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忠贤要是在,明朝就不会灭亡?

作者&投稿:甄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魏忠贤是草根出生,做事还是比较为百姓考虑。河南等地发旱灾,魏忠贤积极展开赈灾措施,免除灾区赋税。同时筹钱修缮水利。辽东明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军需却从来没有缺过。
每次魏忠贤都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军需让辽军恢复实力再战,所以虽然明军屡败,但其实还是压着后金在打,主动权仍在明朝手里。因此,当时的明朝,还是能够压制住后金政权的。
与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东林党人相比,魏忠贤更能识人用人。比如袁崇焕,虽然魏忠贤要求他对其谄媚,甚至为其修生祠。但是,魏对袁有绝对控制力。才是袁能够炮轰努尔哈赤,诱发了其最终的死亡,大大延缓了后金的崛起。
魏忠贤主政期间,对天启帝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保证了大明王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营。
魏忠贤大力打压官商阶级,却对老百姓不错,那些富商巨贾、文臣大夫们面对魏忠贤的压榨无计可施,只能乖乖交钱,交权。这也就导致了天启年间的税收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持续下去到了崇祯年间,想必不会出现国库空虚,无钱赈灾的情景。
李闯王打京都时,守军没有军费,守军既没士气粮饷也不足,崇祯几次找大臣募集,都没钱没粮。可当北京城破的时候,闯王收集了几千万军资,都是从大臣家里收来的。魏忠贤不是个好人,但却是个能人。
魏忠贤在满足一己私欲的过程中,无意中做了有益于国家的事。他存在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了牵制住东林党人。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没有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培养出魏忠贤的接班人,用来牵制住当时的文官群体。

扩展资料:

历史上明熹宗在临终时对弟弟信王朱由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明朝亡国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财政的枯竭,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官绅和皇族手里,他们不交税,东林党代表的工商业也不交税,随便拉出一个富豪都比户部钱多。
魏忠贤活着能压着东林党,收得到商税。魏忠贤死后,国家的大部分税收就转移到西北的老百姓身上。农民们没钱交税,最终就只能铤而走险了。
魏忠贤知道,大明如果灭亡了自己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大明在,自己才能活的滋润,所以魏忠贤对外军事和对内募集军费都是不遗余力的。但文官集团不是这么想,大部分的东林党人换身新衣服就可以继续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了。因此,现在才会有了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忠贤

魏忠贤虽然揽权贪婪,但是懂得也有办法刮出财阀大地主们的钱来补贴财政,如江南财团。

因为魏忠贤手中掌握军队的控制权,一旦将军进攻明朝,魏忠全就会反击。所以明朝就不会灭亡。

因为魏忠贤可以控制朝堂上的群臣们,而崇祯不可以,崇祯没有魏忠贤有手段,能力不如魏忠贤强,所以有魏忠贤主持朝堂,大明就不会亡。

因为魏忠贤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虽然他做了很多坏事,但是在明熹宗时期,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事,让明朝存活了下去,如果朱由检没有杀死魏忠贤,而是让他帮忙管理国家,明朝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

魏忠贤,明末著名宦官,权倾朝野,号称“九千九百岁”。迫害无度,玩弄权术,架空帝王。这个人被钉在耻辱柱上几百年,在清朝的小说和诗句中,都能看出魏忠贤的罪过。

“熹庙复宠魏忠贤,烈火毒燄熏高天。醴交势合走东厂,东林善类坑炎烟。磔死何足蔽毫末,铜驼石马高硉矹。粪壤壮丽侔桥陵,名胜何辜遭污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如此。但在近些年,魏忠贤突然被披上了能臣的衣服,让人看起来他有种曹操的感觉。更有人说,魏忠贤若在,大明不可亡?这话真不知从何谈起。

的确,他死亡后,出现了明末惊天变局,但这和他的死亡有关系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首先关于魏忠贤,挺他的人提到最多的就是钱。

