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个关于战国时燕国(乐毅那个年代)的小说,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啊

作者&投稿:凌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告诉我有哪些电视剧是讲战国时间燕国名将乐毅的?~

燕国:

市被(史记·燕召公世家)

乐毅(史记·燕召公世家)

骑劫(史记·燕召公世家)

乐间(史记·燕召公世家)此即为乐毅之子

将渠(史记·燕召公世家)

栗腹(史记·燕召公世家)

剧辛(史记·燕召公世家)

注释:有姓名的大概就这么多

齐国:分为太公齐国、田氏齐国

鲍叔牙(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常(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邹忌(史记·孟尝君列传)

孙膑(史记·齐太公世家)

檀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黔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司马穰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横(史记·高帝本纪)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参考资料:回答者:amy_tj - 魔法师 四级 11-22 13:37
*******************************************
文明礼仪故事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2 .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勤俭自力--忍辱负重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最初在孙权的将军衙署做东西曹令史,后来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县中政事。县中连年亢旱,他开仓赈济贫民。劝农督桑,政绩优异。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一带,山贼骚扰,侵害百姓。陆逊获得准许自行招兵,深入险隘征讨,一一荡平,被升为定威校尉,屯驻利浦。



镇守陆口的都督吕蒙,计划夺取荆州,扬言有病回到吴国的京城建业(今南京市)。陆逊去见他,对他说:“你的防地和关羽相连,怎么不远远地离开?没有适当的人接替实在令人担心。”吕蒙说:“你说的完全对,可是我病重了。”陆逊说:“关羽恃着勇气惯于欺凌别人。如今建立了攻打樊城、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的大功,意气骄横思想松懈,只专心北伐进军,不留意我们,听到你病了,一定更加不会作防备。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定然可以成功。你见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吕蒙见了孙权,就推荐陆逊接替自己,并说:“陆逊计谋深远,才能足以担当重任。他还没有名声,关羽不会顾忌他。若任用他,叫他不动声色暗中行事,一定可以成功。"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镇守陆口。”陆逊到了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功德,表示庆幸自己能得到盟军强有力的庇护,措辞极为谦恭。关羽本来就轻视陆逊,认为他只是个书生,后生小子;看了来信非常高兴,不再有什么防范。陆逊奏报孙权,提出偷袭荆州的方略。孙权就暗中调动军队行动,派陆逊和吕蒙为前锋部队,一出兵就攻战了公安、南郡,跟着又攻下宜都、房陵、南乡。关羽在樊城前线得到急报赶紧回师,却已进退失据,部下士兵逐渐溃散,终于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所截杀。荆州全部落入东吴手中。陆逊以功劳升为右将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刘备为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亲自统率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马前往抵御。刘备从巫峡、建平直至夷陵连营七百里,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显示老弱,进行挑战。吴军将领都纷纷要求出战。陆逊说:“ 这里头一定有阴谋诡计,我军只许坚守,静待局势的变化。”果然刘备在山谷中埋伏了重兵,因诱敌不成,只好作罢。陆逊认为刘备军队初来,锐气正盛,应当避免交锋。敌方求战不得,相持日久,自然松懈,然后再捕捉战机。可是部下的将领体会不到他的意图,以为他害怕强敌,懦怯畏战,都心怀愤恨不满。这些将领,有的是孙策时的旧将,有的是公室贵戚,就各恃身份,不想听从号令。陆逊按剑厉声宣布:“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国家所以要委屈诸位听我节制调度,是因为我有些长处,能够忍辱负重的缘故。各人要负责严守隘口,不得妄动。军法无情,切莫违犯!”后来,刘备移营于山林间,陆逊用火攻计,火烧七百里连营,乘胜追击,蜀军兵败如山倒,刘备连夜逃回白帝城去了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参考资料:看的淡_点 - 助理 二级

