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向求贤若渴,为何要力排众议斩杀单雄信?

作者&投稿:邗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世民一向求贤若渴,为何要力排众议斩杀单雄信呢?~

之所以大家会认为秦王李世民力排众议杀单雄信,也同情单雄信的悲情遭遇,主要是受到了评书演义和各类小说的影响。如李渊误杀单雄信哥哥,锁五龙斩雄信,秦叔宝哭雄信等故事流传广泛,但其实并不属于历史事实。
首先,不存在李世民力排众议。

秦王平定王世充之后,依例处死其手下一干将领以震慑余部,是一个既定政策,几乎毫无争议,单雄信也并不特殊。李渊在战略上流放了王世充,采取安抚笼络措施,他的手下亲信就必死无疑,不会把后患留下。徐世勣与单雄信、翟让是同郡老乡,自小相识,加上瓦岗寨共事,念及情分,给他求情了几句,唐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没有同意,当然就不再坚持了: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世勣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

至于原瓦岗寨旧部,和单雄信自李密死后已经貌合神离,本来交集情谊也不深,自然就不会拼命相救。况且,偃师之战时官居左武候大将军的单雄信归降王世充,间接导致李密之败,只能以数十骑走河阳,众人非常不满。由于徐是降将,没有太大话语权,只能在单雄信临将就戮之时,相对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承诺照顾他的家人。至于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裴仁基等人,洛阳之战前临阵倒戈李唐,自然不会多说话,多说也没用。
其次,所谓的求贤若渴需要一定的时机。

单雄信投降太晚,又是王世充的女婿,在忌惮之下作为余党就留不得。攻占洛阳之时,单雄信在阵前差点还刺中李世民,秦王和他还有一枪之恨,幸亏徐世勣阻止了他。号称伪郑单雄信,挺槊追秦王。单雄信是虎将没错,但是天下局势大致明确,有没有他不重要了,因此单雄信作为王世充集团首恶,必死无疑。
故而,《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中说:秦王收世充之党罪尤大者段达、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张童儿、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十馀人,绑赴洛水的小洲上斩首示众,单雄信不具备被宽恕的筹码,是没有利用价值。

熟悉唐朝历史的同学一定都知道,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最终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李世民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与他能够收纳许多的人才是分不开的,在李世民的麾下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对李世民的天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一个人李世民却不能容得下他,非要把他处死,这个人就是单雄信。

李世民无论是谁来求情都容不下单雄信。
当时对于单雄信来说,他已经没有了强硬到底的资本。正是受他的委托,当时徐世勣替他出面苦苦求情,但素来以宽容大度著称的秦王,这次却铁了心,根本不顾手下大将的面子,坚决地回绝了他的求情。由此可见,其实并不是单雄信不肯归附,而是李世民不能容他。

两个人曾经有过旧仇。
原来在李世民之前去侦察敌情的时候曾经遇见过单雄信,两个人经历了交手,李世民很明显不敌对手,幸亏尉迟恭来的及时,要不然此后就不会有李世民这个人了,更谈不上说什么贞观盛世了。所以说李世民和他之前是有过旧仇的,当然不可能容他了。

单雄信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虽然单雄信的武艺十分的高强,但他的心胸却不是一个开阔的人,对于他来说谁对他有利就跟谁,当时跟王世充也是因为在他的阵营可以当老大,去了李世民手下一定不能当了,他并不想归降。

自古乱世出英雄,隋末唐初,人才辈出,有野心的自己称王称霸,有才能的投靠明主图前途无忧,我们熟知的秦琼、陈咬金等都投在了李世民门下。《隋唐演义》中,李世民非常想让单雄信归于自己麾下不惜下跪,奈何倔强的单二哥宁死不降。然而正史中却恰恰相反,李世民打败了了洛阳军阀王世充后,接受了王世充的归降,却不顾徐茂公反对坚持要杀他。为什么影视中单雄信宁死不降李世民,而正史中李世民却截然相反呢?

我们先来看为什么影视剧中为什么宁死不降?首先是李渊射杀其兄长,兄嫂因过度悲伤而死,使其没有了投降的理由,再个是岳父王世充为了拉拢单雄信,给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也构不成背叛的理由,最后,要知道他以前一直是大哥的身份,自己的小弟在李世民身边混的风生水起的,自己在过去给小弟当小弟吗?这让他接受不了。然而影视剧我们不能当成正史来看,它只是为了观赏效果才拍出来的。我们乐呵乐呵得了。

有杀兄杀父之仇单雄信在影视剧中被塑造的有血有肉,义薄云天,为什么在正史中单雄信想投降,李世民却还是要杀他?

