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为什么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 邪法外道

作者&投稿:万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诚法师:心被禁锢,无法自在怎么办~

1.【网友提问】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都说这世事不分对错,只分立场。亲近佛法之后,对实相的贪恋渐渐减少,但转而对佛法有了更多的欲望,希望自己融会贯通更多,再少一点迷惑。对佛法的亲近算是一种欲吗?
【学诚法师】欲有善欲恶欲,以善法之欲转化杂染之欲,是修行必不可少的。
2.【网友提问】法师,创业团队终究是散伙了,蛮难过的,怎么看开点呢
【学诚法师】缘聚缘散,外境无常,把握内心。
3.【网友提问】我讨厌孤独又不喜欢走出去,心被禁锢,无法自在怎么办?
【学诚法师】发下善愿、找到善友、行持善业,让心装着更多人的苦乐,心就会慢慢打开、复苏、温暖。
4.【网友提问】师父,前两天儿子问弟子,如果时间是无始无终的,那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有佛吗?还是他是第一个成佛的人?佛法在释迦牟尼佛悟到以前就存在吗?弟子愚钝不知如何回答,想请教师父,感恩顶礼!
【学诚法师】如来出世与否,法性常住,所谓“诸法本来面目”。无尽法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无数尊佛。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贤劫第四尊佛。
5.【网友提问】法师,当太多的痛苦叠加,该如何呢?只不过是阴差阳错的选择加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的反抗,又该如何释然呢?因果轮回,当痛苦的果降临到你的身上,当你最终明白这不过是他人所谓为你好的自私加上你的不敢反抗,那痛苦的根源是友谊的背叛还是自己的无力反抗?希望法师您能够给我些建议。
【学诚法师】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我们的无明、烦恼。被无明笼罩的内心,犹如一团迷雾,没有办法看清各种情绪、妄想的真相,由于业力所感召的苦果又在心中激发更多烦恼,故而感到痛苦万分。解决的办法,不是去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要修学佛法,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
6.【网友提问】顶礼大师请问如何对待一些行为不端正,又难以劝服的人。我容易对有些人的行为觉得不屑,举个例子穿着太暴露,性格狂妄,叛逆自大。这些人往往是身边的熟人。对这些让我反感的人,请问是该置之不理还是劝说?还有生活里看到人的恶行,不善,该如何对待和与之相处?我现在对不喜的人都是躲得远远的
【学诚法师】一时可以躲开,但究竟来说,还是要去帮助,区别就在于自己的慈悲、智慧和善巧是不是足够。我们先要找到善友团队提升自己,然后才有愿望和能力去帮助更多人。
7.【网友提问】师父,弟子有时起心动念很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恶念烦恼,但就是没有办法,有时急得想哭,不愿意有那些恶念,可它就是自己会生起来,怎么才能让心更清净,怎么才能尽可能不想到自己,全心做利他的事呢?
【学诚法师】慢慢来。
8.【网友提问】如何看待生与死,最后归于尘土,我们为何而活?实实在在终归虚假的人生,请解开最近一直困扰的焦虑难题。
【学诚法师】这一个肉身终归于无,不代表生命会永远消失。因果业力相续无尽,在死死生生中,生命可以创造不朽的价值。可以读一读http://t.cn/R7m7Ipo
9.【网友提问】皈依后可以进入道观或教堂吗?如果遇到外道法会,可以参加吗?作为佛教徒,如何在尊重的基础上,又不犯戒?请您开示。
【学诚法师】可以参加,但不应以“皈依之心”去面对。皈依之心,即是认此为究竟,深信其教义,发愿依止效学。
10.【网友提问】大师,佛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要我们生起出离心,你们为什么搞人间佛教,说这个世界这么好,那么好,让人们留恋这个世界,佛都说这是末法时代,会成住坏空,你们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偏离方向了呢?
【学诚法师】佛法有三个层面,一是安乐道,修五戒十善,种善因得乐果,符顺大多数人的追求;二是解脱道,对世间盛事发出离心,净化内心的贪染执著,希求出离生死;三是菩提道,以出世心行入世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广利一切有情。人间佛教是以世间法为度人之方便、出世之阶梯。
11.【网友提问】我拖延症特别厉害,自己也讨厌自己这一点,但不知道怎么克服。求法师教导!
