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一个故事的问题,求故事典出何处

作者&投稿:子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秋瑾在《满江红》中借用历史典故的一句是~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典故: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典故: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江红·小住京华

司马迁身残志坚
受宫刑后仍坚持写作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史话桑洛洲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形

文/CHAMPION DUNE邓乾彬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原形为桑洛洲,这样讲是有根据的。

晋朝袁宏在其《东征赋》中看到“惟吾生于末运,托一叶于邓林”这里的邓林,原是夸父追日故事中的典故。夸父逐日死,遗杖,化作桃树林,叫做邓林。后世多用邓林比桃花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桑洛洲上确实有很多桃树。直到清朝末年,洲上还是桃花依旧。有诗为证:《肃清江西全省》彭玉麟,“ 桃花岑旧飞红雨,桑落洲新长绿芜。”桃花岑指的就是桑洛洲清时曾国藩与太平平作战的故垒。彭玉麟是曾国藩之幕僚清时在桑洛洲扎营相当长的时间。对当地人文相当了解。 桃花岑这个名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到桃花源,恐怕无人不知。可是真正知道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人就很少了,而且具体地点争议也很大。其实桃花岑与桃花源是同一个地方即桑落洲。当初陶渊明就是以桑洛洲为原形写下《桃花源记》。

公元400年,陶潜因为上京(指去南京)递奏折遇风,在桑洛洲的规林避风(规林就是桑落洲的周瑜九柳八卦阵的别称,陶潜当时避风地点为今天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归林村),写了两首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在此表明了其归隐的志向。后来人们因为陶在此有归隐山林之意,所以又称此地为归林。这里也是其桃花源的原形。陶渊明在洲上观望,当年周瑜练兵点将处,如今桃花依旧,可是九柳只剩下五柳,眼见百年残柳,陶见其沧桑,想起世道和自己的身世,正若这五棵百年柳树一样飘摇,逐号五柳先生。

公元404年,刘毅与桓玄战于桑落洲。战火纷飞。刘毅大胜。 桑落洲却在血火的洗礼,依然屹立于江上。残阳如血几人归,岸边老树发新柳。硝烟缭绕随风去,大江默默向东流。

公元405年,陶潜出任彭泽令,也就是古澎泽包括今天江西省彭泽县部分和今天的江西省湖口县。史书记载,这年宫亭湖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宫亭湖水南侵,鄡阳县(古鄡阳在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大部分地区和鄱阳湖附近地区)包括武林在内海昏等的储多城邑沉没于当时形成的鄱阳湖湖中,流民拥挤到彭泽。据1986年《都昌县地名志》记:由于都阳湖盆发生多次陷落,古鄡阳县、海昏县、鄡阳城、昌邑城和白沙、武林、武阳、黄金采等军事、经济、交通重镇,均先后沦人湖中。陶渊明把流民安置在他当年避风的那个桑落洲上。陶渊明在桑洛洲上安置流民,建归林庄,种植桑树。这些陶渊明都在其《拟古》这首诗中有简略记载“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又因为这些移民都是鄡阳县武林人,所以后人把当初那个安置点叫做武林洲。根据《通典·州郡典·州郡七 古扬州》的记载,宿松汉皖县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馀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唐·杜佑曰:桑落洲在江州都昌县,汉之彭泽县也。陶潜的祖籍也是鄡阳。这次安置移民,为后来他写出《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创造了心理和现实背景。只是古人喜欢假字,重音不重形,陶渊明亦是如此,武林人被他写成了武陵人,以致才有今人的误读,武陵人实乃武林人。可以想象,当年地震后的武林人及陶渊明从老家鄡阳县沿江而下,在水上行至到鄱阳湖口的桑洛洲眼晴应该是为之一亮,这水上之绿洲桑洛洲不正可以作为安置之所吗。流民在桑洛洲安置后,好景不长,最终战争又在桑洛洲爆发。桑落洲成了军事的角斗场。

