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想家

作者&投稿:柳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家~?~

  音乐美学思想
  中古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同时也是自先秦以来在哲学解放、思想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日益巩固和推广,地主阶级士族、门阀占据了这一历史舞台,并开始引用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周易》,这就打破了自汉以来儒家思想统治的一统天下。所以,魏晋的“玄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它突破了数百年汉儒统治的意识,是一个重新寻找和建立封建理论思维新的历史时期。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在这一时期,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士族门阀的音乐美学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更代表了“士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音乐观和人生观。
  嵇康(223—--262)字叔夜,魏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曹魏集团取得中国领导权时,他以同乡身份与魏宗室结婚为长乐亭主婿,迁郎中,又拜为中散大夫。当司马氏集团篡夺了中央集团领导权之后,他以反对派的姿态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组成“竹林七贤”,避居于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北山阳,同司马氏集团相对抗。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攻击尤为激烈。他不仅通过清淡思想,并且通过自己锐利的言行反对司马氏集团。司马氏标榜要以孝治天下,他就居丧饮酒食肉;司马氏集团通过用武力夺取政权,又想通过禅让夺取政权,他却在《与山居源的绝交书》中提“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氏要拉拢名士,以资号召,他就避居河东,并因为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把他推荐给司马氏集团而与他“绝交”,以此作为他与司马氏集团绝交的象征,因而被司马氏集团杀害。
  嵇康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并能弹得一手好琴,他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
  在这篇文章里,嵇康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所产生的感情,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音响,其本身并不包含“哀”和“乐”的感情,所以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和乐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五色有好丑,五音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因此,他得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结论,也就是说自然的声音只有善和恶的区别,即好听与不好听的区别,与“哀”、“乐”情感毫无关系。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很大影响。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和”是被当作评价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本来是一种乐器的名称,是一种把一些高低不同音管组合在一起以发响的乐器,类似于笙,其本身就有把差异统一在一起的意义。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这个“和”就是大小、单祚、高裨、善恶(即美与不美)的总合,也就是音乐的形式、表现手段和美的统一,它对欣赏者的作用只能是使人感觉兴奋和恬静、精神集中和分散。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欢乐毫无关系。即“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以显发。”)。他认为,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和”)在这里起着诱导和媒介作用,使它表现出来。他不同意“治乱在政,而声音应之”的观点,认为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他又提出“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认为人心中已存在的感情各不相同,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被触发起来的情绪也会不同,即“夫人情不同,各师其解,则发其所怀”。所以嵇康认为音乐虽然能使人爱听,但并不能起“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即“乐之为体,以心为主”;“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移风易俗,本不在此也”。
  关于“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的观点,并不是嵇康的独创,从把音乐视为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表现的观点,来自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派的音乐观,而持有实际是类似“声无哀乐”观点的,更早一点也还有过像雍门周那样的人。汉代桓谭的《新论·琴道篇》载有一段战国时期的音乐家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就可以给嵇康的上段话下注脚,更说明了“声无哀乐”的理论古已有之,只不过是这种理论被嵇康确定和发展了而已。
  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他认为民间音乐应予肯定,并提出了“若夫郑声,是音声至妙”的理论等。但是他又觉得对民间音乐应予以控制,要以和谐为标准。说明他仍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这和他的阶级地位有关,有其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在上述问题上,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政治,甚至要起占卜作用,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但嵇康的重大贡献主要并在于它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为保护人民进步的音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尽管他反复地讲“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但他没有像老、庄那样非斥音乐为“五音令人耳聋”,也不像老、庄那样主张“不淫于声乐”。他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超越儒家的衣钵,但对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表示反对,这正是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形成向发展过渡时期“士”这一阶层矛盾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奠下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早期阶段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在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音乐家的言论和思想。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说是研究音乐与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国外称之为“自律论”与“他律论”)的一位突出代表。他除了《声无哀乐论》外,还写有《琴赋》一篇,这虽然是一篇描写性的文学作品,但在许多方面还是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总之,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积极意义的,《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2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我国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音乐美学思想上以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尤为突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郑河新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他五六岁时便开始学作诗,八九岁时便懂声韵,曾避难于吴越。到他十六岁时(公元787年)由江南到达长安,因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引起了京都名士的注目。到二十九岁时,跨入仕途,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当时,李唐王朝江山日下,权贵当朝,争权夺势,人民生活困苦。他因多次对朝政提出意见,于公元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先后到忠州、杭州、苏州任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尹、宾客分司、太子少傅等职,官至三品后再不为国事积极发言,过着隐退的生活。唐“会昌”6年(公元846年)逝世,享年75岁。
