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作者&投稿:帅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一、基本概念
科学是分科建构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实践活动(科研活动)。
科学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都是日本人的创造,日本人考虑到近代欧美science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客观事物,于是翻译为“科学”。科学的原义是“分科之学”,“分科”研究学问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真理。后来,科学成为真理体系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之前,学术界一般把科学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改革开放后,从社会科学中分列出人文科学。党和政府的文件有时称“哲学社会科学”,其中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有时称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分列。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九大报告2017
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
1、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关于数学是否属于自然科学,存在争论;英国有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并列,即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
3、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文化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知识体系少有科学性、多有主观性,因此认为只能把它们称为学科,而不能称为科学。

二、相互关系
1、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科学性(真理性)不同
自然科学的真理性最强;社会科学次之;人文科学最弱。
2、联系
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
两者都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内容上难以明确切割。极少有人能够对二者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反映了敬天保民观念。“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思是人主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其他的人民都是应该被保障。

历史意义:

1、“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

3、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扩展资料:

敬天保民主要内容:

1、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一再告诫人们,殷商王朝之所以丧国,就是因为沉湎于酒,作为继商而立的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时刻牢记这一历史教训。

2、要体察民情。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能荒怠。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商王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民怨沸腾,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重视人民利益和民主监督的思想观念。它强调了在治理中,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放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而不是只关注自身的权力和利益。通过这种思想观念,强调了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这一思想观念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一种相对民主的政治理念,即统治者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强调了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谋福祉,从而增强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历史上,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民主思潮和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人民权益的关注和重视,为后来的政治体制演变和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此语出于《尚书·酒诰》周公.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其意无疑告诉人主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
水监:水鉴.谓以水为镜.监,通“ 鉴 ”.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类似的格言屡屡见于周人的文献,足见在我国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这是中华文明中最宝贵的为政思想.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观念,即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镜,借鉴人民的反应来做出决策。这意味着,统治者的责任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福利,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句话则强调了统治者应该永远保持对人民的关注和照顾,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这种思想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即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

此外,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启示意义。现代社会中,政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借鉴人民的反应来做出决策,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论治道

戊戌十二月癸巳,辟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乎此书。”太祖命祖干剖析其义,祖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也。”甚加礼貌,命二人为咨议。仪以疾辞,祖干亦以亲老辞,太祖皆许之。

丙午三月甲辰,太祖语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祎曰:“天下兵争,民物创残,今土地渐广,战守有备,治道未究,甚切于心。”基对曰:“战守有备,治道必当有所更革也。”太祖曰:“丧乱之后,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纪纲正而条目举。然必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以为本也。”祎对曰:“昔汤正桀之乱而修人纪,武王正纣之乱而叙彝伦,王上之言,诚吻合于前古也。”

吴元年十月癸丑,右御史大夫邓愈等各言便宜事。太祖览之,谓愈等曰:“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学校兴,则君子务德;农桑举,则小人务本。如是为治,则不劳而政举矣。今卿辈所言,皆国家之不可阙者,但非所急。卿等国之大臣,于经国之道,庇民之术,尚当为予尽心焉。” 洪武元年正月丁丑,太祖御奉天殿大宴群臣,宴罢,因召君臣谕之曰:“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实由天命。当群雄初起,所在剽掠,生民惶惶,不保朝夕。朕见其所为非道,心常不然。既而与诸将渡江,驻兵太平,深思爱民安天下之道。自是十有余年,收揽英雄,征伐四克,赖诸将辅佐之功,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广,生民之众,万几方殷,朕中夜寝不安枕,忧悬于心。”御史中丞刘基对曰:“往者四方未定,劳烦圣虑。今四海一家,宜少纾其忧。”太祖曰:“尧、舜圣人,处无为之世,尚且忧之,矧德匪唐虞,治非雍熙,天下之民方脱创残,其得无忧乎?夫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且以一身与天下国家言之,身小也,所行不谨,或致颠蹶,所养不道,或生疢疾。况天下国家之重,岂可顷刻而忘警畏耶?

