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军粮是什么?

作者&投稿:刀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军粮是什么?~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口粮有锅盔、还有小米、麦、黍等。其实古代各个朝代的军队口粮变化都没有太大,都脱离不了最基本的。只不过远距离出征,带着粮食很影响行军速度,也容易被偷袭,所以怎样把粮食减轻负重就成了军队的难题。战国时期,秦国军为了长距离出征,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军粮-锅盔,这种军粮易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秦国远距离作战必备的军粮。

锅盔的制作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小米和各种其它的粮食捣成粉,然后加水和面制成一个大饼,放在锅里蒸熟,最后就成了一个大饼子。把大饼子挖两个洞,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就带着出征。等到吃饭的时间,就用头盔做锅,架火烧一锅热汤把饼子放进去泡软就可以吃一顿午饭。但如果遇见敌情,需要隐蔽的话,所有人就嚼着冷硬的饼子下咽,充当伙食。

但其实长期这么食用很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因为锅盔营养不足,所以军队中还是以粮草为主,吃饭时主将就下令埋锅造饭。还是以现场煮饭为主,军队还是吃现做的伙食,所以打仗时就有粮车随时跟从,平时都是以埋锅造饭为主。但是遇到特殊的时刻,进行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需要隐蔽自己的时候也是会选择吃这种饼子,还有一些肉干。

秦国在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自然军队的军粮主要就是这两种,以及这两种加工成的饼子。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了咸阳,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治国之道完全打动了当时的秦公,《史记》记载,两人挑灯夜谈三天三夜。从此,商鞅开始执掌秦国的大权,而秦国便有了一个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商鞅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史记》上说,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但是,这一国策具体是怎样执行的,它如何影响500多万普通的秦人?言简意赅的历史文献并没有提供答案。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开了棺之后,除了他的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简,头枕的也是简,头两边也是简,身上是简,手里还按着简,脚底下还是简。由于棺材一直浸泡在地下水中,温度恒定,这些竹简因此才没有腐烂,墓主人的尸骨也保存得相当完好。竹简中绝大多数是秦国的法律条文,但有一小部分很像一部自传,它粗略地记载了一个人的生平。这个人的名字叫“喜”。长眠在湖北云梦的秦国小官吏“喜”生前一定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在地方法律秘书的任上,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也要永远放在身边。研究人员开始仔细整理这些竹简。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以法律严厉著称,但秦法的具体内容史书中却并不很多。1975年,展现在专家面前的这1000多枚竹简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种规定。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法律还规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喜抄写的竹简最终提供了答案:在秦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根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军粮生产,可以推想,没有一个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幸运的是,喜抄写的1000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线索。这些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的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种庄稼。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然能够具体到如此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喜”竹简上说: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过去,历史学家们知道,秦国有繁杂严厉的律法,但湖北云梦出土的这些竹简,让今天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秦国的法律严谨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法律规定: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国家又为什么如此重视铁农具呢?陕西省凤翔县,这个大坑曾经是秦国一个国君的坟墓。8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在这儿发现了一大批铁制农具。根据常识判断,国君的陪葬物理应是当时最为贵重的东西。铁农具在秦国的价值确实非同寻常。当军队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厮杀的时候,秦国就鼓励农民大量使用铁制农具。与牛耕一样,铁农具的应用也是革命性的。中国最早利用铁农具的很有可能就是秦人。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秦国却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先进的管理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 秦国尽管有发达的农业,但是有限的国土面积仍然无法支撑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国家的决策者丞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夺取西面的巴蜀还是攻打东面的韩国。当时的秦王支持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占巴蜀。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为秦国最终赢得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然而,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并不能稳定地为秦军提供粮草。岷江经常泛滥,旱灾也时有发生。在司马错之后,李冰来到巴蜀,出任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使成都平原最终富甲天下。李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洪水季节,江水漫过水坝,从远处干涸的河道泻洪;干旱季节,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坝送进宝瓶口这个狭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就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修成以后,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叫“天府之国”,就是这个时候造就的。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600万斛的大米。秦人天才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在都江堰之后,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秦国的决策者仍然不满足。秦国的都城咸阳建在关中平原上,这一带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区。但是,由于降雨量稀少,都城粮食的战略储备受到影响,秦王嬴政为此忧心忡忡。一天,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咸阳,他告诉秦王嬴政,在关中平原上的泾水和洛水之间挖一条大渠,把两条河连接起来,利用泾水丰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带的干旱土地,关中就不怕干旱了。这条大渠将有250公里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郑国的这个建议马上就得到秦王的响应,说:“这个主意好,我就派你做总工程师,你给我修这条渠。”在关中平原上,2000多年前郑国修的渠至今仍有痕迹。考古人员认为,泾河中一些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郑国拦河筑坝的时候留下来的。渠修到一半秦始皇才明白:修郑国渠是韩国的阴谋,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使秦人腾不出手攻打韩国。但他仍旧饶恕了间谍郑国,让他继续修渠。《史记》记载:郑国渠全长250多里,灌溉农田280多万亩。它是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秦国的两粮仓就此建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口粮有锅盔、还有小米、麦、黍等。其实古代各个朝代的军队口粮变化都没有太大,都脱离不了最基本的。只不过远距离出征,带着粮食很影响行军速度,也容易被偷袭,所以怎样把粮食减轻负重就成了军队的难题。战国时期,秦国军为了长距离出征,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军粮-锅盔,这种军粮易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秦国远距离作战必备的军粮。

