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苏州滩簧”戏?

作者&投稿:独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滩簧是什么?~

一作滩黄。曲艺的一个类别。流行于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无锡等地。苏州滩簧最早,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他各地滩簧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相继产生。音乐多吸收当地民间曲调。有1—2或6—7人表演民间小戏,分生、旦、净、丑角色,不化妆。伴奏乐器有鼓、板、胡琴、琵琶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地区的滩簧先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并逐渐改称,如苏州滩簧改称苏剧,上海难簧改沪剧,杭州滩簧改称杭剧,宁波滩簧改称甬剧,无锡滩簧改称锡剧等。

  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

  滩簧兴起于清干隆年间。干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霓裳续谱》已有“南词弹黄调”、“滩黄调”之称。钱泳《履园丛话》等书又称做“滩王”。干隆年间沉起凤的传奇《文星榜》第 4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这两出都是滩簧中出名的以诨笑取胜的曲目。嘉庆九年(1804)成书的《白雪遗音》收有《占花魁》的《醉归》、《独占》两段。干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如〔点绛唇〕、〔醉花阴〕、〔满江红〕、〔风入松〕、〔山坡羊〕等,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如苏州滩簧、杭州滩簧、湖州滩簧、金华滩簧、宁波滩簧、绍兴滩簧、余姚滩簧、兰溪滩簧、浦东滩簧。另外,绍兴平胡调、台州词调、温州弹词等曲种虽不称滩簧,但其演唱形式和曲目、曲调也和滩簧大同小异,受滩簧影响较大。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的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各种滩簧声腔的剧种,如苏剧、甬剧、姚剧、湖剧、锡剧、沪剧等。其中,杭州滩簧流传时间较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以坐唱曲艺形式演出。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 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 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 4个后滩曲目。前滩曲目如《西厢记》中的《游殿》、《寄柬》、《拷红》,《烂柯山》中的《逼休》、《泼水》,《白兔记》中的《送子》、《出猎》,《白蛇传》中的《断桥》、《合钵》等,相传有 300多折。后滩曲目有《卖草囤》、《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打窗楼》、《双落发》等18折。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作者大风 莫高 振眉)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系戏文。”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馀若乱弹平调,壁垒未成, 粤 讴滩簧,传闻未广,或附隶於昆谱,或不数於乐章,於所不知,盖阙如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的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运用说书、滩簧等类的形式。”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影戏,木头人戏,西洋镜,说书,滩黄,宣卷等等。”



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
  滩簧兴起于清干隆年间。干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霓裳续谱》已有“南词弹黄调”、“滩黄调”之称。钱泳《履园丛话》等书又称做“滩王”。干隆年间沉起凤的传奇《文星榜》第 4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这两出都是滩簧中出名的以诨笑取胜的曲目。嘉庆九年(1804)成书的《白雪遗音》收有《占花魁》的《醉归》、《独占》两段。干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如〔点绛唇〕、〔醉花阴〕、〔满江红〕、〔风入松〕、〔山坡羊〕等,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如苏州滩簧、杭州滩簧、湖州滩簧、金华滩簧、宁波滩簧、绍兴滩簧、余姚滩簧、兰溪滩簧、浦东滩簧。另外,绍兴平胡调、台州词调、温州弹词等曲种虽不称滩簧,但其演唱形式和曲目、曲调也和滩簧大同小异,受滩簧影响较大。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的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各种滩簧声腔的剧种,如苏剧、甬剧、姚剧、湖剧、锡剧、沪剧等。其中,杭州滩簧流传时间较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以坐唱曲艺形式演出。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 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 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 4个后滩曲目。前滩曲目如《西厢记》中的《游殿》、《寄柬》、《拷红》,《烂柯山》中的《逼休》、《泼水》,《白兔记》中的《送子》、《出猎》,《白蛇传》中的《断桥》、《合钵》等,相传有 300多折。后滩曲目有《卖草囤》、《卖橄榄》、《荡湖船》、《马浪荡》、《打窗楼》、《双落发》等18折。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霓裳续谱》已有“南词弹黄调”、“滩黄调”之称。钱泳《履园丛话》等书又称做“滩王”。乾隆年间沈起凤的传奇《文星榜》第 4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这两出都是滩簧中出名的以诨笑取胜的曲目。嘉庆九年(1804)成书的《白雪遗音》收有《占花魁》的《醉归》、《独占》两段。乾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如〔点绛唇〕、〔醉花阴〕、〔满江红〕、〔风入松〕、〔山坡羊〕等,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
苏州滩簧的一支———“后滩”的体例和艺术特征 ,论证了“后滩”与近代趣剧、独角戏艺术有着结构形式、艺术终极目标和表演方式的完全一致性 ,它与趣剧、独角戏一起缔造了近代的新剧种———滑稽戏。故苏州滩簧之“后滩” ,乃是近代滑稽艺术之母。

什么是苏州滩簧戏!苏州滩簧戏原起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上、下手,自奏自唱“对子戏”。艺术情势以唱为主,剧情大多数选取材料于农村乡镇生活,表演只是一般同样平常生活的仿照,演出用农村穿戴到现代的滩簧小戏,是江、浙一带非官方的民间戏曲的一个总称,如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的滩簧小戏。其来源和成长各不不异,但所唱声调没有离开民歌小曲这一根蒂根基。故而有些地方也称作花鼓戏。按滩簧小戏原即南词,或者称弹黄调,源出明代平话。所以以上就是苏州滩簧戏的演变过程!希望能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苏剧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系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衍变而形成。其前身为苏州滩簧。苏滩是“滩簧”艺术在苏州地区的一个分支,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多人围坐一桌,分任生、旦、净、丑等角色,自拉自弹的代言体素衣清唱形式。滩簧作为一种清唱艺术,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于江浙沪一带,并在江西、福建的许多地方也有流传。清光绪年间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苏州滩簧”。


什么是“苏州滩簧”戏?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用弦子、琵琶、...