乐毅战国时名将。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之后。因贤而好兵,为赵人所推举。及赵武灵王沙丘之乱,乐毅离赵至魏。后闻燕昭王立志报齐之仇而广延天下贤士,于是由魏使于燕。燕昭王待以客礼,遂委质为臣,任亚卿。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欲出兵伐齐。乐毅认为齐乃霸国之余,不易独攻,乃亲自出使约赵,别遣使约楚、魏等国共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前 284),燕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又以相国印授之。于是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师伐齐,济西一战,大破齐军。乐毅遣还诸国军队,独率燕军乘胜深入,攻下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燕昭王亲至济上劳军,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除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外,齐七十余城先后被乐毅攻下。乐毅于整军经武的同时,还在齐地采取了一些收拢人心的政治措施。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与乐毅有旧隙,齐将田单便乘机纵反间于燕。燕惠王误使骑劫代将而召还乐毅,乐毅畏诛,遂西奔赵,被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乐毅去后,燕破军亡将,齐乘势复国。燕惠王悔惧,使人谢于乐毅,乐毅则报书于燕惠王以自明心志。是后燕复封乐毅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则兼为燕、赵出力,两国皆任之为客卿。后乐毅卒于赵。
“乐毅卒于赵”。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具体的死亡之年无从知道,正如我们无从知道史无记载的他的具体生年。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邻近309国道一座将军墓,据说即乐毅墓。当地有许多关于乐毅的传说,无法证明这些流传的乐毅故事是否合乎历史真实。我们猜想乐毅的晚年基本远离了政权中心,类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静的,正如他的死一样平静。

■出头

离开魏国的时候,乐毅想到留在燕国不回来吗?

算起来这样的离开实际上已经有过一回。

人的一生可以改变的东西很多,可自己的出身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说不能忽略一个人的出身,并非想重弹血统论的老调,出身很重要的一点是,特定条件下它会照见遗传的秘密。

乐毅的血脉中绵延着魏国将军乐羊的特质。当年乐羊灭取中山国后,魏文侯封他于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乐毅出生在灵寿。但世事变幻,他这一辈的乐羊后人,已变成赵国百姓。骨子里高贵的血性却并未就此泯灭。“乐毅贤,好兵”,乐毅突出的军事才能年轻时就表现出来,并且举国公认。这样一个人才不为国所用,似乎说不过去,赵国人向最高当局举荐,他们一致认为乐毅出人头地正当时。

遗憾的是,当时的赵国突然出了大乱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罹难沙丘,被臣子活活饿死。就像有致命的当头棒打过来,心痛的同时乐毅感到心也凉了,无论如何他不能接受一个缺少关怀丧失人性的赵国。

他选择了离开,“去赵适魏”,他的先人乐羊本就属于魏;何况战国群雄并立,他自信生逢其时呢。

魏的当政者魏昭王,是一个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人,我们不清楚他对于乐毅的投奔是否表现出了十分的欢迎。时光荏苒,我们看到乐毅在魏昭王麾下呆得却不是十分愉快,再呆下去几乎看不到出头的希望,仍会碌碌无为。大概就是此时,乐毅听说了这世上还另有一个更礼贤下士的昭王,在魏国之北、也在赵国之北的燕国。

惺惺惜惺惺,乐毅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燕昭王

此时的燕昭王也在伺机待发。

燕国“地狭民寡”,前任燕王哙在位时,齐国带给燕丧权失地的耻辱,每天都在折磨他;此恨一天不雪,复仇的火焰一天不熄。从即位之初他即着手实施新一套治国方略。万事由人,人才至为关键,思路有了,他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屈身下士招贤者,他最得意的一笔也最为人称道。

“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郭隗第一个来投,“置为上客”。

紧跟而来的投奔者可说络绎不绝。最让燕昭王高兴的是乐毅也来到了燕国,尽管他是以魏昭王使者的身份。燕昭王早慕这位名将之后之名,能挽留住他吗?

“以客礼待之”,燕昭王的礼遇最终让乐毅下定留下来的决心。乐毅的留下很快有了更为实质性内容,“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燕昭王以为亚卿,“任以国政”。他成了燕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中心,一个新人,在燕国的政治地位一下仅次于上卿,他凭什么呢?

