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六艺课程,体现出课程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慈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本质的深入研究,课程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扩展资料
“礼、乐、射、御、书、数”简介: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 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如今的“射”艺,其实应该综容古今,包含现代的手枪、步枪、等实弹射击运动,也应该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弹弓,射弩。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书,“书”顾名思义,书画艺术,把书画算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很多官僚寄情于书画,不仅仅是锻炼技艺,醉翁之意不在酒,留给读者三思吧。《汉书》首先谈到"六书"的具体名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

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射御为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属军事教育范畴,也含身体锻炼成分。书数为识字和计数教育,属基本常识范畴。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课程的专门化设置产生与夏、商和西周,作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之主体的《五经》也是殷周以来的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人文是社会的人伦序列或规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出于对人伦失序,天下无道的局面的忧患,对四时变化的自然界并未进行充分的探索。

“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艺



《周易 彖传》中说:“钢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说的天文也即“天道”,是关于四季变迁规律的自然之理。人文也即人之道,其要义在于“各得其分”(朱熹释),是社会的人伦序列或规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出于对人伦失序,天下无道的局面的忧患,对四时变化的自然界并未进行充分的探索,而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却作了长期深入的探讨和实践。所以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教育,它集中地体现在以“明人伦”为宗旨,以《诗》、《书》、《礼》、《乐》为主体的人文课程体系之中。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渊源和沿革的探讨,寻找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社会历史特征,以加深对古代人文教育的认识。

一、 渊源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课程的专门化设置产生与夏、商和西周,作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之主体的《五经》也是殷周以来的文化遗产,所以分析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发展轨迹需追溯到夏、商、西周的课程设置。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设置结构—“六艺”。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射御”为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属军事教育范畴,也含身体锻炼成分。“书数”为识字和计数教育,属基本常识范畴。这是一种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渊源。

“六艺”教育对后世人文课程体系形成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礼乐教育。《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教育一直列于课程之首位。尤其是西周,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重武备的同时,提出了“敬德”、“敬礼”的政治主张,以求文治。在课程设置上更是重视礼乐教育。即便是射御两科也逐渐与礼乐教育相关联,要求射御尊礼,合乎礼节。周公还创制了“礼射”制度,以表祭祀之敬,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思想为孔子所继承,对后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礼乐教育为核心并逐渐走向人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六艺”教育之中,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所以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而且“六艺”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以外,也包括六种艺能的训练:演礼的技能;乐德、乐语、乐舞的技能;射箭的技能;驾战车的技能;书写的技能;计算的技能。而且从人的发展来说,六艺教育既重视人的品性的涵养,又重视身体的训练和音乐的熏陶。所以六艺教育是一种非偏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尤其是“数”的教育,属于理科范畴,实为后世科技教育之源头。汉以后的各种专科教育,不管是唐的医学、律学、算学,还是宋胡瑗的治事斋、清颜元的艺能斋都是以产生于殷周,发扬于孔子的“六艺之教”为依托的。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课程改革中的旗帜。

二、 奠基

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办学收徒,传授各自的教学内容。儒家教礼乐,墨家教生产和军事技术,法家以法为教。然而尽管所教的课程内容不同,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是当时首要的问题。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办学收徒都是“言治乱之事”。关怀社会人事是当时诸子百家课程设置的重要价值取向。

由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学校教学内容圈定在儒学范畴内,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实际上也成了儒家人文课程体系,孔子也成了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尊崇周公,在课程设置上也推崇西周的“六艺”教育。他办学的主要教学科目也是“六艺”。除传授文化知识以外,孔子也设杏坛、射圃培养武士。所以孔子基本上继承了西周课程设置讲文习武的遗风。所不同的是孔子在具体的教学中更侧重于文。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施仁政,在思想上宣扬“仁”和“礼”,在教学中重视礼乐教育。《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说明孔子是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的。孔子虽然设立射御两科,但他并不普遍传授,《论语》中也极少提到。孔子还对西周后期的射以观德的思想发扬光大,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语八佾》)。可见,中国古代的课程设置从文武兼备转向侧重人文,孔子是始作俑者。

