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 翻译

作者&投稿:葛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翻译~

这是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二荀贾传)从贾诩开始到最后的翻译,不含裴松之的注。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看出他是个特异的人才,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策。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还,到达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拘执。贾诩告诉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从前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互结盟好而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迁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在陕地,贾诩在牛辅的军队中。董卓失败,牛辅又死,大家都深感恐惧,当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都想解散军队,乘隙走小道回还故里。贾诩告诉他们说:“听说长安中正在商议想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你们抛弃属众单独行动,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捆缚起来。你们还不如率领着兵众向西行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以便迫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幸运地达成任务,就遵奉国家的命令来征讨天下,如果没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认为这样对。于是李傕向西前进攻打长安。这些事迹均记载在《董卓传》。后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业而封他侯爵,贾诩说道:“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坚持拒绝不肯接受。又要任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尚书仆射,是官中的师长,为天下人所仰望,我贾诩名位素来并不贵重,不足以使人畏服。纵使我贾诩昧于荣显利益,对朝廷来说又怎对得起呢!”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任内匡正助益的地方很多,李傕等人虽然和他很亲近,但是也都惮惧他。正巧贾诩因母丧去官,后拜为光禄大夫。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争斗,李傕又请贾诩做宣义将军。李傕等人和好,天子平安的离开长安,保护大臣,贾诩有大功势。天子离开了长安后,贾诩向天子送还印信组绶。这个时候,将军段煨屯兵在华阴,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终于离开了李傕而托附在段煨处。贾素来就颇有名望,是段煨军士们所仰望的人物。段煨内心害怕贾诩夺取了他的兵权,外表却尊奉贾诩非常厚而周全的礼节,贾诩心中愈是无法安宁。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准备前行的时候,有人告诉贾诩说:“段煨对待你那么优厚,你怎么忍心离去?”贾诩回答说:“段煨性情多疑心,有忌妒我的意念,对待我的礼节虽然不薄,但这是不可依恃的,日子一久一定会被他算计的。我离去,他一定很欣喜,而且也希望我到外头去求取大的援助,他也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张绣这个人缺少主谋的人,也希望我去,那么我个人和家庭两方都获得保全了。”贾诩前往张绣处,张绣行子孙礼来对待贾诩,段煨果然非常的照顾他的家室。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等到太祖出兵征伐,一旦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讨。贾诩即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接纳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终于大败而退还。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极力追讨,继续打下去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而说:“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话,以至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回来。张绣回来后,即问贾诩说:“我张绣用精锐的士兵追讨引退的军队,而你却说一定会失败;等到我败退后,改用战败的兵卒进攻骄胜的兵士,而你却说一定会胜利。结果也都如你所料,为何两次相反的结果都一一灵验了?”贾诩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绝非曹公的对手。他们的军队虽然刚刚引退,但曹公一定会亲自殿后,阻挡追兵;追讨的军队虽然精良,将军既然不如曹公,他们的士卒也很锋锐,所以知道你一定要惨遭失败。曹公进兵攻打将军从来没有失策过,还没有倾全力来应战就引兵退回,一定是国家有变故;而且又已经攻破了将军的追击,一定会以轻军急速回去,纵使留下了一些将领殿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你的对手,所以虽然引用败退了的兵卒也一定能获胜。”张绣听后才信服。后来,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救援。张绣想答应,贾诩就公然的在张绣面前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而想要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听后大为惊慌,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随即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去。”张绣又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结怨仇,如何去追随他呢?”贾诩告诉他说:“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追随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属众弱而少,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这是第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凡是有称王称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会抛弃所的有私人恩怨,以大公无私的崇高的德行行于四海之内,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果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徒众归服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的州牧。冀州还未平定,留贾诩做司空参军。后来,袁绍在官渡围攻太祖,太祖的粮食快要吃完,于是请问贾诩该怎么来想个法子,贾诩告诉他说:“曹公你的明智胜过袁绍,勇气胜过袁绍,用人也胜过袁绍,决策机变更胜过袁绍,拥有这四个胜券,如果在半年内无法平定他们,只是为顾念更万全之计的关系。一定要掌握溃决他们的时机,那么顷刻之间就可一举而平定。”太祖回答说:“好的。”于是合并军队出兵进击,把袁绍三十多里的营阵全部击破。袁绍军队大败,黄河以北一带地方因而平定。太祖领冀州州牧,也升迁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攻破了荆州,想顺着长江东下。贾诩进谏说:“曹公从前攻破袁氏,如今又收复汉南一带地方,威望名誉远播各地,目前军队的声势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地的富饶,来宴享所有的官吏士卒,抚慰安顿所有的人民,使他们人人都能安居乐业,那么就可以不必劳师动众而江东一带地区都会叩首臣服了。”太祖不肯接受贾诩的谏言,出兵袭攻,终致失利。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想要求太祖割让土地以讲和,并且求保举其子一人为郎官。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太祖又问贾诩该采什么策略,贾诩告诉他说:“离间他们就行了(韩遂、马超被曹操用离间计而失败)。”太祖告诉他:“知道了。”完全承用贾诩的计谋。这些事迹全部记载在《武纪》。最后终于攻破了韩遂、马超,这是以贾诩谋略为本的效果。

