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施琅是怎样的一个人?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的统一

作者&投稿:游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正在澎湖驻扎的郑氏军队惊恐地发现,西方的海平线上,突然升起了如林的船帆,一支庞大的舰队乘借着西南风,快速地向澎湖开来。在这支舰队的旗舰上,飘扬着巨大的帅旗,在海风的吹拂下,斗大的“施”字忽隐忽现。
这个时候,郑氏军队中有资历的老兵心里应该是相当绝望的,因为他们清楚,在他们面前的是清王朝最为优秀的海军统帅,同时,也是他们的老熟人——施琅。
我们所熟悉的施琅,大部分来自于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那个捧着金饭碗来向韦小宝行贿的大老粗形象,而人们口耳相传的施琅也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多。
但历史上真正的施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一、命途多舛的施琅
施琅,明天启元年(1621年)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如果按照家族的期望,施琅原本应该埋头诗书、取道科举,谋到一官半职、光宗耀祖。然而,在施琅年少时,随着家道衰落,他也放弃了读书作文,转而学起了武艺和兵法,并且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很快就学到了一身本领、智勇双全。
俗话说:“穷文富武”,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却选择习武,这是很反常的一个现象。但对当时的施琅来说,习武是他能够谋生的最快途径,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同乡——郑芝龙。
郑芝龙作为明末清初最为出名和强大的海上霸主,当时虽名义上归顺明朝,但却拥兵自重,俨然一副军阀做派。十七岁的施琅在加入郑芝龙的队伍后,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郑芝龙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清朝南下后,郑芝龙投降,施琅也捎带着成为了清军。在清军中混了没多久,施琅就因为卷入了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的反叛事件中,不得不转而投奔到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麾下,再次成为了一名明朝遗臣。
初到郑成功麾下,施琅非常得郑成功的欣赏,一度成为了郑成功最为欣赏和信任的将领。但好景不长,两人的和谐关系仅仅维持了三、四年,由于和郑成功在战略方针、物资筹措等一系列决策中意见相左,又加上施琅不顾郑成功的命令,擅自处决了一名违犯军规的郑氏亲兵,彻底得罪了郑成功。
顺治九年,施琅在父亲、弟弟都被郑成功关押的情况下,只身从郑成功的军中逃脱,回到了他的老家泉州。
此时的施琅虽然愤懑难平,但依然想要回归郑氏军中。为此,施琅曾一度拜托他的族叔施福和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豹斡旋,希望能够得到郑成功的原谅。
但事与愿违,郑成功不仅不饶恕他,还杀掉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郑成功的绝情,使施琅彻底倒向了清军,并最终成为了郑氏家族的掘墓人。
由此可见,“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实在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郑成功若是当初手下留情,恐怕郑氏家族的命运可能也会改写吧。
二、蛰伏待机
“二进宫”的施琅,和第一次投降清军时,心情已是全然不同。这一次,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剩下的,只有向郑氏家族复仇的怒火。
但事情远没有施琅所期望的那样简单。他在清廷内部没有靠山,手下没有军队,老长官郑芝龙由于儿子郑成功誓不降清,在朝廷中也没有半点分量。实际上,在清军看来,施琅的行为,用“投降”这个词简直都是客气的,准确的说,是清军“收留”施琅还差不多。
事实也是如此,在清军内部,施琅虽然凭借着战功,一度授靖海将军衔,并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作为从一品大员,施琅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但此时,他的杀父仇人郑成功已经去世,刚刚登基的康熙皇帝内有鳌拜等人“辅政”、外有三藩威胁,根本无暇顾及收复台湾。此时的施琅,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康熙六年,年满十四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这让施琅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康熙七年,施琅连上奏折,陈述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详细的攻台战略。
但在仍旧掌握大权的鳌拜等人看来,台湾不过是孤悬海外的边陲之地,根本无关紧要,施琅的建议根本就是没事找事。施琅的奏折不仅被压了下来,就连水师提督也干不成了,被平调进京做了内大臣,成为了禁军统领之一。
离开水师后,施琅这内大臣一当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康熙皇帝先除鳌拜、后平三藩,忙的不可开交,自然顾不上施琅。此时的施琅,位虽高但权不重,外官来北京走门路求不到他,生活自然不宽裕。
据记载,在任京官期间,施琅的生活相当拮据,一度还要靠夫人做裁缝来贴补家用。对一个一品大员来说,这样的生活实在有些寒酸。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康熙二十年,郑经在台湾去世,郑经之弟郑聪、侍卫冯锡范(又是《鹿鼎记》中的熟人)、大将刘国轩联手发起政变,毒杀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扶持年仅十一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军政大权随即落在了冯、刘二人手中。
