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那些王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汤,武丁,盘庚,帝乙......难道到这是他们的名字么?那他们姓什么啊?

作者&投稿:泷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朝帝王的称呼都是天干命名的,比如武丁、太乙、盘庚;那么这些名字究竟是帝王本身的名字还是帝号?~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

笼统的讲,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纣(帝辛)

这些都是【以日为名】,当然汤,是大家给(天乙)的尊号,纣,是周武王给帝辛的贬称。『谥法的形成是在周代』

至于【以日为名】是生日、死日、祭日、祭祀顺序。。。这就众说纷纭了

举个例子吧,关于纣王的称法,要说明一下,他姓子,名字叫受。也就是说,他刚出生时所起的名字叫做子受。后来子受当了商朝国王,有了帝辛这个名字,帝辛是用于祭祀的名字(祭名),是商朝特有的帝号,而纣是谥号,按《谥法》:“残义损善曰纣。”

梳理一下也就是:
姓:子
名:受
祭名:帝辛
庙号:无
谥号:纣王

商朝时候国王的称呼很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啦。比如建立商朝的那位成汤兄,他的庙号是高祖乙(一说是太祖,但是他前之商国作为诸侯已经存在了,前面有一个庙号是高祖的叫王亥,而他那个没有即位的儿子太丁也被追尊了庙号为太祖),谥号是太武王,《史记》中记载的祭名为汤、成汤,甲骨文中记载的祭名为唐、大乙,而他真正的名字叫履。也就是说,我们最直接的称呼他应该是子履。

对照着整理一下就是:
姓:子
名:履
祭名:汤、成汤(见于《史记》等)或唐、大乙(见于甲骨文)
庙号:高祖乙或太祖
谥号:太武王

这下能明白了吧

提起商朝,想必不少小伙伴都会想起封神榜,那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直到今天,不少神话传说的原型都来源于这个朝代。

