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2)

作者&投稿:爨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或问"一故神"。曰:"一是一个道理,却有两端,用处不同。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去伪〕

  问"一故神"。曰:"横渠说得极好,须当子细看。但近思录所载与本书不同。当时缘伯恭不肯全载,故后来不曾与他添得。'一故神',横渠亲注云:'两在故不测。'只是这一物,却周行乎事物之间。如所谓阴阳、屈伸、往来、上下,以至於行乎什伯千万之中,无非这一个物事,所以谓'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注云:'推行乎一。'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虽是两个,要之亦是推行乎此一尔。此说得极精,须当与他子细看。"〔道夫〕

  林问:"'一故神,两故化',此理如何?"曰:"两所以推行乎一也。张子言:'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於一。'谓此两在,故一存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或几乎息矣',亦此意也。如事有先后,才有先,便思量到末后一段,此便是两。如寒,则暑便在其中;昼,则夜便在其中;便有一寓焉。"〔宇〕

  "一故神,两故化。"两者,阴阳、消长、进退。两者,所以推行於一;一所以为两。"一不立,则两不可得而见;两不可见,则一之道息矣。"横渠此说极精。非一,则阴阳、消长无自而见;非阴阳、消长,则一亦不可得而见矣。

  "'神化'二字,虽程子说得亦不甚分明,惟是横渠推出来。渊录云:"前人都说不到。"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又曰:"'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言'两在'者,或在阴,或在阳,在阴时全体都是阴,在阳时全体都是阳。化是逐一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这是化。"直卿云:"'一故神',犹'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两故化',犹'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方子〕

  横渠语曰:"一故神。"自注云:"两在故不测。"又曰:"两故化。"自注云:"推行於一。"是在阳又在阴,无这一,则两便不能以推行。两便即是这个消长,又是化,又是推行之意。又曰:"横渠此语极精。见李先生说云:'旧理会此段不得,终夜椅上坐思量,以身去里面体,方见得平稳。每看道理处皆如此。'某时为学,虽略理会得,有不理会得处,便也恁地过了。及见李先生后,方知得是恁地下工夫。"又曰:"某今见得这物事了,觉得见好则剧相似。旧时未理会得,是下了多少工夫!而今学者却恁地泛泛然,都没紧要,不把当事,只是谩学。理会得时也好,理会不得时也不妨,恁地如何得!须是如射箭相似,把著弓,须是射得中,方得。"

  "惟心无对"。"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切。〔方子〕

  "心统性情。"统,犹兼也。〔升卿〕

  "心统性情。"性情皆因心而后见。心是体,发於外谓之用。孟子曰:"仁,人心也。"又曰:"恻隐之心。"性情上都下个"心"字。"仁人心也",是说体;"恻隐之心",是说用。必有体而后有用,可见"心统性情"之义。〔僩〕

  问"心统性情"。曰:"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於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且如仁义礼智是性也,孟子曰:'仁义礼智根於心。'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本是情也,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逊之心,是非之心。'以此言之,则见得心可以统性情。一心之中自有动静,静者性也,动者情也。"〔卓〕

  问:"'心统性情',统如何?"曰:"统是主宰,如统百万军。心是浑然底物,性是有此理,情是动处。"又曰:"人受天地之中,只有个心性安然不动,情则因物而感。性是理,情是用,性静而情动。且如仁义礼智信是性,然又有说'仁心、义心',这是性亦与心通;说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情,然又说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是情亦与心通说。这是情性皆主於心,故恁地通说。"问:"意者心之所发,与情性如何?"曰:"意也与情相近。"问:"志如何?"曰:"志也与情相近。只是心寂然不动,方发出,便唤做意。横渠云:'志公而意私。'看这自说得好。志便清,意便浊;志便刚,意便柔;志便有立作意思,意便有潜窃意思。公自子细看,自见得。意,多是说私意;志,便说'匹夫不可夺志'。"〔贺孙〕

  "心统性情者也。""寂然不动",而仁义礼智之理具焉。动处便是情。有言静处便是性,动处是心,如此,则是将一物分作两处了。心与性,不可以动静言。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如饮食中鸡心猪心之属,切开可见。人心亦然。只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弥纶天地,该括古今。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妙欤。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如心之田地,充此中虚,莫非是理而已。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於天而具於心者。发於智识念虑处,皆是情,故曰"心统性情"也。〔谟〕

  横渠云:"心统性情。"盖好善而恶恶,情也;而其所以好善而恶恶,性之节也。且如见恶而怒,见善而喜,这便是情之所发。至於喜其所当喜,而喜不过;谓如人有三分合喜底事,我却喜至七八分,便不是。怒其所当怒,而怒不迁;谓如人有一分合怒底事,我却怒至三四分,便不是。以至哀乐爱恶欲皆能中节而无过:这便是性。〔道夫〕

