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其它朝代就没有出现史记这样著作,是不是没有一个皇帝有像汉武帝那样

作者&投稿:宾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何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这么多皇帝秘问,为何还能流传下来,汉武帝没有阻止他~

咋就没阻止,要不怎么阉了司马迁的--估计本来是想找个借口杀了的,哪知道人家忍辱负重,愣跟人死磕。。。

说实话,个人以为,司马迁的史记写的还很好,至少除了汉武帝,其他汉朝皇帝没什么太特别的“嗜好”,或者说没大书特书。而班固的《汉书》。那里面的记载简直就是让人大开眼界,例如原来武帝的叔父们有超级SM的嗜好什么的,还详细的记载了诸如那些人搞“基因工程”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人兽。。)。。就是现在的人看了都要汗颜三分。。。。

再者,史迁的记载很公允,而且文学性很强,至少不乱“八卦”的说。。而汉朝的朝廷是开放的,尤其是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统治者深以为戒,所以一般来说,不搞“文字狱”,想说啥子都可以--直到汉武帝时候出了董仲舒之后才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最后就是,汉武帝其实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或者和习惯说的封建王权之上的观念相矛盾,其实古代的帝王的权利并不大,不信,仔细看看那些“吏”的传就会发现,要是皇帝想杀了百姓,大臣会“死磕”的,就是不许--治国要靠法律,你瞎整,俺们工作怎么做啊。。。皇帝要依靠大臣,要不都撂挑子了他也没脾气(真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真谛啊)。。而史官的权利更是凌驾之上的,想想明朝的那个方孝孺就能明白了,连中央集权极度集中的明朝都没辄,汉朝当然也得尊敬人家不是。。

1、原因
  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记》对西汉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都有揭露。他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等则给予同情;
  ②具有历史的完整性。《史记》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及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大事并于一书,广泛反映了历史全貌;
  ③取材广泛。《史记》上自黄帝,下到当代武帝,概括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叙事讲求实事求是,不轻下断言,为后代史学家所称道;
  ④以人物传纪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完整,内容丰富。
  2、原著简介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http://www.tsedu.net/leting/04zycb/neirong/05gdmjyj/p00042.htm
http://w.hydncb.com/simaqian/(原载《读书》1997年3期刊发时有删节,现全文刊布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每个朝代都是有的,只是不如《史记》有名。
自《史记》以来,共有25史较为优秀,分别是: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25,新元史或清史稿

呵呵,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还留有另外一份。
而且就是因为担心武帝会销毁。
至于其他朝代也有类似于史记的著作,比如战国策,只是影响力没有史记这样大而已。

其他朝代的史书通常都是官方编撰的,很少有私人编撰的


哪个朝代灭亡得最可惜呢?
而朝廷也是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没有任何的慌乱和乌烟瘴气的样子。至于民间则更是如此,没有展现出丝毫的混乱样子。后来的史学家根据这个观点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宋朝没有灭亡的话,那么它们就会被一个新的能够继承宋朝的一切优秀制度的新王朝所取代,到了那时,中国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现在人们难以...

为什么当年明月写了《明朝那些事儿》以后就没有写其它朝代的书了?
当他从一个小公务员当上了厅副厅长,到了一个临时副县长,然后在2018年5月成为山东省办公厅主任时,身处官海就成了不仅仅是他的官职身份。”官海难以捉摸,乌鸦麻雀保护全身”对于一个熟悉史书的人来说,是如此的真实。生活的改变,身份的改变,当然是自我的正确定位,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新的...

相比其它朝代,为何明朝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形?
明朝统治两百七十多年,为何没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比如说西汉、东汉时期。然而明朝存在两百七十多年,却从未出现过后宫、外戚干预朝政的事情。清朝官方在撰写《明史》时评价道“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那么明朝为何没有出现...

为什么目前的历史剧多拍满清,而几乎没有明朝的历史剧?
还珠之后,清剧就是电视剧的正宫娘娘。团队有经验,偶像能胜任,金主愿出钱,观众愿买账。何乐而不为?其他的朝代,需要等待另一个还珠格格的出现。 结语: 当然,紫陌对影视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想。同时,紫陌作为一个 历史 爱好者,真的希望中国的 历史 剧能越来越好,能讲好中国的故事,再...

汉唐时期华夏万国来朝,宋代不是经济最繁荣么为什么没有这种景象?
宋朝在当时经济非常发达,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开国皇帝赵匡胤重文轻武,军事力量薄弱,导致没有名将。没有统一中国,所以没有出现万国来朝。两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代表着文化的象征,这个朝代弥漫着书香。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两句诗。虽然它的经济可以堪比唐朝,但是他在军事方面太薄弱。在唐朝,...

为什么夏商周有神仙,可后来就没有新的神仙了?
就比如打雷,他们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就有了雷公这个神仙;比如出现日食、月食,他们无法理解,于是又有了哮天犬和二郎神;比如天会下雨,他们说不清楚原因,自然就产生了龙王这个神仙!正是因为这种落后的认识,还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在夏商周时代,神仙辈出!当然了,到了夏商周之后,为什么没有...

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为何至今没有发现夏朝遗址?
在我们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朝代就是夏朝,夏朝是由禹传位与启后创立的,本来在这之前,皇帝的继位都是实行禅让制,但是从这个朝代开始后,皇帝的继位变成了世袭制,从此之后,“公天下”就变成了“家天下”。既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为什么至今并没有发现夏朝的遗址呢?有人认为之所以找不...