提到明末,不得不提的就是钱。因为崇祯一朝都为了钱而发愁,当年偌大的明王朝为何打不过只有数万人的努尔哈赤,为何镇压不了一群饭都吃不饱的灾民。

很简单,没钱。士兵没军饷、没粮食、没武器、没甲胄,怎么打?农民起义是因为加赋税,军队哗变是因为没军饷。你完全可以说,是因为明朝是因为没钱而导致了灭亡。

但这一切,都不是魏忠贤死了的缘故。反而是魏忠贤导致了明末的入不敷出。如果说万历三大征耗光张居正给明朝积攒的财富,那么魏忠贤则是直接断绝了明朝财富的来源。

有人讲魏忠贤征收商业税,触动了东林党人的利益,到了东林党人执政时期,商业税不再收取,反倒是农业税增加。而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明朝得不到江南富商们的赋税,失去了一大财富来源。

我不清楚讲这句话的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目前所查到的各种史料均未记载魏忠贤收取商业税,反倒是他免除了商业税。

当然,魏忠贤确实曾一度掌控了明朝税收大权。

天启元年,魏忠贤凭借天启近臣的关系,登上历史舞台,此时他羽翼未丰,而东林党借助“移宫”把声势到达了顶峰,此时依然还是东林党主政。而到了天启四年,魏忠贤杖杀杨涟,阉党掌握户部。也就是此时,他掌握了税收。

而这之后他做了什么呢?

天启六年,天启皇帝出了这么一道旨意:

“边口各商贸易良苦,各口税银既不系正供,著尽行赦免,以彰朝廷恤商德意”。

而天启六年是魏忠贤执政时期。

当然这还不算完,天启七年,又是一次大免税:

浙江直隶等处商人以及药王庙商税蒙厂臣奏免。(厂臣既指魏忠贤)。

同年,朝廷还减免了潼关,咸阳的商税。

以上三点,证明了魏忠贤执政后免除了东林党人立下的商税。

而且魏忠贤执政后做的不光这些,他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怎么看都是在胡搞。

比如增收盐课,盐在古代是朝廷专卖品,这样做只会给民众带来负担,造成私盐泛滥。而这个钱都用来中饱私囊。还有铸造劣质铜钱牟取私利,这样做的危害想必我不用多讲。仅仅一点钱币信任度下降导致的货币流通受阻,就能够让这个国家的市场进入寒冬。最可恶的是征收库银,这个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库银指的是各地的府库之银。是各地方发展的资本。这一征收,就基本让地方无活路可走,无发展可言。一旦遇到天灾民乱,地方根本没钱去调节,只能是上报朝廷,然后干看着。

此外魏忠贤,或者说他手底下的阉党,为了敛财,居然大肆诬告商人,抄家产来中饱私囊,其中最著名的是诬告徽商。当然这个钱他没用在自己身上,但也没用在国家上,而是给天启皇帝修宫殿了。足足有500多万两白银,抵得上一年的辽饷。

最有趣的是巧立名目,卖京城骑马特权,这个到没什么,但是这是用国家的权利充他个人的腰包。

总而言之,魏忠贤和阉党绝对没有征收商税,更没有利于国家。

至于有人说魏忠贤给崇祯内库留了4000万两白银,才让崇祯撑了17年。各位,造谣不要成本的吗?如果谁这样说,你把证据拿出来我看看?我且不说4000万两是多大的数字,我就问一下整个崇祯在位的十多年,有一年不缺钱嘛?

有人又说,天启年间魏忠贤执政,没有缺过钱,边关没有大问题。到了崇祯年间,缺钱不说,边关失利,导致明朝的防线已经退到了山海关。

那么为什么崇祯朝缺钱?

《明代九边军费考》记载,天启六年,七年,九边欠军饷高达七成。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600万是当时天启年间辽东一年的军费,他魏忠贤执政时欠了七成的两年九边军费,这是何等的数字,这个钱,终其崇祯一朝都没还完,那么,天启朝没钱么?

