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谋略

作者&投稿:边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现代也引述暗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出自:先秦至汉《黄帝内经》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故“治未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诫人们治病在后,防病在前,不但要防病,同时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要有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没有现代医学那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但是只要能抓住“辨证施治”这个中医的根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专家认为亚健康与“治未病”不能混为一谈,亚健康多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更重视休息及心理调适。而中医“治未病”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改变社会不良习惯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的防治是医院、医生的工作,医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疗未病之脏腑。要宣传和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不好,谈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治未病”是中医的概念。要让病人及市民了解“治未病”的思想。中医与西医相比有更多、更系统的预防手段,可以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所以中西医的长处要结合起来,关键是能为我所用。 当然无论是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将疾病控制在未发之时。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历代医家都有非常重视“治未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
1. 道医养生,治未病重在“四调”道医养生理念认为,防治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生活的各个方面,即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这一理念强调了身心和谐,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2. 调精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所累,是调摄精神的重要方法。精神内守有...

《黄帝内经》告诉你:治未病,如何调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三、调起居 治未病重在“四调”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

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出自哪篇经典著作?
"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出自经典著作《四气调神大论》。原句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译文: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

饮茶“治未病”,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未雨绸缪”的养生理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被提倡,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的饮食方式,如饮茶,可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是养生的至高境界。相较于药物治疗的猛烈,饮茶作为食疗的温和手段,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养生之道。忽视日常保健,直到病痛缠身才寻求治疗,就像...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错误】《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它: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

黄帝内经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经典?你认为原文中最能体现中国养生精髓的话是...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

中医养生治未病
1、以病治病 就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应用此治则,应正确把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2、扶正祛邪 病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所以治病,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对立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

治未病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

治未病与养生,有哪些区别?
中医治未病包括预防染病和预防病情传染两层含意。而西医近年来主要往营养平衡,增加适宜锻炼的方向,引导大众在饮食结构、体力运动等养好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而达到少生病的目的,未病先防,重在养生,或者运用中医药及各种传统疗法促使欲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既病防变指疾病已经发生...

为什么说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你怎么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多伦县17090603140: 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皇帝内经里是什么意思?
城陆塞雪: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唐代 大医家孙思邈将之扩展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 病之病”的医者三境界.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 “已病”三个层次,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 事之前”.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病症出现之前就及时处理,消弭疾病于 无形.

多伦县17090603140: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吗?
城陆塞雪: 中医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是故圣人...

多伦县17090603140: 治未病是什么意思啊? -
城陆塞雪: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

多伦县17090603140: 怎么理解“不治已病治未病”?
城陆塞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多伦县17090603140: 中医如何“治未病”? -
城陆塞雪: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

多伦县17090603140: 《皇帝内经》的养生法则?
城陆塞雪: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又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多伦县17090603140: 依据年龄段选择食物有哪些好处?
城陆塞雪: 依据年龄段选择食物好处:延缓衰老:补充各个时期人体所需,让身体有更强的抵抗力,延缓衰老的进程,让我们最后可以“老当益壮|不衰”.: 2.防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补充身体所需,延缓衰老的过程就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不易生病,更加强健.

多伦县17090603140: 黄帝内经素问讲的是什么 -
城陆塞雪: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

多伦县17090603140: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
城陆塞雪: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多伦县17090603140: 为什么说养生胜于治病年老不代表体弱多病?
城陆塞雪: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