公元410年,又是刘毅,只不过对手换成了五斗米教教主卢循了。这次刘毅大败。桑落洲到处血光。也就是这年,刘裕兵至桑落洲。遇上战争,更为严重的是这随后的几年,鄡阳县大部分地区完全沉入鄱阳湖中。这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文尾埋下的伏笔: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都在其《拟古》这首诗中有简略记载“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后来陶渊明根据这一经历借古喻今写出了《桃花源记》。其实桃花源就在桑洛洲上。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路折腰的典故亦来于此。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解读一下陶潜的《桃花源记》 :

(桃花源之源义:古代的源不仅仅有水源的意思,也有水中平原之意。我们可以从“塬”字就看得到提示,这个字就是指高原。而源也有水中是洲岛这意。这点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看出,土地平阔,为什么在本已平的土地上加上一个阔字,顺江而下看到露出水面的平阔一洲,而陶潜的活动鄱阳湖地域及其附近大多是这样的景致。因此桃花源就是水上的桃花洲桃花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江西鄡阳的武林人(武陵人之陵通假林)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鄱阳湖)溪水划船走,(不知不觉出了鄱阳湖)就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出鄱阳湖口后)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不是野生吧有人种植管理过吧),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难道有人)。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积土成山,山只是一道堤坝或者土堆,若是真天然的山随便一座山都应高过桃树很多吧为何到近前才看见一山),土山上有个小口(山有小口并不是十足的洞口,只是水源流出的的缺口,口者缺口为口,路口为口,可为闸口,口只是个可以出入的方便之处),可以出入的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是灯光还是天光水光不得而知反正有光)。渔人就丢下小船,从出入口进去。开始出入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越过出入口这后,发现)这里土地平坦开阔(土地平坦开阔只有洲地平原才可以这样称,山地大多狭窄怎么说也说不过去),房屋整整齐齐,有良好肥沃的田地(何谓良田,当然农作物高产才可以称为良田,山地多低产怎么可称为良田何况那是农耕的东晋),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这是洲地常有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不是这个地方的人的穿着。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面的人看见渔人(很陌生),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江中绝岛)与外人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洲岛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要对洲岛以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江水淹了?还是标记做得不够,以致不足以找准方位),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另外陶渊明同期还写了一首《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此诗中之商山即指今天庐山根据慧远《庐山记》中则谓匡俗为殷周之际人,与奚道仙人同游庐山,隐居修炼。所以庐山又被称作匡山。因其出自殷商之季,所以也可能被称作商山。后世多把商山指作隐居的地方.而此诗中“往迹浸复湮”足以说明桃花源的环境了,乃水中之洲也。)

桑落洲就是桃花源,里面的很多场景大多是陶的憧憬。桑落洲的移民并没有这样安生过,也就是这年之前的一年,何无忌兵至桑落洲抗击桓玄军。不到6年,也就是公元410年,刘道规,和刘裕先后在桑落洲大战,桃花源累受战火洗礼。也就是这年,陶怀着极其忧愤的心情借古喻今写下了《桃花源记》。这也就是陶在文后留下的伏笔:后无问津者。人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主要原因。

关于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除了大时代战争因素、当时陶的故乡发生强烈地震物是人非:

鄡阳,始建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6年)县址在周溪泗山,因一代枭雄九江王英布造反被擒,在些枭首示众,故名鄡阳,是豫章十八县之一。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因彭蠡湖盆地发生地震,湖水南侵,鄡阳县大部分沉入湖中,鄡阳县撤消。境域入彭泽县,隶江洲。唐高祖武德五年,改为都昌县。鄡阳县自建成到被撤,有600多年的历史,经两汉、三国、两晋,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县域。鄡阳水陆交通便利,与南昌、鄱阳、九江、永修、余干等地往来甚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国时,东吴名将黄盖曾在此镇守。