【学诚法师】不管用多少理由去分析,用多少方法去辅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马上去做。“等我找到办法克服了拖延症就好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拖延的一个借口。这种坏毛病是在无数念头的累积中养成的,已经是一个果相,改善唯一的方法就是种正确的因,哪怕一时做不到,也要一点点培养,就从现在开始。不想打开的文档,立刻去打开,逼着自己做下去;当自己有“过一会儿再说”的想法时,立即去做计划中的事。只要开始去做了,就是在打破拖延症的魔咒。要去做才能够改变,而不是等到改变了才去做。
12.【网友提问】师父,最近好辛苦,好累啊,请益做事的时候怎么能不累?
【学诚法师】心里没有烦恼,就不容易觉得累,身体的疲乏容易解决。
13.【网友提问】师父,你说对坏人也要慈悲,可是今天看到那个四川师大受害者的哥哥,呼吁严惩凶手时,我还是忍不住转发表示支持,想到受害者受到那么残忍的伤害,想象亲属的气愤和痛苦,总觉得对凶手慈悲不起来,师父,要怎么说服自己不痛恨坏人呢?
【学诚法师】慈悲,不是面对这一刻的罪恶来谈的,是贯穿一切过去与未来的。看到这一刻的果相,想想前面十年、二十年,乃至过去生积累下的恶因恶缘,如果没有这些因缘,也就没有现在的悲剧;更想想要如何阻止未来再发生同样的苦果,就是要从净化人心的烦恼做起。
14.【网友提问】总觉得佛教有无穷的智慧,不得其法,不入其门,忘上师点化。
【学诚法师】佛教的核心与根本是慈悲、智慧,此二互相摄持、相辅相成、共同圆满,是佛法修行的最终方向。欲登堂入室,关键是要找到修行佛法的过来人。
15.【网友提问】法师,如何做到不自私?能远离负能量的人?
【学诚法师】要修行了。内心对人生、自他、得失等有深刻的认识,懂得自己行为的方向,就能够慢慢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天地,心中越来越有力量。
16.【网友提问】师父,这两天有个问题有点困扰,我的母亲在我小学的时候病重去世了,当时父亲为了挽救母亲倾其所有,还去学校家长会求助,有位素未谋面的同学的妈妈发心借钱给我的父亲,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还上这笔钱,但她从来没有催过债,反而还嘘寒问暖,我发愿一定要自己还上这笔钱,如今我工作攒下了一些钱,刚好全部可以还掉这笔债,想再加一些以表示这么多年来我的愧疚,这样一来我的“钱”就清零了,我现在随丈夫来到异国他乡,突然看到账户清零了有点没有安全感,师父,想请师傅慈悲开示我该怎么克服这种不安全感呢?
【学诚法师】俗话说“无债一身轻”,银行账户虽然清零了,但人生的账户上多了信任、感恩、责任的丰厚“财富”,要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欢喜。另一方面,表面上账户清零,但由于原来是负数,所以其实一直是在增长的,要从这个角度去想,增长信心和成就感。
17.【网友提问】法师,请问如何对治急于求成?我总是害怕走不上正确的路,总希望有点成果来增加信心,但事实总是依旧陷在烦恼中。
【学诚法师】依止师长而修,在师法友团队中培养信心。可读一读http://t.cn/R2Y3Qzg
18.【网友提问】法师,在工作分工中,责任明确当他人没有履行职责时 ,会心生嗔念,如果替他人承担职责,感觉别人好像认为你好欺负好使唤干活,所以我会经常思索懊恼,不知如画作为。大师智慧,请指点迷津。
【学诚法师】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帮忙。有时候可能对方也是一时疏忽,或有什么原因未能履职,能帮则帮,不必胡思乱想。
19.【网友提问】您好,如果学佛,是从哪部典籍开始比较好,对初学者。
【学诚法师】学佛是从找到师法友团队开始。
20.【网友提问】法师,现在的社会如此残酷现实我努力着让自己不要变的那么现实,可是如今我还是变了,变的快不认识自己了怎么办?
【学诚法师】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善法的环境、善友的团队来支持和帮助自己在正确的路上走下去,乃至一起营造清净共业去改善大环境。
21.【网友提问】请问师父我现在遇到恩人,僧人或画像时内心会涌现十分不敬的想法,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也会一直后悔。请问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内心中的烦恼种子。后悔之心即是对治,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改善。要多注重善的念头,多在内心种下清净的种子。
22.【网友提问】如何理解“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学诚法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若人能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犹如打开一切善法的大门,人就能越来越进步;若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看他人不顺眼,犹如一切恶法的根,内心的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因此生长。这句话是针对世人喜欢看他人毛病、不容易反观自己的习性而言的,策励我们注重自身的成长。
23.【网友提问】法师你好,去年九月份受过一次很大的惊吓,中药、西药都试过均无用,后来回老家让会看相的人看了一次给了一道符,才算有效果..最近一月多没用符了,这几天又晚上心悸,噩梦不断,控制不住的想大哭,影响工作和生活,听大人说要佩戴生肖守护神可以辟邪,请问我应该怎么办?需要带玉佛或金佛吗?
