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上关于凡夫对男女情爱的执着,出家人应守怎样的戒律?

作者&投稿:尹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菩萨罗汉也守持戒律吗? 破戒也受惩罚吗?~

从凡夫位受戒开始,直到二地满心,都是学戒的阶段。这个阶段超过一大阿僧祇劫(从凡夫到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阶段之内,犯戒是可能的,不过,位阶越高,犯戒的可能性越小。
二地满心之后,进入持戒阶段。这个阶段就不会再犯戒。这是“菩萨52位阶”的状况。

阿罗汉如果是“定性声闻”,是不可能犯戒的。因为他的一念无明已经断尽,无始无明也伏住不起。寿终之时就会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槃。而无余涅槃中无有一法,唯有永不生灭,无作无为的“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独存。因此不可能犯戒,也无任何作为。
若非“定性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却“回小向大”,愿意走上菩萨道,以究竟成佛为目标。这位阿罗汉就不会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槃,而是留下一分思惑不断,以便有来世出生。这样走上菩萨道。受持菩萨戒。则如第一段的情形:看他的证量处于何种位阶:二地满心之后才能不犯戒。

诸佛世尊,断尽一切烦恼(包括阿罗汉不能触及的“无始无明”),因此绝无可能犯戒。其实,远在二地满心时就已经不会再犯戒,何况诸佛世尊。
菩萨虽说在二地满心之前有可能犯戒,实际情况却是:早在刚刚开悟明心之时,就已经是“道共戒”:不再拘泥于戒相,而是依真心(法身如来)为戒。所以,表面上属于犯戒,实际上却并未犯戒。比如禅宗“南泉斩猫”,与悟前凡夫的斩猫相比,果报完全不同。但是,即便是悟后菩萨,虽然是“道共戒”,这一类行为却也有因果。是为“不昧因果”

如上,悟后直至二地满心,将近一大阿僧祇劫的阶段。菩萨因为种种习气未除(初地以后才能一分一分除尽,并且再也不会沾染)的原因,不能保证绝对不犯戒。但是,因“道共戒”之故,基本上不会犯戒。

最后一点:所谓“惩罚”,并无执行者可言。而是自身如来藏中含藏着过去身口意行的种子,外缘成熟,种子流注,于是果报现前。

索达吉堪布:出家容易守戒难。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很容易,换件衣服、剃掉头发连半个小时都不要,刚才还是在家人,马上就变成出家人了,但一日出家、终生持戒,要守持戒律则很难,没有信愿总是无有实义。如果不守持净戒,出家只是空费力,纵然披上袈裟、剃除须发也徒劳无益。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律护持自相续非常重要。世间的愚人一般不愿意有所约束。《诸法集要经》中说:“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说得很清楚,愚痴之人对戒律毫无兴趣,因为没有戒律约束而三门放逸散乱,不断造下各种罪业,这种人离恶趣也就不远了。

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轻视戒律,有些形象的出家人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甚至大肆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前几年,某寺院的财务长将僧众的财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以致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但真正从内心出家,经常能想到:我是出家人,行为不能与世间人相同,这样的人则不太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虽然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凡夫,不可能出家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依然有贪心、嗔心等烦恼,但是因为现了僧相,所以跟在家人还是不同。总的来说,出家后造善业的机会非常多,造恶业的机会则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多少会有惭愧心,另一方面如果在众人前做杀生等不如法行为,自己肯定会受到讥毁,所以行为多少会有所顾忌。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出家后有许多行持善法的因缘,如果是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以出家身份反而会造很多恶业。如今也有些无惭无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毁坏自己,另一方面对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办法,末法时代肯定有各种情况。

作为在家人,应该对出家人观清净心,作为出家人,自己也应该反复观察:既然已经出了家,就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末法时代持戒一尘不染虽然很困难,但也要尽力护持学处。多的不谈,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义。《三摩地王经》中说,往昔佛法兴盛时,在百千万劫中守持圆满戒律并在十方诸佛前作种种供养,也不如末法时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学处功德大。所以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否则,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天天造恶业没有意义。

