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秦国论》与《六国论》说一说

作者&投稿:温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论,秦国论~

《六国论》观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而《过秦论》一文,中心论点放在全文的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文言,翻译过来是,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
因此,“仁义不施”是原因,“攻守之势异也”是结果。
这句话是从反面总结出历史教训,来劝谏西汉统治者,如果从正面讲,秦要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政策。
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是: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就是说:不可失掉民心,过分迷信武力。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帝国的灭亡的原因,归纳为两字“暴政”(残暴)。

  《六国论》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说什么? 说秦国灭亡原因?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穷兵黩武、刑法严酷、大兴土木、耗尽民力
以上分别结合了过秦论和六国论

苏洵做《六国论》有弦外音,希望北宋政府能够改变对外政策,不能苟且偷安。
此外苏轼和苏辙都曾作过《六国论》。

过秦论 主要说秦国灭掉六国随后又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 主要是说六国被秦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是!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六国论》翻译。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

《六国论》全文的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关于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

李桢的《六国论》中写苏秦主张合纵一事,意在说明什么
要是您约会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赵肃侯听了,就拜苏秦为相国,叫他去约会各国诸侯。正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割让十座城给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想个...

《六国论》与历史有出入
这是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大潮中,赵国当时还尚存部分军事实力可以威胁秦国,所以秦国集中主力首先消灭赵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他国家不思进取,不帮助韩魏,燕国和赵国是主要的不妥协的力量。

文言文仿写六国论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

求苏轼《六国论》的全文通译~~作业啊
《六国论》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

读《六国论》有感作文
苏洵认为秦统一六国而六国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贿赂秦国,读《六国论》有感。我却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秦国的君王可以知人善用。· 首先是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无论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什么。秦孝公都给大力的支持。正是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才使商鞅变法成功。正是这次变法的成功使得秦国的国力有了较大的...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求比较《六国论》和《过秦论》的文章 -
直党心可:[答案]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先看《过秦论》.贾谊写本文时,正是文帝当政时代,西汉王朝虽已历高帝、惠帝、...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6国加一起也打不过秦国的原因 -
直党心可: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生产力提高了;第二,国家的军队,政治都要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在上轨道.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事也都组...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大家帮帮忙写一下《过秦论和六国论》的区别
直党心可: (一)作者不同:《过秦论》作者贾谊,西汉人;《六国论》作者苏洵,北宋人. (二)论述的内容不同:《过秦论》讲秦国的兴衰;《六国论》讲六国的灭亡. (三)论述的角度不同:《过秦论》分析秦国丧失政权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六国论》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没有爱惜人民. (四)论述的方式不同:《过秦论》先叙述,后分析,最后点出论点.《六国论》先提出论点,然后对比分析,最后作结论.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六国论与过秦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直党心可: 六国论远攻近攻 秦国远交近攻 实则相同,只是角度不同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过秦论与六国论》有什么区别?
直党心可: 一、课文标题对比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过秦论和六国论的作者分别是谁?各讲的论点是什么 -
直党心可: 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阿房宫》和《六国论》在立论上的共同特点和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
直党心可: 《阿房宫》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从上可以看出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借故来对现在的形势的一种讽刺和告诫!独创性在于前者是以秦国的骄奢为锲机来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后者是利用六国对于秦国的畏惧和妥协为锲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二者的出发点和论据点不同!同时呢所要表达的心情也不同!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你是怎样看待战国七雄的?可以根据《六国论》提出自己的议论加油!
直党心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

宽甸满族自治县17076918155: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直党心可: 1、生产力比不上秦国(秦国能生产出支持百余万常备军的粮食!秦国当时的总人口,也就是五百多万).2、生产制度比不上秦国(变法较彻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央集权.3、人的主观意识(如:法制意识,开放程度,纪律性,开拓精神等等)和人才(如:君主,大臣)比不上秦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