【学诚法师】可以用心念佛号。
24.【网友提问】请问法师在生活中如何寻求老师、同学?
【学诚法师】有这样的发心、愿望,慢慢就会找到团队。
25.【网友提问】小孩有时候也知道做错了,但是脾气很倔强,就是不愿承认错误,六岁就到叛逆期了么?这种时候我到底是坚持让他承认呢,还是就这样批评一顿就过去了。
【学诚法师】要不断用言传身教教给他正确的做法。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总说成佛为目的,三士道次第修行总说。 大家发心修学佛法,发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谈发心,目的呢?为了要成就圆满佛道——所有的佛菩萨,也是从最初的发心开始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开始发心,就成不了佛。那么发了心以后呢?又要怎么去学修呢?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我们也听到:集资粮——就是发心以后,集资粮,又是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集资粮,如果没有集好,没有足够的资粮,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广论》里头说:‘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那么发心也好啊,集资粮也好啊,现证圆满的正觉也好啊,其目的呢?一切皆是为利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主要的目的。成佛,为了利益有情;佛说法呢?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惟为利有情,成佛说法都是为了利益有情。那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佛的发心,利益有情去成佛,利益有情去弘法、去护法。 我们佛法里面所谈到的利益有情就是两种:现前的跟究竟的——就是眼前怎么去利益有情,最后怎么样子利益有情。也就是,最大的效果就是成佛了,那么眼前呢?增上生,所以利益有情是指这两件事情:现前增上生、毕竟决定胜;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谈到的说:你没水喝,给你一杯水;你没有饭吃,给你一碗饭;你生病了,去看望你一下,给你一瓶药……不是指这些内容。 那么我们所有成就的增上生的事情,这些功德呢,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能够让我们的修学佛法环境增上,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含摄在下士道当中,或者呢,共下士道的法类当中。也就是我刚才所谈到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现实缘起下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的事情,也都可以含摄在下士以及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当中。反过来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身、语、意业,所有的这些造作、修行,是在共下士当中的哪一个法类,我们要清楚、了知,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的法类。 那么殊胜的下士呢?就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就是我们不以现世、眼前的利益安乐为重,而是希求后世的善趣圆满。这里的“善趣圆满”,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暇满,各方面学修的因缘、条件都具足;“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用功,利乐有情的这些善业,其目的呢?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反过来说,如果资粮不具足的话,那我们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往善趣的因没有,业不够殷重。反过来说,我们从初发心,以及中间很长很长的时间在集资粮,其目的呢?就是不断累积能往善趣的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种因。我们所讲的种因,是有所指的,不是混同于一般的因果概念。因为这里所谈到的“种因”,我们在理路上面要认识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这里头的发心种因,我们如果发心种因,在教理上面认识不到,自己不知怎么去认识和作意,那么我们的这种行为,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间善法。 那么决定胜当中呢?略有两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或者共中士这些的法类,也能够让我们证解脱、出离生死,到达一切种智的位。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么区别?中士呢,它是出离心,厌患一切诸有为、自利、出三有、得解脱,“以趣解脱方便”。这些的道路,这些的戒定慧,是属于中士道;如果是共中士的话,这些的法类,这些所做的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础,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如果不是的话,只以出离三有为目的,而不是说,以为利有情为目的。这样子的一种发心差别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是从哪一方面去种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上士道呢,“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是从大悲出发,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苦,尽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学习六度、两种次第等等 所以呢,虽然说是三士道,但是在上士道当中,能够含摄其余的两道:共下士、共中士,所以呢,我们应该从上士引导,然后修共下士、共中士。因为共中士、共下士两个道,是上士道发起的前行。这段是《广论》里边所谈到的:“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也就是,我们引导大家发心,发菩提心,这就是上士道的内容,上士道的内涵,主要部分。 但是呢,我们在修的时候,为何又要强调从共下士跟共中士开始?