《晋书》称:“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陶侃既然是“鄱阳人”,又“徙家寻阳”,为何成为都昌人呢?原来陶侃故里,就在都昌县苏山乡的十里陶家冲,也称“都昌秆林”。都昌西北边界的十里陶家冲和星子县隔湖相望,这一小块地方在吴末晋初曾隶属庐江郡之寻阳县管辖。在当时的中国版图尚无都昌县,都昌县的前身是鄡阳县,据《县志》沿革载: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鄡阳县由鄱阳郡划归浔阳郡管辖。陶侃(259-334),永兴元年侃45岁。陶侃徙家庐江郡寻阳县,时在“吴平”,即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同一年,寻阳县即属庐江郡,至永兴元年再改属浔阳郡。寻阳县隶属庐江郡只有24年。陶侃徙家后的家庭地址,初属庐江郡的寻阳县,随着郡县变更,改属浔阳郡鄡阳县(即今都昌县)。彭蠡泽和鄱阳湖的演变。鄱阳湖在地质时代湖盆地区的地质地貌几经沧桑,变化很大。全新世开始湖盆虽逐渐下沉,由于泥沙沉积量和湖盆下沉量基本均衡,故仍呈现为河网割切的景观。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01 (汉高祖六年)~公元421年(刘宋永初二年)在令鄱阳湖中心设置了鄡阳县,古城已经考古发现在今鄱阳湖中心的四山。其周围有彭泽、鄱阳、海昏等县,所辖土地也有部分在鄱阳湖中。可见在公元5世纪20年代以前,鄱阳南湖地区并不存在庞大水体,而为地势低平、河网割切的湖积平原,而鄡阳县为河网支汇的中心。

过去有人因鄱阳湖在古代曾有彭蠡泽之称,因而认为古代彭蠡泽即今鄱阳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今广济县)后,主泓经太白湖、龙感湖、下仓浦至望江县与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汊道会合。更新世后期,长江主泓南移至今长江道上,而原来被废弃古河道因全新世以来倾掀下陷作用,逐渐扩展并与九江盆地南缘的宽阔的长江水面合并,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湖泊,即先秦《禹贡》中所载的彭蠡泽。当时长江出武穴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南至九江,东至鄂皖边界的冲积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中所谓“九江”,东至扇前洼地汇入彭蠡泽,可见古彭蠡泽主体部分在江北,相当今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区。江南仅为今鄱阳湖的颈部。

由于古彭蠡泽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九江潴汇而成的湖泊,水下新老河段之间脊线分明。以后由于长江泥沙经九江段时,受到赣江的顶托在主泓北侧堆积起来,日久新老主泓道之间自然堤逐渐高出水面,九江主泓道和江北彭蠡泽即被分割开来。时间约在西汉后期,距今2000年。以后,每逢长江泛滥泥沙溢出,彭蠡古泽逐渐缩小,形成了几个由水流连通的湖泊,史称雷水和雷池,即今龙感湖、大官湖的前身。江北彭蠡泽之名逐渐消失。

自全新世开始本区第四次断块差异运动,在南昌一湖口一线有较大的相对下陷,尤以湖口断陷为强烈。西汉后期,湖口断陷的古赣江区已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即今鄱阳北湖的前身。因为江北彭蠡泽之名出于经典《禹贡》,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就附会江南的鄱阳湖为古彭蠡泽。但在记载到湖汉水和豫章水(均指令赣江)时,却又说注入长江,而不是注入彭蠡泽。估计当时江南新彭蠡泽枯洪水位变率大,枯水时束狭如江之故。