当然不是,辽东战役最是费钱,而天启年间,辽饷一年可征九厘,共500余万。包括各种其余税收和正常税收。天启年间是不缺钱的,但就是欠了军饷,这些钱不是进了他魏忠贤的腰包就是他魏忠贤拿着钱带着天启皇帝吃喝玩乐了。比如修宫殿什么的。

当然,除了钱以外,就是军事上面了。许多人都说魏忠贤在,后金便很老实,皇太极根本蹦跶不起来。

确实,历史上天启年间明朝在辽东对女真的战争,并不落下风,辽东还算稳定。但这又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后金并未整合完毕,实力还没有完全崛起,万历年间萨尔浒之战的失利更多是因为指挥不当造成。明朝一直占据着国力上的优势,直到崇祯初期,辽东局势还是平分秋色。

而明朝颞部相对稳定,这个稳定指的是比崇祯后期要稳定,因为这个时候国家不是很缺钱,天灾也不是那么的频繁。所以起义不是很疯狂,明朝军队不太缺饷,军队士气也不错。总之这个国家还有得救,并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

换句话说,家底儿还没被败光。这也是为何崇祯即位之后,意气风发,同意袁崇焕大修辽东防线,更是做着“五年平定辽东”的春秋大梦,因为有底气啊。

但这是魏忠贤的功劳吗?你如果说他败家速度不够快也算的话,我无话可说。

综上所述,魏忠贤的确不是能臣,也不是良臣,更不是纯臣,我相信如果天启不死那么早,崇祯不做皇帝,他魏忠贤就是第二个赵高。

因为他这人没受过什么忠君爱国的教育,谈不上家国大义。

他原本是一个赌徒,和一般的宦官不同,一般的都是很小就进宫的,而魏忠贤是已经成家生子之后,由于赌输了钱,所以卖妻卖子,最后又废了一番周折才进了宫。

此后他在宫里,一直默默无闻,如果他52岁就死了,这个人不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因为在他前52年,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宦官罢了。

可是世事难料,泰昌元年,明朝神、光二宗接连病逝,年仅十六岁的优秀建筑师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一代木匠皇帝天启皇帝。魏忠贤靠着和天启皇帝乳母客氏是对食的关系,得以被破例升迁。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也就是此时开始,魏忠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魏忠贤这样的出身背景,能培养出什么能力和气质?

那么和魏忠贤作对,顶着“文人误国”帽子的东林党又是一群什么人呢?

东林人士是以东林学院为代表的知识青年,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时局抨击,要求事事奉公,开放言路。东林党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集团对其的蔑称。

其实东林人士是一群文化素养极高,号称大明王朝的“脊梁”,我不排除他们中间有个别小人。但多数是实心救国,抨击时局的正直之人。正如东林领袖顾宪成所说的那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人说东林人士空谈误国,这是空话,东林人有杨涟,因为直言敢谏,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有左光斗,李三才,赵南星等一批爱国志士。他们针砭时弊,或有偏激之言,但都是于国有利,为社稷着想的无私之言。

当然了,东林人士确实有些地方,比较顽固迂腐。比如他们曾站在道德上抵制皇帝的思想,导致崇祯议和,迁都的想法破灭。

当年李自成逼近京城,迁都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而东林人士对此表示出了异议。很多人说他们是出于自私,因为迁都意味着他们也要搬家。其家宅田产必多会舍弃。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排除这样的私心。

但绝对不是一个原因,因为当时的情况并不是非迁都不可。

首先,孙传庭的潼关防线并未失守,京师暂时安全。当年唐朝安史之乱时,哥舒翰也曾在潼关之前据守敌军。其次,明朝的于谦面对大军围城也并未放弃都城。因为放弃了都城就等于放弃了祖宗在这建设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明十二帝皇陵皆在于此。

最后则是崇祯的不坚定,和议和一样,崇祯在迁都问题上依旧摇摆不定。一直以来,崇祯对于议和,迁都是摇摆不定的,他不想在两线作战,所以要议和,但他不想自己讲出来,他不愿后人在史书上说他放弃祖宗的江山。

所以,东林党并不是各位想象的那么不堪。

魏忠贤与东林人士绝对没有可比性,前者是玩弄权术祸国殃民的宦官,后者是一心为国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东林人士也有卖国之人,但他们多是忠义之辈。诸如杨涟这样的人,一心为国,铁骨铮铮,不畏强权,难道不值得钦佩吗?