燕昭王却认准了乐毅这张握在手中的牌。这是他的王牌,此时他心中已经有了底数:齐国的执政者“缗王自矜,百姓弗堪”,报仇的时刻即将到来。

他向乐毅吐露了心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攻齐

攻打齐国的计划的制定者没有比乐毅更合适的人选。乐毅对形势有务实细致的分析和估计,他说:齐地大人众,对其发动致命攻击,我们要避免单独作战,最好与赵、楚、魏联合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楚、韩、魏,统帅五国之兵向齐发起攻击。大破齐军的胜利喜讯首先从济西传来,但作为部队统帅,胜利喜讯并没有给乐毅带来多少闪念的轻松,因为紧跟着传来四国退兵的消息。这等于是可耻的背叛,它意味着若继续进击,他这个统帅只能驱使燕国一国之兵。习于战攻的齐军随时可能反扑,燕军能独当吗?

刚刚打开的局面顿时变得异常严峻。

但结果却证明乐毅不愧是一个指挥若定的杰出军事家。他指挥的燕军势如破竹,轻卒锐兵,所向披靡,一路追击至齐国国都临淄。兵临城下,齐缗王逃遁走莒,此后至死他都没有机会再返回都城。

攻入临淄的燕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迎来如此伟大之胜利燕国还是第一次,燕昭王亲自到济上慰问劳军来了。他深知取得如此伟大胜利,他应该犒赏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上将军乐毅,他封乐毅昌国君,“使得比乎小国诸侯”。

燕昭王走了。乐毅“奉令承教”,“受命而弗辞”,继续率兵攻打尚未占领的齐国城市。

随后的一天燕军兵取一座小城,听说该地有个叫王蠋的归隐贤士,乐毅派人去请。王蠋拒绝,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齐王不用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然后自缢而死。

没人了解王蠋的言行给乐毅带来了怎样的心灵震撼。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齐城望风奔溃,但乐毅已不再单纯考虑对一地一城的占领,他禁止军兵侵掠,封王蠋之墓,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保持军事打击态势的同时,他开始更注重攻心为上。

他希望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完成对人心灵的征服。

■火牛阵

如此注定,这是一场持久战。

一打就是五年。

五年间燕军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市。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拿下。最后的在望的胜利在公元前279年彻底停下了脚步。———燕昭王死了。

即位的是燕惠王。对乐毅这是个坏消息。这个曾经的太子当年就与乐毅有隙,他不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放手用乐毅,他必为当年的隔阂报复。

这回,齐国等来了翻身机会。此时齐国的国君已换成了齐襄王,他手下的将军田单精明能干。扳倒乐毅是田单明确的目标,他使用的手段是反间计。

燕昭王死前,齐国的反间计使用过一次。“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但英明的燕昭王没有给进谗者任何机会,当众将其处杀。

相似的谗言在燕惠王身上却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果。对乐毅固有和新增的怀疑荡漾于他的心头,如一圈一圈放大的涟漪,让心神稳定似乎只有一个法子:削去乐毅的兵权。

去职的乐毅没有回燕,一则担心回去生命没有保证,一则不忍眼看燕国将士死无葬身之地,取其代之的将军骑劫在他和田单眼里都近乎一个白痴。

危机随即出现。田单先是诈降,以此麻痹燕军,继而调来一千多头牛,在其角绑上兵刃,尾巴绑上苇灌上油,趁夜点燃,愤怒的牛群冲向燕军;齐国五千兵士随后杀出……

火牛阵让失去乐毅的燕国付出惨重之代价,让龟缩一隅的齐国君臣转战逐燕,尽复得失城,还都临淄;也让火牛阵从此闻名于中国战史。

■报燕王书

破军亡将失齐的恶果燕惠王只能独自品尝。骑劫战死,还能罪责他吗?而想到被他罢黜的乐毅,他愈加又悔又怕。

乐毅逃难至赵国,赵国的惠文王大喜,不吝封号“望诸君”,封地观津。观津近边境之地,去齐、燕都不远,赵惠文王这样安排尊宠乐毅,当事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有考虑的:借以“警动燕、齐”。

仅仅是想“警动燕、齐”而已吗?赵国会派乐毅率兵乘燕之弊讨伐燕国吗?燕惠王摸不透底细,惶惶恐恐,派人向乐毅传话表达自己难受的心情说:我爸爸把整个国家都委托给了将军,将军败齐为我爸爸报仇雪恨,天下震动,将军为燕国建立的盖世之功我岂敢一日而忘?全因为我爸爸死了,我新即位,左右群臣误我啊。将军千万不要误会,当初我使骑劫替代将军,全因为长久在外领兵打仗太苦太累,召回将军,一来是想叫将军歇歇,二来我也想当面和将军讨论讨论当时的军事啊。捐燕归赵,我知道将军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只是这么做将军何以报答我爸爸对将军的知遇呢?

