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期的十八姓入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投稿:种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回答了觉得可以要采纳
于姓的名人很多,把主要名人都列出来了,请看完比较全面
一、姓氏源流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历史上的于姓人才济济,涌现出不少名人。
古代
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 其子定国、孙永皆封侯。
于定国: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为孙策所杀,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
于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兵部尚书,土木堡事变,明英宗被俘,也先挟英宗南下,他拥立景帝稳固人心,大败也先,取得北京保卫战大捷。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而复位,于谦被斩,这是历史上的一桩冤案,有《于忠肃集》。
于慎行:山东东阿人,明代文学家,曾任礼部尚书,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于成龙:(老于成龙)山西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成龙:(小于成龙)祖籍辽东,生于直隶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为汉军镶黄旗人,曾任通州知府,直隶巡抚、河道总督等要职。
于准:清山西永安人,官至江苏巡抚。于敏中:清江苏金坛人,进士及第,后为军机大臣。

近代到民国
于式枚: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土,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山东篷莱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现代的就更多了
于权伸 中国 1904~1973 吉林辽源 开国少将(1955年)
于时雨 中国 1910~1942 吉林辉南 抗日爱国人士
于桑 中国 1917~2008 四川渠县 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笑虹 中国 1914~1973 山东即墨 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侠 中国 1915~2002 安徽金寨 开国少将(1964年)
于敬山 中国 1919~1996 安徽宿州 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波 中国 1930~2006 山东文登 海军少将
于殿臣 中国 1930~ 江苏镇江 少将军衔(1988年)
于永波 中国 1931~ 辽宁瓦房店 共产党员,上将军衔
于鸿礼 中国 1931~ 辽宁丹东 少将军衔(1988年)
于敏 中国 1926~ 河北宁河 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于占元 中国 1905~1997 北京 戏剧教师
于是之 中国 1927~2013 河北唐山 话剧演员,中国话剧代表人物
于承惠 中国 1939~2015 山东蓬莱 演员,武术家
于荣光 中国 1958~ 北京 演员
于魁智 中国 1961~ 辽宁沈阳 京剧表演艺术家
于震 中国 1975~ 北京 演员

反应了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福建”一词,是在唐朝唐玄宗年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的。因此,福建这一称呼,可以说是在唐朝才开始出现的。

而对于福建在历史中崛起而言,要从“十八姓入闽”说起。“十八姓入闽”是在唐朝最大规模的三次人口迁移的中的最后一次出现的。

在唐末年间,河南王绪以及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渡江南下入闽,其中以固始县人居多,史称“十八姓随王”。

此次的人口迁移入闽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除了那五千将士,还有躲避战乱的难民、家眷和应召来闽的能人志士,共大约一万余人。

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冶炼、纺织等文化,在福建开辟疆土,大大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此看来,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开发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十八姓入闽

十八姓入闽是唐末河南地区光州固始,向福建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

而发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治因素。

当时中原战乱不止,各地纷争四起、战火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当时光州刺史(今河南信阳境内)王绪,为了避开战乱,率领着军民向南发展。

在离开江淮流域后,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向洪州(今江西南昌)出发,试图借道洪州达到福建。

当时,洪州节度使时钟传认为王绪等人“若得福建,境土相接,必为己患,阴欲诛之”,所以他派兵加以阻拦。

而王绪率领着军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向南前进,到达吉州(今江西吉安),他们还曾占领过虔州(今江西赣州)。

但后来因为虔州所属的南康县民潭全播起兵“破王潮之众,入据虔州”,王绪只好引兵东向,由南康至临汀(今福建长汀)。

至此,他们才到达福建,这才有了“十八姓入闽南”、“十八姓随王”。

但这“十八姓入闽”中的“十八姓”并不是说那五千将士的姓氏只有十八姓,它只是个约数。

它所代表的是大约有十八个姓氏的有功之人随王绪、王潮所率领的农民军进入福建。这十八姓大抵包括李、王、陈、张、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詹等姓氏。

“福”地“建“”成

“十八姓入闽”后,福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口基数的增加。

在王审知建立闽国、安定闽中之后,也有不少的江淮流域的移民进入福建,“中土氏族以闽峤僻江右,故多依焉,衣冠氏族与编户杂处”。

再加上王审知在建立闽国后,推行优待江淮移民的政策,所以就吸引了更多的江淮流域的移民来到福建,从而促进了江淮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活动频繁不断。

而这些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富足的劳动力,它对于福建的开发和之后的发展有是很重要的。

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增长,还有文化的交融。

“十八姓入闽”的大量北方人口所带来的北方文化与习俗通过日积月累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闽文化。

福建人还在频繁的外贸活动中与波斯、阿拉伯还有南海商人接触,也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影响,所以闽文化得到了丰富与繁荣。

这些在闽南人的建筑物、生活习俗还有语言上都有所体现。

唐末的人口迁移,王审知对福建,当时闽国的治理,使得福建地区社会环境稳定,处于一片祥和之中,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开闽圣王"王审知

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影响并不止于表面,更重要的是福建各方面的发展,这里不得不提到王潮三兄弟中的王审知。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一面临海,有“东南山国”之称。大量的移民在进入闽国后,就大量的开发山区发展农业。

王审知在福建推行鼓励农桑和轻徭役薄赋税的政策,这大大的激发了农民开发农业与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至千里无旷土”之景象。

而随着山地和平原的开发日益完善,福建人开始向沿海滩涂地区发展。

在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福州、晋江、莆田和福清等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活动,有的地方还直接在滩涂区域围堤筑垦。

