滁也,尝与民乐岁物之丰,而兴幸生无事之感。故其篇中写滁人之游,则以‘前呼后应’,‘伛偻提携’为言,以视忧乐之不关心者何如也?至其丝竹不入,而欢及众宾;禽鸟闻声,而神游物外。绝无沦落自伤之状。而有旷观自得之情。是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得山水之乐于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然此记也,直谓有文正之规勉,无白傅之牢愁;有东坡之超然,无柳子之抑郁。岂不可哉?岂不可哉?”[5]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记体独僻,通篇写情写景,纯用衬笔,而直追出‘太守之乐’,其乐句为结穴。当日政清人和,与民同乐景象,流溢于笔墨之外。”[5]


----------------------------------------from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1. 鄢明定.情文并茂 其“乐”无穷——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秘书工作,2007-11-10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00-203
3.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语文.八年级.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2013.12重印):199-200
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著. 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5.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40-48
6.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福建基础教育网[引用日期2013-11-27]
7.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90-493
8. 28 醉翁亭记 课文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30]
9. 南进军.《醉翁亭记》醉翁之乐探微[J]:文学教育(上),2012-04-05
10. 李顺刚.《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及其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6-15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谥文忠。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醉翁亭记》:本文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作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子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但是,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却难以掩饰作者内心深处的抑郁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保持安定平和的政治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七里。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醉翁亭记>有这样一段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指欧阳修)自谓也”
“太守(指欧阳修)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是欧阳修自己给自己的号称,因为他“饮少辄醉”,说明他容易醉,突出一个“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当中,“年又最高”,欧阳修年纪最大,所以得到一个“翁”字。
而欧阳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七里。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醉翁亭记>有这样一段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指欧阳修)自谓也”
“太守(指欧阳修)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是欧阳修自己给自己的号称,因为他“饮少辄醉”,说明他容易醉,突出一个“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当中,“年又最高”,欧阳修年纪最大,所以得到一个“翁”字。
而欧阳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因此,“醉翁”就这样成为欧阳修的号称了。《宋史•苏轼传》说苏轼被录为第二名,是因为欧阳修认为那是曾巩的文章,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如果把学生录为第一,恐朝野非议,于是录为第二名。此说不合情理,未必当真。如果考官不作弊,并不能确认考卷属谁。这是文人“为尊者讳”的老毛病,替名人——“六一居士”文过饰非。倒是上面的故事符合情理,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学生委屈,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但是,因为上面的对话使老师无地自容,当然也就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且这负面效应,很快就立竿见影。
皇帝想起用苏轼,给他的官也不小——政治局第一秘书,不但列席政治局会议,还专门负责起草政治局重大决策文件。但是,时任政府行政长官的韩琦不同意。韩琦说:“苏轼这个人啊,是个奇才,志存高远,前途无可限量。但是现在就提拔他坐这样高的位置,恐怕大家不服气,对他个人的影响也不大好。”皇帝想,既然这样,那就给他低一点的位置,当个机要秘书,给政治局会议做记录吧。韩琦仍然不同意,说:“那也有问题,机要秘书与第一秘书,属于同一类,只是级别和分工不同,都能够参与政治局的活动,还是提拔太快。应该让他在下面多多锻炼。如是者三,皇帝只好妥协,让苏轼远离最高权利中心,到直史馆做个“清官”——清闲之官。
这就是苏轼自找的,谁让你有那么高的才干?有就不行。你苏轼能唱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又有“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山林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皇帝喜欢,可同僚们不喜欢。不但不喜欢,而且还讨厌。所谓“是龙你得趴着,是虎你得卧着”,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所以,非得让你那个书生意气,见识见识什么叫攻于心计。于是,苏轼第一次在官场上亮相,就败在了老谋深算的韩琦手里。
但是,你也不能由此就把韩琦打入坏人的堆里。看《宋史•韩琦传》上的记录,韩琦还是一个不坏的宰相。出身世家,“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而且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只是久居相位,无甚作为,也不希望别人有所作为罢了。韩琦当年也是以第二名考取进士,算是文人当官,自然就有文人的通病——相轻。整治苏轼,只是文人相轻的惯性手段。这种手段,在苏轼也是有的。苏轼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诗“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古人有句俗语,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苏轼的书生意气能成事吗?不能!毛泽东对此有更精到的解释,他曾经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
所以说,苏轼晦气缠身,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生都在官场搏杀——宋朝的“朋党之争”中坎坷度过。但是,苏东坡的晦气,似乎不能说是皇帝故意强加给他的,因为几任皇帝对他的印象都一直不错。《宋史•苏轼传》对此有记录:“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皇帝这样抬爱他,还能主动出击,整治他这样一介书生吗?当然不会。可是,皇帝不想整治他,不等于同僚们不想整治他。于是,才华横溢,又常常锋芒毕露的苏轼,就要在同僚手上栽跟头,倒大霉。
开始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如果只是“腹议”,大概还不至于惹恼了掌权的“改革派”,但他是公开上书反对变法。最让“改革派”难以接受的是,他公开说皇上“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这是直接指责改革派,想断了“改革派”晋升的来路。以今天看,就是“明火执仗”地反对改革开放,攻击“坚持改革的革命领导干部”,当然为“改革派”所不容。
于是,“改革派”开始给苏轼罗织罪名——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国家卫队,并购买家具瓷器,还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甚至说他有诱奸外甥女之嫌。所以,中央不能不派人到苏轼运灵途经之地调查,从船夫、士兵、一般干部嘴里搜集资料。可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苏轼给自己的小舅子写信说:“某与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并无恙……某为权率所嫉久矣。然抢拾无获,徒劳掀搅,取笑四方耳。不烦远忧。”
苏轼以为雨过天晴,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是,皇上却由此对苏轼的人品产生了疑问。尽管有司马光出面解释,但还是没有打消皇帝的疑问。这时苏轼才知道,官场上不见血的搏杀,比战场上见血的撕杀还厉害。你看不见,说不清,也找不到对手的来去路。这就叫“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但是,心里不设防的苏轼,也有自己的套路。所谓“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一看在中央机关的日子不好混,干脆主动要求下放锻炼。于是,就坡下驴的皇帝和“改革派”,也就借此把他下放到杭州。对宋朝官吏来说,下放锻炼,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奖赏。
大家不必误会,以为下放,当时叫做“贬谪”,是什么不得了的坏事情。其实不然,那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安逸修养。而且自己还由此换取一个好名声——为民请命,直言抗争。宋朝因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言境宽松,所以,因“朋党之争”而上书言事,得到下放处理的干部,早已成为朝政的寻常风景。许多人,也乐得借此到外地转一转。这是日后的做官资本。前面提到的“元佑党人碑”,虽然是所谓的“黑名单”,但当对手一派失利后,许多人,包括他们的子孙,都以自己或父兄的名字上了“黑名单”,引为自豪和骄傲。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诗(品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1.《苏幕遮·怀旧》2.《岳阳楼记》3.《滕王阁序》4.《汉江临眺》5.《六州歌头》6.《渔家傲·秋思》7.《东篱乐府·登梯山》8.《夜泊牛渚怀古》9.《夜泊牛渚怀古》10.《醉翁亭记》下面我们来一一品读这些经典之作。怀旧 《苏幕遮·怀旧》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怀旧为主题,描写了作者对...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可见欧阳修很爱饮酒。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

