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盐铁论》中有关墨家的文字

作者&投稿:益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各位大神为什么《史记》找不到墨子的传纪。求详细!拜谢了!~

参考资料:
《史记》中墨子之传几近于无的原因探微
作者:韦 晖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①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②如此,则墨子在七十子之后也。”
——《史记》对墨子的全部描写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天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盐铁论·相刺》:“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清代学者汪中《述学·内篇第三》的《墨子序》说:“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历观周汉之书凡百余条,并孔墨、儒墨对举。”等等。上述“儒墨”并举,极好地证明了墨家学说显赫一时的事实。
  对于分别身为儒、墨领袖人物的孔子与墨子,在《史记》中给予的待遇似有天壤之别:孔子被破格列入“世家”体,其事迹与思想得到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此外《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还写了众多的儒家学派的人物,可谓洋洋大观。而墨子则被安置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孟子荀卿列传》的篇尾,且仅有寥寥24个字。《史记》何以如此草草记述墨子事迹,一些著名学者曾有过简略的论及:
  其一,清代孙诒让在其《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中提到:
  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然则非从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矣。[1]
  其二,侯外庐等认为司马迁“不写墨者列传,自有隐忧”[2]。他们认为遭到官方镇压的汉初游侠即为墨徒,因此有“隐忧”的臆测。
  其三,民国学者方授楚在《墨学源流·导言》中述:
  徒以其学派在楚汉之际而微,至司马迁作《史记》,不能为之立传,……一名史家为圣哲如墨子者记述生平,仅此二十四字草草缴卷,如无其他原因,亦史迁之疏矣。[3]
  针对《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逸文,明礼仪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等语,方授楚在《墨学源流·墨学之衰微》中又说:
  他传之小序皆未及墨,而独此言之,则所附之传必较祥也。今本《孟荀传》已有错简,又多缺略,如‘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阿非楚地,其中已有缺略矣。索隐云:“按序传孟尝君第十四,而此传为第十五,盖后人差降之矣。”今通行本则序传次序相同,又非《唐本》之旧也,故传末之二十四字,必迁作《墨子》之传已亡,而为后人附益,无疑已。吾所以论列此事,不厌其详着,盖淮南王安时既有墨者,迁不应如是之疏,以见墨学之在西汉,其衰微乃渐而非顿,及汉武用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表章六艺,其传授始绝也。”[4]
  上述各家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司马迁未尝详事校核墨子事迹,写史疏忽,如孙诒让。二是为文有隐忧,如侯外庐等。三是司马迁曾认真为墨子写传,但是后来亡佚了,那二十四字是后人附益,如方授楚。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应当首先从《史记》本身寻找问题的端倪。
  一、司马迁对墨家学说的关注
  后人如何评说固然应该注意,但是司马氏父子对墨家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它与墨子传记的写作详略关系最大。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此墨家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以上主要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时,所论及的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等六家学说。别开儒家不论,六家论中司马谈对墨家论述的文字,仅次于道家。又,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
  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非有孔、墨、曾子之贤,......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
  太史公曰:……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
  文中司马迁儒墨并提,而且确实是赞誉有加的。综合起来看,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墨家确实是相当的关注的。
  我们再看《太史公自序》篇目概要中又提到:“猎儒墨之逸文,明礼仪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这里“儒墨”并提,显然说明本列传重点应该是写儒家和墨家的。在《孟子荀卿列传》中,以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为传记的主体,目的是为了突出儒家人物。传中还涉及阴阳家、法家、名家、学无所主(即不入派)人物等10多位战国思想家。孟、荀而外,以邹衍和淳于髡两人的传写得比较详细一些。而墨学宗师墨子,却仅得“盖墨翟,宋之大夫”等二十四个字;且用“盖”、“或曰”等不确定性的字眼。方授楚考证认为:“传末之二十四字,必迁作《墨子》之传已亡,而为后人附益,无疑已。”[5]那么,墨子传记的简略和司马父子对墨学的重视态度是矛盾的,不像是著者的本意。
