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于人群为道。"出自何处

作者&投稿:井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教高手,找出后人注释《论语》不一样的地方,三处即可~

  学而第一

  学以致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来理解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
  “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
  “习”可理解为复习,也有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习皆作演习、见习解。
  “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
  “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例如《季氏第十六》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就知道,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范仲淹从小就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贤相。他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激励着历代读书人身怀家国公利。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论语开篇深深意,惊蛰初闻阵阵雷。
  残梦无关风与月,家国春秋孰是非?
  君子挥毫三尺剑,修身治平尤可为。
  少年不立轮王志,空向人间走一回。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门弟子所推服。《论语》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无故而然。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用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白话试译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亦孔子晚年弟子。
  三省吾身:省,察义。三省有两解。一,三次省察。一,省察三事。依前解,当作日省吾身者三,如三思三复。惟所省则为下列三事。
  不忠:尽己之谓忠。己心之尽不尽,惟反己省察始知。
  不信:以实之谓信。居心行事,诚伪虚实,亦惟反己省察始知。
  传不习: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素不讲习而传之,此亦不忘不信,然亦惟反己省察始知。人道本于人心,人心之尽与实以否,有他人所不能知,亦非他人所能强使之者,故必贵于有反己省察之功。
  今按:此章当属曾子晚年之言。孟子称曾子为守约,观此章,信矣。盖曾子所反己自尽者,皆依于仁之事,亦即忠恕之极也。

修道的人都注重修德,如果你在德方面修好了一切都得到了。听说崂山道士的故事吗?那就是典型的修道不修德的故事。

  钱穆《论语新解--学而篇第一》 (二)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门弟子所推服。《论语》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无故而然。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用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于人群为道。"出自何处
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按:《论语》有...

外修于行内修于心什么意思
内修于心,意思是:“内”指的是内在的品行,就是指内心真正想要的追求的,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句话是教育我们往积极的正能量的方向努力,正所谓内因决定外因,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本质是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魅力。

外修于行内修于心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仅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会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在外在的行为得到约束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心,实现内外兼修,最终变成气质与内在都是完美的个体。这句话也就是强调,真正的修行不仅是谁自身外在行为的约束,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进化。外在的修...

内修于身,外达于人是什么意思?
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准确透彻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把这些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句话常用来形容朗读、朗诵的要求:要悉心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认真分析情感基调,透彻理解作品寓意。完美地使用表达技巧,熟练地运用停顿、重音、节奏,用有声的语言引导观众深入领略作品的意蕴,让作...

内修于心外修于行全句是什么
内修于心外修于行全句指的是:树立“治国平天下”之崇高理想固然好,但想要实现目标,需显得修身齐家,不断修炼自己,外修于行内修于心,不断修身养性。外修于行,指的是在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无完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内修于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外修于行内修于心什么意思
外修于行,指的是在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无完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当然这都是表象)内修于心,个人觉得比较难,有时候内心真正想要的追求的,反而会受到世俗伦理道德的捆缚。但是相信这句话是教育我们往积极的正能量的方向努力,正所谓内因决定外因,...

内修于心外修于行出自哪里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出自:欧阳修《左氏辨》。君子要修身养性,首先要修养内在的品德,其次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客观地指出了人的修养、品行。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

如何内修于心塑造自己的工作态度
如何端正工作态度一、态度和人才 大公司的用人标准:勇敢,不计后果;有将才,也有野心。 小公司的用人标准:能力和协作,肯学,肯干,会干,专业,忠诚,敬业,敬人

感悟自我修养的句子
77、做人,就要,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就好。 78、有修养的人都知道,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与小人小事的纠缠上。 79、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 80、钱会光,财会...

修心养性后一句是什么?
禅净本一体,善乃即佛家,修心即见性,后面一句是什么 没见过这句话呢 退步为止,修心养性,解一下这俩句是什么意思 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四十二章经 "居深山修心养性"的下联是什么 居深山修心养性 宿古刹悟道参禅 用心原创,希望对你有帮助!“内修于...

荥阳市19593453636: 内德于己,外德于人是什么意思? -
琦科抑肽: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掌握了关于"道"的规则就是"德","德者,得也",这样可以"外德于人",即"以善德施于别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又可以"内德于己",即"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各得其益".

荥阳市19593453636: 儒家明明德,格物和至善是什么意思 -
琦科抑肽: 一、解词: 1、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至善: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二、解析: 《大...

荥阳市19593453636: “无为”是什么意思,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
琦科抑肽: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荥阳市19593453636: 大学之道的全文 -
琦科抑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荥阳市19593453636: 《论语》《大学》《弟子规》中关于道德,品行修养的名句 -
琦科抑肽: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荥阳市19593453636: 德的含义 -
琦科抑肽: 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古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士在生活上经...

荥阳市19593453636: 什么是儒家的三纲领.八步棸 -
琦科抑肽: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 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荥阳市19593453636: 礼记·大学的翻译 -
琦科抑肽: 礼记 大学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荥阳市19593453636: 韩愈五原原文及译文 -
琦科抑肽: 【原道·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荥阳市19593453636: 孔子在大学篇中曰: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琦科抑肽: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