郑氏家族陷入泥沼,施琅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郑氏家族内讧的消息传入朝廷内,大学士李光地等人上书,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并力荐施琅为指挥官。就这样,康熙二十一年,离开前线十四年的施琅,终于又回到了福建,重任水师提督。这时,他已经六十一岁了。
回到福建的施琅带领官兵日夜操练、打造战船,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攻台部队的整备。平台之战,一触即发。
三、中国一统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大军从福建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出发,直扑台湾的门户——澎湖。
此时的澎湖守将是郑氏重臣刘国轩,并驻有大量军队,是台湾的最重要屏障,郑氏家族在此盘踞多年,防御及其坚固。据《清史稿》载:“国轩踞澎湖,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馀里为壁垒。”可谓铜墙铁壁。
面对这样的坚城和惯熟水战的郑氏军队,施琅拿出的应对之策便是身先士卒、死战不退:“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於帕,督战不少却”。主帅都如此拼命,手下将士自然奋不顾身。在攻取澎湖的战斗中,清军与郑氏军队血战九小时:“焚敌舰百余,溺死无算”,终于克复澎湖。
可贵的是,打下澎湖的施琅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以大局为重,一面整顿部队,一面派人招抚郑克塽,承诺对郑氏家族既往不咎。施琅以诚相待的态度,终于打动了郑氏家族,最终得以收复台湾这块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收复台湾后,清廷内部出现了迁走台湾军民、放弃台湾的声音。得知这一消息,施琅上书据理力争,称:“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说服了康熙皇帝在台湾开府设衙,使得台湾正式纳入了清朝版图,中华江山终于得以一统。
四、功过任评说
施琅在历史上的功过如何向来不甚明确。夸赞他的评价其为促进中国统一的功臣,批判他的则说他毁掉了明朝的最后一片基业。
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纵观施琅一生,饱受世人斥责的无非三点:一是以明朝旧臣身份攻打台湾;二是在台湾圈占土地,敛财自肥;三是排挤同僚,独揽战功。而在笔者看来,这所谓的三处“黑点”,其实都大有可商榷之处。
当时的郑氏家族,虽然打着“大明遗臣”的旗号,但自从郑经即位后,背离了郑成功坚持以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主张,割据一方的意图逐渐显露。
郑经在与清朝招抚使者谈判中曾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还以朝鲜为榜样,将台湾行“朝鲜事例”,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清朝“属国”作为接受清朝招抚的条件。
由此来看,郑经究竟是真的明朝忠臣,还是以此作为维护政权合理性的幌子,其中恐怕是大有猫腻。因此,施琅所谓的“攻灭明朝最后基业”的罪过也是站不住脚的。
收复台湾后,施琅曾纵容家人、部署在台湾圈占土地,收取所谓“施侯大租”。这固然是施琅在台湾的一大污点,但就目前能查到的施侯大租的数额,大致为“每甲地两到三石”。
同一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赋税大概是每亩地一石到三石之间,根据各地粮食产量不同上下浮动。当时台湾的“一甲地”相当于14.5亩,地租平摊到每亩最多只有两斗左右。由此来看,施琅圈占土地有之,但与“横征暴敛”、“贪得无厌”根本沾不上边。
至于排挤同僚、独占军功的罪名,则因为施琅在打下台湾后,第一时间上报军功,比当时的福建总督、领兵部尚书衔的姚启圣还要快,显得目无上级、贪功好利。
但据记载,姚启圣一贯主张对台湾应施以招抚,不赞成开战,曾上书朝廷列数征台不利之处:“一曰,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况于数十年之积寇乎;二曰,汪洋万顷之隔,波涛不测之险;三曰,彼船只坚牢,水务精熟。”抱有这种心态的姚启圣,自然难与施琅合作。
为防止姚启圣掣肘,施琅在出兵台湾前就上书康熙,要求“所有督臣题定功罪赏格,赐臣循例而行”,说白了,就是要求绝对的指挥权。
而康熙也对施琅十分信任,“委以独任专征”,将前线一任权力都下放给了施琅。可见,既然康熙已经将前线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施琅,那么施琅越过姚启圣上报军功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何罪之有?
因此,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将领,施琅小处有亏、大节无损,而收复台湾,维护中国统一的功绩,是不应该、也不能够被抹杀的,应当被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和真实历史出入大么...
一方面,施琅虽然精通海战,但在此之前,他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决战均已失败告终,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朝臣对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担心,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岛,必然会大开杀戒,届时台湾必然是生灵涂炭。 然而,姚启圣却是一再坚持保举施琅为主帅,为此他不惜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

这中国航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在十五年前就开始准备建造航母,“施琅级”首舰的效能将成为中国今后十年间制订海军战略的重要依据。中国开始建造航空母舰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此之前一直牵制中国的台湾问题。大陆方面的考虑是增加海军的太平洋制恒力量将极大的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大陆军方的观点是尽早解决台湾问题,而事实上,...