正当这个时候,文帝做五官将,临菑侯曹植才华名气正是显著的时刻,各人均拥有自己的党属,而魏国太子未定,太祖起初属意于植,于是有夺取宗位的议论。文帝派人去请问巩固自己的方法,贾诩就告诉他说:“希望将军你崇大德威器度,亲自努力于士人的功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违背做人子的道理,只有如此而已。”文帝听从了他的话言,努力砥砺德业。太祖也曾经摒退了左右随侍身旁的人而请教贾诩,贾诩默口不作声也不回答他的问话。太祖说:“和你谈话,你却不回答,是什么原因呀?”贾诩才说道:“我刚才正好在思考问题,所以没有即刻回答你的话。”太祖就问他:“思考什么呢?”贾诩回答说:“思到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呀!”太祖放声大笑,因而太子位才定下来。贾诩自己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下,而又擅长深谋远虑,担心日久被人猜疑,因此闭门自守,退隐而不私自结交官门,儿女的婚娶,也不攀附高门第,而天下评论谁是最善用智谋的人,都公认是贾诩。

文帝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封为魏寿乡侯的爵位,增加三百户的封邑,合并以前的共有八百户封邑。又分出二百户的封邑,封小儿子贾访为列侯。又任他的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文帝曾问贾诩说:“我想出兵攻伐不服从命令者以一统天下,吴、蜀二国以哪个为先呢?”贾诩回答道:“出兵攻取首重军权,而建国的根本在于崇尚德业教化。陛下上应天命,接受禅让,应亲自抚临天下,如果以文德来安和吴、蜀,而等待他们的变局,那么就不难平定他们了。吴、蜀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国家,却依傍着山险阻隔着江水,有天险的形势。刘备又有大才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大道,孙权能明识虚实,陆议能观察军队的形势,依据天险固守要塞,在江湖上泛舟防守,都是不能仓猝间能有所图谋的。凡是用兵的道理,先要能料定可以获胜然后才出兵作战,先要估量敌情才论用哪个将军,那么就不会有遗误的策略。我私下预料你属下群臣,就是没有刘备、孙权相对立,虽然陛下以天威君临他们,也不见得是万无一失的形势。从前虞舜舞动干戚而有苗来归服,我认为当今要务是应该先以文治国然后再以武力定天下。”文帝不肯接纳他的建议。后来就发动江陵战役,士卒大多死亡。贾诩年七十七岁逝世,谥号肃侯。他的儿子贾穆嗣位,历位郡守。贾穆死,他的儿子贾模嗣位。