  二、司马迁考证墨子事迹并为其写传的可能性
  首先,《史记》以“整齐百家杂语”为思想方法,集中体现在《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指》中。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以宽容、变通、整合的思想方法来看待战国秦汉之际诸子百家之学,公正客观地分析各家学说的得失利弊,成就“一家之言”。《史记》能以海纳百川的恢弘气魄,在最大程度上将百家学说的有益成分吸收到自己学术思想的体系中。司马迁既然能给儒家以外的战国诸子如老子、庄子、韩非子、吕不韦、苏秦、张仪、孙子、吴起等人立传,那么他肯定不会忽视墨学宗师——墨子的存在。
  其次,司马迁应该能搜罗到墨子的史料。墨子被一笔带过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资料缺失。其实不然,《盐铁论·晁错》载:“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方授楚在《墨学源流·墨学之衰微》中认为:“是在西汉武帝时,墨学之师承家法,犹未绝也。”、“墨学之在西汉,其衰微乃渐而非顿”等,说明西汉前期墨家学派依然存在。清代学者孙诒让针对班固《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的记载,在其《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
  然则非从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矣。……然就今存墨子书五十三篇钩考之,尚可得其较略:盖生于鲁仕宋,其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有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可。[6]
  他根据《墨子》所存五十三篇,细致地考证了墨子的生平经历,并列出了墨子大事年表。另一位清代学者汪中在其《述学·内篇·墨子序》也进行了类似的考证。[7]比司马迁年代要后得多的史学家班固,尚能看到《墨子》七十一篇,而其父司马谈对墨家学说又相当熟悉。因此,搜集考证墨子资料于司马迁而言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孙诒让批评司马迁“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矣”只是就墨传的二十四个字作出自己的推测而已。司马迁是最杰出的良史之才,后人在资料更缺的情况下还可大致推出墨子生平,那么司马迁为何不可呢?
  再次,墨子的传记有缺失或补窜的可能。《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早在东汉史学家班固就称《史记》有十篇亡书。后有魏人张晏、宋人陈振孙、近人余嘉锡等曾对《史记》残缺进行过深入的考证,特别是余嘉锡有《太史公书亡篇考》,洋洋十余万言,融历代各家论说于一篇,有极高的资料价值。至于后人对《史记》的续、补和增窜,人数就更多了。续,主要是指禇少孙等人续史;补,是指好事者的补缺;增窜,是指无意增入的备注文字。据统计,禇少孙等人续史,字数25055字;读史者增窜,字数4839字;好事者补亡,字数16878字。[8]针对本传中“盖墨翟”三字《史记志疑》中注云:“王孝廉曰‘盖’字疑,或上有脱文,或是‘若’字之误。”[9]针对本传末尾:“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探源》注曰:
且此二句上承“自如孟子至于吁子”而言,孟子梁惠齐宣时人,公孙龙与驺衍同时,李悝仕魏文侯,尸子系卫鞅客,剧子、长卢、墨翟皆可类推,太史公岂有谓其“并孔子时”之理?此二句必是后人旁记误入正文尔,当删。“之辩”下、“长卢”下皆有缺文,“剧子”句与上文语意不伦,“阿之吁子”上承“楚有尸子、长卢”为文,似吁子亦楚人矣。《集解》:“阿者,今之东阿。”则是齐之邑名,与赵、魏、楚、宋皆国名,意不相当,以上当有“齐有某邑某人”句,今皆脱尔。“墨翟”三句,上文所脱倒列于末也。[10]
  从注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短短几句话注者就认为有三处缺文,而且明确“或曰并孔子时”以下二句是后人旁记误入正文的,可见本传末尾残缺、增窜是确切的事实;并且从注文中:“‘墨翟’三句,上文所脱倒列于末也。”来看,传记中写墨子的文字位置还不一定在末尾呢!方授楚先生也说得很确定:“今通行本则序传次序相同,又非《唐本》之旧也,故传末之二十四字,必迁作《墨子》之传已亡,而为后人附益,无疑已。”[11]如此看来,《史记》在流传中已存在如此之多的缺失补窜问题,那么司马迁写的墨子传记已经亡佚,今所看到的二十四字系后人增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三、对上述论及墨子传记缺失问题各家观点的看法
  首先,关于司马迁考证墨子资料疏忽的观点,其立足点主要是就传记那二十四个字而言,没有考虑到原传可能已经亡佚的可能性。对此观点的偏颇上文已经论及,此不赘述。
  其次,是关于隐忧的说法。论者认为遭到官方镇压的汉初游侠即为墨徒,为了避嫌而不著墨子传,实在不能服人。就算汉初游侠就是墨徒又如何呢?司马迁连当朝皇帝刘彻都敢揭短,他怕什么隐忧呢?而且司马迁还专门给具有墨家学派色彩的游侠写传,在《游侠列传》中称赞朱家、郭解等侠客:“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因此“隐忧”云云难免臆测。
  第三,关于司马迁曾认真为墨子写传,但是后来亡佚了,那二十四字也不过是读者增窜的观点。从司马迁所强调的《孟子荀卿列传》的写作宗旨“猎儒墨之遗文”来看,笔者认为方授楚在上述《墨学源流·墨学之衰微》中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
  总之,儒、墨并提是历史因袭的说法,加上还有墨子向孔子学习、墨家脱胎于儒家等历史记载等。因此,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把儒、墨人物合起来写传应该是合理的。该列传以孟子、荀卿为传记标题,体现了司马迁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而《太史公自序》中又提示“猎儒墨之遗文”来写《孟子荀卿列传》,又不抹杀墨学曾经同是先秦显学的历史事实。因此,司马迁把墨子的传记写得详细一些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吗?传、序互补应该也是“互见法”的一种体现吧!《史记》中那增窜面世的24字墨子短记,只能引发我们对无缘见识司马迁关于墨子原写传的遗憾和追惜了!
  
