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是如何起兵的

作者&投稿:姚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起兵的范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在今涿州市。范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范阳在历史上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交界一带。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起,所谓“范阳”则仅限于涿州范阳县,为涿州治所,在今涿州市。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其实就是安史之乱如何把。叙述起来很复杂,我简单打下。
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大节度使,老巢在范阳(又叫幽州,今北京),所辖区域大致在今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区、辽宁大部,755年12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兵15万南下。安禄山的部队都是在东北和少数民族武装作战的精锐之师,而此时经过了开元盛世的中国承平已久,内地基本没什么像样能打仗的部队,所以很快黄河以北的24州(唐的州相当于郡,就是现在的地级市级别)除了恒州(后改为镇州,又叫常山郡)的颜杲卿(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堂兄)坚守外,降的降、逃的逃。然后就是顺利过黄河打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东都洛阳,此时离起兵才35天,又向西攻打首都长安(今西安),长安的门户就是潼关天险。
此时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又叫灵武郡,在今宁夏灵武)郭子仪起兵勤王,东渡黄河打下山西重镇晋阳(今太原,河东镇治所),从安禄山背后插了一刀,郭在战斗中了解了李光弼治军才能,上表让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联合攻打安禄山在河北的州郡,河北部分州郡又重新纳入唐朝掌握,安禄山后路岌岌可危。而全国藩镇勤王的兵马正在河南陆续聚集,此时形势,只要唐军坚守潼关天险,长安就无事,长安无事,郭、李以及河南的勤王兵马就能无所顾忌的打击安禄山,安禄山败亡指日可待。可惜玄宗及其手下认为潼关守将哥舒翰畏缩不前,有通敌嫌疑,强令哥舒翰出击叛军主力,756年6月,哥舒翰出战,潼关唐军虽多,都是临时拼凑,野战根本不是叛军对手,20万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潼关以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长安无险可守。而郭、李军队主力在山西和河北,河南勤王诸军见潼关失守,徘徊不进。唐玄宗放弃长安逃亡剑南西川镇(今四川中西部,治所成都)避难。安禄山兵不血刃占领长安,唐玄宗威望尽失。再向西川逃亡中护送士兵发动马嵬事变,杀了宰相杨国忠,逼死杨贵妃,玄宗被迫传位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756年,肃宗在灵州称帝,领导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
安禄山在占领洛阳后称帝,国号“大燕”,居住在洛阳皇宫。安禄山脾气坏,动辄以小事杀人,属下整天都提心吊胆。安禄山干节度使的时候,其幕府的心腹手下高尚、严庄怂恿安起兵,说唐全国的精兵悍将都在你的手下,内地没有精兵,很快就能打下。叛军在潼关前一度一筹莫展的时候,安禄山骂高尚、严庄: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过去好几个月了,河北被郭子仪、李光弼抄了后路,河南潼关拿不下,唐军现在两面夹攻,那里还万无一失?你们这些小子误我啊。这几个手下怕被安杀掉,就动了做掉安禄山的心思。正好安的儿子安庆绪惹老爹烦,也怕被杀,于是一拍即合,757年正月初五,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把安禄山杀了,安庆绪暂时掌握叛军指挥权。
之后就是郭子仪统帅军队收复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安庆绪的叛军被唐兵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退到河北坚守魏州(今河北大名)。一直在河北和郭、李作战的史思明见势不妙,龟缩到老巢范阳,向肃宗皇帝上表投降。此时安庆绪和史思明两股叛军势力此消彼长,史思明更加强盛。
李光弼的河东镇,离范阳很近,监视在范阳的史思明。李光弼暗向皇帝上书,说史思明这人靠不住,是假投降,不如趁机杀掉,以绝后患。被史思明截获,一看皇帝和李光弼这样怀疑他,干脆别装孙子了,于是又起兵开干,758年底,在范阳带兵13万南下支援在魏州的安庆绪,郭子仪率领九个藩镇节度使军队近60万大军在魏州附近和史思明决战,却由于各路节度使指挥不统一,而肃宗派来的监军怕郭子仪专权又从中作梗,因而失败,被肃宗免职。史思明获胜后顺势杀掉安庆绪,接管叛军全部指挥权,自称“大燕”皇帝,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占领洛阳,准备重新西进潼关打长安。
此时,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掌握唐军指挥权,在洛阳西面的河阳(又叫孟州,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成功阻击史思明,河阳保卫战险胜,史思明退守洛阳,两军暂时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叛军内部又有内讧,史思明儿子史朝义得罪史思明,史思明扬言打败唐军后再杀他,史朝义怕被老爹杀,先下手为强,761年3月,杀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叛军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抵挡不住唐军进攻.762年10月,肃宗死,唐代宗即位,借唐政府“友军”回纥的精锐骑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率残兵渡河到河北叛军地盘求援,他本来在叛军中就不受待见,又因干掉老爹史思明才上位,根本镇不住在河北的叛军悍将。叛军看大势已去,纷纷降唐。此时李光弼因进军不力被代宗免职,其实有功高盖主之嫌。唐军指挥权由仆固怀恩接任。763年,史朝义逃到莫州(今河北任丘,范阳镇巡属),守将田承嗣欺骗他说,赶紧去老巢范阳搬救兵,莫州虽小,一定为你坚守。史朝义一出莫州,田承嗣立即把其家属献给唐军投降,史朝义率5000骑到范阳,守将李怀仙闭城不纳,所属5000骑溃散,绝望之下自杀,时间是763年2月,历时7年零2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此时,天下战乱已久,皇帝不希望打下去了,而唐军将领也怕把叛军彻底剿灭后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采取绥靖政策,对投降的安史叛将,直接把以前他们统辖的河北之地分给他们,这就为河北的藩镇割据留下祸端。从此,以河北三镇(幽州范阳、成德、魏博)为首的藩镇一不如意就同气连枝搞叛乱,一看情势不妙就投降,这样的事态一直断续到唐亡。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唐政府把西部和西北部边界的精锐守军调去打叛军,致使吐蕃等少数民族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逐渐侵蚀唐朝地盘,河西和陇右之地沦陷。一直到唐宣宗时期(846-859年在位),吐蕃内乱,才重新收复这些地区。