  先生取近思录,指横渠"心统性情"之语以示学者。力行问曰:"心之未发,则属乎性;既发,则情也。"曰:"是此意。"因再指伊川之言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力行〕

  季通云:"'心统性情',不若云,心者,性情之统名。"〔端蒙〕

  横渠言:"凡物莫不有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似欠了生知之圣。〔端蒙〕

  横渠此段不如吕与叔分别得分晓。吕曰:"蔽有浅深,故为昏明;蔽有开塞,故为人物。"〔闳祖〕

  或问:"通蔽开塞,张横渠吕芸阁说,孰为亲切?"曰:"与叔倒分明似横渠之说。看来塞中也有通处,如猿狙之性即灵,猪则全然蠢了,便是通蔽不同处。'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如人头向上,所以最灵;草木头向下,所以最无知;禽兽之头横了,所以无知;猿狙稍灵,为他头有时也似人,故稍向得上。"〔夔孙〕

  敬子问:"'"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求'字似有病,便有个先获底心。'精义入神',自然是能利吾外,何待於求?"曰:"然。当云'所以利吾外也'。"李又曰:"系辞此已上四节,都是说咸卦。盖咸,只是自家感之他便应,非是有心於求人之应也。如上文往来屈伸,皆是此意。"〔僩〕(第二卷。)

  精熟义理而造於神,事业定乎内,而乃所以求利乎外也;通达其用而身得其安,素利乎外,而乃所以致养其内也。盖内外相应之理。〔端蒙〕

  问"精义入神"一条。曰:"入神,是入至於微妙处。此却似向内做工夫,非是作用於外,然乃所以致用於外也。故尝谓门人曰:'吾学既得於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差,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横渠可谓'精义入神'。横渠云:'阴阳二气推行以渐,谓化;阖辟不测,谓神。'伊川先生说神化等,却不似横渠较说得分明。"〔贺孙〕

  "事豫吾内。"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学履〕

  用之问:"'德不胜气,性命於气;德胜於气,性命於德。'前日见先生说,以'性命'之'命'为听命之'命'。适见先生旧答潘恭叔书,以'命'与'性'字只一般,如言性与命也;所以后面分言'性天德,命天理'。不知如何?"曰:"也是如此。但'命'字较轻得些。"僩问:"若将'性命'作两字看,则'於气'、'於德'字,如何地说得来?则当云'性命皆由於气,由於德'始得。"曰:"横渠文自如此。"〔僩〕

  德性若不胜那气禀,则性命只由那气;德性能胜其气,则性命都是那德;两者相为胜负。盖其禀受之初,便如此矣。然亦非是元地头不浑全,只是气禀之偏隔著。故穷理尽性,则善反之功也。"性天德,命天理",则无不是元来至善之物矣。若使不用修为之功,则虽圣人之才,未必成性。然有圣人之才,则自无不修为之理。〔端蒙〕

  问"德不胜气"一章。曰:"张子只是说性与气皆从上面流下来。自家之德,若不能有以胜其气,则祇是承当得他那所赋之气。若是德有以胜其气,则我之所以受其赋予者,皆是德。故穷理尽性,则我之所受,皆天之德;其所以赋予我者,皆天之理。气之不可变者,惟死生修天而已。盖死生修天,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至'义之於君臣,仁之於父子',所谓'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道夫〕

  问:"'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这处性、命如何分别?"曰:"性是以其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水恁地流底,性便是将碗盛得来。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少,净洁碗盛得清,污漫碗盛得浊。"〔贺孙〕

  "横渠言:'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又曰:'德不胜气,性命於气;德胜其气,性命於德。'又曰:'性天德,命天理。'盖人生气禀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自异禀。有学问之功则性命於德,不能学问,然后性命惟其气禀耳。"曰:"从前看'性命於德'一句,意谓此性由其德之所命。今如此云,则是'性命'二字皆是德也。"曰:"然。"〔力行〕