  注释:
  [1][6]孙怡让:《定本墨子间诂》,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8本,第1页,商务印书馆。
  [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第156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
  [3]《墨子大全》第43册,第73页,方授楚《墨学源流·导言》,北京图书馆出饭社,1998年。
  [4][5][11]《墨子大全》第43册,第273-274页,方授楚《墨学源流·墨学之衰微》北京图书馆出饭社,1998年。
  [7]汪中:《述学·内篇第三·墨子序》, 清同治五年成都志古堂刻本。
  [8]张大可:《文献研究》第20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
  [9]梁玉绳:《史记志疑》第1273页,中华书局,1981年4月。
  [10]崔适:《史记探源》第184页,中华书局,1986年9月。
  韦晖,广西河池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1.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2. 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是墨子的“兼爱 非攻”,这直接决定了墨家在军事上的“只守不攻”原则,也正因为墨家不把自己那些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优秀机械用来进攻打仗,才使统治者们不重视墨家(也无法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墨家后来的衰落。
  庶民思想和时代背景
  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一时期,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然”的春秋战国之交,历史剧变的时代。周朝政治制度完全崩溃:政治上,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田氏代齐,各国家(此处“国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行政、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卿掌权制度,由此产生了“士”这一阶层;经济上,封建领主经济转变成为封建地主经济,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

  二 墨家的科学研究成果
  1.光学
  A.小孔成像 -----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经上》: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入(煦)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古代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这一性质,并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作了科学解释。
  实验的情况是: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对此,《墨经》解释道:“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意思是说光穿过小孔如同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来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来的光,成影在上边,于是便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段话科学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阐述了小孔成象的现象。墨家所做的这个实验,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象的实验。和墨翟差不多同时代的希腊帕拉图学派,虽然也认识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但他们提出的光学理论比《墨经》晚,水平也没有超过《墨经》。


  B物和影的关系
  墨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第一次解释了物和影的关系。《墨经》中说:“景(影)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其意是在某一特定的瞬间,运动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运动物体的影子看起来在移动,是旧影不断消失,新影不断产生的结果。比如:飞翔的鸟儿,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飞动着,实际上并不然。墨家指出飞鸟遮住了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一瞬间后,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线照不到的地方,现在照到了,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现了新的影子。这就是说,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新旧投影不断更新。
  墨家在研究了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和成影现象以后指出:一个物体有两种投影,是由于它受到两个光源照射的缘故;如果只有一个光源照射一个物体,则只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些论述与现代光学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在二千多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