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以下是关于”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写的名句,它道出了作者的真意——山水之乐才是欧阳修心中真正的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意境、人物和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解读主旨 醉翁亭...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题
此外,醉翁亭记还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作者以醉翁自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在于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体验。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综上所述,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全文赏析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比较
TA·原创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作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作于庆历六年。庆历六年,两篇不朽的文学著作诞生于两位文学家之手,介个时刻,他们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

四大名亭的醉翁亭
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

醉翁亭为什么叫醉翁亭?
谈起醉翁亭,我们就得谈起欧阳修,谈起欧阳修,就得谈起他的《醉翁亭记》。欧阳修作为北宋年间的一名官员。因上疏替范仲淹等人辩解,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散文载体的《醉翁亭记》不仅描绘了滁州一带四季的自然风景和自然物种,还进入了滁州百姓宁静的生活。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五柳先生转, 分析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一、词语。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在)4、饮少辄醉(辄: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7、野花以而幽香,佳木秀而...

苏轼的事
智仙和尚在山上盖了凉亭,欧阳修为此写了有名的〈醉翁亭记〉,并刻石上,以赠送滁州的人。欧阳修离开滁州十年之后,太常博士沈遵,因为好奇,就前往滁州游玩,欣赏它的山水秀绝,就用琴声仿真水声,作了〈醉翁吟〉。后来沉遵和欧阳修相会于河北,沉遵奏琴,欧公唱歌,合作〈醉翁引〉来记念这件事。但是琴声似乎不够理想,...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 - 搜狗百科
刀强依膦:[答案]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作者
刀强依膦: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 -
刀强依膦: 1、意境优美: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

鼓楼区14748413406: 七字点评欧阳修醉翁亭记 -
刀强依膦: 醉翁之意不在酒.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 - -------,------------,------------”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
刀强依膦: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鼓楼区14748413406: 简析醉翁亭记 -
刀强依膦: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是谁写的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刀强依膦: 《醉翁亭记》出自欧阳修之手,此文通过生动描写醉翁亭的优美环境及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借纵情山水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之情.

鼓楼区14748413406: 醉翁亭记的作者,字,号 -
刀强依膦:[答案]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