  白居易是诗人,但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自己曾说:“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七德舞》卷三)其实,他岂止是“知乐意”,他对于音乐的评论以及显露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是具有很重要意义。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上》中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体现。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弊病。他不但这样主张,他也亲自这样做。如他在《华原磬》一诗里,借传统的泗滨磬被废弃而改用华原磬来影射君王重用宦官,不听忠臣直言,认为关健在于改善政治,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又说:“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恢复“古乐古曲”的极端复古派曾痛加批驳:“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
  白居易认为民歌、民谣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意志、要求、愿望及人民的生活,代表了人民心声。因此他曾提出要倾听人民心声、了解民间疾苦、听取下层意见,从而改善政治。但他不赞成以唐玄宗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不管人民的疾苦拼命地去搞民间音乐,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他在《策林·六十二》中说:“国家承齐、梁、陈、隋之弊,遗风未弭,故礼稍失于杀,乐稍失于奢。”所以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合而不流矣”。在这个问题上,他所强调改善政治,反对极端复古派的谬论,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在当时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
  前面我们曾提过,从周代开始,我国就建立了“采风”制度。白居易对于统治者建立采风制度是拥护的。认为君王可以通过“风诗”了解民情,以达到“下流上通上下泰”的政治目的。所以他很希望李唐统治者恢复这种“采风”制度,于是便写下了《采诗官》: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不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庭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依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臣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瓮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采诗官·卷四》)
  多么大胆的直言,多么深刻的揭露啊!早在一千年前白居易就提出了“言者无罪闻者戒”这样对待民歌、民谣和人民群众意见的态度,实在是可贵之至。
  白居易还认为乐器只是发音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的具体表现。他反对极端复古派的复古思想,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祗,欲望风而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这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白居易还认为“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他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呼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认为“声”能起“和人心、厚风俗”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乐”的根本目的。所以他很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思想感情,认为“乐者,以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律度铿锵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之,心与德不可斯须失也”。在这种问题上,他继承了儒家重视音乐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阶级标准的观点。所以他在评论歌唱艺术的《问杨琼》一诗中提出“人唱歌古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中的“声”、“情”兼备的原则。他的这种看法,对在当时流行的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孤立地去追求声音美的形式主义观点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时代的原因,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一切观点都是从维护、巩固封建制度出发,所以他认为统治的巩固程度,与能否了解民情有很大关系。他说:“圣人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行为政,顺为教者也”。所以他又提出了“歌词合为事而作”与“惟歌生民病”的口号,其目的也无非是让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建立所谓“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然后臻于“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的升平世界。因此,他一面反对极端复古派的谬论;一面又极力推崇古乐,要求“少抑郑声”限制民间音乐的发展,反对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等等。但这丝毫无损于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他的一些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多资料参见《中国音乐通史概述》:
  http://www.wenhuacn.com/guoyue/lishi/02/index.htm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 实际上是提出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审美判断四契机 : 审美趣味不凭任何利害计较 不涉及概念 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例如观赏花不须知道它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只欣赏花的形式就能唤起主观情感之愉悦 康德观点接近形式主义
艺术是人凭理性 有主观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 美的艺术品是鉴赏力与天才的结合 有的作品有鉴赏 但缺乏审美意象的能力 就是欠缺天才
审美意象是人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能够显现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 此感性形象是高于经验自然的创造 人的想像力是一种创造力的认识功能 根植于理性的原则 创造出【第二自然】即超越自然的东西 审美意象虽是感性的 但力求超越于经验范围之外 去表现普遍的理性概念 具有概括性
任何艺术 本质都不在感觉的质料 即不在感官的刺激 而在符合观赏和评判目的的形式 此形式引起的快感 本身就是一种教养 能使精神提高到观念的高度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其思想庞杂多面相 偏实际但缺乏系统 总体上倾向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
歌德和赫尔德领导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文学运动 张扬叛逆精神 提倡个性解放 创作自由 但后来歌德又自觉走向古典主义道路
强调文艺要忠实于模仿自然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原则
中国古典诗词美学鉴赏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开设的高等学校在校课程。据2021年7月实验空间官网在校课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显示,该课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4学时,实验课程8学时。该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山水诗、边塞诗、游子思妇诗与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内容,在教师讲授知识点、赏析论说的同时,适当...