我们知道单雄信的父亲兄长都是唐高祖李渊所杀,此乃杀父杀兄之仇帐自然也记在了李世民头上。单雄信离报仇雪恨最近的一次是率军冲进了李世民的军营,要不是尉迟恭及时赶来救下李世民,贞观盛世可能就泡汤了。

忠诚度低。单雄信一生跟过三位“大哥”,第一位“大哥”是瞿让,瞿让于瓦岗组织起义大军自己当老大,单雄信投奔了他,迅速成为了瞿让的心腹,在经历了瓦岗内部斗争后,让位给了李密,李密对瞿让心存邪念,设计杀害了瞿让,单雄信经历了第一次背叛,立刻对李密俯首称臣。第二位“大哥”是李密,隋炀帝扬州遇难,宇文化及率军赶回,走到洛阳附近被李密阻拦,双方发生大战,虽然李密胜利了,但是被洛阳军阀王世充截胡了,使得瓦岗军崩溃,单雄信被王世充招降。第三位“大哥”王世充,也不能叫大哥,应该叫岳父。王世充为了拉拢单雄信,许配自己的女儿给单雄信,企图捆绑单雄信,此时唐朝派遣秦王李世民来剿灭王世充,王世充投降,单雄信也跟着投降,然而还是没有逃过被杀的命运。

历史中的李世民礼贤下士,心胸宽阔,特别对降将比较宽容,李世民不顾徐茂公的求情一定要杀了单雄信不光有客观原因,更多的是主观原因。李世民为人坦荡,而单雄信私心重,忠诚度低。与其后患无穷不如杀之后快。




李世民一向求贤若渴,为何要力排众议斩杀单雄信呢?
其次,所谓的求贤若渴需要一定的时机。单雄信投降太晚,又是王世充的女婿,在忌惮之下作为余党就留不得。攻占洛阳之时,单雄信在阵前差点还刺中李世民,秦王和他还有一枪之恨,幸亏徐世勣阻止了他。号称伪郑单雄信,挺槊追秦王。单雄信是虎将没错,但是天下局势大致明确,有没有他不重要了,因此单雄信...

李世民为何要杀单雄信
单雄信的父亲、兄长都是死于李世民之手,这个过节是过不去的,同时李世民认为单雄信的人品和能力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疑人不用,选择了杀掉单雄信。

千古明君李世民,为什么坚持要杀单雄信,连徐茂公都救不了
我们知道李世民向来求贤若渴,他手下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也都是降将,李世民都能重用他们,为什么到了单雄信,面对如此猛将,李世民还是执意要杀了他呢? 我觉得可能是单李两家从父辈开始就结下深仇大恨,你不杀他,他假意归唐,万一哪天他心血来潮想报仇的话,后悔都来不及了。 再有就是李世民曾两次进攻洛阳王...

李世民为何要杀单雄信
1、单雄信曾经差点要了李世民的命,攻打洛阳时单雄信持枪直取李世民,如果不是徐世勣及时制止单雄信,恐怕李世民已经被杀。2、单雄信反复无常,不堪重用,李密设计诛杀了翟让,单雄信直接向李密叩头求饶不为翟让报仇。之后当李密败在了与王世充的对战中时,单雄信又毫不犹豫的投靠了王世充。3、重色轻义,...

一生沽名钓誉的唐太宗李世民
初求贤若渴,今好恶随心,使谮言得行。六渐也。初无田猎游观之好,今晨出夕返,驰骋自娱,七渐也。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今诘责细过,忠款不申,八渐也。初孜孜求治,惟日不足;今长傲遂非,兴兵黩武,九渐也;初频年水旱,抚恤不遑;今徭役渐兴。元元之心,恐不能如前安固,十渐也。 李世民看了。命人将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朱重八(朱八八),后取名朱兴宗。字国瑞。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祖籍古泗州城(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其祖父一代迁至豪州钟离(金安徽凤阳东北),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

评价唐太宗 一千字左右 谢谢 在线等
1、他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

历史人物治理国家方面的小论文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

往事高一作文
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颁布求贤诏命,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让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唐太宗深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而是根据臣子的不同特点,作出准确的定位,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从而让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之年人才大量涌现,魏征...

唐朝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性格的人,为什么死后追封为息王?
七、亲近君子,任用贤能。爱惜人才,求贤若渴。上上下下,深得人心。八、胸怀天下,悲悯苍生,歆慕圣贤,是个有很高思想境界和大格局的人。为什么死后追封为息王?贞观二年,李世民给兄弟加谥时,回绝了有司给李建成的两次恶谥,最后自定为“隐”,谥意是居位不终,中谥。此前以“隐”为谥的有名...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是怎样善于纳谏的?又是如何善于用人的? -
俎尤达维: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莲都区15666151407: 这篇文说明唐太宗的什么品质 -
俎尤达维: 这说明李世民求贤若渴,因为他要有所作为,单凭他一人之力是无能为力的,作为君王只有广纳智士,才能大治.事实上刘邦就是这样成功的.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亡.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项羽就是如此失败的.善于使用智者实在是一种罕见的大德,非王者有此心胸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莲都区15666151407: 李世民求贤若渴,广开言路,听取贤臣建议,对百姓也非常体恤,从这样看来他是个善良正直的人, -
俎尤达维: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

莲都区15666151407: 评价唐玄宗的一生! -
俎尤达维: 唐玄宗在他44年,在他统治的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与他励精图治,善用人才是分不开的.他选拔人才时,一律不论亲疏,不计贵贱,特别重视德、能.当初就是因为唐玄宗力排众议,重用武则天时代的...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用人之道 -
俎尤达维: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的功与过是什么?
俎尤达维: 唐太宗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 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 ...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
俎尤达维: 善于用人,而且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与邻国关系友好,政治比较清明,以身作则等.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为什么会有"存百姓"的思想 -
俎尤达维: 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在目睹了隋朝两代而亡的教训之后,他深知民力的强大,于是相信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产生了“存百姓”的想法.

莲都区15666151407: 如何理解李世民的唯才是举 -
俎尤达维: 你可以理解为他求贤若渴,广招贤才等等

莲都区15666151407: 唐太宗过什么措施实现关载人得人标的 -
俎尤达维: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