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对联请帮找答案

作者&投稿:荆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论语12章的对联有哪些?~

三省吾身能正己
温故知新可为师

上联:朝闻道夕死可矣;
下联:今而后吾知免夫。
上联语出《论语 里仁》,意思是: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要我当晚死去也可以。
下联语出《论语 泰伯》,意思是: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的身体会免于毁伤了。

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扩展资料:

什么样的人读《论语》。

第一种人,是有成德愿望的人。

就是说我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想在道德上有进步,从普通人成为一个君子,我内在有这样的愿望,并被这样的愿望所驱使去读《论语》。要想增强内在之美,过价值人生,有所树立,活得高贵些,活得高尚些,就一定会去读《论语》。

北宋有位大儒者,名叫周敦颖,学者称为“濂溪先生”,周濂溪提出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说法,读书人向往贤达,贤达向往圣人,圣人企慕与天合一。一个向往一个,一层向往一层,从普通人到士到贤再到圣,最后与天合一。

整个就是由“希”导引出的伦理品质增长或道德水平提高的这样一个顺序。这不仅是周濂溪的主张,也是宋代知识界的实际情况。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有成德愿望的,说实在的在今天已经相当不多了,这是我们的遗憾。

如果一个社会,有成德愿望的人不多,那么社会就不会有更强的可信性甚至可靠性,让人留恋的地方会越来越少。大家看谁都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社会就没意思了,不值得留恋了。

我们不是怨恨也不必怨恨这个社会,今天的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社会的发展就使得它成了这个样子,谁也扭转不了。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有成德愿望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

成德的教育,在传统社会里是一个基本的课业,每个人都必须修德。今天没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君子,即使有这样的要求也会因为不合时宜而流于空谈,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也不可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心里真正有成德愿望的人少了,这是个事实。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大的遗憾!

其实有成德愿望的人,似乎还可以划分出两种。一种是相信人和社会会朝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既然相信社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不愿被社会落下。另一种是自己想学好的人。这两种人就算是有成德愿望或者容易产生成德愿望的人。

自己学好,发现哪里不好,这件事做得不好,对不起人家,心里有这种道德自觉的能力,就会努力改进,这样的人就是有成德愿望的人了,这样的过程也就是成德的过程。

尽管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仍然有,甚至可以说无论到什么样的时候,都不可能没有,因为这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动物种群,所以就会有价值的追求,就会有为理想而作的努力。

韦政通先生认为,要阐明孔子学说的人,是读《论语》的第二种人。

其实还可稍作扩展,研究儒学的学者和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学者。这种人读《论语》,是为了阐明孔子的学说以及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关系。他们为了理清中国思想的源流,找寻中国文化的源头,不得不去读《论语》。

比如要讲《论语》,或者要写一篇儒学的文章,涉及《论语》或孔子的思想,如果没读过《论语》,那是蒙人,那是蒙世,自己也说不过去。

读《论语》的第三种人,是有主观体认的自得者

他们通过人生实践,走了三四十年、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走到中壮年,走到老暮年,走到日薄西山,只要一息尚存,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遭遇或者经历,回过头来翻一翻《论语》,发现自己走过的一生怎么很多都被圣人揭示过了,发现《论语》中的某句话说得跟自己的人生体会不谋而合。

比如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孔子讲了自己在不同人生时段上的心理和做法,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种对于人生的体会,点醒了很多人,使很多人觉得与自己甚至不谋而合,由此后悔自己怎么不早一些研读《论语》,亲近圣人。实际这不是妄自尊大,因为圣人也是人,圣人也如我们一样,实实在在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一遭,所以我们完全可能和圣人有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人生感受。

当然,很多人,甚至很多自以为与孔老夫子的人生体会不谋而合的人的自我感觉,未必就是准确的和正确的。

比如有人以为“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少年时要好好学习,“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左右就当了很大的官,有名望、有地位、有钱有势,别人没有办法不重视。我们要相信,这可能真是他的人生体会,他真以为孔子的话语就是这样的意思。

但是“志于学”与“好好学习”有本质上的大差别。“志于学”是因立志而向学,并以学来养志。“志于学”,是君子之学,只有君子才会志于学,也只有志于学才会成为君子。

志于学是有价值目标的学、有用力方向的学、是有志者之学,也只有有志者,才能真正地致力于学,不懈怠、不间断、不偷懒、不做给别人看。

儒学为什么叫做“为己之学”,而不叫“为人之学”或者“为他之学”。这就是秘密所在,其要义在于学习首先一定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长和自己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以示自己好学或者学得不错。

有无志,是衡量是否会学、是否善学,甚至是否能学和其学是否有意义的最原则的分判。志于学和随便学学或者为了哪怕是直接的生存目的的学习,比如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之类,是有异常重大的差别的。

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迎合社会的低俗心理需求而故意曲解经典,不要为了世俗的好恶,而转移经典的价值指向。我们自然不应当为了满足圣人的好恶,而使现代人放弃对于感性生活的追求,但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世俗,削圣人之足,以适现代生活之履。

