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八德?

作者&投稿:陆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微笑 何谓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 "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 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 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三个主义"和"三德",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家"、"国",这"三个为本"在当代的辩证统一,必将反映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并做出新概括,从而建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动中华道德有新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承接中华美德与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三个主义"和"三德",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家"、"国",这"三个为本"在当代的辩证统一,必将反映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并做出新概括,从而建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动中华道德有新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承接中华美德与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八德是忠、孝、节、义、智、仁、勇、信

同意清风良子



我同意上面的


儒家八德
儒家有八德。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 悌: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忠: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 信:诚实,不欺骗 礼:.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 廉:不贪污 耻:羞愧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被后人称为朱子巴德的是
朱熹。宋代大儒朱熹合“四德”“四维”为“八德”,又称“朱子八德”,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精髓,对后世影响深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四维八德的简介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

儒教的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孙中山在书中说:「穷本溯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讲到中国的固有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

六艺八德是孔子的吗?
是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八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都是孔子提出的。

如何理解古代的八德?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

...请问什么是“五伦、十义”,“无常、八德”?并对“十义”和...
③"无常"和"八德"并非传统概念,"无常"在佛教中指的是世间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八德"没有特定的传统文化定义,可能是指八种美德或者道德规范。④在传统文化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四大支柱。简要概述"三纲五常"的含义:1. "三纲"和"...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十义:(1)《三字经》中对十义的说法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2)《礼记·礼运》里。 十义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八德:中华传统文化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

颜氏家训同曾国藩家书都受到读书人的喜爱,为什么被视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在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下,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风包括养家糊口、读书传承、积德行善、仁义孝廉。家风也叫家风,一个成功的家庭一定有细节,颜氏家训内容特别的丰富,见解非常的独特,它可以说是精美的文字和经典的句子。中国古代的家风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五德八德”:五德为“仁...

怎么做人,为人处事
“八德”①功高,不专横傲慢;②位显,不以权谋私;③受荣,不得意忘形;④遇挫,不颓唐弱志;⑤临财,不见利忘义;⑥见色,不起淫生邪;⑦待人,讲利他宽宏;⑧营职,比鞠躬尽瘁。“八念”①尊师重道;②礼让和气;③整体意识;④效益效率;⑤爱国守法;⑥遵纪保密;⑦勤俭持家;⑧守信重义...

谯城区15182453778: 八德 - 搜狗百科
于凯星特:[答案] 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 八 德 之 含 义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

谯城区15182453778: 新八德是哪八德,各是什么意思? -
于凯星特:[答案] 很高兴会你的问题 新八德就是: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 树立理想——立志; 孝敬长辈——孝亲 尊敬师长——尊师 友善同学——友学 发挥长处——长善 补救缺点——救失 安分守己——守法 学习《弟子规》—...

谯城区15182453778: 八德是什么 -
于凯星特:[答案] 1)中华传统文化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随着社会的发展,八德的故事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后来网友“重任在肩”通过自己的经历重新定义了“八德”,其中的内容分别是:容忍、谦逊、真挚...

谯城区15182453778: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八主德是什么 -
于凯星特:[答案] 八德有两种讲法: 1、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2、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合一起就是“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谯城区15182453778: 请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什么意思? -
于凯星特:[答案]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四维,即礼、义、廉、耻. 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谯城区15182453778: 八德是指哪八种品德 -
于凯星特: 八德是指:勇,礼,忠,仁,智,孝,信,义

谯城区15182453778: 儒家的“八德”是什么?
于凯星特: 宋儒提出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礼、义、廉、耻,被先秦法家人物管仲称为“四维”.民国时期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成为“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

谯城区15182453778: 八德是指什么? -
于凯星特: 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