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清明节的……

作者&投稿:字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需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由来和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三冥节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明节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此外,旧定海民间还有一个习俗,清明节这一天,城郊及渔农村居民妇女头插菜花、青蒿,门插柳,俗话云:“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踏青 又称春游、探春、寻春。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利用春光明媚之际,去郊野作一番畅游。扫墓者祭礼已毕,也往往择圃、列坐而不归,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清末至民国时期,旧定海也流行游春的习俗。每当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城区私塾、学校都要放春假数天,以便让学生跟随家长到郊外去上坟和春游。此外,旧定海还有春游放风筝的风俗。放风筝,舟山人俗称放纸鹞。每当春风和煦的时刻,在绿色的田野上,在城里开阔的地带,总有不少人欢乐地领略着放纸鹞的情趣。那些纸鹞在轻风中飘飘摇摇,最多的是瓦爿鹞,其次是蝴蝶鹞、老鹰鹞,最显眼的是蜈蚣鹞,长长在天空中游来荡去,五彩缤纷,错落有致,非常有趣好看。据说,放纸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能享受美丽的春光。

  【清明节简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炎黄子孙的重要节日。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节日用联】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有关清明扫墓记载】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 ——《后汉书·明帝纪》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旧唐书·玄宗纪》

  清明网上扫墓:http://www.eelove.cn

  【清明节习俗】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农谚】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风小无云天晴朗,明天早晨要出霜。
  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拱棚瓜菜盖草苫,果树园里要熏烟。
  麦田浇后快松耪,保墒增温能防霜。
  过了“寒食”,还冷十日。
  “寒食”莫欢喜,还有十天半月冷天气。
  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过晌午。
  大风不过晌,过晌呼呼响。
  大风不过晌,过晌刮得狂。
  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
  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今夜星繁又明亮,明天风小好太阳。
  北风吹过头,南风来报仇。
  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关门风,闭门雨。
  春天大风翻,百日下满湾。
  春天一场风,夏天一场雨。
  春刮东南夏刮北,秋刮西北不到黑。
  春天风多,夏天雨多。
  春雾狂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
  要知今年何风多,不妨看看老鸹窝。
  三月三,小麦没砖。
  三月八,麦子地里没老鸹。
  三月三,没老鸹。
  三月十五没老鸹。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三月里,三月三,杏花桃花开满山。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梅子长上来。
  桃花开,杏花败,柿子开花杏下来。
  三月里,桃花雪,各样果子收不多。
  头遍晚,二遍赶,三遍、四遍间隔短(浇水)。
  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麦吃两年土,只怕清明饿了肚。
  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尿素追下三四天,再行浇水也不晚。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寒食撒花,谷雨种瓜。
  清明高粱谷雨花(棉),谷子播种到立夏。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高粱)。
  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大麻种在清明前,叶大皮厚又耐旱。
  三月八,点南瓜。
  过了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钻。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祭罢祖,就种瓜。
  稙黍稷,晚棉花,十年就有九年瞎。
  早黍稷,晚地瓜,十年就有九年瞎。
  芝麻晚了一包叶,棉花晚了桃不结。
  早花桃,迟花苗。
  早播早出苗,早苗早结桃。
  棉花种得早,桃子从脚结到脑。
  霜前播种,霜后出苗,躲过冻害,多结棉桃。
  春天早下种,秋天早动镰。
  晚深耕不如早下种。
  早种强似晚上粪。
  能种当时,不种二犁。
  早种八分收,晚种三分丢。
  天寒地瘦不早种,天暖地肥早下种。
  先平原,后山川,背阳山丘宜播晚。
  阴阳坡,差得多。
  山上山下,差异很大。
  山前朝阳地发暖,春种宜早秋宜晚。
  向阳早种向阴晚,秋天来个颠倒颠。
  热不耩沙,冷不耩碱。
  热不耩岗沙,冷不耩碱洼。
  棉花喜向阳,玉茭沟地长。
  棉花喜向阳,阴湿不能长。
