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趣文轶事

作者&投稿:相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趣闻轶事~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1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2.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地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了一副双关哑联。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尸)

  3.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坐”,回头对道童说了声“茶!”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请坐”,又叫道童“敬茶”。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并回头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
  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

  4.东坡亭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雪落媳房媳扫雪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雪瑞兆丰年

  国泰保民安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

  5.苏东坡密州轶事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实法”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
  在诸城人民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仕途险恶,官场不自由啊!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多少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绮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多,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材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61位。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这座龙城正在腾飞。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

柏台霜气夜凄凄

元丰二年(一O七九)七月,朝廷追究苏轼「谤讪时政」,即将被押进京。苏轼来到后堂与家人从容告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还是镇定地向妻子说起当朝的一件往事:当年真宗召见隐士杨朴,问他能不能作诗,他说不能;又问他临行时是否有人作诗送行,他说只有老妻作诗一首:

真宗听后大笑,就把杨朴放了回去。现在我也因为作诗而被「捉将官里去」,你能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也作一首诗来送我呢?说得王氏破涕为笑。湖州百姓见了苏轼被官员押解,无不大惊失色,议论纷纷:太守大人究竟犯了什麼罪?

这时的北宋朝廷正进行著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激烈斗争。尽管变法首领王安石在熙宁七年和九年先后两次罢相,但由他举荐提拔的以吕惠卿为首的变法派仍掌握朝中大权。他们对苏轼上书评新法和在诗中揭露新政的弊端早已怀恨在心,又看到苏轼在《湖州谢表》中称他们为「新进」,说他们「生事」,更加恼怒,於是群起而攻之。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把苏轼《谢表》和前在此在杭州写的一些诗收集起来,连章弹劾他怨望皇上,攻击朝政,无人臣之节。虽然神宗不愿深究,无奈御史众口一词,只得下令御史台(别称乌台)拘捕苏轼,押京审讯,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八月十八日被押解到京,进京途中的某一天,船行至太湖鲈香亭,面对月色碧波,他想起了童年往事。那一天母亲在书房陪著自己读书,突然听到她在一旁慨然而叹,原来母亲正在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为官清正,同情百姓疾苦,却因抨击奸党豪强,被诬入狱,惨遭毒打,最后死於非命。苏轼非常感动,表示长大后也要做一个范滂那样的人。现在他出於对朝廷的忠诚,写诗来反映民情,却不料遭到与范滂相似的诬陷,他原想一死表白忠直,但转念一想,这样不是更给那些诬陷他的小人以「畏罪自杀」的口实吗?到了狱中,那些存心陷害他的人一方面逼他承认深文周纳的不实之词,另一方面又四处网罗罪名,一时因「曾与苏轼交往,以文字讥讽政事」而受牵连者竟多达数十人。他与前来照料他的长子苏迈约定,平时只送菜肉,如遇不测,则改送鱼。一日苏迈有事,托人代送,那人恰好烧了一条鱼去,苏轼见了大惊,以为来日无多,就和泪给弟弟苏辙写了二首诀别诗:

虽然日后事态的发展证明只是一场虚惊,但从苏轼这两首可作为「绝笔」来看的诗中,不难感受到这位一代文豪以亲情和百姓为重的博大胸怀。

一肚子不合时宜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苏轼却偏偏是个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人,他可爱可敬之处,也正在於此。

苏轼於嘉佑二年(一O五七)进士及第。初试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知於梅尧臣和欧阳修,复试以「春秋对义」获第一,殿试时又得到仁宗的赏识。当时他才二十二岁,可谓少年得志。他常在文章中对时政进行激烈的抨击,因他不满仁宗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认为要改变北宋长期以来贫弱的局面,在於用人要得当,而不在於尽变现行的法度。他的主张,招到持重的臣子和新进的变法派两方的不满。宰相韩琦「不善」,知制诰王安石「尤嫉之」,就连苏轼本人,也自知其「不悦於世」。幸好仁宗不以苏轼直言为怪,反而在皇后面前称赞苏氏兄弟的制策,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然而,正是苏轼一生坚持的政治主张,使他在神宗和哲宗时屡遭贬斥。

苏轼结束凤翔府(今陜西凤翔)判官的任职和为父守制,於熙宁二年(一O六九)回到京城时,正赶上王安石大力推行新法。苏轼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又同时被许为文坛领袖的后继者;当时王安石参知政事,重权在握,苏轼只要稍事随和,不难被朝廷重用。可是苏轼不改初衷,不愿「缄口随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接连两次上神宗皇帝书,请求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不要轻易更改「常平之法」,以免「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天下恨之」。这番议论,激怒了急功近利的神宗和变法派,他们先是任命苏轼为开封府推官,想「以多事困之」,接著又诬告他在扶丧回川时贩运私盐。虽然都未奏效,但苏轼在朝中显然是待不下去了,於是便继曾巩之后,自请外任。在通判杭州、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又知徐州期间,新法日下,苏轼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诸多不便,於是就「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於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些诗被怀恨他的人收集,一手炮制了轰动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在身陷囹圄和长期贬谪后,苏轼於元佑元年(一O八六)被召还京师。

