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历史溯源

作者&投稿:才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在中国,尤其是浙江、江苏等地的农村地区,自古以来便有织布和染布的传统。长辈们的衣物、日常用品如包裹布,以及女儿的嫁妆,通常都是自家制作的蓝印花布。家居用品如窗帘、头巾、围裙、包裹、帐子等,也多采用这种布料。蓝印花布似乎成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专属布料。
2. 到了明清时期,江苏南通成为全国棉纺织的重要基地,所产蓝印花布深受欢迎。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至今仍在传承,制作生活用品时采用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约的几何图形。因其耐用、图案吉祥等特点,广受群众喜爱,以蓝猛掘州白相间的和谐之美闻名,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3. 南通是全国研究和开发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汉族民间使用蓝草染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曾形容蓝草色素变化过程,成为后世形容后人超越前人的谚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靛技艺发展至今已超过千年。
4.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从蓝草中提取蓝淀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录。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适宜棉花生长,加上黄道婆引进的黎族纺织技术,促进了当地棉纺业的发展。
5. 宋元以后,南通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机,成为著名的纺织之乡。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也相继增多。南通的气候适宜蓝草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以蓝草为主要原料,主要分为蓼蓝、山蓝、木蓝、菘蓝等。
6. 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作坊已发展成规模的街市。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提高,民间艺人在传统图案基础上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艺术元素,丰富了蓝印花布的纹样。
7. 油制伞业的发展促进了蓝印花布工艺的成熟,使用桐油纸刻花版,效果好且耐用。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印花担队伍的发展,他们为农家提供花版,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提供服务。
8. 清末,南通地区的印花担队伍有近百人。蓝印花布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蓝草种植和制靛业的发展,使江海地区的染织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
9. 蓝印花布的工艺从江南传到江北,从苏州和南通传遍江苏各地,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印花技艺因此流传和影响至全国。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意义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广泛的民间影响力,使之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传统技艺自明清时期起,便在南通地区流传甚广,影响了后世数百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珍藏了超过一千件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实物和图片资料,通过设计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并整理...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历史溯源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至今仍在传承,制作生活用品时采用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约的几何图形。因其耐用、图案吉祥等特点,广受群众喜爱,以蓝猛掘州白相间的和谐之美闻名,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纹样及用途
在纹样的造型上,蓝印花布通常以点、线作为主要元素,在白底蓝花的设计中,点、线、面的组合交错,形成了粗犷而有力的图案,这些图案充满想象力,并常常保留有原始艺术的风格。蓝印花布上的点元素不仅象征着吉祥和多子多孙的愿望,而且密集排列时可作为虚线或虚面使用。线条则笔断意连,具有强烈的方向...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过程
南通蓝印花布通过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凉干等多道工艺制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制成的防染浆,透过花版的镂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无法渗入的白色图案,再染以蓝靛,形成鲜明和谐的蓝白之美。简介: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

传统蓝印花布是用什么
1. 蓝印花布是一种结合了靛蓝染料的中国传统印染工艺,它将纯白棉布染成蓝白相间的图案。2. 这种技艺古时候被称作药斑布或浇花布,并拥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3.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用蜡绘制靛蓝防染的印花技术。4. 文献记载显示,宋代的药斑布以嘉定和安亭镇(现属上海)为主要产地,由姓归...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意义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工艺流程
挑选坯布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脱脂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

二甲蓝印花布的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地区:江苏 编号:Ⅷ-24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

嘉兴蓝印花布的工艺形式有哪些?
嘉兴的蓝印花布工艺种类丰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蓝地白花布,其制作简单,仅需使用一块花版印花,图案如梅、兰、竹、菊等,纹样的斑点独立不相连。这使得布面上的花卉图案显得清新自然,每朵花都仿佛独立绽放。而白地蓝花布则更为复杂,通常采用两块花版套印技术。首先印制的是“花版”,接着是...

南通有哪些著名文化遗产
色彩层次丰富,色间过渡微妙。2、丝绸剪贴:色泽明快,造型生动,服饰逼真,装饰性强。3、海门山歌: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4、童子戏: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唱腔粗犷纯朴,唱词通俗易懂。5、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瓮安县19821867782: 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 -
菜夜金黄: 一、工艺简介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

瓮安县19821867782: 关于蓝印花布. -
菜夜金黄: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它的印染方法全部手工操作,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浸染靛蓝数遍,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

瓮安县19821867782: 民间蓝印花布以起什么风格而著称? -
菜夜金黄: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冰裂纹是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

瓮安县19821867782: 关于蓝印花布各位友友,谁知道蓝印花布的详细情况
菜夜金黄: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蓝印花布...

瓮安县19821867782: 江苏南通代表工艺品 -
菜夜金黄: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瓮安县19821867782: 工艺品的蓝印花布 -
菜夜金黄: 中国人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初,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在苏皖、江浙等地区广泛传播,蓝印花布工 艺也 随 之得到普遍应用. 旧时,浙江、江苏一带农村家 家户户都会织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

瓮安县19821867782: 南通蓝印花布为什么要选择蓝白两色而不是其他颜色?他又有什么寓意呢? -
菜夜金黄: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

瓮安县19821867782: 南通的蓝印花布有多少年的历史 -
菜夜金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

瓮安县19821867782: 南通有哪些著名文化遗产 -
菜夜金黄: 南通市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刺绣、扎染、蓝印花布、色织土布、红木雕刻、板鹞风筝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影响深远.5月26日,“五月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瓮安县19821867782: 我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可以染彩色的布匹的我知道的就是蜡染、扎染都
菜夜金黄: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 南宋时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据《古今图书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