  C. 镜成像的理论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青铜镜,到了战国时期,无论在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子和他的弟子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的理论。
  在分析镜面成像的时候,墨家把物体看做无数物点组成的,所成的像由无数“糗”(音:qiu)组成。“糗”字本义是炒米粉,在这里取它极细小的含意,描述物体成像的像点。
  墨家知道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墨经》上说:“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景就 是影,指物体的影像;内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所 以我们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线聚集原理。
  墨子家对凸面镜生虚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经》记载:“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意思是说:物体影子由物体距离镜子距离的远近来确定,任何一处都可成影,所以说影无数,但这些影子都必然通过焦点,即过“正”。在我们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体中,太阳是最远的,所以它成像在焦点上。而物体离镜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远;如果物体和太阳一样远,则影像也在焦点上,所以说,“同处,其体俱然”。
  墨家已经知道凹面镜成倒实像的现象,《墨经》说:“临镜而立,景到。”意指物体经过凹面镜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书中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从《墨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墨家对光的性质以及凹凸面镜成像现象相当了解。不难推测在墨家所处的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凹面镜及凸面镜。而且墨子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实验,并针对这些实验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论。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

  2.力学
  力的定义
  《经上》说:“力,形之所以奋也。”
  《经说上》解释:“力:重之谓也。下举重,奋也。”
  论物与力
  何为形?墨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有,有就是有行。这个概念的外延大至天地,小至质点,而有形者皆为之物。可见,“形”是总摄一切的客观存在的物质。
  何为奋?其含义是“动”,是“震动之状”。认为物上午本质属性是广延,广延的本性有三种,一是可分性,二是能动性,三是形成性。由《经上》可知,物质的分合集散而成为各种各样的物体。由此看来,宇宙间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物何由而动?墨子认为物质之所以运动,无不由力而生,力是原因,形动是结果。“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使得物质运动不已的是力。如果给这一范畴赋予新意义,相当于“能量”,而形则相当于“质量”。
  ——《墨经》中关于力的定义是从人的体力概念引伸出来的。书中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就是“形”,指人的身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飞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是使人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原因。

  机械运动
  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机械运动的科学。《墨经》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在墨经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动、转动和滚动等几种不同的机械运动形式。《墨经》中对这些运动形式的定义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在书中将平动定义为“俱止、动”,意思是说一个物体的所有部分要静止就全部静止,要动就全部都动。

  浮力原理
  《墨经》中写道:“刑(形)之大,其沉浅也,说在衡。”就是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是因为物体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缘故。这些认识说明墨家不仅定性的认识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关系,而且有定量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浮力原理,并开始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杠杆平衡原理
  《墨经》中讨论了杠杆平衡问题。在《墨经》中将砝码叫做“权”,将悬挂的重物叫做“重”。支点的一边叫做“标”(力臂),另一边叫做“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杠杆必然是水平的。在平衡状态下,加重其中一边,必将使这边下垂。这时要想使两边恢复平衡,应当移动支点,使“本”缩短,“标”加长。而在“本”短“标”长的情况下,假若再在两边增加相等的重量,那么“标”这一端必定下垂。
  《墨经》不仅清楚的叙述了种种杠杆实验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些实验做了正确的解释。例如,它解释上面讲的“标”一端下垂的实验现象,认为是由于力臂和砝码的联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联合作用的缘故。这个解释不仅考虑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是实际上提出了力学中“力矩”的概念。所以可以说,墨家已经发现了杠杆平衡原理。


  3.几何学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说的是平的定义,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长度相同。
  “中,同长也。”说的是形体的对承重心的定义。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经》中对圆的定义。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书中写道:“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个植株由它长成。这里借用来描写几何学上的没有厚度也没有间隙、无法间断的“点”,这种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完全准确,但在当时的文明程度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墨经》它包含的墨家的一些数学思想,主要是若干形式逻辑原则和给数学概念下定义的思想.墨家讲究“正名”,重视概念,对一些数学概念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如右表所示:

  墨家的数学基本概念定义和逻辑思想在先秦曾一度大放异彩.可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没有与中国古代数学真正结合起来.直到清代,才又有人重新研究.尽管如此,《墨经》中的数学思想的产生,表明我国在2 500年前就已较严密地研究几何,比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还早100多年.