当时神宗刚死,新即位的哲宗年仅十岁,由一直反对变法的高太后听政。高太后掌权后,起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并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斥的大臣召回朝中,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司马光执政后,著手废尽新法,恢复先帝旧制。这时留在朝中的大臣,又像当年附和王安石那样,纷纷附和司马光。对此,苏轼十分不满。他直言进谏,指出新法「不可尽废」,如免役法虽然有弊端,但只要除去弊端,此法还是有利於民的。有一次他与司马光为此事争执,司马光怒形於色,苏轼也寸步不让。苏轼愤愤不平,在回家路上还连声怒斥「司马牛!司马牛!」他看到司马光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毅然脱离参与详定役法的差使,提出外任的请求。这样一来,他又得罪了权势正旺的旧党。后来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却仍把他当作「元佑党人」,借「讥刺先朝」的罪名,将他流放到更远的海南去。

据传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有一天退朝后回到家里,吃饱了饭,一边散步,一边摸著自己的肚子,对身边的侍女说:「你们知道这里面是些什麼东西吗?」一个侍女立即说:「都是文章。」苏轼听了摇摇头。另一个接著说;「都是聪明才智。」苏轼也觉不妥。长期伴他共尝甘苦的侍妾王朝云说:「那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这生活中的小插曲,概括了苏轼不见容於元丰,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绍圣的一生。追根到底,就是因为苏轼是一个正直、有主见、不随人俯仰的人。对此,苏轼自己也十分清楚的.

给你个网站啊

http://fdt.tp.edu.tw/~jchinese/author/list/5-2-1.htm


苏轼趣文轶事
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

道潜诗作轶事
在彭城的一次宴会上,苏轼接待了从杭州来访的道潜禅师。席间,苏轼想以诗会友,便打趣地让一位妓女向道潜索诗。面对此情景,道潜即兴作诗,诗云:“尊前佳人多娇媚,将我梦魂深深扰,禅心如絮已沾泥,怎肯随风狂舞在春风之中?”苏轼读罢,笑逐颜开,他分享道:“我曾留意过柳絮飘落泥泞,觉得其...

苏轼的一切=诗词+生平+轶事+以前的言语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神宗...

王安石故事的轶事典故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3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3500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

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 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 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

桑间 濮 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_百 ...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

古人的字、号由来不一会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的趣事! -
葛狗牛黄: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的趣闻轶事 -
葛狗牛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因爱好佛学从而和寺里的佛印大师成为好友. 一日,苏东坡前去拜访佛印. 谈话间,佛印问东坡:“苏大人,咱俩在一起论禅有些日子了,你说说在你眼里看着我象什么呢?” 苏东坡用戏谑的口吻回答说:“在我看来...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的趣事字要少 -
葛狗牛黄: 苏家兄妹戏谑 苏轼形容妹妹凸额凹眼: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妹妹笑苏轼额头扁平,一副长脸,占诗一首: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跟佛印之间发生的趣事? -
葛狗牛黄:[答案]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小时候勤学趣事
葛狗牛黄: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有哪些故事 -
葛狗牛黄: 1、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

雅安市15091333710: 一件文人趣事,详细一点的! -
葛狗牛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他与王安石交往甚厚,一日苏见王书案之上写一首未完的“咏菊”诗:“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东坡是写诗的高手,菊花诗都写烂了,谁都知道菊花“抱头死”也不会“零落成泥碾着尘”的.不由暗笑当朝宰相不懂基本常识.于是提笔续诗:“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谁知,他被贬黄州后的一日,秋风瑟瑟,苏东坡缓步来到雪堂前坡,但见金黄色的菊花花瓣纷纷落地,苏东坡大吃一惊,眼珠差点掉到地上了.却原来天下的菊花不落瓣,唯独黄州菊花落瓣儿.苏东坡叹道:“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轼还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雅安市15091333710: 与苏东坡有关的趣事. -
葛狗牛黄: 一次,苏东坡去寺庙中,看见一位僧人在打扫,突然想讽刺他一下,所以说:“我一看见你的头就像看见一坨粪便.”僧人也不生气,回答道:“我看见你就像看见佛.”苏东坡不解,僧人笑着说:“因为你满脑子里都是粪便,所以看到我才会这么说.而我满脑子都是佛,所以我才会这样说.”苏东坡就惭愧地灰溜溜地走了.

雅安市15091333710: 苏轼的趣事,较有名的诗及赏析 -
葛狗牛黄: 苏轼的一些对人有启发的故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