当初杨涟在被魏忠贤诬陷下狱后,在狱中写过一封血书: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为什么说魏忠贤要是在,明朝就不会灭亡?
因为魏忠贤手中掌握军队的控制权,一旦将军进攻明朝,魏忠全就会反击。所以明朝就不会灭亡。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魏忠贤是草根出生,做事还是比较为百姓考虑。河南等地发旱灾,魏忠贤积极展开赈灾措施,免除灾区赋税。同时筹钱修缮水利。辽东明军虽然屡战屡败,但军需却从来没有缺过。每次魏忠贤都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军需让辽军恢复实力再战,所以虽然明军屡败,但其实还是压着后金在打,主动权仍在明朝手里。因此,当时的明...

魏忠贤是在哪位皇帝当政期间叛乱的?为何要这样做?
魏忠贤是在明熹宗朱由校当政期间乱政的。皇帝的昏庸懒政和对他的完全信任是魏忠贤最大的依仗。而且在明朝太监只是皇帝的家奴,并无实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魏忠贤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到朱由校默许的。明代为管理皇室内务设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等十二监,其中又以司礼监为首,司礼监设秉笔太监一职,其主要...

魏忠贤明明是在为朝廷努力,为何众人皆要弹劾他呢?
当时魏忠贤为了丰盈国库,所以向江南一带的富商们收税,然而当时江南一带的富商们都是靠着贿赂东林党清官才躲过税收的,所以说魏忠贤此举是严重侵害了东林党“清官”们的利益,这也是东林党清官们迫不及待要弹劾魏忠贤的根本原因。(三)、魏忠贤是一位宦官 魏忠贤会遭到众人弹劾的根本原因就是...

闲话大明权宦——魏忠贤
可以说魏忠贤是看着朱由校长大的。 至于魏朝,后来和魏忠贤的关系好到二人拜了把子。魏朝的老上司就是后来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安 ,是泰昌时期的大宦官,曾多次提点照顾魏忠贤。 魏朝在宫中的“对食”,就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 ,后来魏忠贤取魏朝而代之,与客氏打得火热。因为自小由客氏照顾长大,朱由校对客氏...

魏忠贤文言文
其后,魏忠贤不高兴,伪造圣旨为自己表功,累计一百多字。 叶向高吃惊地说:“这不是太监所能够干的,一定是有人代替他起草的。”可见,矫,伪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分析:本题要筛选的信息是表明叶向高“匡救朝政”,因此要首先明白“匡救朝政”是什么意思。“匡救”,就是...

临死前,崇祯为什么后悔杀了奸臣魏忠贤
1、崇祯并未后悔杀死魏忠贤,此为谣传,并无史实根据。 2、此观点出自于刘秉光先生所著的《崇祯皇帝为何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原文如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

“怎么读?”魏忠贤九岁衔的由来“与皇帝奶妈同食”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进的方向。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在宫里做一名太监。那时候,做太监是一个很时髦的职业。因为宦官有机会接近皇帝,一旦受到皇帝的宠信,就会享受到无尽的荣华富贵,甚至全家人都会追随。对于他这样的懒人来说,这可以称之为成功的捷径。于是,魏忠贤铁石心肠地离开了皇宫,...

为什么做人不要随意逞口舌之快?
夏充彝在《幸存录》中记载:一天,某旅店里有五个人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个姓徐的术士说魏忠贤作恶多端,不久肯定会倒台。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劝他说话要慎重,不然会招来灾祸。那人大声说:“魏忠贤虽然专横,他总不能把我剥皮,我怕什么!”夜里,众人熟睡,忽然门被推开,闯进来几个人...

魏忠贤是不是忠臣?要如何分辨忠臣和奸臣?
要说魏忠贤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得从不同的角度去出发分析:1、首先站在大明朝国家的角度来分析:魏忠贤对于大明朝来说是忠臣,魏忠贤的的确确也是能给明朝续命,当时明朝内忧外患没有办法处理调和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央集权,要不明朝渡不过去,明朝要灭亡的,所以东厂、西厂、锦衣卫就出现了,但是事情...

颍东区17617055130: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只因 -
鱼帘感冒: 因为真实历史中记录的魏忠贤死了、之后明朝亡了,所以在后人随意假设的历史中如何假设都行,反正没法按照他们假设的再来一遍进行证实.