  4.宇宙论与时空论
  (1)宇宙间万物的起因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说上》解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
  《经》中,“故”有一种力量,足以使得别一现象出现。可见,“故”就是一事一物之所以生,所以成,就是客观事物生成的原因。表明原因引起结果,结果显出原因。所以“故”这一范畴,反映事物见因果的必然联系。
  《经说上》中,指出世界上一事一物的出现,必有一事或数事为其先决条件。“小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条件,是“大故”的一部分。大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论宇宙为整体
  《经上》说:“体,分于兼也。”
  《经说上》解释:“体:若二分之一,尺之端也。“
  《经上》中“兼”即整体,总体,全体。体即个别,个体,部分的意思。因此,“个体是从全体中分出来的”这说明宇宙是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从整体分出。
  《经说上》中“尺”是线的意思,端是点的意思。用举例来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表现为“兼”和“体”两个范畴关系的存在。

  《经上》说:“久,弥异时也。”
  《经说上》解释:“久:合古、今、旦、暮。”
  《经上》说:“宇,弥异所也”
  《经说上》解释:“宇:蒙东、西、南 、北。”
  《经上》中“久”是永恒,是长远。“弥”是 合,是周遍,兼全体而无遗。“宇”是寓。“所”是方所、处所。
  宇宙二字的含义就是时间和空间。不过墨家对其有特用的哲学术语—久宇。
  墨子用矛盾的统一论来阐述其时空观,对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做了辨证的看待,而且阐明了物体的运动必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内。墨子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含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其内涵指实际存在的东西.宇宙有的地方被物质充盈,有的地方不被物质充盈,宇宙是有与无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三.后记———墨家的衰落
  墨家在历史上之短暂存在过一段时间(墨子在世时)
  墨家的消散并非墨家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墨家在战国已经分裂,除所说的墨离为三的相广氏,相夫氏,邓陵氏三家外,还有以黄老道补统墨学思想的宋研,尹文一家,以墨家逻辑学自立一家的名家惠施,还有许行的农家,都出于墨学,战国末期墨家中心转入秦国,但并非主张秦国去灭六国,而是让秦皇用墨家思想治国,为秦国守城,在秦国当时的兵法中与>中所记载的守城兵法是一样的,墨子怕兵法被侵略者利用,所以墨子只写守的兵法,不写攻的兵法,墨家的消散是因为>所说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秦国利用墨家的学说让国家纯朴,节省资源用于军事,又利用墨家弟子守城,统一后因当时大多游侠出于墨家,而且墨家是为受侵略国守城的军事团体,统治者根本不容墨家的存在,所以秦统一后墨家便压逼墨家,因为墨家的反战思想使墨家在秦迅速衰落,秦统一是根扰>的中思想富国强兵,韩非被李斯陷害,在狱中写出>,最终李斯逼韩非服毒自杀,秦皇最终很后悔,但便用了>中的霸道思想加速兼并战争,统一后便实行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到汉初,汉统治者不让墨家墨兴,在>中没为与墨子和墨家有关的人立传,如墨家的弟子,"止楚攻宋"一事被墨子感染的墨子好友鲁班,初学黄老道后转墨学的宋研,尹文,学于墨学的农家许行,受墨学影响出身贵族却反对贵族剥削的隐士陈仲,都不立转,只有晏婴有立转,墨子也只是"宋大夫,或与孔子同时,或之后..."这二十多字概括.司马迁可能想为墨家学者立传,但因为资料大多来自于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汉朝压逼墨家所以司立迁无法找到墨家的资料.
  墨家其实也并非完全消散,只是失去了官方学说的地位,但隐于民间,墨者大既有三种分枝,一类是传统墨学学者,在>中就是民间的墨家学者与儒家学者联合起来在一次辩论大会中批判西汉中叶的黑暗统治.当中儒者居多数.一类是游侠,游侠其实大多都出于墨家,因为统治者压逼墨家以组织形式分离成游离形式,就是游侠,在>中司马迁为游侠立传,实质暗示了墨侠的去向,还有一支就是后来与黄道道融合的墨家弟子,淮南王刘安曾广招贤士,当中有许多就是出自墨家,当中在>有所记载,后来刘安以黄老道思想为主,结合各家思想写成>,还有>,但>今只存残卷,但当中许多就是与>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淮南王谋反失败,许多门客都遭到牵连受到诛杀.但那时起其中一支墨家弟子已经与黄老道,方仙道,民间儒者融合,形成后来黄巾起义的太平道.经典>延续了以天为最高主宰,当中许多思想就是出于>,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殓,黄天当立",实质是以墨家的天志挑战官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到晋翰葛洪先生在>中所说道教变化术大者唯有>,道教神仙故事中有墨子成仙的记载,可见早期道教有一支来源于墨家,墨家思想也融入了道教,到后来的>,>这类劝善书其实都是>的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的思想,>一书也收录在>中,道教中强调人要行善积累功德这一思想其实来源于墨家,章太炎先生说"道教教义,本诸墨氏,源于流长",墨家思想虽在官方学说沉积两诘年,其实融入了道教中,另外就是成为了游侠的主导思想,宋朝野史中记载南侠展照自小爱读>,可见>在民间一直流传着.
  结语
  墨家的科学技术和它的思想的及其博大精深,现在看来都不禁为其伟大而惊叹,在那么遥远的时代的如此非凡的思想和成就,但其科技和思想的突然断流也不禁让我感到无比的遗憾和疑惑。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古人的思想,不是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墨经》
  《墨经中的物理》
  《经上》《经说上》《经说下》
  《墨言物忌》
  《墨家与科技教育》
  《史记》
  墨子 生平 [和讯博客]