汉晋时代的新彭蠡泽(晋时又称宫亭湖)南界不超过今星子县南婴子口一线,而婴子口则是赣水入湖口,也称彭蠡湖口。江南彭蠡泽形成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比较稳定。其后随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自北而南的发展,河网交错的平原逐渐向沼泽化发展。刘宋永初二年(421)鄡阳县的撤销当与此有关。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方向扩展。宋初彭蠡湖区已超过婴子口、松门山,迫近鄱阳(今波阳)县城,彭蠡湖开始有鄱阳湖之称。这种扩大的结果使原在湖边上的山峰先后沦为湖中小岛,附近的小湖也相继和鄱阳湖连成一片,古鄡阳县周围平原几平沦没殆尽。但其时鄱阳南湖仍为吞吐型湖,洪水时茫茫一片,枯水期水束如带。

明清时期鄱阳湖演变的特点是汊湖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鄱阳湖南部地区,如今军山湖、青岚湖都形成于此时。而清代以来,吴城以北鄱阳湖逐渐淤浅,由于赣江、抚河、信江的口外沙洲向东北延伸,鄱阳南湖西南部湖面逐渐缩小。

③汉别将击英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苏林曰:洮,音兆。徐广曰:洮,音道,在江、淮间。余据布军既败走江南,则洮水当在江南。罗含湘中记:零陵有洮水。水经注:洮水出洮阳县西南,东流注于湘水。如淳注:洮阳之洮,音韬。盖布旧与长沙王婚,其败也,往从之,而洮水又在长沙境内,疑近是也。杜佑曰:汉洮阳县城在永州湘源县西北。按今全州,汉洮阳县地,有洮水,在清湘县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成王臣使人诱布,伪欲与亡走越,布信而随之。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番,音婆。师古曰:兹乡,鄡阳县之乡也。班志,鄡阳县属豫章郡。鄡,古么翻。余据史记及汉书高纪,皆言“追斩布番阳”,窃意兹乡当在番阳界,非鄡阳。〕
还有一点,陶属道家文化的继承者,在当时《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也就是公元386年。这一年恰巧是慧远在庐山上建成了东林寺,其是否有隐喻此事呢。慧远也是顺江而下,值得怀疑的是,佛教的圣花是莲花而非桃花,桃花是道教的圣花。在庐山上,是否是道家和佛家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争执呢?慧远在庐山上传教,到《桃花源记》文中其最后的后无问津者,有可能是隐预道教被佛教取代的过程。了解《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可以通过《陶渊明年谱》加以了解。(完)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个真是第一次听说,嗯嗯,长知识~~

《责子》

第一次听说


《陶渊明》中有哪些经典故事?
1、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

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二):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所以仕途...

陶渊明的小故事。。越简短越好???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2、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

陶渊明的故事
故事一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小故事(15个左右)
故事: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了隐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贫困。檀道济时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渊明,此时陶渊明已经又饿又病好多天,檀道济劝他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辞官回乡22年,一直...

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之后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就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职,返回故里。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1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

陶渊明的故事是什么?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

陶渊明一生清贫的小故事有那些?
1、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

红桥区15227385339: 陶渊明的故事 -
终乖跌打: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

红桥区15227385339: 关于陶渊明的摘抄 要求有一故事 -
终乖跌打: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放不羁,崇尚自然,向往美好未来.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

红桥区15227385339: 求关于陶渊明的三个故事 -
终乖跌打: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凶狠贪婪,向辖县索要贿赂,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

红桥区15227385339: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100至200的小故事,100字至200字的小故事 -
终乖跌打:[答案] 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

红桥区15227385339: 陶渊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
终乖跌打: 陶渊明辞官还乡——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其亲人衰老、家境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陶侃像没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辞不就”,自此在柴桑过起了自给...

红桥区15227385339: 历史上曾流传着陶渊明什么的故事 -
终乖跌打:[答案] 陶渊明的故事:任彭泽令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 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 ,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 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

红桥区15227385339: 陶渊明的故事有关陶渊明的典故2个 -
终乖跌打:[答案]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

红桥区15227385339: 陶渊明的故事50字
终乖跌打: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红桥区15227385339: 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和诗 -
终乖跌打: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红桥区15227385339: 陶渊明 15个小故事 -
终乖跌打: 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23] 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