陈寿评论说:荀彧清秀通达而有雅识,有辅佐王室的风范,然而以他的机变明鉴和先见远识,却不能充分地实行他的心志。荀攸、贾诩,几乎是所谋算的没有遗漏,能够通权达变,将是张良、陈平的流亚了。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年少时,南阳人何黝看到他时认为他是异才,说:“这孩子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拜为守宫令。董卓作乱时,他要求外出做官吏,被任命为亢父县的县令。不久他就弃官回乡了。他对家乡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险地,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这里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不可久留。”故乡的人大多怀念故土,犹豫不决,恰好与荀彧同郡的冀州牧韩馥派车马来迎接他,邻里中无人愿随苟彧去冀州,荀彧就独自把他家的宗族领往冀州。然而到达冀州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官位。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苟彧。荀彧估计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而当时魏太祖为奋威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荀彧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他就是我的子房啊。”
  于是任荀彧为司马,当时苟彧才二十九岁。那时,董卓的淫威陵迫天下,太祖就此询问苟彧,荀彧说:“董卓的暴虐太过分了,一定会因作乱而灭亡,不会有什么作为。”
  兴平元年,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张邈、陈宫用兖州为据点反叛曹操,暗中迎来了吕布。吕布到了兖州后,张邈才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特来帮助曹使君攻击陶谦,你应赶紧供给他的部队军粮。”众人听了都很疑惑,只有荀彧知道这是张邈作乱,立即统领军队作好防备,派人急驰去召东郡太守夏候敦。而这时兖州所属的诸城已经背叛曹操响应吕布了。当时太祖已经把军队全都调去攻打陶谦了,留下的兵很少,而督兵的将领官吏都与张邈、陈宫等勾结合谋。夏侯悖到达鄄城后,连夜诛杀数十名图谋反叛的人,众人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合谋,城中人听了都很骇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将前往,夏侯悖等人说:“你是一州的统领,前去一定有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估计不是一向有勾结,如今来得这么快,主意一定还没有确定。趁他还没有确定时去劝说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先怀疑他,他将由恼怒而最终与张邈等合谋。”郭贡见荀彧毫不惧怕,认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带兵离开了。荀彧又与程昱定计,派程昱去劝说范县和东阿县的守将,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归’来。
  陶谦死后,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荀彧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汉光武占据河内,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为基础控制天下。这样,进攻足以战胜敌人,后退足以坚守。所以虽然屡有困难失败而终能成就大业。将军以兖州为根本首倡义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况且,黄河、济水之间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仍可以凭此自保,这也是你的关中、河内啊。如果放弃吕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驻守,前方的兵力不够,少留兵驻守,后方的民众都会被征来守城,没有人手打柴。这时吕布如乘虚侵犯,民心就将更加危险,只有鄄城、范县、卫邑三城能保全,其余就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有了,这样兖州也就丢了。假如徐州没有平定,那么将军你将回到哪里去呢?”太祖于是放弃了攻打徐州的计划。

  《三国志》今注今译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785359.html
  只有翻译陈志,没有裴注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他的祖父叫荀淑,字季和,在朗陵当官。汉顺、桓的时候,在当时小有名气。他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叫荀绲,在济南担任相。荀彧的叔父荀爽,担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黝看到他时认为他是异才,说:“这孩子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拜为守宫令。董卓作乱时,他要求外出做官吏,被任命为亢父县的县令。不久他就弃官回乡了。他对家乡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险地,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这里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不可久留。”故乡的人大多怀念故土,犹豫不决,恰好与荀彧同郡的冀州牧韩馥派车马来迎接他,邻里中无人愿随苟彧去冀州,荀彧就独自把他家的宗族领往冀州。然而到达冀州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官位。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苟彧。荀彧估计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而当时魏太祖为奋威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荀彧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他就是我的子房啊。”
于是任荀彧为司马,当时苟彧才二十九岁。那时,董卓的淫威陵迫天下,太祖就此询问苟彧,荀彧说:“董卓的暴虐太过分了,一定会因作乱而灭亡,不会有什么作为。”
兴平元年,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张邈、陈宫用兖州为据点反叛曹操,暗中迎来了吕布。吕布到了兖州后,张邈才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特来帮助曹使君攻击陶谦,你应赶紧供给他的部队军粮。”众人听了都很疑惑,只有荀彧知道这是张邈作乱,立即统领军队作好防备,派人急驰去召东郡太守夏候敦。而这时兖州所属的诸城已经背叛曹操响应吕布了。当时太祖已经把军队全都调去攻打陶谦了,留下的兵很少,而督兵的将领官吏都与张邈、陈宫等勾结合谋。夏侯悖到达鄄城后,连夜诛杀数十名图谋反叛的人,众人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合谋,城中人听了都很骇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将前往,夏侯悖等人说:“你是一州的统领,前去一定有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估计不是一向有勾结,如今来得这么快,主意一定还没有确定。趁他还没有确定时去劝说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先怀疑他,他将由恼怒而最终与张邈等合谋。”郭贡见荀彧毫不惧怕,认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带兵离开了。荀彧又与程昱定计,派程昱去劝说范县和东阿县的守将,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归’来。
陶谦死后,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荀彧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汉光武占据河内,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为基础控制天下。这样,进攻足以战胜敌人,后退足以坚守。所以虽然屡有困难失败而终能成就大业。将军以兖州为根本首倡义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况且,黄河、济水之间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仍可以凭此自保,这也是你的关中、河内啊。如果放弃吕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驻守,前方的兵力不够,少留兵驻守,后方的民众都会被征来守城,没有人手打柴。这时吕布如乘虚侵犯,民心就将更加危险,只有鄄城、范县、卫邑三城能保全,其余就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有了,这样兖州也就丢了。假如徐州没有平定,那么将军你将回到哪里去呢?”太祖于是放弃了攻打徐州的计划。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你找李白,他说不定会帮你!
我嘛等级还不够,你只好另找他人了!
不过那人肯帮你的话,那人肯定是傻瓜~\(≥▽≤)/~啦啦啦
(⊙o⊙)哦!