  晁错第八
  大夫曰: 《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弑君,子罪莫重于弑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传》曰: “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则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仇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褒贤第十九
  大夫曰:文学高行,矫然若不可卷;盛节絜言,皦然若不可涅。然戍卒陈胜释挽辂,首为叛逆,自立张楚,素非有回、由处士之行,宰相列臣之位也。奋于大泽,不过旬月,而齐、鲁儒墨缙绅之徒,肆其长衣,——长衣,容衣也。——负孔氏之礼器 《诗》、《书》,委质为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深藏高逝者固若是也。

  文学曰:周室衰,礼义坏,不能统理天下,诸侯交争相灭亡,并为六国, 兵革不休,民不得宁息。秦以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战国以为郡县,伐能矜功,自以为过尧、舜而羞与之同。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陈王赫然奋爪牙为天下首事,道虽凶而儒墨或干之者,以为无王久矣,道拥遏不得行,自孔子以至于兹,而秦复重禁之,故发愤于陈王也。孔子曰: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庶几成汤、文、武之功,为百姓除残去贼,岂贪禄位哉?

  论诽第二十四
  文学曰:礼所以防淫,乐所以移风,礼兴乐正则刑罚中。故堤防成而民无水灾,礼义立而民无乱患。故礼义坏,堤防决,所以治者,未之有也。孔子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故礼之所为作,非以害生伤业也;威仪节文,非以乱化伤俗也。治国谨其礼,危国谨其法。昔秦以武力吞天下,而斯、高以妖孽累其祸,废古术、隳旧礼,专任刑法,而儒墨既丧焉。塞士之涂,壅人之口,道谀日进而上不闻其过,以秦所以失天下而殒社稷也。故圣人为政,必先诛之,伪巧言以辅非而倾覆国家也。今子安取亡国之语而来乎?夫公卿处其位不正其道,而以意阿邑顺风,疾小人浅浅面从,以成人之过也。故知言之死,不忍从苟合之徒,是以不免于缧绁。悲夫。

  论邹第五十三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先列中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绝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 《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而不知大道之径。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万国。诸生守畦亩之虑,闾巷之固,未知天下之义也。
  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儒,墨。

  夫衣小缺,憏裂可以补,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

  雅、颂乃治之;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

  后救火也。迂而不径,阙而无务,是以政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

  则补之,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也。

  文学曰:有国者选众而任贤,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

  曰法之而已。今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

  不可复,愚人纵火于沛泽,不能复振;蜂虿螫人,放死不能息其毒也。烦而

  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而乱益滋。故圣人教化,上与日月俱照,下与

  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求《盐铁论》中有关墨家的文字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

盐铁论十句千古名言
1、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以礼乐为防,以圣人为铃。2、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3、教化立而奸邪止,贤圣明则民语默。4、救饥者以稷,疗疾者以五毒。5、辟土殖谷,以实仓廪;殖有馀,以奉初,初何不足。6、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7、夏有妹喜,...

《盐铁论》卷十
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儒、墨。夫衣小缺,〈巾祭〉裂可以补,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后救火也。迂而不径,阙而无务,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

《盐铁论》卷五(3)
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也。”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不失宫商。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

《盐铁论》卷九(2)
雹雾夏陨,万物皆伤。由此观之:严刑以治国,犹任秋冬以成谷也。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网漏吞舟之鱼,而刑审于绳墨之外,及臻其末,而民莫犯禁也。” 《盐铁论》 西汉 桓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请问各位大神为什么《史记》找不到墨子的传纪。求详细!拜谢了!_百度...
《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天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盐铁论·相刺》:“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清代学者汪中《述学·内篇第三》的《墨子序》说:“其在九流之中,...

