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姓张的帝王最有说服力?

作者&投稿:祗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张的第一个帝王是谁,历史上羡慕姓张最大官~

张姓没有皇帝,但是有一个人不是皇帝胜似皇帝,便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被道教徒尊为祖师。至于做大官的就太多了,万历首辅张居正当时的权势比皇帝还大,当然死的比较惨

河西张氏
十六国之一。汉族张寔所建。都姑臧。盛时疆域有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历八主,共六十年。

晋惠帝时,张轨为凉州刺史,治姑臧。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鲜卑部,保境安民,多所建树。自洛阳沦陷(311)后,中原和关中地区人民流入凉州的很多。他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宁)郡界置晋兴郡,以处流民。又铸五铢钱,通行境内。314年病死,长子张寔继任,晋愍帝司马邺任命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西晋亡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虽名晋臣,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
前凉帝系表
(1) 武穆公(追封) 张轨 (255-314) 在位(300-314)
(2) 昭公 张寔 (271-320) 在位(317-320)
(3) 成公 张茂 (271-324) 在位(320-324)
(4) 文公 张骏 (307-346) 在位(324-346)
(5) 恒公 张重华 (327-354) 在位(346-353)
(6) 哀公 张曜灵 (344-355) 在位(353)
(7) 威公 张祚 (?-355) 在位(353-355)
(8) 冲公 张玄靓 (350-363) 在位(355-363)
(9) 悼公 张天锡 (343-403) 在位(363-376)
(10) 凉王 张大豫 (?-386) 在位(386)
扩展资料: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十六国

姓张的名人很多啊。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 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 (草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阀之一 张作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张自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 张云逸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张朝阳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张艺谋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

英雄还是魔鬼——再谈张献忠

如果要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评价,那么毫无疑问,是历史。历史就象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先给她画上一层漂亮的彩妆,再涂上一层丑陋的油漆,一层层堆叠,以至于她的本来面目,竟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

张献忠的故事便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他时而是万恶的杀人魔鬼,时而是农民起义的大英雄。然而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无疑,眼下对张献忠的主流评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在网络上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上随手搜搜,这样的描述无所不在。即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也是根本不经过大脑思索,随口就是一句张献忠屠四川。悲夫,人云亦云,毫无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可言。

我不是要替张献忠辩护,事实上我也根本没有认为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农民起义英雄(可笑一些学者,脑袋叫驴踢了。他们根本不懂辩证法,看事物非黑即白),但是面对网络上肆意流传的对他的污蔑,我却不得不挺身而出,只为了还历史一个公道。

其实,张献忠在四川到底干了些什么,史学界早有研究结论。只是都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普通人实难得见。因此我在这里不揣鄙陋,想尽量通俗浅显的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真实的展现开来。

张献忠是于崇祯十七年正月(1644年)进入四川的。其主要行进方向是顺长江至重庆,再西行入成都建国。到1646年(清顺治三年)归于失败。统治时间不及三年。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即使在这三年统治期内,张献忠也从未能够将四川全境统一在自己的管辖下。若把四川按东南西北分为四块,那么张献忠所牢牢控制的事实上只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北川一带。而在东川,是土匪性质的“摇黄”十三家武装与地主武装的割据地盘;川南则是曾英、杨展等一批明朝官员的统治区。可见张献忠的大西军所辖地盘,实不过四川的一半。

常有人把“摇黄”十三家归入农民起义军行列,但是事实上,“摇黄”十三家成分复杂,农民、地主、流氓各色人等皆有,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只以打劫为生。虽然在张献忠统治期间,他们向张献忠称臣,但却又杀了张献忠派到东川一带来的官员,保持着事实上的独立性,张献忠也无可奈何。至于曾英、杨展等人,则是死心塌地与大西军为敌。张献忠的大西军虽强,但是有道是强龙难压地头蛇,终张献忠之世,也未能一统四川,反而屡屡受挫于这些地头蛇武装。局促于川西、北一带直至献忠亡。因此首先,我们就不能把全川人口灭绝推到张献忠头上,他顶多负有川西、北这半壁人口灭绝的嫌疑。至于东川、南川等地百姓惨遭屠戮的惨状及原因,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并非张献忠的大西军所为,大家尽可去看一些时人笔记,如《蜀乱》、《荒书》、《冯氏历乱记》等等,这些书虽然慑于清廷文字狱的淫威,出版时被迫把屠蜀罪名加在张献忠头上,但行文中却难以掩饰的大段揭露了明朝官军、“摇黄”十三家屠戮百姓的罪行,而这与张献忠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蜀碧》等书则荒诞不可信,随口开河,什么张献忠杀川人六万万(六亿!)、七杀碑等等,不一而足,皆虚妄之言,无任何史料价值。

我们再来看川西一带。无疑,张献忠是杀了人的,但是到底所杀何人?尽管过去的史学家们口口声声张献忠把四川杀得了无孑遗,但是顺治三年张献忠就已败死,而到了康熙24年(1685年),四川全省仍不过仅“一万八千九十余丁”。四十年生聚,只有这点成绩吗?