我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常常讲到,学习《广论》,是不是我们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学,一页一页学,然后呢,学多少,我们就是修多少、证多少;或者说,是刚才所谈到的这样子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引导跟实修有什么区别?引导呢,比如说理论上面的认识,属于修学的佛法,实修属于修行的佛法;理论的认识,属于教法;实修的部分,属于证法。佛正法有二,就是教法跟证法——教正法跟证正法,那我们引导是从教正法方面去引导,实修是从证正法方面去实修。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根据经教闻思,也就是我们所有的闻思,是在教理的部分。我们教理的部分清楚了,才有办法在证正法方面着力、用功、有收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从理论方面去学习,究竟先学大乘的理论,还是要先学二乘的理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到底是从三士道里边的哪一道入门,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二、发大乘心与共下、中士道的关系,为何建立下、中士道次第。 刚才谈到我们要成佛,就要发心,那么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要发心;其次,我们如何来“转趣大乘能入之门”?就是我们怎么样子才能够算大乘发心。所谓大乘发心,就是发心成佛,发菩提心,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了自己要发菩提心,圆满佛果的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仅仅谈发心,后面感受不到、理解不到、认识不到说,发心的目的是成佛,把成佛忘记掉,就是对发心这两个字的内涵和意义不了知,了解得有欠缺。它是一体的,是“转趣大乘能入之门”的一个关键:就是为了要发心成佛。 但是我们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如果发心成佛,这样子的话就名为佛子,就名为菩萨,就入了大乘数了;相反,如果退心,也就是从大乘当中退失;从大乘当中退失,就不是修大乘的法,就不是修大乘的人,你已经就不是一个大乘发心的行者。如果我们觉得佛道非常遥远,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成就;菩萨道非常困难,不容易去实现,慢慢再说、以后再走、产生退心,这样子就是回到二乘当中去,或者说就是回到人乘当中去,因为你没有出离心。出离心都没有,怎么会有二乘呢?顶多只是同佛法结个善缘而已。 《广论》里边告诉我们说;“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就是我们很多很多的教授、开导,以及各种方便的帮助——“众多方便、励力令发”,让我们这种发心成佛的宗能够建立起来。菩提心不容易发,也就是说明不了知修习发心的重要性、胜利,发菩提心究竟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和利益,不了解。不了解的话,就还是世俗的、世间的观点、等流习气,什么意思呢?认为说自己去帮助别人、利益别人,是一件吃亏的事情。再其次呢,发心也需要去学习了,不是很简单说自己想发心就能够发起来,也需要依靠三宝、善知识的策励。不然的话,我们这颗心非常不容易发起来,发起来之后,还是会退,退到原来的基础,甚至比原来的基础还差,都是有可能的。 这样子的话,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中士道、下士道当中,这么多的法类,也都是上士道的基础,既然都是上士道的基础,那我们何必再去建立共中士跟共下士的这样子的一个次第?意思是说,既然都是大乘发心,一佛乘引导成佛,那为何又要来分别共中士和共下士这样两科呢?这个问题,《广论》里头也有回答:“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就是有两个原因,有两个重要意义,所以才这样来建立的。是哪两条呢?第一条,“摧伏增上我慢”,这种慢心重的众生,他自己还没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认为说,自己就是上士道,也就是我们基础还不具足。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佛经当中的名相说发菩提心,他自己就说我们发菩提心,然后自认为大乘,自认为是上士道。 第二种原因就是,“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也就是说,上士道、共中士的这些根器的众生,为什么也要希求增上生,及其解脱呢?没有直接引导到增上生,为什么对这两个也要有希求?对这两个法类起希求,是成就佛道的基础。因为要圆满佛道需要很多生、很多世。那么如果我们在眼前都不能保障的话,那在很遥远、很遥远的未来,是很难讲的。 但是如果我们是下品根器的人,如果要去修上士道,那么我们上品的这种意乐不容易发起来。但是呢,我们又不容易照下品的法类去实践,那麻烦就比较大。所以在道次第里头,引导我们上士发心,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是共下士开始。我们如果不是这样子去认识、去用功,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一种状况呢?我们虽然说大乘发心,我们不行大乘之道。就是我们发的心,跟我们所做的事情、行为,不配套。不配套的话,也就是我们的这些行为、修行,不能来支撑我们的发心,由此引发出来的就是对于修行成佛、发心成佛,不能联系起来。 三、结合我们,谈应该如何处理共下、中与上士道之关系。 什么叫做发心?什么叫做修行?两个不能衔接起来,那什么叫做发心。我们要很正确、很完整、很系统地来认识它的内涵,它就能够开出三藏十二部。所谓的修行,它也就是从我们的现前开始,然后去实践。去实践,根据什么去实践?经教,根据我们自己对教理的认可。也就是我们发心的本身,里头已经有很多对生死内涵的了解、好恶,至少呢,自己在理论上,对发心的要义比较清楚。 那么我们如果不了解发心的内涵,但是我们也说,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成就佛果,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也是能够作为圆满佛果的因和资粮,这是肯定的。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在理论上面没有搞清楚,你就没有办法去励力、励力而行,就是你没有办法去用力,用不上劲,使不上力,就是自己在哪一点方面去用力,去着力?立足点,下手处在哪里?不清楚。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最初的发心,以及跟现在的发心,和我们平常当中的、日常的生活当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具体行为所要达到的一个效果或目的,所有的这些是脱节的。 