相比其他朝代,宋朝为什么没有内乱呢?
引得人们对其进行探索,小莫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其一,宋朝没有权力巨大的武将。历史上发动内乱的多是手握兵权的武将,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就是仗着自己手里的兵权发动了陈桥驿兵变,才建立了宋朝,所以他最怕的就是被别人以同样的方法取代,于是在建国后就进行了“杯酒释兵权”的活动,朝中之事...

为什么当年明月写了明朝以后就没有写其它朝代的书,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2009年,石悦曾经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说过:“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继《明朝那些事儿》后石悦再也没有出书,石悦并不是江郎才尽,只是真实地认识到生活的重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石悦能有一生重要的出书...

周汉晋宋都算两个朝代,唐朝被“灭”两次,为何还是一个朝代呢?
唐朝虽然经过了两次大的变故,但是国家的权力格局却几乎没有改变。唐中宗李显早就被立为太子,虽然被废过一次,但武则天当政的晚年,又把他再一次立为太子。虽说他后来的皇位,是靠自己夺取的。不过,就算他不夺取,等到武则天去世以后,他依然会当皇帝。也就是说,唐朝在那会儿除了改一个名外,其它...

平谷区13029279200: 史记的发现 怎么发现的史记 -
况青九味: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史记》是汉朝史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西汉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史记是一部名著,一直保存完好,从西汉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是在哪里“发现”的.而且,史记也并不是唯一的记载中国古代历史的史书,在史记之前的尚书、诗经等文学作品和春秋时期诸子和神话中,都有中国远古历史记载,而《春秋》《左传》等史书也先于《史记》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史记之后,各个朝代都有史官修史,并保存下来大量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民间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记载,即所谓“野史”.

平谷区13029279200: 为什么从大禹一直到商纣甚至是春秋,中间的历史基本是空白的 除了尚书中寥寥几句话 -
况青九味: 西周以前,至少没有历史纪录流传下来.西周以后,才有《尚书》和《诗经》,以及对西周以前历史的追述.但这些内容也是很少,使我们不能对西周及之前的历史有很多了解.这其中原因简单的看,是那时还没有多少人做记录历史的工作,...

平谷区13029279200: 如果没有了《史记》,对中国的历史研究会有什么影响? -
况青九味: 那将是一大损失!!因为秦以前的史书大部分被销毁了,而且以前大部分的历史,都是按国家来记叙的,没有《史记》,查阅起来也是很繁琐的——《史记》纪传体写法,脉络清,就很好的避免了查阅的繁琐.——也为后来的史书提供了范本,是开创之举.我上面说过,秦以前的史书大部分被销毁了,我们也知道,《史记》写作素材,来自宫廷藏书.所以是集藏书之精华,如果没有这样一本书传世,现在如果想找到汉代皇室藏书,基本上不可能!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是对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的!!!遗憾的是——现在的所谓《史记》全本,其实原稿仍然有残缺——例如:《史记》某些开篇“太史公曰”,原稿其实残缺不全,故意引用《左传》《春秋》……用来补残缺部分.

平谷区13029279200: 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况青九味: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平谷区13029279200: 我国第一步断代史书为什么不是司马迁的《史记》,而被称为第一步断代史? -
况青九味: 看来你对史书的分类理解有误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纪传体和编年体 还有国别体等等通史是不局限于一朝一代 一般是从远古到作者当时的时代 《史记》就是典型的例子断代史是一朝一代的历史 一般来说都是后面一个王朝编前一个王朝的历史 当然也有例外的 比如说《晋书》就是唐代编的 基本上说是相隔不远的朝代编的 一般都是官方编的 成为正史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的关于西汉一代的历史 是第一部断代史纪传体是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编撰的 是司马迁首创的 编年体是以年份编史 比如《春秋》《资治通鉴》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分类编的 如《国语》《战国策》

平谷区13029279200: 史记到汉武帝就没了!那么接下来汉后面的史书谁写的?
况青九味: 哥们,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本人就是汉朝人,他当然只能写到汉武帝.否则他写的就不叫史记,叫创世纪.汉朝以后的史书自然有各自朝代的作者来写啦,比如东汉的班固什么的. 望采纳,么么哒~

平谷区13029279200: 史记是什么朝代写的 -
况青九味: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平谷区13029279200: 说《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那是因为什么 -
况青九味: 因为这部著作是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是空前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很高兴为您解答!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平谷区13029279200: 《史记》在西汉是不是作为正史 -
况青九味: 肯定不是啊,《史记》在整个古代都不受待见,知道新文化运动在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提倡下《史记》才转正了. 那时的正史应该是东汉班固写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吧,单写西汉一朝的历史.

平谷区13029279200: 历史上是否确有屈原这个人?如果有,那为什么《史记》之前的史料未记 -
况青九味: 中国所谓正史就是从《史记》开始,后面是《汉书》、《后汉书》一直到《明史》为止,人们合称为《二十四史》.但是史记之前不是没有历史资料,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有的缺失散落,无法单独成书,有的思想内容与后世主流不符,没有以书册的方式流传下来.比如刘向收集编订的《战国策》,《战国策》成书以后,刘向收集的那些资料既不好保存也没必要再继续保存. 《史记》也是如此,司马迁不可能凭空杜撰个屈原.原因很简单,《楚辞》、《天问》传下来了,并且早在司马迁之前,汉文帝时期的贾谊就写了《吊屈原赋》. 至于说《史记》之前的史料未记载这话不对,不是未记载,是没留存下来,春秋就不说了,战国时期那七国有哪国的资料完整流传下来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