什么是“苏州滩簧”戏
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如苏州滩簧、杭州滩簧、湖州滩簧、金华滩簧、宁波滩簧、绍兴滩簧、余姚滩簧...

滩簧是什么?
一作滩黄。曲艺的一个类别。流行于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无锡等地。苏州滩簧最早,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他各地滩簧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相继产生。音乐多吸收当地民间曲调。有1—2或6—7人表演民间小戏,分生、旦、净、丑角色,不化妆。伴奏乐器有鼓、板、胡琴、琵琶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地区的...

苏剧的解释苏剧的解释是什么
苏剧的词语解释是:苏剧sūjù。(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苏剧的词语解释是:苏剧sūjù。(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注音是:ㄙㄨㄐㄨ_。拼音是:sūjù。结构是...

滩簧起源
滩簧,这一独特的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起初是代言体的坐唱曲艺。早在乾隆六十年的《霓裳续谱》中,它已有“南词弹黄调”和“滩黄调”的记载,而钱泳的《履园丛话》则称其为“滩王”。在这一时期,滩簧通过像《文星榜》中的《卖橄榄》和《打斋饭》等以诙谐见长的...

滩簧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小沉渎村滩簧
滩簧,源于清朝中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滩"象征"路头戏","簧"则是一种曲调。起初是坐唱的民间曲艺,后来逐渐发展成戏曲,特别是元宵灯节时的表演,称为"灯戏"或"打班"。19世纪初,滩簧开始向江浙和上海等地传播,20年代上海成为滩簧的重要中心,受到海派文化和都市繁华的滋养,滩簧的表演形式扩展到...

滩簧的国语词典滩簧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滩簧的国语词典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滩黄」条。滩簧的国语词典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滩黄」条。拼音是:tānhuáng。注音是:ㄊㄢㄏㄨㄤ_。结构是:滩(左右结构)簧(上下结构)。滩簧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

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滩簧源自苏州滩簧。在1736年至1820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婺剧中的滩簧腔是由往来于衢州和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演员演变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婺剧滩簧戏的流行地点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等。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的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方...

婺剧音乐唱腔有什么特点?
5. 滩簧:滩簧源自苏州滩簧,在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婺剧滩簧戏流行于浦江、兰溪、东阳等地。6. 时调:时调是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戏,有的源自南方的南罗腔,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婺剧的唱法采用真假嗓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雌雄音”或“阴阳嗓”。唱腔技巧包括老生的高云滚翻腔和大花脸的...

优秀地方戏剧之一,沪剧的特点是什么
沪剧是由“申滩”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江南农村流传着一种叫“小山歌”的民间小调,这种小调受到弹词和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渐渐成为江浙一带的滩簧。滩簧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并都以地名冠之,苏州的滩簧称为“苏滩”,宁波的滩簧称为“甬滩”,无锡的滩簧称为“锡滩”,上海的滩簧称为...

屏南县19182696619: 沪剧的特点是什么 -
威陶洛伐: 【形成与发展】沪剧曾称“花鼓戏”、“滩簧”、“本地滩簧”、“申曲”等,是上海市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上海、江苏、苏州等地.沪剧是由“申滩”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江南农村流传着一种叫“小山歌”的民间小调,这种小...

屏南县19182696619: 介绍一种剧种 600字 -
威陶洛伐: 子宓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

屏南县19182696619: 有什么可以展示常州的才艺么
威陶洛伐: 滩簧是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中叶形成于江浙一带.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前滩移植昆剧剧目,将昆剧曲词加以通俗化;后滩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表演者三至十一人(须为奇数),分角色自操乐器围桌坐唱.有苏州滩簧、杭州滩簧、宁波滩簧、本滩等.清末以来,各地滩簧大多发展为戏曲,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形成滩簧系统剧种.锡剧,早期曾名常锡滩簧、常锡文戏.是流行于江苏南部的常州、无锡及上海地区的戏曲剧种.其声腔为板式体,与沪剧、苏剧、甬剧同属滩簧系统.

屏南县19182696619: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
威陶洛伐: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

屏南县19182696619: 婺剧的由来 -
威陶洛伐: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

屏南县19182696619: 除了苏州评弹外,还有什么体现苏州特色的音乐 -
威陶洛伐: 苏剧 苏剧是苏州的地方戏,其前身是苏滩,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衍变而成,原是一种素衣清唱的代言体戏文. 南词吸收兼唱花鼓滩簧或仿作的滩簧剧目,至晚出现于清乾隆间.而昆曲与南词的结合,则表现在昆剧移植并兼演...

屏南县19182696619: 余姚地方戏曲是什么 -
威陶洛伐: 余姚地方戏曲是姚剧,原称“余姚滩潢”,是余姚一带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余姚滩簧在江浙沪享有盛名,最有特色尤其是在余姚北部地区,就是姚滩的发源地,大多数民众都很喜欢它.

屏南县19182696619: 锡剧简介 -
威陶洛伐: 锡 剧 (Xī Jù)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

屏南县19182696619: 江阴家乡戏是什么? -
威陶洛伐: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屏南县19182696619: 婺剧悔姻缘主要讲什么 -
威陶洛伐: 蔡文德下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