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会出现士这个阶层??

作者&投稿:俟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誉率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干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 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洁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士在中国古代是群什么样的人?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

读“左传”“战国策”谈中国古代“士”的形象
如果只会射御而不懂礼乐书数这些道艺,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士了。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

为什么古代中国要把士农工商的士排在第一位
中国过去称做官的读书人为“士大夫”。源自周时期的制度,周制,天之下是诸侯,诸侯之下是大夫,大夫之下是士,再下面才是平民。大夫是指做官的人,在周时期原则上应该是诸侯家族的小宗出任,而士则是平时担任小官吏,战时充任军队主力的那些人。原则上士和大夫之间泾渭分明,如统治者学习的知识和技术...

中国古代"士"是什么意思?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为什么中国古代会有某士?
谋士,是为君主的谋臣服务的!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有道理的,正如诸葛亮身边不也有谋士么!这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现实,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也有许多地方不能完满!我想,某时可能就是智囊团的组成吧。。。

士大夫成为古代社会核心的历史原因
第一个原因:知识的重要性或者说技能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要有一大批人来协助,这些人最基本上要会识字,懂礼仪,懂法律吧。在古代的中国,特别是隋唐之前的中国。士大夫完全是文化的统治阶层。只有他们的子弟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能识字,从小就受到礼仪的教育,才可能步入朝堂...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有“士族”和“庶族”,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的士族与庶族:一场世代权力与血缘的较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族与庶族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历史长河中两种不同的家族势力。士族,这个概念广泛且模糊,学术界对其定义虽无定论,但通常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享有制度性保障的世家豪门。他们以世代为官、学术传承为标志,如《唐书》中频繁出现的士族...

古代士族和贵族的区别知乎
在古代社会中,士族与贵族的差异随着历史阶段的变迁而变化。首先,在奴隶社会时期,士构成了最底层的统治阶级,平民位于士之下,而士以上则被视为贵族。在这些层级中,贵族享有特殊待遇,而士作为统治的基础,受到主流文化的尊重。贵族地位崇高,"刑不上大夫"体现了他们的特权。士则对统治阶级忠诚,有"士...

古代士者是什么意思?
古代士者是指古代社会中有一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的人群。他们可以是地主、商人、官员、学者等身份,但都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在古代社会中,士人是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备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士人的社会地位与其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家族背景等密不可分,这些特征使得士人在...

栾川县13499764791: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有那些? -
主父高田可:[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士阶层崛起.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保有自由的意识,促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产生.追问:\x0d<<墨许多篇叙述的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序...

栾川县13499764791: 士的起源是什么?士中国古代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关于其起源是什么?
主父高田可: 历来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士阶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 “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史记》与先秦文献中,以上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不下二百...

栾川县13499764791: 士的来历以及古代有名的士 -
主父高田可: 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栾川县13499764791: 古代的“士”指的是什么人? -
主父高田可: 起源:精神渊源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

栾川县13499764791: 士的意思 -
主父高田可: 士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

栾川县13499764791: 古代士人的等级? -
主父高田可: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 士人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中华...

栾川县13499764791: 关于西周的,:士阶层是一个怎样的阶层,在中国古代有什么作用 .不确定是不是特指西周 -
主父高田可:[答案] 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2 西周时的士人是贵族序列中最低的一个等级; 3 春秋时,士人利用熟悉古典文献的优势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 4 战国时的有些士人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周游...

栾川县13499764791: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中出现的“士”属于哪个阶层,奴隶主还是平民 -
主父高田可: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中出现的“士”属于奴隶主阶层. “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 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也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

栾川县13499764791: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
主父高田可:[答案]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私学的...

栾川县13499764791: 中国古代的阶层是如何划分的 -
主父高田可: 汉朝前划分:大夫——士——庶民以后:士民,农民,工民,商民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