戊寅,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成周之时,治掌于冢宰,教掌于司徒,礼掌于宗伯,政掌于司马,刑掌于司寇,工掌于司空。故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民不从,故乱。卿等任居宰辅,当振举大纲,以率百寮,赞朕为治。”

四月丙辰,太祖谓侍臣曰:“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此辈在人主之侧,日见亲信,小心勤劳,如吕强、张承业之徒,岂得无之?但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之深戒。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七月辛巳,太祖与侍臣论及创业之难,太祖曰:“朕赖将帅之力,扫除祸乱,以成大业。今四海渐平,朕岂不欲休养以自娱?然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恶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朕每念及之,中心惕然。” 十月己卯,民有告富人谋反者。命御史台臣、刑部勘问,皆不实。台臣言:“告者事在赦前,宜编戍远方。”刑部言:“当抵罪。”太祖以问秦裕伯,对曰:“元时凡告谋反不实者,罪止杖一百,以开来告之路。”太祖曰:“不然。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自今凡告谋反不实者,抵罪。有司著为令。”

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太祖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太祖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实非宽也。大抵圣王之道,宽而有制,不以废弃为宽;简而有节,不以任易为简。施之适中,则无弊矣。”

洪武四年六月庚戌,太祖御奉天门,谓吏部尚书詹同曰:“论行事于目前,不若鉴之往古。卿儒者,宜知古先帝王为治之道,试为朕言之。”同对曰:“古先帝王之治,无过于唐虞、三代可以为法也。”太祖曰:“三代而上,治本于心;三代而下,治由于法。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入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

洪武十一年三月壬午,太祖谓礼部臣曰:“《周书》有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监。人君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者,良由兼听广览,以达民情。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苟忽而不究,天下离合之机系焉,甚可畏也。所以古人通耳目于外,监得失于民,有见于此矣。尔礼部其定奏式,申明天下。”

洪武十二年三月己巳,太祖与礼部尚书朱梦炎论治民之道。太祖曰:“君之于民,犹心于百体,心得其养,不为淫邪所干,则百体皆顺令矣。苟无所养,为众邪所攻,则百病生焉。为君者能亲君子、远小人,朝夕纳诲,以辅其德,则政教修而恩泽布人,固有不言而信、不令而从者矣。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则君德乖而民心离矣,天下安得而治?”梦炎对曰:“陛下所谕甚切,实帝王为治之要。”

十一月己亥,太祖御奉天门视朝毕,顾谓翰林待制吴沉曰:“人主治天下,进贤纳谏,二者甚切要事也。”沉对曰:“诚如圣谕。但求之于古,能行者亦鲜。是以乱日常多,治日常少。”太祖曰:“使其真知贤者能兴其国,何有不好?真知谏者在于患己,何有不纳?唯其知之不真,是以于己难入。若诚能好贤,则不待招徕,而贤者自至;诚能纳谏,则不待旌赏,而谏者必来。”沉对曰:“陛下此言,诚国家兴治之要。”

洪武十三年六月庚申朔,太祖谓侍臣曰:“人主能清心寡欲,常不忘博施济众之意,庶几民被其泽。”侍臣对曰:“陛下此心,即天地之心也。惟人主之心无欲,故能明断万事。万事理,则天下生民受其福。”太祖曰:“人之不能明断者,诚以欲害之也。然明断亦不以急遽苛察为能。苟见有未至,反损人君之明。求之太过,则亏人君之量。”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乙巳,苏州府民有上治安六策者。太祖览之,以示近臣曰:“此人有忠君爱国之心,但于理道未明耳。盖人主之心,当以爱物为主;治国之道,当以用贤为先。致治在得人,不专恃法。今此人首言用法,不知务矣。”

洪武十七年三月甲辰,太祖谕侍臣曰:“天下无难治,惟君臣同心一德,则庶事理而兆民安矣。唐虞三代之时,君臣同心一德,故能致雍熙太和之盛。后世庸主,治不师古,君臣之间动相猜疑,以致上下相隔,情意不孚。君有所为,而臣违之,臣有所论,而君拂之。如此欲臻至治,何可得也?朕今简用贤能,以任天下之政,思与卿等同心一德,协于政治,以康济斯民。卿等勉之,以副朕怀。”群臣皆顿首谢。


瓜尔佳·胜保的文献记录
《书》曰:‘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诚不可不察也。”文宗不怿,明谕指驳,以其意存讽谏,不之罪也。寻因自行撤回封奏,降四品京堂。会粤匪犯武昌,胜保疏陈办贼方略,命驰往河南,交钦差大臣琦善差遣。三年春,偕提督陈金绶率兵援湖北、安徽,而江宁告急。至则城已陷,驻兵江浦。胜保疏陈军事称旨,命以内阁学士会...

