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中“清”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资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文言文中“清”怎么解释~

1、(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物,跟“ 浊 ” 相反:清洁| 清水 | 清澈 | 天朗气清、
  2、寂静:清静 | 冷清.
  3、公正廉洁:清廉 | 清白 | 清官.
  4、单纯:清茶| 清唱 | 清汤.
  5、清楚:说不清楚 | 问清底细
  6、一点不留:把帐还清了.
  7、清除不纯的成分;使组织纯洁:清党
  8、(账目)还清;结清:清欠 | 账已经请了.
  9、点验:清一清行李的件数.
  10、朝代,公元1616-1911,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参见“清朝”.
  11、姓.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 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③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⑤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⑥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③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 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② 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 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②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 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②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 填然鼓之 。——《孟子·粱惠王上》 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3] ④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释义

  •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水。~泉。~流

  • (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

  • ~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2.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 3.单纯不杂:~唱。~茶。

  • 4.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 5.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 6.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 7.详细登记:~册。~单。

  • 8.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 9.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 10.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 11.太平,不乱:~平。~泰。~和。

  • 12.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 13.姓。

详细释义

〈形〉

  •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 清洁;洁净;纯洁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 清明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 清凉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魏学洢《核舟记》

  •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 清冷,凄清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 清平;太平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 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清雅高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 清白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 清静;恬静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 清正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 清廉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 清香、清馨、清醇

    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

  • 无余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 清雅。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 通“精”。纯粹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 〈名〉

  • 朝代名。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滤去酒糟的甜酒

  •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 通“圊”。粪槽,厕所

    修采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 〈动〉

  • 清理。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 清除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 又如:清跸(帝王出行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 付款结。如:帐清了吗




翻译成文言文
【代庖】代替厨人做饭,比喻代做他人分内的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查看详解 表 (biǎo)biǎo ①<名>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②<名>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

文言文的断句规律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

文言文云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

焉初中文言文
4.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2.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焉 yān <;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

文言文(清)李渔
为粝米三升.以下则米渐细,故数益少.四种之米,皆以三约之,得此数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注论语》:“王所食也,米至侍御而细极矣.” 2、清戎肃清西部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狄.。3. 古文中青春是什么意思 (3) [age]∶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识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

古代文言文之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弄清楚用文言文怎么说
弄清楚用文言文怎么说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机器1718 2022-...1.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

文言文代替替
而作为艺术宝库的文言文即使将每天花在语文课的时间都用在这都不足为过.要传承好历史的东西,你自己都没有掌握好,怎么承以先人,传以后代.做前人文化的好子孙,只有这样了.也许,有人还认为,语文教育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教育.但那些东西够吗?今年的还没记住,去年的却早已忘光,这样犹如黑大瞎子掰棒子似的学习,就是你...

清稗类钞文言文翻译
1. 清稗类钞文言文翻译徐珂 清稗类钞 傅青主善医 原文: 傅青主善医。 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

泸溪县14752449045: 古文中 环 可 空 见 望 清 都有什么解释 -
唐叶首乌: 环;1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2泛指圈形之物3周匝,围绕4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比喻事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可;1许可,允许2适合,事宜3正当,正在4痊愈5可以,能够6应该,值得7却,...

泸溪县14752449045: 文言文中“清乎”什么意思 -
唐叶首乌: 乎是助词,清的意义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而不同.请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到底是哪个意思吧.下面是所有清字含义 qīng ①<形>清澈;清亮.《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形>清洁;清净.《班超告老归国》:“水清无大鱼.” ③<形>清白;纯洁.《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④<形>清廉;廉洁.《训俭示康》:“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⑤<形>清爽;清凉.《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形>清明;清平.《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⑦<动>清除;肃清.《谭嗣同》:“清君侧,肃宫廷.” ⑧<形>凄清;冷清.《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泸溪县14752449045: 文言文中以有清名的清名是什么意思 -
唐叶首乌: 清名 qīng míng 1.清美的声誉.《汉书·儒林传·施雠》:“ 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 、 琅玡邴丹曼容 ,著清名.” 《隶释·汉孙叔敖碑》:“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 宋·苏轼 《次韵王滁州见寄》:“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 2.指有清美声誉的人.以有清名的清名,指清美的声誉.

泸溪县14752449045: 清水文言文作者怎样解释清水得名的原因 -
唐叶首乌: 《清水》文言文的作者解释清水得名的原因是: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泸溪县14752449045: 文言文《清水》的翻译 -
唐叶首乌: 寿春县令时天土清廉如水,三年任职期满之际,不愿惊动百姓,趁天还没亮,就骑牛出了县城.走上官道,却见“黑压压的人站满官道”,原来百姓都自发前来送行.有一老汉捧个杯子走到他面前,请他饮了杯中的清水,因为“它是寿春百姓的心”.“叶天士恭恭敬敬接过杯,然后慢慢倾洒在脚下的黄土上,说,这是寿春的水,我不能带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寿春的土地吧.叶天士说完,就骑上牛走了,把纷纷乱乱的呜咽之声留在了身后.

泸溪县14752449045: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 -
唐叶首乌: 解题过程]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

泸溪县14752449045: 文言文中"辟"的意思?
唐叶首乌: ◎ 辟 bì〈名〉(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law]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泸溪县14752449045: 求文言文解释30分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
唐叶首乌: 这是《风云》中聂风的冰清诀. 试着翻译一下:心地如果像冰块那样清澈透明,天塌下来也不会惊惮;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变故还是非常镇定,自身就会气定神闲;灰尘污垢...

泸溪县14752449045: 古代文言文中的"之"有六种解释,请说明和举例,急用 -
唐叶首乌: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

泸溪县14752449045: “艺洁”在古文言文中的意思 -
唐叶首乌: 古文中的一个词通常是一个字就表示一个意思,像【妻子】,古文中表示妻子和孩子.【艺】在古汉语中常用的有三个意思:①种植(估计这个就少用一点),②才能、技能、本领,若说【六艺】的话,可能指古代教育弟子的六种技艺,即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