当然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人主要体现在他编的“六书”中。“六书”从荀子起开始尊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其中《诗》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概称三百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为西周宫廷的诗歌,“颂”为庙堂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纯正无邪,合乎周礼。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充分肯定了《诗》在激发人的情感,考察社会,切磋学问,讽刺政治,涵养品性,了解自然中的积极作用。《书》又称《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和大事记。主要收集虞、夏、商和西周的部分诰言、誓辞。孔子教学《书》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上古历史,而且更在于学习上古帝王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以及治国策略。《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为《仪礼》。它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礼》记载的是基本的礼仪规范,孔子极为重视。称“不学礼,无以立。”《礼》包含了许多哲学政治伦理思想。《乐》是有关音乐的书。与《诗》相联,“乐”是曲调,“诗”是歌词。孔子在教学中既重视《乐》本身的美的价值,又重视《乐》在陶养感情,净化心灵上的道德价值和政治意义。《易》就是儒家的《易经》,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体现了当时人们试图推测自然与社会人事发展的规律。孔子教《易》,强调人为的作用,反对以占卜为目的学习《易》。《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的资料。鉴于汉为《春秋》作传的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所以传于后世,除《春秋》外,还有《三传》。孔子非常重视“六经”的教学,他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六经”是孔子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外,其余五经自汉以后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科目,它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课程一直延续至清。

孔子的“六经”不仅为汉以后的学校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汉以后课程设置目标的价值取向奠定了方向。主要表现在:

一、 偏重社会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对三代时期盛行的怪、力、乱、神持排斥态度,他教学时“不语怪、力、乱、神”。坚持“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理性态度。“六经”所探究的都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尽人事”,谋世事。这种不宣传鬼神,不把宗教神学列为教学科目的做法是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二、 重人文轻自然,又于人文中见自然。“六经”不是以自然为认识主体的,它是以社会人生为认识主体的知识体系。孔子编“六经”是出于对当时“天下无道”社会的强烈忧患,他传授“六经”也是为了“授之以政”,“使于四方”,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六经”中《诗》教人“温柔敦厚”;《书》教人“疏通知远”;《礼》教人“恭俭庄敬”;《乐》教人“广博易良”;《易》教人了解人事正邪吉凶及事物精微之理;《春秋》教人与人交往用辞得体,分析事物褒贬得当。涵盖了忠孝仁义道德观念,综括了语言文学、社会政治和哲学历史,是以道德义理为主体的人文文化。但“六经”也不完全舍弃自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自然规律,涉及到宇宙学、数学、天文、历法、农学、气象学、动植物学等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易》对雷电的科学解释;《春秋》中三十七次日食记载;《诗》中大量的对动植物形态、习性、栽培和饲养方法的描述及孔子对“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重视都说明了“六经”并不排斥自然科技内容,而是将自然科学融合于人文知识体系之中。

三、轻视劳动教育,排斥手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孔子的培养目标是从政君子,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就是重视统治术,排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他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认为这是小人之事。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这为生产劳动技能和劳动教育无缘于中国古代正规教学计划开了先河。

可见孔子的“六经”并没有将教育引向对宗教的信仰,也没有将教育导向对大自然奥妙和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探索和学习。“六经”以它的鲜明的人文精神将教育印向了“德教”、“礼教”,导入了专注人性的涵养、人伦的教化,关注社会与人生的人文教育的轨道。

三、确立和形成

如果说孔子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上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那么董仲舒则将孔子的课程内容及设置以教育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为了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这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确立儒家经典为学校教育的唯一教材。建元五年,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把博士殊荣只许给了精通《诗》、《书》、《礼》、《易》、《春秋》的儒士。之后又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创建太学。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设置的教学科目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科。所以太学的建立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儒家经学在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然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不仅罢黜了除儒学以外的百家学说,而且也将周孔的艺能学科排除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他创立了“天人合一”的学说,以天地、阴阳、五行比附人事。他还倡导儒学的政治化,强调经学研究应领会“微言大义”,寻求治国安邦的道术。从而削弱了原为人文课程体系之翼的艺能学科,强化了经学的服务现实、关怀社会人事的人文精神。这种独重儒术的倾向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一度衰微,但到隋唐时期却又得到了重振。

唐在教育上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确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经学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唐还继承了汉对五经的发展,将五经扩充为九经,又细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两科目,中经包括《诗经》、《周礼》和《仪礼》三科目,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四科目。规定学习二经,必选一大经、一小经,或选两中经;学习三经,必选大中小三经各一经;学习五经,大经必学,其余各选一经。另加上《孝经》和《论语》作为公共必修科。至此,儒家的经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儒学科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儒家经典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越趋稳定。这个主体地位还因科举考试的专试儒家经典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由于唐朝社会经济繁荣,自然科学发展很快,学校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唐的学校系统中增加了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天文学等专科性学校。这些专门学校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设置了完备的专业课程。比如:算学开设《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等课程;书学开设《石经》、《说文》、《字林》等课程;律学开设《大唐律令》、《开元礼》、《历代刑法志》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科目繁多,分类齐全,促进了唐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从而从整体上形成了以经学为主体,以艺学为两翼的学校课程体系,改变了汉代官学以儒家经典为唯一的教学科目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以来的重文轻武,重经学轻艺能的倾向。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以唐的学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之典范。可以说唐以经学为主体,以艺学为两翼的学校课程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形成。