阿弥陀佛,大众吉祥,我是传智师父,今天师父和大家一起分享: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阿弥陀佛,今天师父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

传智师父在太平家园为大众祈福,阿弥陀佛。

你这就是限于执着相了。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阿弥陀佛

你只是皈依三宝,并没有出家,就算受五戒,也可以结婚,佛教对在家人的戒律是不邪淫。

出家人要做到身语意不淫,自然也不能结婚。



戒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你好:
象你这样的情况应该去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或者去四川甘孜州亚青寺最好。


同性结婚学佛有违佛道
五戒没有一戒是容易持的,这是因为凡夫无始劫以来常作诸恶,少行众善。意根被熏染了无量劫,贪、嗔、痴、慢、疑、邪见等习气极重。若欲清净意根,就算淡化一分一毫也很难。但是,既然今生信佛学佛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应当勇于受持三皈五戒,勇于发无上菩提心。对持戒来说,就算一月之中严持一日,一...

五对男女去外地吃晚饭、喝酒;去ktv唱歌,又不是夫妻,为了啥?
崇高的理想,作为前进的目标!可以意解他,却不能因观想圆融得解脱。在自性见毫厘许未破的凡夫,先应该侧重透彻一切空,打破这凡圣一关再说。世俗谛是凡夫所认识的一切。凡夫所认识的,颠倒虚妄,本不成其为谛,因凡夫的心境上,有这真 实相现起,执为实有,所以随顺世间也就说为真实。虽觉得这...

这就是声称“众生平等”的佛陀的男女观?
受差尼回寺,鸣椎集众尼,宣告僧所教敕。 自恣一事对修道人太重要了。一般凡夫,我执心重、刚愎自用、贡高我慢,谁说我,我骂谁,明哲为了保身,同住大众彼此之间不敢互相规劝,道场必定是污烟瘴气,道业永远无法增上。 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人很容易发觉他人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茫然无知。所谓修行...

果戒法师:佛弟子应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婚这个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结合要记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头昏脑,见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这个字的真实义在此,婚了是错了,不结婚也错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萨,菩萨是结而不昏。世间爱的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不是真乐。要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六和敬里面的,必须跟自己在一生当中,奋斗努力的...

关于佛教中的淫戒
汗,正确处所应该不用说了吧- - 当然还包括,看,听,传阅,制作和色情方面有关的产物等,都是要戒除的 至于密教的双身法 我记得双身法的戒律里面很明确 如果还有一丝一毫行欲的思想,或者如果身体有所漏失 下金刚地狱 也就是说双身法只有成就者才可以修 不是凡夫可以修的 这不在讨论之列 ...

不是说观音是男的吗,那是认观音做干娘还是干爹?
有对夫妻去找个会观前世因果的人,看看前一世是何境况,却听说:这夫妻俩是很早就有缘份的,但上一世的男女相却是反过来的,男的上一世是女的,女的反倒是男的。夫妻是有深因缘的,故会结为夫妻,要跑也跑不掉。夫妻有缘时,看一眼就看上了,看一眼就来电,看上后一定要嫁给他。虽然台湾有两千万人,适婚年龄有几...

佛教中灭情欲的佛经有哪些?
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著砾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丸...若人触毒虫,便为毒所害,如是诸凡夫,犯欲亦如是。譬如彩画瓶,内盛以恶毒,是中实可畏,外相现端严...教我们常常观想身内的肮脏,身内白骨。能化解欲望。 以上两部佛经,网上都能找到讲解的视频。 本...

一个想学佛凡夫的疑问?
2、烧香,磕头,本意不是求佛菩萨保佑,而是进行对佛菩萨的功德的追念,而后表达自己对佛菩萨的恭敬、谦卑,以跪拜、放下身子来做一种心地的修行,不是求保佑和庇护的,而那些商业活动、动辄多少元的香火,不过是世间的游戏,所以,你可以在意也可以不在意,该谦卑的时候谦卑,该远离的时候远离。别上当...