  横渠云:"所不可变者,惟寿夭耳。"要之,此亦可变。但大概如此。〔力行〕

  问:"'莫非天也',是兼统善恶而言否?"曰:"然。正所谓'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二者皆出於天也。阳是善,阴是恶;阳是强,阴是弱;阳便清明,阴便昏浊。大抵阴阳有主对待而言之者,如阳是仁,阴是义之类。这又别是一样,是专就善上说,未有那恶时底说话。"顷之,复曰:"程先生云:'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於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道夫〕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只将自家意思体验,便见得。人心虚静,自然清明;才为物欲所蔽,便阴阴地黑暗了,此阴浊所以胜也。〔谟〕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世人之心,止於见闻之狭,故不能体天下之物。唯圣人尽性,故不以所见所闻梏其心,故大而无外,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他只是说一个大与小。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盖尽心,则只是极其大;心极其大,则知性知天,而无有外之心矣。"道夫问:"今未到圣人尽心处,则亦莫当推去否?"曰:"未到那里,也须知说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底道理在。若不知闻见之外犹有道理,则亦如何推得?要之,此亦是横渠之意然,孟子之意则未必然。"道夫曰:"孟子本意,当以大学或问所引为正。"曰:"然。孟子之意,只是说穷理之至,则心自然极其全体而无馀,非是要大其心而后知性知天也。"道夫曰:"只如横渠所说,亦自难下手。"曰:"便是横渠有时自要恁地说,似乎只是悬空想像而心自然大。这般处,元只是格物多后,自然豁然有个贯通处,这便是'下学而上达'也。孟子之意,只是如此。"〔道夫〕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4)
近思录云,颜子心粗。颜子尚有此语,人有一毫不是,便是心粗。〔寿昌〕 问:"横渠说:'客虑多而常心少,习俗之心胜而实心未完。'所谓客虑与习俗之心,有分别否?"曰:"也有分别:客虑是泛泛思虑,习俗之心,便是从来习染偏胜底心。实心是义理底心。"〔僩〕(第四卷。) 问"敦笃虚静者仁之本"。曰:"敦笃虚...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3)
伯丰问:"如何得不以见闻梏其心?"曰:"张子此说,是说圣人尽性事。如今人理会学,须是有见闻,岂能舍此?先是於见闻上做工夫到,然后脱然贯通。盖寻常见闻,一事只知得一个道理,若到贯通,便都是一理,曾子是已。尽性,是论圣人事。"〔〈萤,中"虫改田"〉〕 问"有外之心"。曰:"十分事做得七八分,便是有外...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张子之书一(2)
敬子问:"'"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求'字似有病,便有个先获底心。'精义入神',自然是能利吾外,何待於求?"曰:"然。当云'所以利吾外也'。"李又曰:"系辞此已上四节,都是说咸卦。盖咸,只是自家感之他便应,非是有心於求人之应也。如上文往来屈伸,皆是此意。"〔僩〕(第二卷。) ...

西铭全文及解释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

《西铭》宋·张载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5)民吾同胞二句:民,人民。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与,同类。 (6)大君者二句:大君,指天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宗子,嫡长子。 (7)家相:家宰。相,宰相。 (8)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

西铭的作品影响
所以此篇一出,程颢就立即称道说:“《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近思录》卷二本注)两篇虽“大抵皆古人说话集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家典籍中引证事例。所谓“极醇无杂”,就是在学术思想上,与...

西铭的注释译文
眇通藐。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中处,处于天地之中。(3)故天地之塞二句: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天地之性人为贵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十八)朱子对此评价说:"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无人见得到此。"(《朱子语类...

评一下孟子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所谓“赤心片片”,即表明此问题是由内心自明的,而非推理的。 梁启超说:“道家哲学,有与儒家根本不同之处。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为中心。儒家道家皆言‘道’,然儒家以人类心力为万能,以道为人类不断努力所创造,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

朱熹如何处理心、性、情三者的关系?
悟语 性与情,是儒家一对很重要的哲学概念。孟子曾经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将心、性放在一起说,到宋代理学,发展出心性哲学,进而将心、性、情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朱熹认为“心统性情”,说:“虚明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于中,无少欠缺,便是性;感物而动,...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子语类 翻译 -
左丘官复达: 熟读精思——朱熹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

滴道区15710445970: 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左丘官复达: 这是朱熹的观点,出自朱子语类,原文是:“当时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则道理流通自得矣.”(《朱子语类》卷八十).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熹与陆九渊的不同? -
左丘官复达: 宋明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做本体论的证明,这当中的内容包括论证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善的可能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由此产生了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及争论.朱陆之争作为其中的...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子语类翻译 -
左丘官复达: 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熹的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出自哪里 -
左丘官复达: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见《朱子语类》卷九)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熹先理后气和二程先理后物的区别?这里的“气”指什么?和“物”又有什么区别? -
左丘官复达: 二程和朱熹的”理气论“基本相同.但是朱熹在物前面加了个”气“的概念,这里的气就是物的意思.“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朱子语类》卷一)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朱子语类》卷一) 就是说”理“是万物的本原是那种最原初的本.然后由理而生”气“气是组成物的基础,气是没有形态的,气如果成形了就成为了不同的物体.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翻译一下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
左丘官复达: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这并不是说,宇宙之间不存在事物,而是讲正是由于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为宇宙,万物成为万物

滴道区15710445970: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左丘官复达: 你想问什么?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朱子语类》卷15) 这反映的是典型的朱熹...

滴道区15710445970: 《朱子语类》是什么?
左丘官复达: 1.不彻底,不深透.《朱子语类》卷三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泛说若是谦辞.然圣人之为人,自有不可及处,直要做到底,不做个半间不界底人.”《朱子语类》卷一二一:“今公等思量这一件道理,思量到半间不界便掉了,少间,又看那一件,那件看不得又掉了,又看那一件,如此没世不济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