我们看到无论燕惠王的表白或者责备多么虚伪,最终还是触动了乐毅情感中最隐秘最敏感的神经,天地良心,此心可鉴,对于燕惠王的无知可怜,乐毅以书对答。他要告诉对方,“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他要告诉对方,“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他要告诉对方,“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他还要告诉对方,“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空读乐毅书”。乐毅这封有名书信“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他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对燕惠王又有多大的实际教育作用?“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这种结果对于乐毅可能是个安慰,但对于燕国的垂垂衰落已是无补。

■望诸君

“乐毅卒于赵”。

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具体的死亡之年无从知道,正如我们无从知道史无记载的他的具体生年。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邻近309国道一座将军墓,据说即乐毅墓。当地有许多关于乐毅的传说,无法证明这些流传的乐毅故事是否合乎历史真实。我们猜想乐毅的晚年基本远离了政权中心,类似寓公的生活是平静的,正如他的死一样平静。

儿子乐间在燕国平平安安过了30多年后,也像父亲乐毅一样到了赵国,并且终老于赵。数十年后,乐毅的第一个“追星族”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国故地,忽然想到他,问手下人:“乐毅有后世乎?”

“有,他的孙子乐叔还在呢。”

“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刘邦不假思索,做出这个决定。

其后历朝历代,乐毅都有不少“追星族”,如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如唐朝时候的韩愈;他的魅力与感召力,也更多地渐渐化入人们自省的内心。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晋人王羲之写过一篇《乐毅论》,小楷,我读到的是影印的唐人褚遂良的摹本。书法精美,而我更属意于其立论,“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宋人苏东坡的乐毅论同样坦白: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其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就中独有望诸君,君无双国,士超群伦”。我一直对“望诸君”心生遐想。乐毅成长于赵国,辗转于魏国,建功于燕国,终又归落于赵国,可谓服务诸君了,可他的人生希望,至其死都落在了一种“望”的状态。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苏秦,字季子,洛邑(今河南洛阳,当时是周的国都)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纵横家,他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

先说他的老师━━“鬼谷子”,一个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感的人物,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的老师,一个人能教出这样四个叱咤风云学生,其人可想而知!民间更是把鬼谷先生当作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仙,一部《鬼谷子》流传至今,所述的谋略之术,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中,依然发挥之极其重要的作用。虽有阴谋诡计之嫌,但看如何运用、由什么人来运用、为了什么而运用了。

话说这苏秦毕业之后,满腔豪情要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先是希望在周朝谋一份差事,可是因为出身贫寒,始终没人给引荐。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这点儿困难在苏秦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凑足了路费,并给个己买了件貂裘大衣,以壮行色,世人皆以衣冠取人,这一点苏秦是看透了,说什么也得把自己弄得象个贵族的样子,这样办事来就方便多了。

于是,他背井离乡,来到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秦国,对秦王进行游说,极力鼓动秦王以武力征服天下。秦王虽然心中早有此意,可是时机尚不成熟,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装作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婉言谢绝。苏秦却不罢休,洋洋洒洒数万言,十上其书,秦王不听。不是不想听,实在是不敢听,若是重用了苏秦,无疑就把自己的狼子野心暴露于天下,不利于自己的图谋。只可怜苏秦兄弟,来来回回的折腾,把银子花光了,连仅有的行头━━裘皮大衣,都给磨破了。秦国是再也待不下去了。

苏秦万分狼狈的回到家里,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这草鞋,背着几篓子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面色黎黑,满脸羞愧,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一看这个败家子就这样回来了,居然还有脸回来,气得他爹妈不和他说话,老婆在织着布,只当没看见他,饿了想吃口饭,嫂子也不给他做。他们家里人心齐得很,只当没他这个人。想想也是,要不是苏秦这么瞎折腾,人家的日子过的还好点。见此情景,苏秦兄弟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最也!”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呀!你看看人家苏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强调客观理由,比我们强多了!