《盐铁论 刺相》翻译
你们这些儒生握着圆规而指责曲尺,拿着水平仪而指责墨线,只凿通了一个洞眼,懂得一个道理,却不知道灵活变化。因为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看见的东西),好象蝉不知道雪一样。死抱住古书硬要应用到今天来,这就象辰参两星永远不会相逢,又象粘住了瑟的柱而去调瑟的弦一样,肯定难合于世。这...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出自哪里?
”缕冰,出自《盐铁论》:“内无其质而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力。”汗马,比喻战胜,作者《答王雩书》:“想以道义敌纷华之兵,……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果果,明亮貌。这四句的意思是:追求写“工巧”的文章,像“炒沙作縻”,无法填饱肚子,像镂刻冰块,不能持久;应该...

庶人在先秦地位很低,通过哪些事件能看出来呢?
就是衣和裳没有分开,连在一起的。据说,深衣是服饰当中最底层人穿的,由于庶人是人当中最贱的,故“庶人深衣”。西汉桓宽在其著作《盐铁论》中说:“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士大夫 庶人平时都穿麻布衣服,所以又称之为“布衣”。要想穿其他颜色或者丝织品服饰,庶人只有到了70岁才能穿...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
汉·桓宽《盐铁论·未通》 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依:依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马:泛指北方所产的马。 越鸟:泛指南方的鸟,胡马南来后仍依恋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马和鸟尚恋旧不忘本,暗喻对故国对乡土的眷念。●离家日趋远,衣带渐...

桓台县13796932476: 求一篇有关墨家的文章 -
程征亨威: 墨子是站在当时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阶层的立场上,对压榨和逼迫他们的贵族阶层进行猛烈抨击的.他提出兼爱理论,反对贵族单方面的不平等分配,主张没有任何差别的平等立场上的分配.对贫苦阶层来说,大部分人都还在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而贵族阶层却铺张浪费、奢侈腐化.不仅如此,贵族阶层还用贫苦阶层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发动战争,使贫苦阶层备受煎熬.于是,墨子就站在贫苦阶层的立场上,对贵族阶层的这一非道义行为进行猛烈的抨击.

桓台县13796932476: 桓宽盐铁论名句 -
程征亨威: 桓宽盐铁论名句 1.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国疾》. 释义:森林中往往刮大风;富贵人面前往往都是一堆奉承话. 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释义:不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改变自己...

桓台县13796932476: 《诸子集成》的相关知识?
程征亨威: 清朝孙诒让所撰,对《墨子》一书的难解和错误之处有不少精确的说明和订正.《墨子》为墨家经典的总汇,也是先秦论辩文的重要著作之一.(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桓台县13796932476: 中国古代有没有教人赚钱的学问 -
程征亨威: 范蠡《计然篇》(已流失) 《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 《陶朱公生意经》(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 桓宽《盐铁论》(有关于经济的大辩论)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司马光《资治通鉴》(次要内容讲到了...

桓台县13796932476: 求文言文翻译 一杯棬(圈)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
程征亨威: 《盐铁论》中:“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其为害亦多矣.”“杯”就是用漆器做的杯子.做一个漆杯子,要用百多人的气力;做一件屏风(屏风不用解释吧?屏风当时属于典型的奢侈品.),要花费万人之功夫.这些都是祸害.都导致穷奢极欲.

桓台县13796932476: 求墨家的发迹史以及发展成长和衰落 -
程征亨威: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

桓台县13796932476: 有关墨家的故事或者成语有什麽? -
程征亨威: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

桓台县13796932476: 关于墨子的议论文600字 -
程征亨威: 巍巍中华,古往今来,群星辈出.古有孔孟等,今又有成龙等知名人士,我们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明星,我们崇拜他、赞扬他、追求他,但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他,人无完人,再着名的明星都会有缺点.你心中的“星”是谁,你又是如何...

桓台县13796932476: 求关于墨子思想的介绍还有为什么墨家后来衰落了?求关于墨子思想的介
程征亨威: 试论墨子思想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的创始人的墨子,以其独到的见... 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可以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