历史上,商王朝处于信史形成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初形"。《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夏 、 商 、 周 的 时 候 , 人 们 有 姓 也 有 氏 。 “ 姓 ” 是 从 居 住 的 村 落 , 或 者 所 属 的 部 族 名 称 而 来 。 “ 氏 ” 是 从 君 主 所 封 的 地 、 所 赐 的 爵 位 、 所 任 的 官 职 , 或 者 死 后 按 照 功 绩 , 追 加 的 称 号 而 来 。 所 以 贵 族 有 姓 、 有 名 、 也 有 氏 ; 平 民 有 姓 , 有 名 , 没 有 氏 。 同“ 氏 ” 的 男 女 可 以 通 婚 , 同 “ 姓 ” 的 男 女 却 不 可 以 通 婚 。 因 为 中 国 人 很 早 就 发 现 这 条 遗 传 规 律 : 近 亲 通 婚 对 后 代 不 利 。
他们是有信的,商王都信子,武丁,帝乙是他们的氏。
契 (前2257年---前?)
昭明 (前?---前?)
相土 (前?---前?)
昌若 (前?---前?)
曹 (前?---前?)
冥 (前?---前?)
商高祖(王亥) (前?---前1972年)
王恒 (前1971年---前?)
上甲微 (前?---前?)
报乙 (前?---前?)
报丙 (前?---前?)
报丁 (前?---前?)
示壬 (前?---前?)
商夔宗(示癸) (前?---前?)
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
商哀王(外丙) 子胜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
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
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
商昭王(沃丁) 子绚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
商宣王(太庚) 子辩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
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
商元王(雍己) 子密 (前1499年---前1487年) 13年
商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6年---前1412年)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 子庄 (前1411年---前1401年) 11年
商思王(外壬) 子发 (前1400年---前1386年)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 子整 (前1385年---前1377年) 9年
商穆王(祖乙) 子滕 (前1376年---前1358年) 19年
商桓王(祖辛) 子旦 (前1357年---前1342年) 16年
商僖王(沃甲) 子逾 (前1341年---前1337年) 5年
商庄王(祖丁) 子新 (前1336年---前1328年) 9年
商顷王(南庚) 子更 (前1327年---前1322年) 6年
商悼王(阳甲) 子和 (前1321年---前1315年) 7年
商世祖(盘庚) 子旬 (前1314年---前1273年) 42年
商章王(小辛) 子颂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商惠王(小乙) 子敛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 子跃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商世宗(祖甲) 子载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商甲宗(廪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4年
商康祖(庚丁) 子嚣 (前1152年---前1145年) 8年
商武祖(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35年
商匡王(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13年
商德王(帝乙) 子羡 (前1096年---前1076年) 21年
商纣王(帝辛) 子寿 (前1075年---前1046年) 30年
备注;较有著名的国王
(1)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2)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3)盘庚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4)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5)商纣 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商朝简介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夏朝。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武王伐纣”的故事记载了商朝灭亡的过程。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而当时统治殷商的商纣王也是一个像夏桀一样的暴君,早已引起人们的忌恨。为了抗击武王,纣王将大批奴隶武装起来,而这些奴隶却在前线倒戈,实际上是一次奴隶起义,纣王在惊恐中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了,被周朝所取代。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国号释义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商都城的变迁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代国王
1、契 (前2257年---前?) 2、昭明 (前?---前?) 3、相土 (前?---前?)
4、昌若 (前?---前?) 5、曹 (前?---前?) 6、冥 (前?---前?)
7、商高祖(王亥) (前?---前1972年) 8、王恒 (前1971年---前?)
9、上甲微 (前?---前?) 10、报乙 (前?---前?) 11、报丙 (前?---前?)
12、报丁 (前?---前?) 13、示壬 (前?---前?) 14、商夔宗(示癸) (前?---前?)
15、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16、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
17、商哀王(外丙) 子胜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
18、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
19、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
20、商昭王(沃丁) 子绚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
21、商宣王(太庚) 子辩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
22、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
23、商元王(雍己) 子密 (前1499年---前1487年) 13年
24、商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6年---前1412年) 75年
25、商孝成王(仲丁) 子庄 (前1411年---前1401年) 11年
26、商思王(外壬) 子发 (前1400年---前1386年) 15年
27、商前平王(河亶甲) 子整 (前1385年---前1377年) 9年
28、商穆王(祖乙) 子滕 (前1376年---前1358年) 19年
29、商桓王(祖辛) 子旦 (前1357年---前1342年) 16年
30、商僖王(沃甲) 子逾 (前1341年---前1337年) 5年
31、商庄王(祖丁) 子新 (前1336年---前1328年) 9年
32、商顷王(南庚) 子更 (前1327年---前1322年) 6年
33、商悼王(阳甲) 子和 (前1321年---前1315年) 7年
34、商世祖(盘庚) 子旬 (前1314年---前1273年) 42年
35、商章王(小辛) 子颂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36、商惠王(小乙) 子敛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37、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38、商后平王(祖庚) 子跃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39、商世宗(祖甲) 子载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40、商甲宗(廪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4年
41、商康祖(庚丁) 子嚣 (前1152年---前1145年) 8年
42、商武祖(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35年
43、商匡王(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13年
44、商德王(帝乙) 子羡 (前1096年---前1076年) 21年
45、商纣王(帝辛) 子寿 (前1075年---前1046年) 30年
备注;较有著名的国王
(1)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2)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3)盘庚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4)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5)商纣 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商朝残余势力
武庚,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6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 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西与南为,使蔡叔由徒蔡封;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二年,(公元前1065年)武王死,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商殷时期的每一个别的公社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正因为份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国王,所以每一个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也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由于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公田”上的收获物就作为交给奴隶主贵族的一种赋税。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殷人七十而助”(《孟子•滕文公上》)的“助法”。这种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画地面为井字形,分为九区;八区分配于八家之民,称曰“私田”;其中之一区,八家合力耕作,谓之“公田”。所以,孟子说:“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上》)。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藉”字应作“藉”,后来误作“籍”。“藉”即“借”字,“藉”(强迫)公社农民的力量来为自己耕种叫做“藉”,字从“耒”即表示其与农事有关。所以赵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谓也。”郑玄注《礼记•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税”时也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其他重要法律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商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即“下帝”也称天子。
因此,执行占卜的神职人员——巫,史等,在商朝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王权神授观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与“神”的名义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语。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义对夏进行讨伐。
(二)法制概况;
《荀子•正名》中有“刑名从商”,这一论断从一侧面反映出商朝法制应该比较成熟了。
《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与夏朝一样,它也是后继者为了纪念汤,而以汤来命名他们的法典。
除了《汤刑》外,还有《甘誓》 《盘庚》 《伊训》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存在十分强烈的"姓氏"观念.
姓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比如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商朝的那些王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汤,武丁,盘庚,帝乙...难道到这是他们...
商章王(小辛) 子颂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商惠王(小乙) 子敛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 子跃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商世宗(祖甲) 子载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商甲宗(廪辛) 子先 (...