历来流传史书总把一切罪名加在张献忠头上,但是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满清的文字狱之厉害,可不是文革可比,动辄株连九族。因此,得以出版之书,不得不按照朝廷的官方思想进行统一,那就是把屠蜀的罪名全加在张献忠头上;另一方面,张献忠出身底层,贫寒的经历使他本能的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士人老爷们从心底里不信任乃至厌恶。因此所过之处,往往对这些士人们毫不留情。然而这些读书人可是掌握了笔杆子、话语权的。正如同今天我们不敢得罪那些记者、学者一样,得罪了读书人那还有好果子吃!一个个鼓动如簧之舌,舞起生花妙笔,对张献忠竭尽污蔑之能事。悲夫!读书人的劣根性一览无余。

那么有没有可信的史料呢?还是有的。如查继佐的《罪惟录》。查继佐是明末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历史学家,义不仕清。因此,他的这部书稿也就一直没能面世,潜藏了三百年,直到民国时期才得以出版,从而逃过了清政府和地主文人的篡改,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当时实际情况。而这部书的张献忠传里所记张献忠杀人,只有三次,即攻破重庆时将万余俘获的明朝武装屠戮;第二次是破成都后屠戮城中官绅;第三次就是杀了数千应试士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记载。与其它在清朝年间便得以篡改刊行的官方文件相差甚大,这难道不说明一些问题吗?而且这三次杀人也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并不涉及平民百姓,谈何滥杀!否则,我们也不好理解为什么张献忠死后,他的余部在史书中的记载却是与民秋毫无犯,甚得民心。如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在云南时,有书记载他们队伍里有一兵误伤了一个民间小儿,立刻被斩首示众;又记有马踏禾苗者,立被鞭笞。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是张献忠最亲信的得力干将,如果说张献忠的大西军都是杀人魔王,那么我们实在很难理解魔王怎么也能转变得如此之快。

张献忠自然也不是完人,他脾气暴躁,尤其是在四川处处不顺心后,火气上升,迁怒于川人,不免杀了一些四川百姓。但是一来,他杀掉的百姓人数远不及明清官军及土匪所杀之多;另一方面,如时人所记,大西军杀人都是奉令方杀,并无敢擅杀滥杀的;而明清官军及土匪却是随心所欲,恣意杀掠,以此为乐事。

总而言之,张献忠既非英雄,也非魔鬼。他只不过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有过功绩,也犯过过错,杀了很多该杀的土豪劣绅、宗室二八,却也杀了不少不该杀的人。但是从来不曾象某些书所说的那样,以杀人为乐,更与全川人口灭绝搭不上边。想想看清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难道进了四川就改性了?更不用说还有吴三桂等人在四川为害数十年,四川焉得不被屠尽!!

满清污蔑张献忠是杀人魔王也就罢了,然而现在,在各种史料尽可公开探讨的今天,却仍有一大批学者振振有词的宣称张献忠屠蜀,这就很可疑了。也不知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涉猎有限,还是根本立场对立,总之如今的风气是逢农民起义必骂,而且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阻碍了社会和谐,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粗暴无能等等,不一而足。每当看到这样的学者嘴脸,我就恨不得一个巴掌扇过去:你还配称自己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吗?看你们那大腹便便的样子,只怕活在那个时代不是地主便是狗官,那么也难怪你们如此憎恨专杀地主狗官的农民起义者了。

写到这,不由得感慨。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一来,大力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然而,许多知识分子却反而养尊处优,从思想上日益远离劳动群众。我是越来越感到,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像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清高,反而日益沾染俗气,像极了《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毛泽东同志说知识分子必须接受工农的再教育,现在看来很有道理。

看到有一位网友辛辣的讽刺时下的专家学者们所谓知识精英的言论,觉得甚是精辟,特此抄录于文章最后,以为众多的专家学者们鉴!