人什么于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4、以人废言 yǐ rén fèi yán 【解释】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

儒家思想的不足
对于那个“孝”字,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最为不孝吗?这儒家思想分明就是要将女人变为没有自尊又没有自决权的生育机器。其荒唐、反人性之意不言自明。以期盼明君来麻痹人民 《大学...

警示别人的成语是什么
以人为鉴 发音 yǐ rén wéi jiàn 解释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

以有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4、以人废言 yǐ rén fèi yán 【解释】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

对礼文化的观点作文
为了周的长治久安,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也就是实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又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敏,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将人民的意志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本。从《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

四字成语人什么可什么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4、以人废言 yǐ rén fèi yán 【解释】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

礼乐制度始发该发扬
为了周的长治久安,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也就是实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把人民的反应作为为政得失的标志;又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敏,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将人民的意志看作是上天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为政治国,要以人为本。从《尚书》可知,周公所说的“民”,包括社会下层...

以人什么什么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4、以人废言 yǐ rén fèi yán 【解释】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

气对性或礼的作用
武王克商、殷周革命之后,周公鉴于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8] 的口号,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9],奠定了周代人本主义的基础。孔子深化了周公的思想,倡行“仁”的学说,提出“仁者,人也”,[10]“仁者,爱人”⑾的论题。而要爱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性。《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

西市区15174891562: 人无于水监 是么意思 -
庄容贝兰: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此语出于《尚书·酒诰》周公.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其意无疑告诉人主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水监:水鉴.谓以水为镜.监,通“ 鉴 ”.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类似的格言屡屡见于周人的文献,足见在我国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这是中华文明中最宝贵的为政思想.

西市区15174891562: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庄容贝兰:[选项]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西市区15174891562: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庄容贝兰: 鉴:镜子.执政者不要用清水作镜 子,应当以人民作镜子,听取人民的呼 声.泛指做事应该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 为自己的鉴戒.这句话出自《书•酒诰》:“'人 无于水鉴,当于民鉴.'今惟殷坠厥命,我 其可不大监抚干时.”

西市区15174891562: 严监生的“监”读几声?“监”有两个读音,一声和四声,严监生的“监”该读几声?希望提供依据. -
庄容贝兰:[答案] 监 jiàn 基本字义 1.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宦官,阄人).国子~.钦天~(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生(在国子监肄业者,亦可用...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荀子·解蔽》 3.照 [reflect]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书·酒诰》 明神降之,监...

西市区15174891562: 以人为鉴的原文及翻译要郑公魏征卒开头 -
庄容贝兰:[答案] 成语 以人为鉴 发音 yǐ rén wéi jiàn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

西市区15174891562: 无于水鉴 当于民鉴出自尚书吗 -
庄容贝兰: 无于水鉴 当于民鉴出自尚书 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西市区15174891562: 一个有关论语的问题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那一句? -
庄容贝兰:[答案] 出处《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西市区15174891562: 带鉴字的成语有哪些 -
庄容贝兰: 带鉴字的成语有哪些 :前车之鉴、天人共鉴、油光可鉴、日月可鉴、明鉴万里、光可鉴人、鉴机识变、明鉴未远、观今宜鉴古、以古为鉴、鉴往如来、鉴貌辨色、清洌可鉴、殷鉴不远、洞鉴废兴、鉴空衡平、鉴往知来、知往鉴今、鉴影度形、白水鉴心、商鉴不远、以往鉴来、洞鉴古今、神人鉴知

西市区15174891562: 求<以人为鉴>的原文与译文 -
庄容贝兰: 以人为鉴 成语 以人为鉴发音 yǐ rén wéi jiàn解释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