失败的羞愧和家人的羞辱,激发了苏秦那颗争强好胜的心,他自言自语地说:“哪有像我这样自以为是地跑去游说君王,却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于是从当天夜里就开始刻苦自励,找出姜太公所著的《阴符经》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划出重点仔细揣摩。困倦的时候,就用锥子刺大腿,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融会贯通,掩卷狂喜。中国历史上“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横空出世!

据我所知《阴符经》是本兵法书,不知道这其中藏着怎样的秘密,可以使一个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天下局势,使秦国长达十五年之久,不敢兵出函谷关,跨越雷池半步。看来《阴符经》这个书,有空的时候咱也得读读,不过恐怕咱下不了人家苏秦同学的那份功夫,读了也是白读。读书是容易的,想要读明白了,却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苏秦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因为“纵横”这两个字,就是来自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合纵”的理论认为,秦国是强国,所以其它几个小诸侯国若要生存下去,就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强秦;继苏秦之后,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又提出“连横”的理论,他指出秦国实力强大,诸侯国若要生存下去,只能与秦国交好,和秦国一同对付其它诸侯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归根结底是利用天下局势,谋求自己的出人头地。

可是光有理论是成不了“纵横家”的,让我们来看看“纵横家”的一个显著特点:“纵横家”是凭着嘴吃饭的,好赖全在一张嘴上。我们从张仪的一段小插曲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张仪在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昭阳门下当食客的时候,因为被怀疑偷窃了玉璧,招致一顿暴打,他的老婆见此情景,心疼得直哭,埋怨他说:“你要老老实实的在家种地,怎么回遭这样的罪啊!”此时的张仪已经是气息奄奄,听了这话,他用微弱的声音问他老婆:“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气得他老婆哭笑不得,说:“你这个打不死的东西!都这样了还开玩笑。鞭子是抽在身上的,怎么会把舌头打烂呢?!”张仪笑着说:“还在嘴里就好!还在嘴里就好!只要舌头在,我就什么都不怕!”瞧见了没?这就是“纵横家”!

言归正传,接着说苏秦。苏秦这一次来到了燕国,他的理论实在是太符合燕王的心意了,因此受到了燕王的赏识,以贵宾的礼遇接待了他,并拜他为相国,代表燕王出使其它几个诸侯国,以实现合纵的计划。当苏秦去游说楚王的时候,经过家乡洛阳,他的父母知道了,赶紧整理房间、清扫街道、雇用乐队、准备酒宴,迎出三十多里地,老婆侧着头不敢正视他,他的嫂子干脆跪在地上像蛇一样在地上爬,不住地磕头请罪。此时的苏秦已今非昔比,乘着高头大马,一派威严景象,护送他的队伍也有几里长,他勒住缰绳问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后俾也?”他嫂子道也实在,答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叹道:“嗟乎!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一语道破事态之炎凉!

后来苏秦身背齐、楚、赵、燕、韩、魏六国相印,权倾一时。相印这个东西代表的可是实权,他不给盖章就办不了事,您说那得多大的势力!

苏秦最后定居在齐国,他所以到齐国去,据说是因为和燕王的皇太后发生了关系,想来这事大约是苏秦去齐国的借口,他是去当握底去了,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间谍,苏秦应当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间谍之一。当时苏秦身在齐国却暗中为燕效力,以报答燕王的知遇之恩。他劝齐国攻打宋国,趁齐国不备之时,又让燕昭王派大将乐毅带兵突然袭击齐国,齐国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因此大败于燕。至此,苏秦的阴谋败露,齐王对他恨之入骨,将其处以车裂之刑。其状可想而知!一个布衣将相的一生就是以如此浓烈的一笔而收场。
关于苏秦的资料还有:http://www.bupt.edu.cn/news/book/lsh/006/004.htm

....................燕王的皇太后??
皇帝都没有 何来皇太后? 《国策》 与《史记 苏秦列传》参考
《东周列国志》 也可以找

先看战国策,再写小说

大哥,自己写的还是中转阿


形容战国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

我想写一个关于战国时燕国(乐毅那个年代)的小说,大家提供一些素材啊_百 ...
对乐毅固有和新增的怀疑荡漾于他的心头,如一圈一圈放大的涟漪,让心神稳定似乎只有一个法子:削去乐毅的兵权。去职的乐毅没有回燕,一则担心回去生命没有保证,一则不忍眼看燕国将士死无葬身之地,取其代之的将军骑劫在他和田单眼里都近乎一个白痴。危机随即出现。田单先是诈降,以此麻痹燕军,继而调来一千多头牛,...