  谷种黄墒麦种泥,小墒正好种玉米。
  耩谷没牛蹄,谷熟籽粒秕。
  种好粮满仓,种赖一把糠。
  沙地花生淤地麦,碱地棉花也不赖。
  土地补沙,多种棉花。
  棉花性属火,沙溜地最妥。
  沙土棉花胶土瓜,石子地里长芝麻。
  洼地种秫秫(高粱),十年九财主。
  洼地种高的,有吃有烧的。
  洼地种高粱,十年九年强。
  洼地种高粱,家里多修仓。
  平地种蔬菜,洼地种高粱。
  高地芝麻洼地豆。
  洼地种䅟子,十年九不眼子。
  茬口调得顺,粮食打满囤。
  倒茬如上粪。
  豆茬种谷子,准备闲屋子。
  豆茬种谷,必定有福。
  芝麻茬种了瓜,大马车往家拉。
  苜蓿地里种西瓜,吃得人们笑哈哈。
  谷种豆,吃肥肉;谷后谷,蹦着哭。
  商量不商量,豆茬种高粱。
  绿豆茬,要发家,荞麦黑豆是冤家。
  豆见豆,必定瘦。
  重茬谷,守着哭。
  油见油,年年愁。
  瓜茬瓜,永不发。
  重茬瓜,没钱花。
  瓜茬种瓜,种了白搭。
  不怕瓜重茬,就怕重茬瓜。
  重茬花生,蒂落叶空。
  豆茬不种棉,种棉收僵瓣。
  豆茬种花,十年九瞎。
  葱韭蒜,不见面。
  蒜见蒜,空一半。
  辣对辣,叶不发。
  西瓜种西瓜,十年种一茬。
  棉花虽不怕重茬,重茬久了就要瞎。
  要想发,种杂花。
  要想富,地里开个杂货铺。
  高粱地里带黑豆,一亩多收一石六。
  上八斗,下八斗,不收上头收下头。
  棉花地里带芝麻,哪里没苗就留它。
  地温稳过一十三(℃),棉花播种莫迟延。
  清明后,谷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谷雨前,好种棉。
  种早难保苗,种晚难保桃,适时播种最牢靠。
  播早弱,播晚旺,适时播种棉苗壮。
  播早烂籽,播晚高腿,不早不晚,桃花扭嘴。
  枣芽发,种棉花。
  枣芽冒疙瘩,开始种棉花。
  枣芽发,好种花;枣芽冒一寸,种棉不用问。
  椿芽一大把,赶快种棉花。
  荷叶铜钱,下地种棉。
  柳绒落,种棉准不错。
  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
  盐碱土地温度低,播到立夏不为迟。
  棉花最晚,不到小满。
  雨种豆子晴种棉,种菜最好连阴天。
  生地瓜,熟地花。
  生地芝麻茄子熟地花。老茬种花用车拉,老茬种棉结白莲。
  麦茬黍,黍茬麦,老茬棉花开不败。
  花地花,麻地麻,芝麻不宜种重茬。
  转转茬口,多收一斗。
  茬口不换,丰年变歉。
  新种一年发,连种三年塌。
  谷茬种棉花,气死两邻家。
  谷茬种棉花,十年九不差。
  今年棉花明年稻,水旱轮作产量高。
  高粱豆茬喜种麦,玉米谷地喜种棉。
  种种红薯种种稻,水稻红薯两相好。
  豆茬庄稼肥上肥。
  黑豆茬,种谷发。
  种花三日晴,不用问老农。
  收不收,三个大日头。
  钻热被窝(播时天好)睡热炕(播后天好),棉苗出土快又旺。
  播种之前,要看地看天。
  芽子催得欢,播种要看天;天暖地温加班干,天寒地凉酌情延。
  棉种拌上呋喃丹,控制棉蚜五十天。
  浸种用上多菌灵,能防枯萎、黄萎病。
  沙灰搓种,下种散楞。
  棉花头大脖子软,顶土费劲出土难。
  棉花播种深和浅,灵活掌握莫呆板。
  墒足地实宜播浅,墒差地暄浅落干。
  墒小种深,墒大种浅。
  湿耩浅,浅了收花,深了白瞎;干耩深,浅了白瞎,深了收花。
  过深难钻,过浅落干,墒足地平,两厘米半。
  千耩深,湿耩浅,不干不湿耩中间。
  干砘湿,湿砘干,不干不湿一溜烟。
  表土墒赖,深播浅盖。
  墒情欠好,水种包包。
  浅耠深放,出来苗旺。
  浅了漂,深了酵。
  浅沟、压种、厚盖土。
  墒情太差,莫把耧插;宁晚几天,也要浇灌。
  地膜真不赖,盖棉又盖菜。
  棉种播下急雨拍,抓紧划锄快揭盖。
  地板揭不开,芽子出不来。


  【清明节诗词大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春
  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当代)刘小烽(刘周)
  载清明诗五首: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注: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谦称。评析: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回答者: dyzxdsl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4-6 13:58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太长了大哥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相关内容
• 清明节的来历
• 清明节的来历是怎样的?
• 有谁可以介绍一下清明节的来历?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不一...
• 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急急急
• 急!急!要清明节的来历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清明节
其他回答 共 5 条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炎黄子孙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人们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朱旭强认为,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我们知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清 明 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急需清明节的……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

清明节需要准备的东西
清明节需要准备的东西有:香烛纸钱,时髦祭品,酒食果品,鲜花,包袱。1、香烛纸钱 香烛纸钱是清明扫墓必备的传统祭品。除了在墓前点燃香烛以缅怀先人外,还要给附近的山神土地奉香,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传统的纸钱、金元宝烧给逝者,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要焚烧干净。2、时髦祭品...