锅盔的制作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小米和各种其它的粮食捣成粉,然后加水和面制成一个大饼,放在锅里蒸熟,最后就成了一个大饼子。把大饼子挖两个洞,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就带着出征。等到吃饭的时间,就用头盔做锅,架火烧一锅热汤把饼子放进去泡软就可以吃一顿午饭。但如果遇见敌情,需要隐蔽的话,所有人就嚼着冷硬的饼子下咽,充当伙食。

但其实长期这么食用很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因为锅盔营养不足,所以军队中还是以粮草为主,吃饭时主将就下令埋锅造饭。还是以现场煮饭为主,军队还是吃现做的伙食,所以打仗时就有粮车随时跟从,平时都是以埋锅造饭为主。但是遇到特殊的时刻,进行一些重大的军事行动,需要隐蔽自己的时候也是会选择吃这种饼子,还有一些肉干。

秦国在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自然军队的军粮主要就是这两种,以及这两种加工成的饼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口粮有锅盔、还有小米、麦、黍等。

根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

秦国拥有巴蜀之后,军粮储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史记》中记载:几十年后司马错攻打楚国,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运载了600万斛的大米。

扩展资料:

秦军主力为北方大将蒙恬率领的三十万戍卫边军,这支军队在蒙恬受冤而死后群龙无首,溃散;保卫咸阳的是苏角,李由等,驻扎在咸阳有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三支军队。

卫尉军是负责宫廷的近卫精锐,只有一万。中尉军则是护卫咸阳的近卫精锐,约两万人。而都尉军的职责,就是保证咸阳外围地区的安宁,十万人左右。这些部队被项羽歼灭。

南方主力是大将任嚣与副将赵佗封锁关口率领的五十万秦军,但并没有北上平乱,留在岭南繁衍生息最终岭南划入华夏领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军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统一各国建立威名赫赫的大秦帝国。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落后的交通环境下,秦军从陕西出发,东到山东南到海南北至辽宁,数十万秦军士兵靠吃什么进行一次又一次远征的?

这就是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干粮——锅盔,陕西锅盔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伐纣时就已被做为军粮。锅盔用小麦面粉和成面团,发酵后擀成圆饼放在锅中慢慢烙干。即使在夏季很久不会变质,类似于今天的压缩饼干。

秦人做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厚度在15厘米左右。一个有五六斤重,锅盔上钻两个眼儿用绳系好,两个为一组秦军士兵前胸、后胸各搭一个。特殊的携带方式起到了盔甲的作用。之后秦军士兵们便把这种军粮叫做“锅盔”。



秦国的军队口粮有锅盔、还有小米、麦、黍等或者是面团和面饼,比较方便携带而且有饱腹感。

军队行军打仗一般都是带干粮的,所以主食还是各种米,主要是粟米,其它的携带比较不容易腐烂的肉干啊之类的。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军粮是什么?
战国时期,秦国军为了长距离出征,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军粮-锅盔,这种军粮易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秦国远距离作战必备的军粮。锅盔的制作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小米和各种其它的粮食捣成粉,然后加水和面制成一个大饼,放在锅里蒸熟,最后就成了一个大饼子。把大饼子挖两个洞,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自己的...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军粮是什么?
战国时期,秦国军为了长距离出征,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军粮-锅盔,这种军粮易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秦国远距离作战必备的军粮。锅盔的制作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小米和各种其它的粮食捣成粉,然后加水和面制成一个大饼,放在锅里蒸熟,最后就成了一个大饼子。把大饼子挖两个洞,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自己的...

秦国军队分多少级别,分别是什么称谓
军主力为北方大将蒙恬率领的三十万戍卫边军,这支军队在蒙恬受冤而死后群龙无首,溃散;保卫咸阳的是苏角,李由等,驻扎在咸阳有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三支军队。卫尉军是负责宫廷的近卫精锐,只有一万。中尉军则是护卫咸阳的近卫精锐,约两万人。而都尉军的职责,就是保证咸阳外围地区的安宁,十万人左...