四、发展和演变

自唐发展至宋,由于统治者一直奉行尊孔崇儒,以人伦教化天下的政策,所以学校教育的人文化倾向渐趋高涨。宋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颁布了“兴文教,抑武事”,文武分离,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这种强调读书学文的教育方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从经学课程的发展来看,经学课程在宋的学校课程体系中仍处于惟我独尊的地位,但经学课程结构却有了明显的发展。一是宋继承了唐太和中的《十二经》,即原《九经》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同时又将《孟子》并入,将经学扩充成《十三经》,使经学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二是特别重视“四书”。宋理学家特别推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朱熹还为这四本书作了《四书集注》。学校纷纷将“四书”作为必修科目,科举考试也由“四书”中取材,以《四书集注》做标准答案。一时间“四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也由“五经”改换成同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但由于《大学》、《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所以这种变换只是经学内部的结构改变,而非实质之不同。理学家所不同于前人的是对课程内容的阐释。他们不满足于汉以来古文经学对儒学的章句训诂式研究,提倡求“圣人之意”,“性命道德之归”,力图重振儒家重人性的人文精神,这是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发挥。

再从专科学校来看,宋在唐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玄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武学和画学,课程门类也有所扩大。比如:算学课程分为四大科,有天文、历算、三式和算法,其中算法包括《算经十书》,有十种科目;医学门类也由唐时五科发展到九科。更重要的是宋还出现了一种强调专业学科的独特的课程设置模式—“分斋教学”。宋代教育家胡瑗在“明体达用”思想的指导下,将他主管的学校分为“经义”和“治事”两斋。经义斋设儒家经学各科目,治事斋设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这种将民、武、农、算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正规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做法,改变了唐以来专科学校和专业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辅助地位,倡导了实用学科与经学课程的同等地位,是一次历史性的课程改革,对明清时期的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由于宋在文教政策上过分地重视读书学文,科举考试也仍以儒术为唯一的取士标准,再加上宋理学家对儒学的阐释融合了佛道思想,在具体教学中提倡居敬持志,静坐读书。不重视武学和艺能学科,认为“一艺一能皆不足以自通于圣之道”。在课程设置上抛弃了以文为本,兼习武艺的人文课程设置模式。诚如颜元所说,“宋儒,峨冠博带,袖手空谈,习成妇人女子态”(《四书正误》卷三)。这种种演绎到明清,慢慢脱离了经学课程的那种关怀社会,关怀人事的人文轨道,走向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专尚言辞,空谈心性,脱离现实的道路。

宋儒的空谈心性终于引发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反映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广设艺能学科,提倡“明道救世”之学。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清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革。比如:明代的国子监除教学经学外,还令学生略习算学,兼学骑射。明地方学校要求学生专治一经,另以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设教。清太学仿宋胡瑗的“分斋教学”,将课程分为经义、治事两科。经义科教经说,治事科教兵、刑、天官、河渠、乐律等。而最彻底最系统的改革莫过于颜元为漳南书院设置的课程改革计划。颜元以“六艺”教育为依托,将漳南书院的课程分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文事斋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设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并研习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经史斋设《十三经》、历代史、诂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学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学八股举业。这六斋除理学和帖括是应付科举考试,其余皆是“真学”“实学”。这是一个文武兼备,经史俱全,涵盖自然科技和道德政治的课程体系。它表面上依托的是周孔“六艺”之教,是对西周“六艺”和孔子“四教”的历史性回归。但从本质上看来,却在广度上深度上大大地超越了周孔的“六艺”之教。它是对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一次系统的改革,同时也蕴育了中国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只可惜这是实学家的一种改革创意,未能带动全面性的学校课程改革。朝廷仍以经学取士,八股取士。文人士人皆以“四书五经”为唯一的学问,以八股帖括为唯一的艺能。人文课程体系中的射、御、律、算、水、火、工、象数等科目形同虚设,从而不可避免地迫使人文课程体系走向衰落。

从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不是单一的经学课程系统,而是以经学课程为主体,艺能学科为两翼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起源于西周的“六艺”,奠基于孔子的“六经”。主体课程确立于西汉,结构体系形成于唐代。经宋的发展,逐渐丰满和完善。但又因自身的不足和种种社会原因逐渐走向衰落。从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条轨迹的一些社会历史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课程体系发展一直没有脱离人文主义的轨道。它始终以服务政治,关怀人生,不迷信宗教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价值取向;以“明人伦”,教化天下为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倡导人文精神的儒家经学课程为课程结构的主体;以融合哲学、语言、文学、社会、历史、政治为一体的人文知识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所以这是一条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轨迹。