安禄山自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出生,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55岁时被自己信任的部下和儿子安庆绪合谋杀死。纵观他的一生,13岁以前是一个漂泊的孤儿。大约从15岁开始到30岁,他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商人。他从30岁步入军旅,仅仅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在进入军队最初的十年当中,即安禄山39岁前,他的仕途与人生道路也有过波折起伏。他曾两次死里逃生,却最终东山再起。刚刚步入40岁门槛的那年(天宝元年)正月初一,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循资格”的任官体制下,创造了在和平年代中边疆蕃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自40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所获得的荣耀与君宠达到顶峰。从50岁开始,有迹象表明他开始一步步策划变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起兵叛乱,第二年(756年)称大燕雄武皇帝,55岁那年的春节被杀。 安禄山在政治上的一步步崛起以及他在边疆的卓绝“战功”,无疑是建构唐玄宗盛世的重要内容。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发动的叛乱,被史家视为大唐盛世败落的标杆。 少孤生活 与第一次人生转折 历史上安禄山的身世,虽然留有很多疑问,但他的出身还是清楚的。《旧唐书》说他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少孤,随母在突厥中”。安禄山之母阿史德是个突厥姓氏的巫婆,相传她是向轧荦山祈祷,神应而得子。因为她后来嫁给胡将军安延偃,才给本无姓氏的孤儿取名为安禄山。安延偃在开元初归顺唐朝,安禄山也一同居住在营州一带。渐渐长大的安禄山“为人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通九蕃语”,遂在范阳(今北京)做了互市牙郎(经纪人)。在几年商场经营中,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转折。 安禄山30岁的时候,他在生意场上“盗羊事发”,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追捕归案,本欲将他“棒杀”。生死系于一线,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竟然“奇其貌,壮其言而释之”。那么,安禄山相貌如何?又出何等言语?史书上一说是见其“肥白”,一说是“伟而皙”。看来,正值壮年的安禄山之相貌,不仅身材高大、皮肤皙白,而且体态丰肥。既然说张守珪“奇其貌”,大概在他眼中安禄山是个不同寻常的胡人。然而又为何“壮其言而释之”?安禄山之言是:“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安禄山此言何以能够打动张守珪呢?唐玄宗时期,东北地区的奚与契丹力量强大起来。他们都系东胡种,早年被强敌匈奴所破,退居北方。后来,奚与契丹以射猎游牧为生。契丹东邻高丽,西即奚,南境即为营州(今辽宁朝阳),北为靺鞨、室韦等族。唐太宗时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首领赐李姓。后契丹屡降屡叛,唐王朝或讨或抚,双方在幽州、营州一线相峙。奚也在太宗贞观时入朝纳贡,西为突厥,南为白浪河。其首领与契丹首领都娶了大唐公主,但亦常附契丹为患。奚、契丹常被称为“两蕃”。他们强大以后,对唐政府之东北的威胁增大,范阳、平卢节度使的重要职责就是扼制契丹与奚两蕃的侵扰,确保东北地区边境局势的稳定。因此,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的人选,不仅要统兵临戎,而且更能威服边圉、绥靖两蕃,使边境无风尘之警。安禄山所言,说明他在经商过程中对唐帝国的边疆政策和边境态势非常了解。他不仅相貌奇异,而且一番言语也的确不同寻常。张守珪竟然改变初衷,不仅没有杀他,而且留之军前驱使。 就这样,安禄山得到机会进入唐朝的边防军中,从而得到机会施展他的聪明和机智。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转折。
军旅生涯 与第二次人生转折 步入军旅以后,安禄山成为一名捉生将。捉生就是活捉两蕃的人口,同他一起捉生的还有一个同乡叫史思明,他们以活捉的两蕃人口作为战绩。由于安禄山对地形和山川十分了解,常常以三五人骑马出去,会抓回数十人,给他增加人手,他也常常更加成倍地完成任务。很快,因为“行必克获”,安禄山做到了偏将军。安禄山的骁勇赢得了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遂认其为义子,以军功任衙前讨击使,并被授以员外左骑卫将军的职衔。张守珪把他当成了养子,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一层。 安禄山一如既往地依靠对付契丹、奚的功劳作为他进身的资本。有时为了邀功,他不惜用欺骗手段诱杀两蕃人众,“常诱熟蕃奚、契丹因会,酒中实毒,鸩杀之,动数十人,斩大首领。函以献捷。”同样,为了获得更多邀功请赏的资本,安禄山有时也会主动出击,但这往往会冒很大的风险。