当代知识分子的定义:

“什么叫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就是知识分子象历史上的宦官、外戚、宗教、军阀一样,成为一个既凌驾于政权、也凌驾于人民的特权势力集团。
什么叫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就是当天下人面有菜色时,祠庙里的菩萨借“慈悲为怀”骗取人间香火而大腹便便!
世界上最可怕的愚昧,不是来自宗教的愚昧,不是来自迷信的愚昧,而是来自“知识”的愚昧!
所谓的“专制暴政”并不可怕,因为你至少有暴力反抗的权利,而在知识分子的愚昧面前,你连象牲畜那样对压迫者踢一脚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
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蒙冤者——张献忠

在灿如繁星的中国农民起义首领中,最具争议的一位要数张献忠。有的说他是“恶魔”,杀光了四川人;有的说他是英雄,只杀贪官绅粮不杀百姓……虽然1980年四川社会科学院召集全国有关历史学家为张献忠正了名,然而囿于传播力度的局限,至今那些负面的舆论仍旧蔓延着,模糊着人们对“湖广填四川”背景的认识……

作恶者在地狱里窃笑,无辜者在黄泉中喊冤,历史等待着给它一个公正的结论。

我们再不能人云亦云,信口雌黄了!

张献忠生于1606年,陕西延安人,出生贫贱。当个捕快、边兵。崇祯三年,率领米脂县十八寨穷人举起义旗,绰号八大王。他在焚烧皇陵,摧毁封建统治的血雨中一路杀来,同李自成分兵两路(一个往东北,一个向西南),彻底埋葬了朱氏王朝。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历时两年多的农民政权——大西国。1646年底,清军铁蹄突破川北朝天关,由于叛徒刘进忠的出卖,张献忠饮恨死于西充凤凰山。其义子李定国继承遗愿,带领大西军誓死抗清,又血战了十六年,直至马革裹尸。

张献忠创造了中国三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

张献忠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唯一一个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却高举“只杀贪官,不犯顺民”*旗帜的最血腥且具平民性的农民英雄!

“张献忠陷重庆,瑞王遇害,旧院陈士奇拷死,绅弁俱歼,”;“衣冠死者甚众”;张献忠“陷成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各官,皆死之。檄诸绅于成都,皆见杀。”“搜求仕官,尤为残酷。”……

而张献忠对百姓,则是所到之处,将官府豪绅所“霸占土地,查还小民”,还宣布“边郡新附,免其租赋三年”。难怪张献忠能唤起六十万大军杀向四川,所向披靡,并在数月之内捣毁明府,建立大西国!这缘于“得道者多助”!

张献忠的父亲死于内江绅粮陷害,嫂嫂寻短于钟氏官绅家的强暴,家乡的落魄秀才慨叹人世间的不平,向他道出了“天损有余补不足,人劫不足富有余。恶!恶!恶!恶!恶!恶!恶!”的积怨,从而引发了张献忠惊世骇俗的“七杀碑”——

“天赐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张献忠恨不得杀尽天下压迫者。

张献忠铁血疆场二十年,九处刀伤,几死几生,他是一切权贵一切为富不仁者的死对头;他是一切贫贱者向往自由向往富裕的一面旗帜!

张献忠创造的第二个第一:

张献忠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恨得最深、骂得最到位的最大蒙冤者。

不难想象,历代统治者永远不会将那些敢于向他们造反并双手沾满血迹的“刽子手”视为英雄。

清朝的“文字狱”,自康熙五十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起,历时了一百年,士大夫和老百姓慑于法令的残酷,都不敢私自藏匿张献忠的真实史料,因而那些能证实张献忠生平的翔实材料均被统治者收缴殆尽,淹没篡涂。那个把张献忠视为“恶魔”“逆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明史.张献忠传》,就是在几任清帝的授意下根据《绥寇纪略》的史料炮制的——而《绥寇纪略》的作者吴伟业是当过成都知县又因罪被张献忠所杀的吴继善的本家。人们便不难理解《明史.张献忠传》的真伪了。

为了蛊惑后人,编造历史,统治者御用的一批文人墨客便由此纷纷出笼……

于是明朝“专剿”督师杨嗣昌的儿子杨山松写了《孤儿呼天录》;
于是明朝华阳县令沈云祚(被大西军所杀)的儿子沈荀蔚写了《蜀难叙略》;

于是生于仕宦之家又参与过颠覆大西政权战斗的费密写了《荒书》;

于是欧阳直写了《蜀乱》;彭遵泗写了《蜀碧》……

于是就有了张献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罪行:

“嗜杀自天性”、“一日不流血盈前,即悒悒不乐”、“屠山、屠野,尽一省而屠之,至千里无烟,空如大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当时的中国总人口还不足六千万。“六万万有奇”,真实诬陷得荒唐之至!拙劣之至!