其二,中国古代课程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的。在课程结构上,从西周淳朴的文武兼备到孔子的讲文习武,侧重人文;再从汉的单一化的经学课程,到唐的以经学为主体,以艺学为两翼,直至宋以后的经学斋、治事斋及门类广泛的“六斋”。课程结构经历了从多元化到单元化,再从单元化到多元化的多次变革,逐渐蕴育了中国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在课程门类上,从传统的“六艺”到门类齐全的“六斋”;从孔子的“五经”到宋以后的“十三经”。经学课程在不断地扩充,实用性课程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从孔子的“六书”到汉儒的“五经”,再到宋儒的“四书五经”,不同时期教育家所阐释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课程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发展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其三,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一度代表了历史的进步,但最后也成了历史发展的羁绊。它有着强烈的政治功能,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家庭伦理关系和人生道路。它的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也曾造就过一个国富民强的古代中国和古代文明。但它必竟是一个以社会人生为认识主体的知识系统,对自然和科技一直抱有轻视的态度,自然学科在体系中也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而且所维系的又是封建专制政体。这种知识体系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与日益发展的科技、生产力越来越不相适宜,到后期已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在中国显示出威力的时候,这个以经学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终于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焦点。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设置结构—“六艺”。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射御”为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属军事教育范畴,也含身体锻炼成分。“书数”为识字和计数教育,属基本常识范畴。这是一种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渊源。
  《周易 彖传》中说:“钢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说的天文也即“天道”,是关于四季变迁规律的自然之理。人文也即人之道,其要义在于“各得其分”(朱熹释),是社会的人伦序列或规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出于对人伦失序,天下无道的局面的忧患,对四时变化的自然界并未进行充分的探索,而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却作了长期深入的探讨和实践。所以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教育,它集中地体现在以“明人伦”为宗旨,以《诗》、《书》、《礼》、《乐》为主体的人文课程体系之中。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仪课,音乐课,军训,体育课(御是指骑马,现在没有对应的课学,只有类似的体育课),美术课,数学课。


6艺是指哪六艺
的六艺。这种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六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具备基本素质而设置的技能课程。这种教育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所说的六种技艺分别是哪六艺?而文学中的“六艺”又是那几部书...
古人所说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文学中的“六艺”指《诗经》、《尚书》、《礼记》、《乐书》、《易经》、《春秋》等六经。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

古代女子必会的六艺是什么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礼仪 谈起礼仪人们自然是很熟悉的,要知道在我国古代是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的,我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正是因为礼仪在...

我想问一下古代六艺指的是哪六种?
古代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规定国民应学的六种基本技能。如现今德、智、体三个方面,涵盖了文、理两科,约略相当于今天中小学的六门功课。六艺中,礼被列于首位。乐,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的具象化表达。书、数二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语文与数学,但其课程理念又与现代...

古代六艺指的是哪六艺,古代女子男子皆可学?
03、射箭一个人想要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文字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古代最常见的课程就是射箭。古代的射箭课程,分别从力量、方向以及耐力等方向去训练学生。04、御马这里的“御马”并不是指学习骑马,而是学习驾驭马车技能的课程。毕竟“君子六艺”的重点对象是君子...

我国古代“六艺”教育指礼、乐、射、御、书、语,是否正确?
【错误】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我国西周时期教育的课程内容为“六艺”,包括礼(礼法)、乐(乐舞)、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术)。题干中,“语”不属于“六艺”的内容。故表述错误。

六艺是什么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驶马车的技术。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

“六艺”是古代时期学堂教授的课程,你知道“六艺”指的是哪些吗?_百度...
古代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一、礼 礼就是礼仪,日常大小事古人都有一套行为规范,见父母长辈要行礼,见不同官职的人要行礼,还有一些日常活动,祭祀丧葬,都有不同的礼节,比如: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军中礼仪)、宾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嘉礼(日常生活...

君子六艺指的是什么
简介:“六艺”之说有二,一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另一说,“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

我国古代的六艺属什么课程
我国古代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属于实用技术;书则是指书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艺术,但也有实用的意义;乐是指音乐,也是属于艺术。数虽然也可以算作是数学,但更强调实用目的,与现代意义的数学是不同的;礼则是指礼仪,可单独列出。

潜江市17533546213: 中国古代对艺术的自然分类已有"6艺"的概念,《周礼》中指明了什么
终绍博效: 在中国,“六艺”之说有二,一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另一说,“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1

潜江市17533546213: 古代六艺指的是什么? -
终绍博效: 代六艺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御"是指:驾车. ...人类自从出现教育以来,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

潜江市17533546213: 中国传统的“六艺”指的都是什么? -
终绍博效: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潜江市17533546213: 名词解释:六艺 汉代太学 八股文
终绍博效: 六艺: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潜江市17533546213: 谁能说说,古代的“六艺”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在哪些课程?
终绍博效: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击剑)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骑马)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