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经担任平卢将军的安禄山出讨契丹失利,就险些丢了脑袋。本来可以处置他的节度使张守珪却给朝廷上奏,请对他处以斩刑,实际上心存侥幸,将球踢给了朝廷。宰相张九龄看得明白:“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也认为不应免死,坚持杀他。还是唐玄宗“惜其勇锐,但令免官,白衣展效”,没有杀他。 这第二次死里逃生,使安禄山有惊无险,得以重整旗鼓。到开元二十八年,也就是他38岁的时候,重新担任了平卢军兵马使,再次成为藩镇之中的高级将领。从此以后,他不仅知道了如何创造功绩,而且深深体会到了皇帝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威。经历了这次死里逃生以后,安禄山才真正开始走上了发迹的快车道。 费尽心思 笼络朝廷官员 安禄山38岁以后的个人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能够得到皇帝的恩遇上。为了能够准确得到朝廷的动态信息,安禄山按照惯例派亲信在京城的进奏院(类似办事处)探听消息。事实证明,这一思路确保了他的步步发迹。他是如何做的呢? 他费尽心思贿赂朝廷官员、攀附宰相,依靠众人的赞誉推美,营造个人发迹的政治环境。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河北采访处置使张利贞到营州考察,任平卢军兵马使的安禄山对张利贞及其随员厚赠金帛,张利贞在回朝复命之时对他大加称赞,第二年,安禄山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过了两年,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天宝五载(746),吏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监察河北,安禄山又如法炮制,和当年“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一样,结果席建侯在向朝廷的报告中力称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奉法”。这些皇帝的亲信大臣“并言其美”,皇帝对安禄山的宠信就“意益坚不摇矣”。尤其是他后来媚事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谓“右相李林甫与禄山交通,复屡言于玄宗,由是特加宠遇。”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大量胡人成为唐朝边防军战士,对担任边帅长官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军将及节度使能有效统驭蕃兵,另一方面则要胜任守土安边之职。盛世之下内地不闻金鼓,不习攻战,汉族将帅数量相对减少,能够为朝廷所用的将领更是寥若晨星,蕃兵蕃将成为边地唐军的重要构成,统领边军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遂势不可当。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也正是这样一种形势之下的必然结果。旧史中把安禄山之叛归罪于李林甫重用蕃将的建议,实际上天宝年间重用蕃将乃是天宝军事体制变动的结果,是边疆防御局势的要求。李林甫即使首先动议重用蕃将守边,也是由于这一客观形势所迫。只是安禄山这一胡人能够得到重用,与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关系的。 安禄山还善于利用掌握的权力进一步创造政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就是要让朝廷确信他可以确保唐朝东北边防的安全。为了“以边功市宠”,他常常利用欺骗手段诱杀“两蕃”。如历史记载:他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酒宴之时酒中放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两蕃,制造事端,恶化边境形势。天宝四载(745年)三月,唐以宗室之女赐公主名嫁于契丹、奚,实行和亲,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因两蕃不堪安禄山屡事侵掠,遂于当年九月“各杀公主,举部落以叛”。这样,安禄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机会。 本来,东北边帅身兼“押两蕃使”,绥靖两蕃、确保东北边境安谧乃其职守,安禄山却借之成为他仕途腾达的阶梯,其阴毒残忍与狼子野心可见一斑。更可悲者,唐朝廷却把安禄山视为东北的“万里长城”,在封赏诏书中盛赞他“声威振于绝漠,捍御比于长城”。直到叛乱前夕,唐玄宗还对他寄予厚望,说“东北二虏,藉其镇遏”云云。安禄山正是利用东北边防之势,挟两蕃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宠。 曲意奉承 讨皇帝欢心 安禄山利用进京朝觐的条件,极力利用一切机会赢得皇帝的欢心。 安禄山看准了唐玄宗对东北形势的态度,明白自己身当守边重任,向皇帝表达忠心十分必要。因此,安禄山总不失时机地以个人的方式向唐玄宗传达这种信号,除了时常进献贡物、俘虏以表明东北的安定外,安禄山很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表忠售奸。