张献忠创造的第三个第一:

在中国,一个农民起义军英雄的传说,能够不畏高压封锁、不惧诬陷,流诵广远,代代相传,这是第一个。

张献忠死后不久,四川梓潼县的人民在七曲山大庙风洞楼上树了一尊张献忠塑像,纵然三百年间几经官府捣毁,人民又几经修复,年年岁岁香火不绝。1986年梓潼县人民政府在张献忠逝世340周年的日子重修了张献忠家庙,并打造了纪念石碑。

1980年3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邀集全国有关的史学家、专家举行了“张献忠在四川”学术讨论会。表述了张献忠在四川杀人的真相,力图澄清那些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辞。

在四川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张献忠和大西军的故事。如“烈马坪”、“艾狗”、“白马庙”、“撒金石”、“罗锅山”……

特别是传诵了三个世纪的重庆“杨柳街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张献忠陷重庆时,途中被一年轻女子的善良和大义所折服,遂叫这女子回家去,在门上插上柳枝,保她一家平安。女子回家后,向邻居们传递了这一消息,于是家家门上插起了柳枝,重庆城市民也免于了兵燹……

近日,取材于“杨柳街的故事”的长篇历史小说《张献忠情断巴国》正在新浪“读书”、雅虎“读书”、中国剧本网、中国博客网等“热播”,可见百姓对张献忠名声的关注之切!

历史不容篡涂!

张献忠应当正名!

在近代中国史上那个颠覆了中国人口版图,牵涉了亿万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湖广填四川”事件的背景中,人们回避不了张献忠!——

那到底是他的血刃之过?还是统治者压迫掠夺、战争兵害、天灾人祸之过?或者是其它?……

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回顾自己生存历史的时候,总会去追寻那些改变我们生存方式的人和事件。由此我们不得不将张献忠弄个明白!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仅仅是一介平民;但却是历史的关注者、真实的有心人——

但愿通过自身虔诚的努力和呼吁,让历史的真实所带来的公允和愉悦为中国更多的百姓所分享。

附注:
1:出自张云侠《张献忠三次入川述论》
2:出自《国榷》卷一百三
3:出自《怀陵流寇始终录》
4:出自《罪惟录》
5:出自《蜀难叙略》
6:出自《孤儿吁天录》
7:出自《爝火录》

宋金之际大楚帝张邦昌

张献忠

比较有名

张居正算是比较牛B的了
算是独揽大权啦,还和皇后有一腿(传说哈)

我可能要给楼主冷水了,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张献忠,张士诚,挺多算个草寇。


历史姓张的帝王有哪些人
张大豫、张耀灵、张茂等。1、张大豫:十六国时期前凉王张天赐长子。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2、张耀灵:一作张曜灵,字元舒,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前凉第六位君主。3、张茂:字成逊,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凉武王张轨之子,凉昭王张寔胞弟,前凉第三位君主。

哪个姓张的帝王最有说服力?
如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在云南时,有书记载他们队伍里有一兵误伤了一个民间小儿,立刻被斩首示众;又记有马踏禾苗者,立被鞭笞。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是张献忠最亲信的得力干将,如果说张献忠的大西军都是杀人魔王,那么我们实在很难理解魔王怎么也能转变得如此之快。 张献忠自然也不是完人,他脾气暴躁,尤其是在四川处处不顺...

有姓张的皇帝吗???
4 世祖文王张骏(公元307~346年) 公元324~346年为期二十三年,终年四十岁 张茂摄位,立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世子,茂死,无子,张骏立,于公元345年称假凉王。5 世祖桓皇帝张重华(公元328~354年) 公元346~354年为期八年,终年二十七岁 张骏二子, 以世子即位。6 威王张祚(公元?

张姓帝王有哪些?
前凉共有9位君主,但真正称帝建元的只有一位,此人就是张祚!张祚是前凉君主张骏的庶长子,他废掉自己的侄子,自立为王。张祚并不满意只称王,根据史书记载,“永和十年,祚纳尉缉、赵长等议,僭称帝位,立宗庙,舞八佾,置百官”。但张祚的皇帝梦只维持了一年,就弟弟张天锡杀死。3、大楚皇帝:...