大秦国的兵力、战力以及特点?
如兵家中兵形势家的代表--秦国的尉缭,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所著兵书《尉缭子》,对秦军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例如秦俑坑所列阵式就是《尉缭子·兵令》中"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的体现。一号坑的两翼和后卫是"外向",先锋部队为"内向",二号坑的"蹲姿甲俑"属"坐阵","立...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用的什么兵器?
这种兵器出现于春秋时期,在秦代军队中也常使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戟共有4件。戟虽在兵马俑坑中发现较少,但它比戈、矛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当是秦军中常用的兵器。戟上刻有铭文。从铭文来看,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这些戟都是秦始皇即位初年由相邦吕不韦督造的「寺工」戟。按照秦王朝的规定,兵器主要由中央的「寺工」...

秦朝的军队,北方军,南方军,首都警备队,这三支部队一共有多少人,他们的...
秦国军队主要分三大类,一是主力野战军,一是郡地守备队.各郡守备队到底有多少确实不大清楚,但秦灭六国之后主力部队大致分为三部分:1、北方军 重装主力,约30万-40万,蒙恬兄弟领导,主要针对匈奴,并获得了数次大胜,使其在中原大乱时不敢南下。2、南方军 轻步兵主力,约50万,任嚣等人领导,主要...

秦军为何被称之为“虎狼之师”?秦军在战场上是如何作战的?
说起战国时期的秦国,我们对这个国家很熟悉。因为战国就是被秦国结束的,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靠着秦国的军队。秦国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强大的让列国闻风丧胆。一直被列国成为虎狼之师。其实,当时各国都有很厉害的军队,有很多军队战斗力并不比秦国差,为何...

分析:秦朝军队战斗力
秦军在战斗中把这种射杀武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个工匠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秦军武器——秦国军队的弩厉害到什么程度?提起秦国,其他六国的人都会没好气地说一句:虎狼之国。那么这个国家的军队,则可称为虎狼之师了。的确,秦军的强大,不需要看别的,只需要知道这是...

历史上你知道的王牌军队有哪些?
在秦国时期就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铁鹰军队,据说这是军队不但装备精良,而且军纪严明。虽然这支军队只有一千人,但这一千人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铁鹰军队的一千主力乃是秦始皇从他的十万大军中经过不断筛选而得出来的。筛选出的都是些年轻壮汉,不但熟读兵法,而且武艺超群。在加上秦始皇集一国之力武装这...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军队
1. 秦军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统一后秦朝的军队。秦军是当时强大的铁军,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秦始皇在十年内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一批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秦帝国建立后,始皇选拔大批将领充...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战国时代秦国的军粮是小米吗还有别的吗 -
主父品金双: 从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我们可以知道,秦国当时的军粮有水稻,谷子,麦子,小豆,大豆.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秦军是怎样供应食物的? -
主父品金双: 一是掠夺 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 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 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 长平之战时候大概是7月-9月左右.是秋天,庄稼正好成熟.秦军应该是路上掠夺比较多. 当然秦军本身也有运输粮草的队伍.从秦国到赵国,可以沿黄河一路顺流供应.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
主父品金双: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时多方面的原因,政治和军事还有农业上都有关系,首先秦国600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变法,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他所推行的法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可以说是后期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的...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
主父品金双: 商鞅变法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 -
主父品金双: 经过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图强,百里奚等人的入秦,改变了秦国的落后局面,但由于晋国的强大,没有向东扩张,一直向西发展.战国初期,由于三晋中魏国的强大,秦国非常被动,后来经过商鞅 范雎 吕不韦等人的变革,秦国逐渐超越东方6国.对于那个时候,政治形态决定一切,政治强,则后三者必定强.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
主父品金双:[答案] ①统一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春秋战国以来连年的兼并战争以及民族迁移、民族交流,大大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各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文化逐渐趋于融合.以华夏族为中心...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战国时期,各国大兴修建水利工程的原因 是为了运送军粮还是为了发展农耕经济? -
主父品金双:[答案] 战国时期的西门豹渠、郑国渠与都江堰都是为了发展农耕经济的. 战国结束后,秦国修建的灵渠是为了运送士兵和军粮的.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的精神顺应历史发展,推行变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这次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 -
主父品金双:[答案] (1)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发展秦国的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富国强兵,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文言文纸上谈兵的重点实词的解释词:1.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兵:( )2.以天下么莫能当.当:( )3.而绝其粮道.绝:( )4.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
主父品金双:[答案]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15)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717754166: 战国时期两大著名建筑对秦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
主父品金双: 都江堰将四川变为天府之国,而郑国渠则将关中变为良田,两大工程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更多的人口,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