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商隐的《蝉》,第四句为什么会被誉为神句?

作者&投稿:示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商隐的《蝉》,这首诗号称唐代咏蝉三绝之一,其他两首是初唐虞世南和骆宾王的诗。诗人李商隐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

这首《蝉》是李商隐的经典名篇之一,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第四句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蝉不住地悲鸣,至五更将晓,蝉鸣越来越稀疏,几欲断绝,因为悲伤憔悴,蝉已无力悲鸣,然而,那碧绿的树木,依然无动于衷。

要体会这首诗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李商隐的人生境遇。

根据考据,这首诗应该是写于汴州幕中时期,时幕主卢弘止因病而亡,李商隐面临失业,而且,他的爱妻王氏,此时也已病入膏肓。

这一年,李商隐三十八岁,离他去世,只剩下七年。我不知道古人对于年龄的敏感程度,但从当时平均年龄四十岁左右来看,加上幕主去世,爱妻病重,估计李商隐此时,应该是有一种人生苦短的感觉吧。

我也不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象今天一样的夏日黄昏,他坐在书房的小窗前,窗外蝉鸣此起彼伏,左右空无一人,连风都没有一丝,残阳如血,树荫绵长,油然而生旷世孤独,举世荒凉之感。

李商隐的人生境遇,可以用他的好友崔珏《哭李商隐》中的诗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来概括,而这种悲哀的根源,就是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造成的。

唐中后期,朝臣因出身门第和政治观点不同,结成党派,互相攻讦。牛是指牛僧孺,这一派是科举出身,门弟不高,他们主张加强科举取士,抚慰藩镇,以稳定政治局面。李是指李德裕,这一派多是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主张加强门荫取士,镇压藩镇,以维护朝廷权威。两党互相排斥,党同伐异。

李商隐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得到牛党干将令狐楚赏识,引之为幕府巡官,李商隐家境清贫,出身低微,本就应是牛党成员。但是,他二十五岁进士及第,第二年受聘于李党的王茂元幕府,还成了王茂元的女婿,这样一来,牛党认为李商隐背信弃义,自然容不下他,而他本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李党也不受重视,所以一生只能辗转各地当幕僚,无缘显官,最后潦倒终身。

2、蝉的象征

在古人心中,蝉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古人认为蝉栖息高树,餐风饮露,不食荤腥,不染俗尘,象征着志趣清高,品行高洁。初唐虞世南有诗《蝉》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这首诗中,蝉居高树,“高”不仅指居处之高,亦寓意着品行清高。蝉居高树,只饮露水,故而难饱,正如清高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世所不容,处境不佳。

在任何一个时代,坚持自己原则的人,往往都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因为世人都在变通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你的坚持,就相当于在蔑视他人的行为。

而这首《蝉》,却有一点不一样,仿佛忍了很久之后,自己还是不能和这个世界和解,愤而发声,甚至有一点自暴自弃,转身而去的味道。

清高之人不得所用,自然难免要发出悲愤之声,就如难饱的蝉要发出悲鸣,但是世人会在意这些清高之人的言论吗?显然不会,就象那树,它自碧绿,根本无视蝉的悲鸣。

李商隐的这首《蝉》,以蝉自喻,以蝉之清高喻自己品德高洁,以蝉之难饱悲鸣,写自己处境凄凉。

此诗咏蝉而不滞于蝉,诗的前两联写蝉,明写蝉,暗写诗人自己,第三联转而写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表明蝉我皆如此凄凉,最后蝉我合写,咏蝉与抒怀结合,抒怀而又能切合于蝉,蝉我一体,不落痕迹。

3、神句赏析

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评说:“(‘一树碧无情’句)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就是说,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议,神得不能解释,不能翻译。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诗写到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此时必须写外界对蝉悲鸣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当然是来自于蝉所栖息的树。

树怎么反映呢?李商隐下了“碧无情”三个字。

碧是冷色,放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冷漠的心里暗示,但是,一个碧字还不够,情感冲击力不够大,比如,将这句诗改为“一树犹自碧”,也能表达树的冷漠,但是情感冲击力不够。

于是,李商隐在“碧”字后面加了“无情”两字,无情不禁表达了树的冷漠,还包含了蝉与诗人内心的控诉,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才显得强烈无比。