进京觐见时,他总是会用很肉麻的话表达忠心。在宴会上,安禄山进奏:“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唐玄宗以为“诚”,甚是怜爱。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反应敏锐,回答皇上的提问,有时还不乏诙谐。安禄山长得很胖,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称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必有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有次朝见,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诙谐中很恰切地表达出自己对皇上的赤诚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安禄山赢得皇帝的欢心,最著名的有三件事可说。
第一件是他当庭跳“胡旋舞”。胡旋舞是唐朝时西域传入的一种乐舞。据说舞者要在一小圆毬上,“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舞姿十分奇妙、引人入胜。精通音乐的唐玄宗对此十分喜爱,安禄山也练就一副好身手,每当玄宗兴起,令其作胡旋舞,都能得心应手,“其疾如风”,令许多专门的伎人都为之汗颜。要知道,安禄山身体肥胖,行走都不甚方便,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竟能一丝不苟地完成难度极大的胡旋舞,其心可知。诗人白居易《胡旋女》还曾借事咏怀:“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团圆。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第二件是天宝六载(747年)初春的朝会上,安禄山不拜太子。当时,唐玄宗把太子李亨向安禄山作了引见,他却没有以礼拜见。众人都觉惊讶,劝促他赶快行礼,安禄山拱手而立,根本不正眼看太子,还说“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唐玄宗曰:“吾百岁后付以位。”他答以:“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行礼再拜。其实,这是安禄山借口不知皇太子而向皇帝表达忠心。 第三件是天宝六载安禄山请做杨贵妃养儿,此举得到皇帝的准许。这一年他45岁,比杨贵妃年长十六七岁。安禄山朝见,必先向贵妃行礼而后再拜见皇帝,唐玄宗很奇怪,他答曰:“蕃人先母后父。”时杨贵妃得宠,宫中称为“娘子”。杨贵妃以安禄山为子,宫中称之为“禄儿”。安禄山每次入京朝圣,遂可自由出入禁掖,有时与宫人调笑,也毫无避讳,有时与贵妃对食,甚至通宵不出,以至于有许多绯闻传出。安禄山请做贵妃养儿,博得了唐玄宗的更大恩宠。当时,唐玄宗对他出入禁中从不生疑。天宝十载正月,杨贵妃为安禄山做洗儿礼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并高兴地按照宫中洗儿礼的规矩赏赐他们。 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前,不仅身兼三镇节度使,有亲王的封爵,还兼领河北、河东地方行政长官,同时兼群牧使、闲厩使,能够控制边地牧场和马匹,职权渗透到陇右(西北)地区。妻子为命妇、儿子得恩赏,京城之内赐豪宅,平日美馔珍馐,无以复加。安禄山更是深得皇帝的信任,每当有人向玄宗提及安禄山的不是,玄宗就不高兴。即使其信任的宰相杨国忠和皇太子劝他不要对安禄山如此宠信,玄宗也不放在心上。那些提醒他安禄山会造反的人,玄宗甚至就将他们送到安禄山那里处理。到了后来,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玄宗还坚持把认为安禄山会反的人押往范阳。总之,安禄山所得封赏、爵位、官职、恩宠、身份,在当时的国家体制下,是任何一个胡人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安禄山从唐朝的边疆守将走上叛乱进而与皇帝分庭抗礼,不是朝夕之事。这与安禄山自身的经营有关,也与唐朝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有关,不可一言以蔽之。在安禄山的行动还能遵循帝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准则时,即使朝廷施加的恩宠再深,似乎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他最终走上了叛乱,后世评论他的步步高升,就视同为盛世的“怪胎”、“妖魔”。无论如何,是当时的客观条件给安禄山的野心和投机提供了舞台,这样的人能够发迹并且能够红透北部边疆乃至映照到唐朝中央朝廷,正给我们思索大唐帝国从太平盛世走向动乱和衰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安禄山是如何起兵的
所谓“右相李林甫与禄山交通,复屡言于玄宗,由是特加宠遇。”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大量胡人成为唐朝边防军战士,对担任边帅长官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军将及节度使能有效统驭蕃兵,另一方面则要胜任守土安边之职。盛世之下内地不闻金鼓,不习攻战,汉族将帅数量相对减少,能够为朝廷所用的将领更是寥若晨星...