将军陵园现存《山海经》施琅是原作吗?最早的《山海经》有哪些内容!_百 ...
现有的《山海经》是原版吗?最早的《山海经》是什么内容?接下来就和读者一起了解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是一本奇特的古书,展现了古人无穷的想象力。很多人对《山海经》的动物很好奇,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借鉴《山海经》。但是现存的《山海经》并不是最早的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后人发明的,和战国时期的...

关于瓦良格航母命名问题,听人说是施琅号?是网友乱说还是官方意见?真的...
“施琅”号是一种猜测,但是并非臆测,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出“不严肃慎重”的结论的。因为这个名字完全符合解放军海军舰艇命名的相关规定,瓦良格作为中国第一艘航母,必然是一艘训练舰而非作战舰,而根据解放军的条令,训练舰一概用古代水军将领名字命名,例如现有的郑和号训练舰,既然是训练舰,那么用古代...

施琅将军纪念馆之类的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要写它的过去的故事之类的和...
施琅墓,位于惠安县黄塘镇与洛江区河市镇交界的虎窟坡地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古墓葬类型,系施琅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茔。施琅(1621—1696)晋江衙口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任左先锋。后降清,官至福建水师提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平定台湾及治理善后有功,被授予靖海将军,晋封...

施琅向康熙介绍7个儿子,为什么唯独漏掉老二?
康熙毕竟是整个大清朝最出色的皇帝,并没有盲目的处罚施世纶,而是了解了实际情况。原来,那几位随从,在赴任的途中横行霸道,甚至强抢民女,施世纶如此做法,实际上是伸张了正义,得知事情原委后,康熙不仅消了气,而且将这名百姓真正的“父母官”施世纶记在了心里。公元1696年,也就是康熙35年,施...

台湾人对施琅有什么评价
台湾虽然普遍对郑成功评价不差,但是施琅带领清军攻打郑氏王朝的时候,郑成功已经不在,而郑经及郑克塽经营的郑氏王朝已经不得人心,对施琅也没什麼特别的恶感。对他的主要评价就是,他令台湾真正意义由中国当朝实际统治。

骇人听闻:历史上真正的盗墓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关于汉奸问题的困惑?
个人理解:汉奸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所指的范围没那么广泛,但是在时代不段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西藏是在元朝才成为正式行政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很难说.像现在汉奸是指投靠外国侵略者,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吴三桂不算汉奸,当时满族已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了。施琅就更不算了,当时清朝...

为啥纪晓岚不能带花翎 因为有顶戴花翎的才是皇帝眼中的自己人
在清朝真正开了外派将领赏赐花翎先例的人是施琅,施琅在康熙七年进京(当时主政的还是鳌拜等人),在皇宫里当了十年内大臣,也入了汉军旗,知道花翎是给力奴才的标志。在打下了台湾后,施琅要求以靖海侯的爵位换取一只花翎。康熙没和他讨价还价,赐予了他花翎,开了功臣赐花翎的先河。雍正六年曾静和张熙...

渭南市15881965429: 明朝的降清将领施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明朝的降清将领施琅到底是怎么
俎崔地龙: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他立即上了《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了《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

渭南市15881965429: 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俎崔地龙: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 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

渭南市15881965429: 施琅是什么人 详细些 -
俎崔地龙: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

渭南市15881965429: 明朝的降清将领施琅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我在他的资料时看到他攻占台湾时夺取大多田产,还掠夺渔民,是真的么 -
俎崔地龙: 有可能.首先,海霹雳的家人是被郑家人害死,不论是设计还是诬陷,死在台湾是不争的事实,他对郑家有仇恨;其次,他降清后,跟清庭的满官格格不入,自然被排挤,导致产生对清庭的怨恨.

渭南市15881965429: 弃明投清但是又收付台湾的施琅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
俎崔地龙: 在施琅的家乡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占,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也许这便是对施琅最客观的评价.至于施琅是叛 徒还是忠臣自有不同评说.

渭南市15881965429: 施琅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卖国贼? -
俎崔地龙: 施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

渭南市15881965429: 施琅大将军怎么样 -
俎崔地龙: 看了一集就弃了,很明显本朝拿自己当清朝了,而且这特么一点都不靠谱.一星给长得还行的康熙.不得不说大陆的政治宣传,影视剧这块儿就没成功过,因为他们看待历史的三观就很奇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