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出自哪篇文章

作者&投稿:计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为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一、出处:

南宋朱熹所著《读书要三到》。

二、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扩展资料:

1、字词注释

误:错。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2、人物轶事典故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
三道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在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如果思想已经集中了,那么...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矣和岂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 朱熹的文章《读书要三到》, 你问的两个字的意思是是:矣:相当于“了, 岂:难道

心既到矣,眼囗岂不到乎,这是一个什么句他是南宋的哲学家,什么,什么...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出自南宋朱熹《读书要三到》。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是怎么的?
停顿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出自《读书有三到》,原文如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改成陈述句:心既到矣,眼口就一定会到乎。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到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改陈述句: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

如何理解"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的仔细,心和...

朱熹 朱子家训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是说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即眼看、口朗读,用心记、用心思考。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说明心到最重要。

心到,眼到,口到原文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读书时要读得响亮,不能错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颠倒一个字,不能强记或...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个句子匣明了,什么道理?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个句子说明了读书时用心是关键的道理。语出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心:大脑。既:已经,……以后。到:到位,达到。矣:句尾助词,了。眼口:眼睛和嘴巴。岂:表反问,难道。乎:语气词,吗。朱熹认为,读书时需要心到(用大脑思考)、眼到(看准书本上的...

心到、眼到、口到出自哪里?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如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全文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

班玛县13048443696: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谓心到的一整首诗 -
扶梅维尼: 本词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班玛县13048443696: 查找朱熹的这句诗读书有三到后面的几句 -
扶梅维尼:[答案] 本词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原文: 朱熹:《训学斋规》 大...

班玛县13048443696: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出自语文书哪一册,第几单元? -
扶梅维尼:[答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语文书就不知道了

班玛县1304844369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出自哪首诗的? -
扶梅维尼: 作者:朱熹 出处:训学斋规 整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班玛县13048443696: 朱熹有没有提出过“读书法,有三道” -
扶梅维尼: 提出过.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1,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2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

班玛县13048443696: 朱熹有什么关于读书的诗 -
扶梅维尼: 问渠哪得清如许1, 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来枉费推移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 2, 艨艟巨舰一毛轻

班玛县13048443696: 文言文翻译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
扶梅维尼:[答案] 这是全文翻译!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

班玛县13048443696: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五之口 意思 -
扶梅维尼: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五之口:大部分情况下,看书先必须熟读,使书上说的话便好像都是从我嘴巴里说出来的一样.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

班玛县13048443696: 谓心到、眼到、口道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非真能好学者也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翻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翻译: -
扶梅维尼:[答案] 正所谓 已经 不是正真喜欢学习的人 心已经到了,眼睛和嘴能不到吗? 喜欢学习却不积极提问,不是正真的好学的人.

班玛县13048443696: 《朱子家训》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那句话的逐字译文.如题!: - ) -
扶梅维尼:[答案]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