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作者&投稿:牧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道德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义: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为了使人们能深刻领悟“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老子就得道之人的特征作了概括: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众所周知,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进冰窟里丢掉性命。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犹兮若畏四邻”。犹,小心、犹豫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他们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离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当他们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因而周围的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三是“俨兮其若客”。俨,庄严肃穆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能超越生和死,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这和世间的庸人有着本质区别,庸人总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而以骄纵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也必将以毁灭自己而结束。老子主张以客人般的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为。

四是“涣兮其若凌释”。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回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得道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觉悟恰当地比喻为冰消雪融,从而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从得道者自身而言,他们能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朴”。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整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是人类社会一直所提倡和赞颂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所提倡的。人们常常用浑金璞玉来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因而得道之人就如同浑金璞玉,既具有真材实料,又默默无闻。

六是“旷兮其若谷”。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也无所谓感恩,因为没有亲戚和仇敌的概念,心中就自然充满了友善,这一点和没能体悟“大道”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没领悟大道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有分别就有烦恼和祸患。得道之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因而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浊”。混,混同;浊,混浊。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内心明净,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

八是“澹兮其若海”。澹,淡泊,宁静。得道之人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样浑厚。

九是“飂兮若无止”。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老子在这里希望人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这就是清静无为的思想。

只有觉悟自己的缺陷、空白才有空间、才有未来、才有发展。得道之人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不象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

得道者静谧幽深,难以测试,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道的变化规律。

学画的人、习武的人、学哲学的人都是如此。老子正是从自然中体悟出大道的存在,老子是一个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阅读自然,天地雨露溪谷水玄牝橐龠,万物万象。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认为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丁俊贵

2021年7月26日


【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道德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道德经》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释义:最好的领导者,老百姓觉察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一等的,人们轻侮他。领导者如...

【觉悟《道德经》,思不出位、拒绝诱惑】
《道德经》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统治者如果把自己当做民众的天,就会把民众据为己有,高高处于民众之上,骑在民众的头上作威作福,用国家的暴力机器肆意生杀掠夺,所以老子轻蔑地把他们称作...

《道德经》|真正觉悟的人,会有这样七种外在的表现状态
老子的启示(一)得道之人的七种状态 (1)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一章说,古道为今用,道不分古今,没有新旧。那么能“执道御今”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真正悟道的人,一般人是看不懂他的,老子评价为“深不可识”。越是看不懂的,越想看明白(人都有这种心理),因为深不可测,老子也只能勉强的来...

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我们学《道德经》的原因如下:一、学习《道德经》可以提升智慧。《道德经》是对人生的深刻反省,是生命认知的理性觉悟,它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智慧。一位国学大师说:不学《道德经》成不了大事。学习《道德经》即闻道,闻道之要在悟,悟一字得一字之功,悟一句得一句之果,有悟则明,有明则能认识自我...

《道德经》
”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9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由此而感,无数的经典作品均以不同的方式,在解读着天地自然之道与万物自在之德。作为父母在陪伴孩童生长的神圣旅途中,觉悟《道德经》本章“尊道而贵德”的理念,并应用于孩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尤为重要。领悟道家思想,最大可能唤起内在天性,并充分信任而将其发挥到极致方面,谪仙人李太白,可谓是首屈一...

《道德经》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告诉我们天道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你看天长地久,但是人是有一定寿命的,因为人人再怎么样也没办法像天地一样长久,...

《道德经》|常反观自己内心,就像为镜子擦去灰尘,内观生自在
老子在前面的篇章讲道的有无辩证关系,讲圣人无为,行不言之教,又讲到了在人生的华丽顶峰,当有功遂身退的觉悟,保身延年。老子逐步从大道讲到人之道,从外再行为过度到内心世界,对于心灵层次的探索,老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能够永不分离吗?守精聚气致柔和,能做到像婴儿那样...

透过现象看本质!读《道德经》第二十一天
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跟你的感受到的有不同,那也只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认知和思想上的差距,但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就像上一章里说得那句: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觉悟罢了!《道德经》读了二十章了,第一次出现了“德”字。很多人认为《道德经》开始讲“德”这个概念是从第...

安县15179986828: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什么意思
闳赖重组: 出自《菜根谭》,翻译过来是: 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也不要太过于冒进.

安县15179986828: 帮我找10个有深度的成语如题 谢谢了 -
闳赖重组: 1、藏巧于拙 【解释】: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2、神乎其神 【解释】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

安县15179986828: 为人处事经典词语
闳赖重组: 1.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 窟也. 【译文】 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 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 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2.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译文】 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默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 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已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少说话.

安县15179986828: 用晦而明是什么意思 -
闳赖重组: 出自《菜根谭》: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翻译过来是: 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也不要太过于冒进,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有三窟.

安县15179986828: 藏拙于巧,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出自哪里 -
闳赖重组: 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里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演绎自《老子》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安县15179986828: 古代关于做人方面的格言 -
闳赖重组: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小窗幽记》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安县15179986828: 八大思维能力? -
闳赖重组: 人生八大谋略思维一、 自我修炼,练好内功能抗大压 1、 品德是成大事的首要因素 2、 练好“忍”字功 3、 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4、 勇敢承担责任 5、 不应该忽视小处的修养 6、 宽以待人 7、 天道酬勤 8、 惜时如金 9、 重视自我 10、 情绪制...

安县15179986828: 藏巧于拙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闳赖重组: cáng qiǎo yú zhuō成语释义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成语出处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近义词 大智若愚反义词 锋芒毕露成语例句为人不能锋芒毕露,要藏巧于拙

安县15179986828: 多个领域的成语有哪些? -
闳赖重组: 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五花八门.

安县15179986828: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 -
闳赖重组: 这是说到两种事情 原文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才华不露,聪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攫鸟】 说的是鹰立在那儿似乎像睡着了似的,但其实是抓鸟的一种技巧. 【噬人】 说的是老虎走起路来就如生病一般,可是要是人们因此而放松警惕,恰恰中了老虎要吃人的招儿.【攫鸟噬人】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人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因此,即要弄机权变,又不能为人所识破,所防范,所厌恶,就应该有【鹰立虎行【,【如睡如病】,【大智若愚】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