颍东区17617055130: 为什么都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
鱼帘感冒: 魏忠贤得势仅三年,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 魏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 ...

颍东区17617055130: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是真的吗 魏忠贤为什么不反抗 -
鱼帘感冒: 明代对于宦官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没有出现像唐朝那样的宦官专权严重的现象.来魏忠贤权力虽然大,但还是必须依靠皇帝的权力的,所以只要皇帝不自信任他了,他就无计可施了. 比如,他控制锦衣卫,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如果皇帝要锦衣卫杀魏忠贤的话,锦衣卫一定会执行的. 另外,崇祯皇帝利用刚上台的时候魏忠贤对他还不太防备的机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魏忠贤的倒行逆施也引zd起了公愤,所以他的行动才会十分顺利.

颍东区17617055130: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灭,为什么怎么说? -
鱼帘感冒: 明亡的时候李自成抄北京东林党抄出七千万两来,魏忠贤还在的话起码收五千万两上来,这五千万两能让广西消停一千六百多年,或者拉十条关宁锦防线

颍东区17617055130: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灭亡会推迟 -
鱼帘感冒: 其实这是扯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崇祯帝只知疑神疑鬼手下大臣不是只知拍马贪钱就是被崇祯弄死即使是战死的崇祯也不善待他们的家人

颍东区17617055130: 魏公公一直活着明朝就不会在那时候亡国? -
鱼帘感冒: 不好说.崇祯打破了一个旧的平衡却没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当时攀附魏忠贤的人太多了,不能都杀掉或者罢官,所以明朝君臣不能一心互相猜忌,导致最后亡国.如果魏在或许会好一些,至少还有一个平衡.不过根子烂了,社会风气差,也好不到哪里去!

颍东区17617055130: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
鱼帘感冒: 我不知道楼主在哪里看到了魏忠贤同东林党对抗,势不两立以及东林党勇于内斗祸国殃民的事情,我是相信这个的.东林党将明朝末年的政争整个的白热化,争权夺利,腐败不堪,严重扰乱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应该被骂的.但是魏忠贤本人其实也并不是什麽好人,不管是对外对内其实都没有什麽令人称道的举动,他对于整个明王朝的贡献并不大,而且他本人对明朝后期社会秩序的而混乱也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就像是有贼来偷东西了,家里的两条狗还在彼此吠个不停,都不干去咬小偷,最终导致家里边变天了.

颍东区17617055130: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和袁崇焕明朝是不是不会灭亡? -
鱼帘感冒: 魏忠贤必杀,毕竟那时候阉党势力已经很厉害了. 袁崇焕实在是他自己确实错太多了,擅自杀害毛文凤这个奇才,最主要的是皇太极打到都城,重振都急了,他还不紧不慢的,甚至皇太极走后他还申请进入都城,他可是带兵的啊皇帝当然怕 最主要是那时候自然灾害严重,农民一波一波反,朝廷压根管不住,天要亡崇症,,唉

颍东区17617055130: 明朝太监魏忠贤是忠还是奸,为何崇祯杀死他后明朝更不 -
鱼帘感冒: 准确说,崇祯时期已经积重难返不好做事了,除非从小是经过专门的帝王学并且皇帝手腕过硬,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的雄主. 失去锦衣卫东西厂等等监控只能说是原因之一,中央从嘉靖开始中央控制不够使得地方做大,明朝失去民心天灾人祸,再加上外族入侵等等一系列内外交困下在崇祯时期矛盾大爆发.以当时情况真要能在这种窘境下翻盘,那才是真·主角\位面之子等等. 魏忠贤只能算是量变条件的一环,不能说是引起质变的关键.

颍东区17617055130: 崇祯不杀魏忠贤 明朝还会亡吗? -
鱼帘感冒: 不属实,纯粹瞎掰. 明朝太监权利大,是因为分润的皇权,就是皇帝将一部分权利分给太监行使.崇祯只是收回,太监行使的监督权,依然还在,但监军祸害依然不少,但对山海关外的影响也依然不占主因,明朝亡在根子烂了.加上崇祯信任袁崇焕这种满嘴吹牛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