张姓皇帝一共36位,哪36位
分别是:张耳历3代,东汉时张步齐王,张举皇帝,张纯弥天安定王,张角,张梁、张宝.,张鲁,十六国时期前凉张氏历9帝,张大豫,张琚,张育,张翘,张凤称王,张孟明,张承奉,张遇贤,张余、张海,张邦昌,张鲸张致,张士诚,张琏,张惟元,张普徽,张献忠,张丙称。

张姓在历史中有哪些皇帝
张孟明 488年—496年在位 高昌国国王 张承奉 唐朝 金山国皇帝 张邦昌 北宋 1081年-1127年 河北阜城 大楚国皇帝 张致 南宋 辽宁锦州 1214年称汉兴皇帝,年号兴隆 张士诚 元朝 1321年-1367年 兴化白驹场 大周国皇帝,建元天祐 张献忠 明末清初 16...

张姓皇帝一共39位,哪39位
姓张的当过皇帝,名叫张茂,他的国号是史称为十六国之一的前凉,在西晋与南北朝之间。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趁此机会起兵,建立政权。 张轨301年至314年任晋凉州刺史,安乐乡侯,即位时47岁,去位时60岁,在位14年,父名张温,母辛氏。他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王。他的...

张姓作为三大姓之一,曾经出现过哪些张姓君主,他们的结局如何?
前后凡十世,共七十六年。他们虽然向司马氏称臣,接受了东晋朝廷的封号,但不使用东晋通行的年号,自行任用官吏,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历史上我们称之为“前凉”,被列入“十六国”之一。所以说并不是说张姓就没有皇帝,只是不被我们所熟知的大王朝,仅仅是割据一方的势力。

玉皇大帝姓张叫什么名字(传说玉皇大帝姓张的来历)
4. 由于帝王姓刘,老天爷也应该姓刘,这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如何从姓刘过渡到“姓张”的呢?这背后有一个“刘天翁”和“张天翁”的故事。5. 那时候,人们称天帝为“天翁”。大意是说张天翁盗了刘天翁的白龙帝车上了天宫,深锁天宫,霸占了天庭。这是关于玉皇大帝姓张的一个说法。6. 玉皇大帝...

姓张的有没有皇帝
有 张姓皇帝一共36位,分别是常山王张耳历3代,东汉时张步齐王,张举皇帝,张纯弥天安定王,太平道首领张角号大贤良师,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割据汗中的张鲁号师君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十六国时期前凉张氏历9帝,张大豫建立凤凰王朝,同时张琚,张育分别称王,北魏时张翘自称无上王,...

宜君县18362914330: 历史上“张”姓到底坐没坐过皇上? -
藏郭蒲地: 张姓极其古老,其公认血缘亲祖是最伟大的帝王黄帝.黄帝之子挥发明弓,被封为监造弓箭之“弓正”官,赐姓为张.挥之后繁衍迅速,从清河之水走向神州大地,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人口逾亿,位居各姓之首.张姓名人辈出,政治家、艺术...

宜君县18362914330: 有人说没有姓张的皇帝 但是我觉得第一个皇帝就姓张玉皇大帝:传说本名张百忍,全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 -
藏郭蒲地:[答案]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凉皇帝. 前凉帝王(317~376) 姓名 表字 庙号 谥号 年号 生母 陵墓 在位时间 张寔 安逊 高祖 明王、昭王 建兴 314-320 张茂 成逊 太宗 成王 建兴 320-324 张骏 公庭 世祖 文王 建兴 324-346 张重华 泰临 世宗 桓王 建兴 346-353 张...

宜君县18362914330: 张姓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藏郭蒲地: 有10个张姓的帝王 前凉8帝 皇 帝 在 位 时 间 简 介 1 张轨(公元?~314年) 公元301~314年为期十四年 西晋初年张轨曾是朝中的五品官.因为在讨论经义、损益政事方面...

宜君县18362914330: 历史上有姓张的皇帝吗?如果有是谁?有多少位? -
藏郭蒲地:历史上的张姓皇帝36位 西汉金山国皇帝张承奉.

宜君县18362914330: 张姓皇帝,称帝者有几位啊 -
藏郭蒲地: 张姓皇帝最正宗版,称过皇帝历史有名有以下7位, 张举皇帝,前凉王朝称帝者张祚,西汉金山国称帝张承奉,大楚帝张邦昌,张致称汉兴皇帝,张琏皇帝,大西皇帝张献忠,这几位是真正的称过皇帝的,有一定实力大的人物, 可不要拿那些,在家里称帝那些一点都没实力的,闹剧者来比较哦,所以,网上到处传张姓有多少皇帝,什么没称帝都拿来了,那些都是不实的, 请以以上为准

宜君县18362914330: 历史上姓张的皇帝有几个? -
藏郭蒲地: 其实有,哈哈,十六国的时候,一个叫前凉割据势力,有七位姓张的皇帝,但遗憾的是,当时全国四分五裂,前凉这个政权也仅仅在甘肃这一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