备受恩宠的安禄山为什么非要起兵造反?
安禄山(703~757)唐安史之乱的祸首。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杂胡。本名轧(一作阿)荦山,据说姓康。母突厥人。禄山少孤,因母改嫁安延偃,遂冒姓安氏,改名禄山(安、康可能出自中亚昭武九姓胡)。安禄山通晓边境若干少数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以其骁勇多机智,令为捉生将,并收为养子。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

安史之乱是怎么开始的?又是谁平定的?
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的,李光弼最后平定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下:(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

安史之乱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

安禄山起兵造反,是因为杨贵妃吗?
《新唐书》中记载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也就是说,安禄山反叛是打着诛杀杨国忠之名,并且说到了杨贵妃以及杨贵妃的姐妹们也有大罪。 就可以说明安禄山不是因为杨贵妃才起兵造反的。也有传闻说是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的事 ,但是杨贵妃的身份地位完全没必要为一...

安禄山的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安禄山为何要选择起兵造反?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安禄山在起兵之前,其实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他已经为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是安禄山的那种状态。可以说,就算安禄山不起兵,他的部下也会推动着他起兵,或者反叛他起兵,那样一来,他对他的军队会完全失去控制。从后来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的表现来看,可见这些人全...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邺城之战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

安禄山是因为哪两种人的撺掇,最后才会敢起兵反唐?
安禄山起兵之后,开局非常顺利。 一周内席卷河北,三周左右渡过黄河,两周左右攻克东京洛阳,随即大举西进,一路追杀大唐政府军,直奔潼关。 看到这种局面,所有人都吃惊了:潼关危矣,长安危矣! 客观地说:安禄山起兵虽然有出其不意的先发优势,但无论什么优势,都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来执行计划,否则一切免谈。 今天我们需...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禄山是怎么发动安史之乱的?他发动叛乱时,兵力占全国多少比例呢?他是怎么走来的. -
仰毛美林: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 -
仰毛美林: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禄山的生平 -
仰毛美林: 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 名轧荦山,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母阿史德氏, 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母为突厥巫师, 信仰祆教.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 也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

高青县15533582553: 唐天宝盛世持续了几年,安禄山是何时起兵的? -
仰毛美林: 安禄山起兵是在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初九,天宝十五载,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改元至德,从此,天宝盛世不复存在.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仰毛美林: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高青县15533582553: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中“烽火”具体指--------(历史事件) -
仰毛美林:[答案]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概括...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史之乱的历史 -
仰毛美林: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

高青县15533582553: 安禄山叛乱的动机是什么? -
仰毛美林: 安禄山造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实力极其雄厚的军阀,而不是因为他是胡人.安史之乱不是因为唐朝重用胡人做官,而是因为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安禄山做节度使的时间又太长.安史之乱后的藩镇绝大多数都是汉人,唐玄宗的荒废朝政造就了一大堆军阀. 节度使制度最终造就了唐朝后期大大小小的军阀和后来的五代十国,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达十八万多人,他一个人的兵力就占了唐朝所有节度使兵力总和的近40%,再加上他私下招募的军队,实力极其雄厚.于是欲望膨胀,造反是早晚的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