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

作者&投稿:应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五伦,古代汉族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字经》中对十义的说法是:“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礼记·礼运》里。 十义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四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思想,即礼、义、廉、耻,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
三达德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1、三纲、五常:
  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四维八德:
  四维八德,即指“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四维
  在《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此应为“四维”的源起。
  民国廿三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发动新生活运动,确立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地位,并重新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2)八德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孙中山在书中说:「穷本溯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讲到中国的固有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放弃。此刻中国正是新旧潮流相冲突的时候,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以后对於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我们要将来能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
  民国廿三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发动新生活运动,八德与四维并为两大主题。

四维」一词,指礼义廉耻而言。据管子「牧民」篇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由此可见四维之重要。贾谊在上汉文帝之治安策一文中,曾特引申管子四维要义,并深以秦灭四维为鉴戒。民国二十三年425-3523国民政府.htm&nowpage=1 target=_self>国民政府军事委贝会 蒋委员长在南昌行营发起「新生活运动」,特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准则,并将其重新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抗战时期,又另解释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后来政府又将礼义廉耻,规定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共同校训;可见其对四维之特别重视倡导。

「八德」,系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言, 国父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 国父当时称为固有的道德。 国父在上述讲词中说:「穷本溯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讲到中国的固有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放弃。此刻中国正是新旧潮流相冲突的时候,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 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以后对於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我们要将来能?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八德之特别重要,由此可以想见。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好像是宋朝


儒教的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
1、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2、四维八德:四维八德,即指“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四维 在《管子》...

三纲五常 四维八德 十无益是什么意思
释义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四维八德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十无益 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二、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四、行止不端...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五伦:君臣、父子、朋友、夫妻、兄弟。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四维:即礼、义、廉、耻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达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五...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什么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简述如下。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脱胎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人伦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主次关系划分,臣子应该以君王为主,子女应该以父亲为主,妻子应该以丈夫为主。这种道德观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们的喜爱,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

三纲五常八伦指的是什么
三纲五常是古代中国封建礼教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如下:三纲:1. 君为臣纲:强调君王对臣子的领导与榜样作用。2. 父为子纲:强调父亲对子女的养育与教育责任。3. 夫为妻纲:强调丈夫对妻子的领导与照顾责任。五常:1. 仁:指仁爱、慈悲,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2. 义:指正义、公义,行为应符合...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 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出自 ,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

四维八德是什么意思
四维:即礼、义、廉、耻。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耻——对坏事的羞耻心。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仁...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纲”“五常”,“五伦”“八德”都给介绍下?_百度...
1. “三纲”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上下级、家庭内部的服从关系,要求臣子、子女、妻子对君主、父亲、丈夫保持绝对的尊敬和顺从。2.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用以指导人们在君臣、父子、夫妻...

四维八德的起源和发展分别是什么?
总的来说,"三纲五常"与"四维八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这些道德理念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深入理解与实践这些道德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礼义仁智信 来之什么地方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阜城县18453205052: 什么是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
佐牵清淋: 五伦:君臣、父子、朋友、夫妻、兄弟. 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四维:即礼、义、廉、耻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达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三纲五常: 三纲为:君为臣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阜城县18453205052: 儒教的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的? -
佐牵清淋:[答案] 1、三纲、五常: 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四...

阜城县18453205052: 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
佐牵清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纲成为封建统...

阜城县18453205052: 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什么?
佐牵清淋: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阜城县18453205052: 三纲五常的含义 -
佐牵清淋: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

阜城县18453205052: 三常五德是什么意思
佐牵清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释意: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仁、义、礼、智、信.释意: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释意:爱之仁,正之义,...

阜城县18453205052: 五常指的是什么?
佐牵清淋: 仁;义;礼;智;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五常...

阜城县18453205052: 儒教的三纲到底是什么 -
佐牵清淋: 是前面那个.三纲原为法家思想.董仲舒对之进行汲取和改造,本质上已经儒化了,因为董仲舒的三纲是与五常结合在一起,要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去规范和“维护”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用现代眼光看,固然极为反动.但用历史的眼光看,在家天下的历史阶段,在等级社会或曰阶级社会,以五常为核心的三纲无疑属于“善的等级制”,是一种次优选择.”《开明专制的设计建筑大师》 三纲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三种关系最重要,且为主从关系:君主臣从,父主子从,夫主妻从,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阜城县18453205052: 佛法中 五常八德指的是什么 -
佐牵清淋: 五常是儒家的,八德指的是大海有八德,以譬戒律.【五常五戒】指儒家五常与佛教之五戒.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佛教传入我国后,于孝道方面,乃特为强调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等;于伦常方面,则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系与'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为一致配合之思想.自是,遂有五常五戒相提并论之称. 【八德】(名数)大海有八德,以譬戒律.【大海八不思议】(譬喻)涅槃经三十二曰:'大海有八种不思议.以譬涅槃: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碱味,四潮不过时,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万流大雨入海亦无增减.'又以此八喻譬僧伽.[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阜城县18453205052: 四维八德是指哪些? -
佐牵清淋: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