朝鲜王朝历代君王是?
5、李熙 李熙(1852年-1919年),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熙(一作䌇),字圣临,号珠渊。朝鲜国王的历史: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

中国的各朝代皇帝名字
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逊王钱倧、忠懿王钱俶 闽忠懿王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宗王鏻、康宗王昶、景宗王曦、天德帝王延政 南汉高祖刘(龙字下面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金字边一个长) 楚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荆南...

各个朝代的皇帝和皇后的名字是什么?
汉高祖 刘邦 (前206-前195); 吕雉 汉惠帝 刘盈 (前194-前188); 张皇后 汉文帝 刘恒 (前179-前157) 窦皇后 (5)汉景帝 刘启 (前156-前141) 薄、王皇后(王娡)(6)汉武帝 刘彻 (前140-前87) 陈娇、卫子夫 (7)汉昭帝 刘弗陵 (前86-前74) 上官小妹 (8)汉宣帝 刘病已(刘询)许平...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位皇帝?都叫什么名字?
十二、西晋王朝 第7任元帝司马睿 第8任明帝司马绍 第9任成帝司马衍 第10任康帝司马岳 第11任穆帝司马聃 第12任哀帝司马丕 第13任废帝司马奕 第14任简文帝司马昱 第15任孝武帝司马曜 第16任安帝司马德宗 第17任恭帝司马德文 十三、南北朝时代:南朝刘宋帝国 第1任武帝刘裕 第2任少帝刘义符 ...

中国朝代顺序和帝王名字
1、秦朝:始皇帝嬴政、二世胡亥、三世子婴;2、西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少帝刘恭、恒帝刘恒、文帝刘启、景帝刘彻、武帝刘弗陵、昭帝刘贺、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婴帝刘婴;3、新朝:王莽;4、玄汉:更始帝刘玄;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6、赵汉:汉嗣帝王郎;7、...

中国的历代皇帝大全,名字和朝代和年代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

中国历代朝代的顺序和帝王名字?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皇帝的名字的顺序帮忙列一下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

中国历史帝王的名字及他们所统治朝代名字的具体排序?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的皇帝名字为什么都这么奇怪? -
东野致喜力: 商朝是极度重视卜筮的王朝.当时国王死了之后大臣什么的会让巫师占卜,以天干十个数计数,卜筮到哪个数就以这个数作为已故先王的名字.但商代有30王,必有重复,所以在前面又加了修饰词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的王为什么名字那么怪?比如太乙、外丙、仲壬、沃丁等,他们有姓
东野致喜力: 商王的名字一般不可考了,商朝国王姓子,但当时的命名习惯并不是叫姓加名的形式,一般都只叫名字.商王流传下来的名字是他们的谥号,一般第一个字是谥号,用于对商王进行评价或标出商王的身份.后面的一个字都是十天干之一,一般用商王即位时的年份标注,也有排序的作用.前者的例子较多,如武丁、文丁等,后者主要出现在商朝后期,如帝乙、帝辛等.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汤同商朝的其他国君在名字上有什麽特点 -
东野致喜力: 商朝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周朝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的王为什么不是一个姓?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桀等 -
东野致喜力:[答案] 商朝的王姓:“子”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这是他们的称号 就好比我们现在说康熙爷,他并不是姓名是康熙,而是称号为康熙

涿鹿县17325005700: 请问,商朝大王的名字和周朝大王的名字为什么有明显的区别? -
东野致喜力: 我们所见到的商朝帝王的称谓实际并不是他们的名字,绝大多数是他们的祭日,或祭祀时对他们的分组或顺序的称谓,如盘庚、武丁、帝辛等.另外商代也开始有庙号和谥号,但有庙号的不多,如汤的谥号为武王,太甲的庙号为太宗,盘庚的庙...

涿鹿县17325005700: 有关于商朝的问题? -
东野致喜力: 商纣王 本名受德,大名叫子辛.姓子名辛.登基后就叫帝辛.商帝国的人用帝称呼自己的国君,就叫帝辛.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 商汤 姓子名履,庙号太祖,太乙估计也是根据天干命名的盘庚 子是姓,名旬.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帝王的称呼都是天干命名的,比如武丁、太乙、盘庚;那么这些名字究竟是帝王本身的名字还是帝号? -
东野致喜力: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笼统的讲,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纣(帝辛...

涿鹿县17325005700: 夏商两朝的君主分别姓什么
东野致喜力: 夏朝的人姓姒,商朝的人姓子.在古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比如子姓下面后来又有华氏,等等.至于殷,是因为商朝曾迁都到殷这个地方,所以后来也称殷商.这是我们《古代汉语》中的内容.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的历代国王名儿? -
东野致喜力: 商朝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涿鹿县17325005700: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叫汤还是商汤? -
东野致喜力: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