荀彧是什么人?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髃、杜畿、司马懿...

三国志有哪些传?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

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
荀彧并没有反曹操,只是两人最后的理想不同了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荀彧是极其信任的,很多军国大事都与之商量,并积极听取和采纳荀彧的建议和决策。互为知己,前期表达两人的关系恰如其分。后期两者最主要的分歧与矛盾在于曹操要加九锡、称魏公,荀彧不同意,《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名言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陷阵之志,有死无生,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即使敌众我寡,末将亦能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译文:决定冲锋陷阵,就要抱着必死的信念;先是看到一点冷光,然后一条长枪袭来像一条龙一样;即便敌方人数比我方多,我也能在万军之中取得敌方...

诸葛亮的成就?
) 4.绘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 5.音律(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6.文学(参考前出师表和出师表 不解释) 有人说草船借箭,其实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有人说空城计,《三国志*荀彧攸贾诩传》里记载: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

三国正史上有哪些美男子?前十名都有谁?
《三国志 荀彧攸贾诩传》: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他的叔父辈中兄弟八人号称八龙,都是有才华的人,而荀彧本人也是当时著名的全才,多次被人称为王佐之才,曹操称荀彧是自己的张良,陈寿评价荀彧是清雅俊秀,温文尔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 此外三国志中还有描述荀彧外貌的语句:其人伟岸,风姿奇美,...

关于三国中袁绍的部下韩猛与蒋奇,请资深人士回答。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蒋奇:袁绍手下大将,袁绍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在原著中被张辽所杀。《三国志 袁绍传》: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

三国志有几本传记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

三国志文言文看不懂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

《新三国》中,荀彧既忠于汉室,又为何要效命于曹操?他是早就洞晓曹操称 ...
个人认为:在天下更换王旗已经毫无悬念的情况下,荀彧依然不忘初衷,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他的品德值得后人怀念,像他这样忠贞不二的人并不多。但他也是一个遗憾的人,是他自己的思想导致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荀彧是何等人?他是心有全天下的治国能手,绝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做一个“小国寡民”的带头...

向阳区18610564069: 三国志 魏书翻译 -
闫相润津: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R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续汉书曰: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

向阳区18610564069: 翻译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 -
闫相润津: 即现代成语:经达权变.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攸贾诩传》:“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意思是:"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向阳区18610564069: “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
闫相润津: 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向阳区18610564069: 急需《三国志 荀彧传》的翻译 -
闫相润津: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

向阳区18610564069: 荀攸传的译文 -
闫相润津: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祖父昙,任广陵太守.少年时父亲去世.到昙死的时候,生前的部下张权要求守昙的墓.当时荀攸年仅十三,认为此事可疑,就对他的叔叔荀衢说:“这个官员的脸色不正常,该不会有什么阴谋吧?”荀衢醒悟过来,...

向阳区18610564069: “寡能好问者”指什么样的人?《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 -
闫相润津:[答案] 能力虽不大但勤勉好问者

向阳区18610564069: 求三国志荀彧传第37注翻译 -
闫相润津: 世上那些评议人物的人,大多讥讽荀彧协助曹魏一党,倾覆汉朝国祚;曹氏与刘氏君臣关系的转变的确有荀彧的缘故.即使他晚节出众,也没有办法拿过来弥补他的过错.他的功劳既然违背道义,所以最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误并因此感到内...

向阳区18610564069: 求《三国志》中的《荀攸传》谢了啊. -
闫相润津: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荀氏家传曰:昙字元智.兄昱,字伯脩.张璠汉纪称昱、昙并杰俊有殊才.昱与李膺、王畅、杜密等号为八俊,位至沛相.攸父彝,州从事.彝於彧为从祖兄弟)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

向阳区18610564069: 三国志荀彧传 译文
闫相润津: http://www.yiwen8.com/article.php?sessid=1de9153c3750d87157630cd8c17b7930&articleid=1334

向阳区18610564069: “寡能好问者”指什么样的人? -
闫相润津: 能力虽不大但勤勉好问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