战国时期四字成语故事
1. 春秋战国时候的四字成语5O条 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退避三舍;买椟还珠;图穷匕现;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围魏救赵;一鼓作气;悬梁刺骨;鸡鸣狗盗;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闻鸡起舞;老马识途;一鸣惊人;三令五申;邯郸学步;狼狈为奸;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揠苗助...

关于战国时期有关的四字成语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3、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负荆请罪》、《尊王攘夷》、《问鼎中原》、《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纸上谈兵》、《一鸣惊人》。1、《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最初为看守城门的一个门卫,直到七十岁才被信陵君奉为上宾]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同志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

10个关于春秋战国历史的成语故事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

战国故事摘抄急需要求10篇
1. 一字之师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30个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

爱辉区13723126709: 战国名将乐毅生平有哪些事迹被后人所称道?
殷盼奥佳: 乐毅自幼好学,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精通兵法,文采出 众.他在赵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但生不逢时,赵国于公 元前295年发生了严重的内乱,乐毅跑到了燕国,...

爱辉区13723126709: 历史故事(400字) -
殷盼奥佳: 田单的火牛阵 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莒音jǔ)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个地方.莒城的齐国大夫立齐王儿子为新王,就是齐襄王.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

爱辉区13723126709: 乐毅的简介有哪些呢?
殷盼奥佳: 24、乐毅战国时期赵国人,燕国名将,出仕于燕国对齐国展开大举进攻,一举占领了齐的七十几个城池,围困齐国最后两个城之一的即墨城,在这儿有后面要提到的田单,田单使用离间计离间了燕王和乐毅,后来田单一举收复之前沦陷的城池

爱辉区13723126709: 求十个中国历史小故事 -
殷盼奥佳: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

爱辉区13723126709: 文明礼仪小故事 -
殷盼奥佳: 有点长,你自己改下,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爱辉区13723126709: 如何评价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
殷盼奥佳: 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国博弈的搅局者,秦国统一的助推者. 在整个春秋时代,燕国由于远离华夏文明中心地带且国力弱小,存在感远不如中原各国.但也正因为如此,对齐、晋等大国而言,保留燕国抵...

爱辉区13723126709: 战国名将乐毅是哪里人?
殷盼奥佳: 乐毅,战国时期灵寿人,生卒年月不详.司马迁的《史记》 里有《乐毅列传》,记叙了乐毅的生平事迹. 乐毅自幼好学,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精通兵法,文采出 众.他...

爱辉区13723126709: 燕国有哪些主要人物 -
殷盼奥佳: 子之:战国时燕王哙相. 田光:战国末燕国"节侠". 剧辛:战国时燕将. 姬职: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 燕王哙:战国时燕国国君. 乐毅:战国中期燕国名将.

爱辉区13723126709: 战国时代中著名的将领? -
殷盼奥佳: 田忌实际上主要靠军师孙膑,代表战役围魏救赵.吴起,和孙武并称孙吴,在魏国设立敢战士,打得秦国不敢东向.庞涓,虽然是失败者,但看起打到赵国几乎灭国,需要围魏救赵就知道其不凡.赵奢,赵国将领,马服君,纸上谈兵赵括之父,...

爱辉区13723126709: 谁能告诉我有哪些电视剧是讲战国时间燕国名将乐毅的? -
殷盼奥佳: 燕国: 市被(史记·燕召公世家) 乐毅(史记·燕召公世家) 骑劫(史记·燕召公世家) 乐间(史记·燕召公世家)此即为乐毅之子 将渠(史记·燕召公世家) 栗腹(史记·燕召公世家) 剧辛(史记·燕召公世家) 注释:有姓名的大概就这么多 齐国:分为太公齐国、田氏齐国 鲍叔牙(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常(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邹忌(史记·孟尝君列传) 孙膑(史记·齐太公世家) 檀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黔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司马穰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横(史记·高帝本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