求 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后感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传统的中国美学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的美学建立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上,俗话说的好,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中国美学确实最重要的就是吃喝二字。说一点我自己的理解吧,希望大家不要笑话。部分观点来自李泽厚先生。首先涉及到美这个概念,就必然是通过人的感官来发生的。这就是佛教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每个文化中对人的每种感官的看法是...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四)中国茶艺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茶艺美学的总体特征体现在其艺术创作的多维度原则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上。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神思"、"兴象"和"入而能出",融汇意与境。这些原则包括审美内容的文与质、情与理等,挖掘过程的一与多、真与幻,以及艺术构造和手法的动与静、隐与显、通与变、雅与俗、奇与正等。中国茶艺美学独具特色,...

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它们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儒家美学的观点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情感心理要求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孔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一“仁”这一最高原则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完满实现。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学的逻辑体系化。( )
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学的逻辑体系化。(错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者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对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因为往往包含有形而上的含义。如果脱离古代思想家的宇宙观,这些审美范畴就会失去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空壳。中国的传统美学...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

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两点:一是“虚、静”。即人的心理处于虚、静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认识世界。苏轼的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二是中和之美,即《论语》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以说,“空灵”、“中庸”两点,构成了中国古代...

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是
贺拉斯和柏拉图。1、贺拉斯是古罗马的诗人和评论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艺》中,主张在诗歌创作中应兼具理性与自由,既要遵循严格的格律,又要根据不同的题材灵活运用。2、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中,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美,而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对...

歙县13649886232: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的几位哲学家 -
彤奇复方: 德国古典美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与德国古典哲学同时形成的美学流派和文艺理论,因此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高峰.大家林立,体大思精,影响深远.主要代表有康德、席勒、歌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

歙县13649886232: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主要思想是什么?
彤奇复方: 康 德 (1724年4月22日一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歙县13649886232: 康德美学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 -
彤奇复方: 您好哦 望采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歙县13649886232: 康德是哪一种美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
彤奇复方: 康德是(古典)美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康德的古典美学的代表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歙县13649886232: 黑格尔,弗洛伊德,康德,柏拉图,荣格这几个人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啥? -
彤奇复方: 黑格尔 辩证法主创人 认为精神理念是世界的本源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 荣格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康德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鼻祖 著有三大批判 其中《判断力批判》是其最重要的美学著作 其内容奠定了以后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主张从研究阐释美过渡到研究审美方向 你可以百度一下《判断力批判》柏拉图 认为理念就是美

歙县13649886232: 康德的毕生追求是什么 -
彤奇复方: 追求: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歙县13649886232: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异同点有什么? -
彤奇复方:[答案] 黑格尔: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即可知论.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两者都是唯心主义,都对形而上学有所研究.

歙县13649886232: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是谁? -
彤奇复方: 康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