据统计,到唐朝中期时,仅是晋江、莆田这两个地方就围田2412顷左右,而到了闽国时期,移民的围垦活动更加频繁活跃。这些活动,都推动了福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福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后,人们就开始发展多种经营经济,譬如茶叶、荔枝、龙眼、橄榄、还有柑橘等等。

茶,盛行于中唐时期,而福建的茶叶茶品属于上乘,在当时的福建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并且还是上交朝廷的贡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产于福州的方山露芽 。

而说到荔枝,可能就会联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这里的荔枝是产于广东而非福建,而福建比较著名的荔枝产地是闽南,在当时也是作为贡品要上交朝廷的。

除了这些,人口迁移对福建手工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原本福建的纺织技术是很落后的,这从唐初期福建向朝廷上贡的纺织品数量就可以看出了。

当时福建上贡的只有泉州的棉、丝、蕉、葛各200匹,还有福州、建州蕉布各20匹。

而到了闽国时期,王审知上贡的数量就达到3.5万匹。这说明了人口迁移对于福建的纺织技术的提升有着推进的作用。

当时福建、岭南、扬州作为与阿拉伯、波斯还有南海商人来唐的经济贸易区。

到了唐中叶后,泉州作为外贸港口迅速崛起,但它依旧不如广州的外贸繁华,这一现象到了闽国时期得以改善。

主要是因为唐末五代时期战火四起,而广州、交州和扬州港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福建的泉州却是免于战火纷扰一枝独秀,之后,福建的其他港口也开始逐渐发展。

而这都要归功于王审知的开明政策,他不仅实施轻徭役薄赋税的政策,还大力支持福建的外贸经济发展,开辟了甘棠港。

此外,福建安定的环境,还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并在福州"建四门学,以教闽中之秀者"。当时福建地区文教兴盛,一时间有“海边邹鲁”之称。

结语

可以说,福建在历史中的崛起,离不开河南移民的开发,更依赖于王审知在位施政,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

后世福建人,对王审知甚至推崇,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福建人渡海去往台湾谋生,成为台湾的开发者。因此大量台湾人也会对其推崇不已!

当前,有六成多福建人和台湾人的祖先,都源于十八姓入闽。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发生
【八姓入闽】,是中国西晋时期(公元308年),大批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定居福建,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州,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发生
西晋末,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历史上的“十八姓入闽”,让福建得到大开发
唐末因战乱不断,中原人民有家难回,只好南下寻找避难所,光州刺史王绪于是带着军队、百姓南下避祸,他们由江州出发经洪州最后到达福建,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后来王潮也加入其中,于是 历史 上将此次迁移称为“十八姓入闽”,“十八姓入闽”正处于唐朝迁移事业的尾声,而十八也只是一个约数,是指跟随王绪...

因为战乱南下的“十八姓”迁入福建,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了福建的?
当然,地区的发展与壮大绝不是一言可贯的简单事,“十八姓随王”只可说为福建的耀眼拉开序幕,真正的亮相要数“十八姓入闽”,这也是唐朝为数不多的迁移中接近尾声之事。人口迁移的影响之广由上可观,其影响之深则从“十八姓入闽”可窥一斑。唐朝经济虽空前繁盛,后期却暗潮涌动诸多风雨,政治问...

唐朝末期的十八姓入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十八姓入闽 十八姓入闽是唐末河南地区光州固始,向福建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而发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治因素。当时中原战乱不止,各地纷争四起、战火不断,人民苦不堪言。当时光州刺史(今河南信阳境内)王绪,为了避开战乱,率领着军民向南发展。在离开江淮流域...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 历史上主要有三次衣冠南渡,那么这三次衣冠南渡都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三次衣冠南渡的原因一样么?正式因为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因此,为了区分这三次衣冠南渡,就在衣冠南渡前加上前缀词,例如“永嘉衣冠南渡”等。 中华文明从诞生到北宋大部分时期内,中原地区一直都是...

八姓入闽是哪八姓
八姓入闽是指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八姓入闽是指是中国西晋晋惠帝永嘉年间,大批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即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定居今福建省。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

历史上的”八姓入闽”说的是那八姓?
开始进入福建八族”(《三山录》)。其中有林、黄、陈、郑、战、秋、贺、胡八姓,属于中原一个大家族。进入福建后,先在闽北(今南平)、晋安(今福州)定居,后逐渐向闽中、闽南沿海地区扩散。史称“衣冠南渡,福建八姓”。这是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和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西晋末年汉族流民路线图
福建 在福建,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政权分裂和地方割据状态。这时的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百姓们流离失所,但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于是,大批中原百姓南迁来闽。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

八姓入闽的谬误
关于“八姓入闽”说的几点谬误如下: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历史上的”八姓入闽”说的是那八姓? -
姚娣环磷: 八姓入闽,是中国西晋时期(公元308年),大批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定居福建,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州,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如今,福州市民中,姓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故有“林陈半天下,黄郑满街摆”之说.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八闽是哪几个? -
姚娣环磷: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福建八闽指哪八闽? -
姚娣环磷: 福建“八闽”区域建宁府: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 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 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汀州府:明溪县...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八闽"是指整个福建的意思?有哪些不包括? -
姚娣环磷: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福、建、泉、漳、汀),北宋时分为八州、...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福建何氏来源
姚娣环磷: 何姓系黄帝后裔,主要来源有三:1、源自姬姓,分自韩姓.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第... 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者,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福建何氏来源 福建何姓源...

兴隆台区15093813259: 谢姓的来源???? -
姚娣环磷: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