慈悲就是要一定永远的清心寡欲吗
西方净土也有阿罗汉,到了初地菩萨才算是真菩萨!更别说能自在入胎的八地大菩萨. 而真菩萨可是仍能分男菩萨和女菩萨的. 而且男菩萨和女菩萨都是正常的男人和女人身,大家总不可能说释迦牟尼佛的男根和男性功能不正常吧? 而初地的男菩萨和女菩萨之间和凡夫男女之间总是有些不同的. 世间...

佛如何看无婚姻
男女贪恋如胶似漆睡在床上,将来去地狱就睡火铁床;欢喜拥抱的,就到地狱抱赤火铜柱。夫妇以外的男女情欲绝对贪不得,一贪爱就造了三途的业因;摩擦产生热度,就感三途业报,因缘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于此罪障极重,最要注意!万不可沾染!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淫欲?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说:爱是一种执念,不可执念?我问佛:执念为何意? -
益仲益肾: 佛不知道会不会来百度答问题,我这个凡夫多事,跑出来插句嘴. 执念,执着的念头,一般佛学上面分为“情执”与“法执”. 意气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迷执,迷惑、执著,也叫做情执,感情的执著,这最容易造作罪业,造作罪业必定是伤害别...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教是怎样劝说那些为爱苦苦执着的人 -
益仲益肾: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法与情爱"淫心不死,尘不可出. - "修习佛法难道就不能有情爱婚姻
益仲益肾: 佛教徒“十戒”中有“不淫”,可居士五戒要求“不邪淫”,意思是可以有正常的夫妻关系. 原始宗教对性采取的是肯定的态度,崇尚它,让人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原始宗...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教对于爱情是怎么来看的? -
益仲益肾: 佛教四众除了比丘好比丘尼外,再加男女信众都可以自由的谈恋爱、组织家庭.佛教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对夫妻的要求严格,绝不允许有婚外情,或婚姻以外的性行为.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教为什么不能有爱? -
益仲益肾: 佛教不是不能有爱,只是佛教的爱和世俗人理解的男女情欲有很大的差别,从解脱道十二因缘上面去讲,人之所以有死是因为有生,之所以有生是因为有生到三界中某一处的三界有,之所以有三界有是因为有爱(对于三界中某一法的贪爱,比如...

芒康县13246741690: 求佛教经典中,描写佛对男女恩爱的描写,要真实的. -
益仲益肾:尔时魔王波旬.不取长子商主咨谏.告其诸女.作如是言.汝等诸女.各各相共听用我言.汝宜至彼释种子边.试观其心.有欲情不.其诸魔女.听父敕已.相与安庠向...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家对于爱情怎么看?
益仲益肾: 这种感觉是“无明”,若破了无明,即了脱了生死.三藏十二部经文讲述,及种种方法,显密禅,无一不是为了破此无明.若浓缩成简单的语言或文字的话,可以是“阿弥陀佛”等诸佛名号,也可以是六字真言等咒语.也可以是200多字的“心...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教的和尚出家断爱情,性 生活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那样?请说详细点. -
益仲益肾: 是为了了生脱死,淫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要断爱去欲,在出家后守戒就是为了断一切恶行,合乎法义.不仅要除淫行,杀行,盗行.还要断其心,淫心杀心盗心不除尘不可出. 查看原帖>> 希望采纳

芒康县13246741690: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
益仲益肾: 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

芒康县13246741690: 以佛学角度判断: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
益仲益肾: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向来缘浅”是说多生以来一向与某人的缘份偏浅,难以结合. “奈何情深”是说一厢情愿,情执过重,暗恋过深,徒自烦恼. 情深未必缘深.自作多情,此正是颠倒众生迷惑烦恼、起惑造业之因. 缘深未必情深.有因缘,因缘很深,未必会产生情执.如: 《地藏经》中云: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 《地藏经》又云: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 虽然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有很深很大的因缘,却不至于让众生对菩萨产生情执,只有清净的敬仰之心. 南无阿弥陀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