清明节干嘛,清明节必须做的三件事
第1件事就是清明节扫墓和祭祀,当时间到达清明节之后,我们需要给自己逝去的爱人和亲人来进行扫墓,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过得更好。第2件事就是清明节的时候,踏青访春。这个习俗他是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也是需要重视起来的一个必做事件。第3件事就是吃很多的美食,在清明节的时候祭完祖之后...

我们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需要注意什么呢?
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有不同的风俗习惯。1: 清明出游清明节,又称清明节,自古以来,我国的清明节,就有出游赏花的习俗。宋朝诗人程浩在《交行集市》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方圆绿野徜徉,春入深山,碧波环绕。邢追着乱红穿过柳树巷,面对流水,坐在石头路上。\\“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清明出游的...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事项:上坟不要过未时、70岁以后不上坟等。1、上坟不要过未时 “未时”则在古人12时节中指的是下午1点到3点的时间,过了下午3点钟以后就不要去扫墓了,换言之扫墓最好是在3点钟之前最好。清明节在古代是民间三大鬼节之一,一天是阴阳界限最弱的这一天。《鬼谷子》认为上午是一天...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禁忌有什么
一、清明节注意事项 在清明节去墓地前,可在门边放置红布巾或红布条。扫墓回来进门时,用它在身上拍扫几下,可以清除附带回的阴气和不好的东西。清明栽松树必须要柏树,不能有带刺的松树。在墓地里不要轻易应人回声,如果总感觉有人叫自己,或身边有人,但实际并没有人的情况,要尽快自己定神,心中...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清明期间忌买鞋 鞋与邪同音,所以通常不在清明节这一天买鞋。真有需要也尽量要错开时间购买。如果不慎在清明这天买了鞋,可以用红纸包好鞋子,在门口放一晚,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二、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小孩、运气衰落和体弱之人都不宜扫墓。首先墓地阴气重的环境,可能会影响到孕妇。此外清明...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风水禁忌 清明节风水六大禁忌
清明节需要注意的风水禁忌 1、清明期间不要买鞋也不要送鞋 很多人会趁清明节放假期间去逛街买衣服,但是要记得,在清明期间不要买鞋。因为鞋同“邪”,买鞋或在清明期间送鞋给别人,则会对运势造成影响。所以清明期间看上的鞋子等过了清明再买吧,晚穿几天也不迟。2、清明节不宜将阴气带回家 清明...

我现在需要有关于清明节的句子急
1、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先祖关心亲人。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要更懂得爱与珍惜。我们活着的人,都要好好善待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2、总是那细雨纷飞,总是那行人匆匆,总是那杜鹃满山,总是那炮竹声声,总是那惦念的惦念,总是那回忆的蔓延。清明节来雨纷纷,缅怀过去,祈祷未来。...

清明节的习俗 需100字 用写消息的方式写
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锦江区17027412169: 清明节的诗句大全 -
季芳特依: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锦江区17027412169: 谁知道有关清明节的资料?急急急!要短点的!不能太多.差不多40~50字吧! -
季芳特依: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锦江区17027412169: 清明节的诗歌,古体现代不限,短的,有急用,非常感谢. -
季芳特依: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

锦江区17027412169: 急需清明节踏青小作文200字!!! -
季芳特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古诗.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的风俗.”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

锦江区17027412169: 清明节周记1000字,急需 -
季芳特依: 清明节作文 清明,一个充满和矛盾的日子.万物更新后的春意盎然,对应的却是故先人的缅怀,似乎仅有不期而至的绵绵春雨,才能抒发这种情绪. 三天假期成为众人踏青的日照,旷野和墓地里,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携老扶幼的扫墓...

锦江区17027412169: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
季芳特依: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

锦江区17027412169: 有关清明的古诗 急需 !!!!!!!!!!!!!!!1 -
季芳特依: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锦江区17027412169: 急需清明节扫墓的诗歌........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啊!!!!!!!! -
季芳特依: 奠清明节(组诗) (一) 是偶然还是必然 是无意还是巧合 天空——你的脸 为何总到这个时节 便开始阴沉哭泣 大地——你的心 为何莫名开始颤抖 仿佛要将整片大地颠覆(二) 风萧萧 雨绵绵 人终惶惶而又凄凄我默默站在 堆堆乱岗坟前 凭吊...

锦江区17027412169: 急需一篇原创的关于清明节的文章!!!600字!!!!文笔要美啊!! -
季芳特依: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 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

锦江区17027412169: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急需!!!最好是比较具体的,80字左右! -
季芳特依: 在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 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后来在文公成为春秋5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来,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