明人钟惺认为,“碧无情”三字冷极、幻极,点出了这三个字的艺术效果,这三个字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一树碧无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时候,我经常会呆坐着,看着窗外的某颗树,心生感慨,这颗树,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那里,它有生命,但它又从来不作一声,似乎有思想,象一个睿智的老人,又似乎没有情感,冷冷地看着人世间——“一树碧无情”,这句子,我一读,那种久违的熟悉感觉就涌上心头。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大中五年(851年)起,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僚,在梓州住了四年多,这首《蝉》大概写于这个时期。李商隐为人正直,在牛李党中依然洁身自爱,不肯为了禄位而攀附某一方势力。但逐渐得势的“牛党”,特别是令狐楚之子令狐绚,始终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极力加以排挤,使他怀才不遇,仕途困顿,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这首《蝉》诗就是借蝉自喻,表达自己即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也要坚持清高纯洁的操守和心志。

诗的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字一语双关,既指蝉栖高树,亦暗喻自己品格高洁。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诗人认为自己像蝉一样,品德高尚,不干那些卑污苟贱之事,正因为这样,自己拼尽力气,却也难求一饱。但诗人并非沉默不语,也向当权者发出求助的呼吁,吐露自己的不平和不幸。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最终却又是徒劳无功的。不论是向人求告也罢,写诗自嘲也罢。都是自费唇舌,劳而无功的。所以又说“徒劳恨费声”,而句中着一“恨”字,可知诗人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意思是说:蝉声不断,一直悲鸣到了五更,但是它的力气却逐渐微弱,声音也时断时续,然而还是那样凄凉呜咽,断而又续,可想它的心情是多么悲哀。

但此时诗人笔锋一转:那满身闪亮着碧翠鲜绿的大树,只顾欣赏自己那一身美丽的打扮,对于鸣声如此凄凉哀怨的蝉儿,连一丁点儿同情的心思也没有。“一树碧无情”多么令人震惊的一笔!颜色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这正是由于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诗人看来,蝉的悲鸣,仿佛是诗人自己在向当权者发出的求助的呼吁,而蝉栖身的碧绿的高树,正像诗人所处的牛李党争的漩涡一样冷酷无情。这样的描写一方面是凄怨欲绝的哀鸣,另一方面却是残忍而冰冷的无情,两相对照,竟显得世间如此冷酷无情。使人禁不住想起杜甫著名的诗句: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呼号也没有用,痛哭也无济于事,还是沉默,沉默,把眼泪擦干净吧。两位诗人都正视着惨淡的人生,而且还看透了它的内幕了。所不同的是,杜甫是正面指斥,如长矛直刺;而李商隐则委婉陈词,以蝉寓意罢了。难怪清初诗人朱彝尊评此诗说“第四句更奇,使人思路断绝。”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誉此联为“取题之神”。

前两联,诗人借蝉抒情,接下来,诗人便直抒胸臆。颈联是说自己官职卑微,漂泊不定,长年客居于外,想那故乡家园已经荒芜一片。其中“梗犹泛”、“故园”均属用典。“梗犹泛”是用了《战国策·秦策》中的一个故事:

“今者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之桃梗也,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水而去,则子漂漂然者将何如耳?’”

这里用桃梗随水漂流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为宦生涯。他十七岁当了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幕客,数年后又追随华州刺史崔戎掌、章奏,二十岁登进士第,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以后作了一任秘书省校书郎,随后又东西游宦,先后在郑亚、卢弘正、柳仲郢等人的幕下工作。行止无定,随人作嫁,真像桃梗那样永远逐水漂流。

长期漂泊不定的“薄宦”生活,使他生出故园之思和归隐之心。故乡田园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自己却身不由己,有家难回,欲归不得。“故园”一句化用了卢思道《听呜蝉曲》中的二句: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

可见诗人悲苦的心情。这不禁又让人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句,陶渊明在田园将芜之时归隐,而李商隐是“故园芜已平”,却无法弃官归隐。寥寥数字,写出了诗人为宦生涯的落魄处境和心情。从这两句,可以发现诗人运用典故轻盈隐约,不着痕迹,也可见李商隐高明的艺术技巧。

尾联是对树上的鸣蝉说的:真是烦劳你了,你是最能警动我和引起我身世之感的,听到你的呜声,马上就使我警觉起来,原来我一家人同你一样,都是一清如水。这是诗人将蝉视为知己,说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其言外之意:惟有餐风饮露,居高难饱的蝉是最能理解他。至于官场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只会把他看做不识时务的傻子。

这两句和开头的“高难饱”是正面呼应,同“恨费声”却又是反面激荡,一开一合,用笔极细。说它正面呼应,因为“高难饱”的蝉正是“高难饱”的诗人的影子;说它反面激荡,因为刚才还“恨”它“费声”,如今却又感激它的“相警”了。诗人听着蝉声,那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不是分明如揭吗?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