其实上面关于“三十而立”的说法,更有明显的理解错误。“三十而立”,不是说三十岁就当了大官,发了大财,或者学会了圆滑的处世方略。“立”,自然包含有所成就的意思和内涵,但是关键是在为人的有坚守和处世方面的守信义,是人已成熟的意思。

有主张而不随顺世俗,有见解而不矮人看戏,有信守、有尊严,而不是学会了趋炎附势,讨好权贵,卑躬屈膝以谋衣食。无所立,就不会有真自我,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获得别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的。

至于对“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就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当然这是后话,现在我只是在这里告诉大家,有了一定的人生体会,猛然间感到与圣人的说法不谋而合,于是返回头来读一读或者开始品读《论语》,总会有所收获。这是第三种读《论语》的人。

以上就是韦政通先生所讲的读《论语》的三种人。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上述三种以外的人读《论语》,有的还很明显成为固定的一类,比如总是试图想着找点儒家的缺点或者毛病的一些读书人。

这些人中,有的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或者为其流波所及,他们未必完全来自自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目的,这里自然包括修正传统的不足,改造民族性的社会目标,当然也有的只是为了标新立异,显示自己有见识,或者更有甚者仅仅就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化的感性欲求能够不被指责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
好问而近思

捅宾主双方炭评别墅奖

三省吾身能正己
温故知新可为师

择优去弊尊老师
温故知新成先德


论语十二章,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是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温故新,逝如斯,博学仁。1、温故新 对应《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2、逝如斯 对应《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

根据论语十二则编个对联
上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下联:今而后吾知免夫。上联语出《论语 里仁》,意思是: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要我当晚死去也可以。下联语出《论语 泰伯》,意思是: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的身体会免于毁伤了。

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对联请帮找答案
比如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孔子讲了自己在不同人生时段上的心理和做法,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种对于人生的体会,点醒了很多人,使很多人觉得与自己甚至不谋而合,由此后悔自己怎么不早一些研读《论语》,亲近圣人。实际...

关于论语的对联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

对联 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1\\ 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看水浒, 明侠肝义胆 2\\ 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品三国,明义薄云天 3、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看红楼,叹世态炎凉 4、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阅诗经,晓古典文学 5、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研史记,知兴亡交替 6、读论语, 懂不耻下问 看西游,明是非曲直 ...

描写《论语》一书的对联
半部论语治天下,叹仲尼,高山仰止;整本孟子论礼仁,思子舆,亚圣儒学。

大学写作高分句子经典名言与诗词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1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

和论语有关的五字对联
半部治天下一语值千金 仁义礼智信,道德品行情。字字千古秀,句句万年传。论世间成败,说天下兴亡。诚然天下法俨然万世师 悦取远朋至师传旧新篇不怪力乱神好行文信忠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语的对联:XXXXX,何其乐也;学从时下习,安不悦乎? 怎么填啊
何其乐也;学从时下习,安不悦乎”,“讷于言敏于行乐道安贫,斯为君子矣;入则孝出则悌亲仁爱众,岂独圣人乎”,就分别对应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谁能告诉我20句论语+10个对联?简单的-作业~
山花对海树,赤曰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曰曈朦。蜡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

临泽县18923247690: 关于论语12章的对联有哪些? -
丰可万应: 三省吾身能正己 温故知新可为师

临泽县18923247690: 论语十二章,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是 -
丰可万应: 君子真,贤者善,士人美

临泽县18923247690: 取长补短益正己下联 关于论语12章的内容完成 -
丰可万应: 上联:取长补短益正己 下联:温故知新犹真我 上联:取长补短益正己 下联:人尽其才高无我 上联:取长补短益正己 下联:人尽其才香清我

临泽县18923247690: 上联;论语十二篇 唯乡党篇无子曰 -
丰可万应: 天罡三六星,独鲁智深皈佛门

临泽县18923247690: 对联,帮对下:读论语,悟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 -
丰可万应: 上联:读论语,悟任重道远,士不可不弘毅.下联:下象棋,懂对战谋略,兵过河可当车.

临泽县1892324769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谈谈你的理解. 这题怎么答 -
丰可万应: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了《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话,正好可以说明您所提的问题. 知之者属于求知,好之者则属于求道,而乐之者则达到更高的境界,属于乐道.乐道可能是缘于兴趣,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乐道又不仅仅是兴趣,更多的是包含了对规律的敬畏.如果达到了乐道的境界,学习不但不会是痛苦的事情,反而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临泽县18923247690: 七年级论语12章练习 -
丰可万应: 《论语》十一、十二章练习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孔子和曾参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

临泽县18923247690: 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练习题答案 -
丰可万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十二章 研讨与练习参考答案一、背诵全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开放性题目题,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自由畅谈.)二、解释...

临泽县18923247690: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12章中有一段和它类似,是什么 -
丰可万应:[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