“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呜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诗人咏蝉,蝉中有我,我中有蝉,物我交融,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咏物诗的佳作。好的咏物诗要求“极摹形绘状之工,托兴寄情之致。”此诗虽没有对蝉进行细腻的描绘,但他突出蝉的品质和处境,通过“蝉”的处境与“我”的某些相似之处来抒怀寄兴。这首蝉诗中,既有蝉的特点,又有我的情思,两者相互渗透,互为依存,以咏物为手段达到抒发情怀的目的。纪昀论此诗云:

“前四句写蝉即自喻,后四句自写,仍旧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这里所说的“隐显分合”的确道出了此诗结构上的特色:前半写蝉,后半写自己,但并没有给人以蝉人割裂的感觉,一句“烦君最相警”,很自然地把蝉与人联系起来。这是从表面上看,而从暗线说,全诗都贯穿着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以蝉喻己志高洁、行清廉。而诗人官卑禄薄,梗泛漂泊,孤寂无援,悲愤无告的人生境遇在这一蝉一我,亦我亦蝉的短短四十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被誉为神句是因为作者将他内心的卑微和渴求别人帮助的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他子誉自己是高洁的蝉,但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极度渴望别人的帮助。

纵观历史上评价高的诗,无一不是讲道理和抒发感情的。
诗人以蝉自喻,原意是提醒警示自己没有照顾好家庭,仍然清贫。其实是抒发自己和蝉一样品格高洁,首尾呼应,情感细腻。

因为《蝉》的第四句是“一树碧无情”,人、树、知了,浑然一体,所有的感情都用这五个字概括了出来,所以被誉为神句。


李商隐《蝉》全文及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

李商隐诗词《蝉》原文译文赏析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

蝉 李商隐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文解释】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

《蝉》(李商隐)全诗翻译赏析
蝉 李商隐 系列:唐诗三百首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

李商隐《蝉》原文及翻译赏析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薄宦梗犹泛,故园芜...

李商隐写的蝉古诗
提起咏蝉名篇,就不能不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蝉》。前者寓意于形,后者直抒胸臆。李商隐这首《蝉》,则是以蝉自喻,借蝉自警,各有千秋,皆是咏蝉佳作。“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是说,原本就栖⾝⾼枝,难以饱腹,悲鸣传恨,只能徒劳无功,白费其声。这是写“高...

诗《蝉》的作者是谁?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

蝉的古诗李商隐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翻译:你栖息在高处,本来就难得温饱,声声苦诉不平,岂不是一场徒劳。五更时疏疏落落,好像要停止鸣叫,那大树依然苍润,不理你的烦恼。我已是官职卑微,还要在四方萍飘,故乡的家园早已长满了荒草。难为你不时提醒,如同为我警告,我全家也已经和你一...

李商隐《蝉》名句解析
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

唐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蝉彻夜悲鸣,到破晓时,声嘶无力,时断时续。因“恨费声”以至于“疏欲断”,写蝉鸣的凄切,十分传神。接着宕开一笔,转写树木犹自葱茏,毫不理会蝉的悲鸣。用“碧无情”反衬“疏欲断”,两相对照,把周围环境的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贴切地透露出诗人各地求助而无人援手的愤懑心情。所以清人朱彝尊...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蝉李商隐古诗秒懂百科
笃委普奈: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作品赏析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李商隐的《蝉》表达了什么感情 -
笃委普奈: 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托物咏怀的名作.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阅读诗歌《蝉》唐(李商隐)回答问题 -
笃委普奈: 本诗颌联把“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有谁知道 蝉这首诗谢谢 -
笃委普奈: 诗人却别有会心;李商隐'本以高难饱、有力者的帮助),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蝉李商隐的诗眼 -
笃委普奈: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文解释】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李商隐的<<蝉>>五.六两句写作者迫切的思乡之情,这似乎是和蝉无关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
笃委普奈: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李商隐借蝉表明了什么 -
笃委普奈: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蘅塘退士评曰:“无求于世,不平则鸣;鸣则萧然,止则寂然.上四句错蝉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李商隐意在借蝉喻己,诉平生不得志,身世沦落浮尘.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李商隐的《蝉》说的是什么意思. -
笃委普奈: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中的蝉有何不同 -
笃委普奈: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颈联宇宇写蝉,意不在蝉.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

察哈尔右翼后旗17527589516: 有关蝉的诗句 -
笃委普奈: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