可能我们第一天接触佛法,第一次听到佛法,我们真正是就发心要成佛,但是在第一次以后,第一天以后,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那么你那种发心成佛的心,可能还不如第一次听到佛法的时候那种的发心,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种发心的程度在退温了,在退失了,甚至没有了。因为你在退失、在减弱,自然而然我们没有那种力量去行持,没有那种力量去实践,去修行了。 所以我们用功、修心,学习道次第,究竟我们怎么来认识?怎么来实践?怎么来学?怎么来修?通常我们要生起共下士道的这个量,都不是很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我们在共下士道的这些法类的量都生不起来,甚至一个量都生不起来,那么我们上士道的量,怎么能够生得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其次呢,如果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用一生的时间,也有可能下士道的量都生不起来,那我们还学不学佛法?是不是?就是说,不要说成佛了,那我们在现世能不能生起下士道的量?如果生不起下士道的量,那怎么办?算不算学修有成就?我们要不要发心呢? 这在《广论》里头,也是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就是我们在听闻的时候,闻思的时候——上上道;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时候,就要在下士道开始。我们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说,我的理论也要上士,我的实践也要上士,最后你理论上面的认知也不是上士,你实践上面的功夫也不是上士,最后两个都是错的。这个《广论》告诉我们是非常清楚的,理论上面的认识——“一佛乘”,共下士、共中士,是上士道的基础,它只有上士道,就是一佛道,但我们的着力点就是要在下士方面去着力,而不是在上士方面去着力,这就是我们常常所发生的误区。 但是呢,我们如果在下士道方面去着力,也就是说,有可能你下士道的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你修得也很相应,这样子的话,就引发了对上士道没有好乐心。就是说,我不去发菩提心,世间太染污了,做事太麻烦,我自己用功,能够走得上路,使得上劲,能够寂静、持戒,恶道苦等等、业果,都非常地有感觉,非常地有定解,就是不能发起利乐一切有情之心,发不起来,他不想去发。这样子的话,又要回到二乘发心当中去,就是退堕到二乘;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实践的话,那我们所谈到的那些大乘佛法的言论,都是在空谈,因为你没有实践的基础;第二呢?我们实践方面很相应,但是呢,我们跟发心成佛挂不上钩,又会跑到二乘。那么如果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发心修行成佛,没有前面的基础,这也不是真正的发心,也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本身就不是了,就不是真正在学佛法,这个只是佛法的一个理路,有所了解而已,有所认识而已,他实际上没有实践,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要做到,对上士道的这些发心的教授能够保持不变,能够有很强的动力;同时呢,对下士道的种种的法类,又很好乐去修。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论上面的认识、希求,是一个完整性、系统性,一佛乘。因为你上士道本身它就是涵摄了共中士和共下士;但是对共中士和共下士的这些基础,又很愿意、很欢喜、很好乐去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常常发生的问题。 我们觉得自己的心已经很不错,利他的心很强,利乐有情的心很强,帮助人的心很强,就不容易在下士方面去用功,那这就是偏颇。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大乘发心,但是实际上的行为,看起来还是二乘。看起来还是二乘,但他又不是说只有二乘的这些行为,因为他里头有大乘发心。那么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地在这方面去认识,好好在这方面去努力,我们这些的难题、这些的疑点,一直会解不开。 四、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 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内心没有动力,内心不平等——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来看待善知识,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是在《广论》的最后,二十四卷最后里面谈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广论》的刚刚开始,“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最后又谈到这个问题,“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从最初不懂佛法,需要懂佛法的善知识来引导我们;那我们懂佛法了,不等于说我们就是成佛了,我们懂佛法了之后,依然还需要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需要更高量的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 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要成佛,那么就是自己摸索出来了,那我们这种摸索出来的话,是很难很难的,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去摸索的话,这就不叫做道的次第了,就是非常慢的、迂回的,就不是在道次第的范畴。若在道次第的范畴,就是次第引导。次第引导的话,它这个范围是很广的,我们今生今世、后生后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怎么样这种路能够走对、不迷惑,一步一个脚印?也就是说,“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所谓亲近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缩短同善知识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我们的行为才能够符合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的。 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第二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是善知识,谁不是善知识呢?当然在《广论》里头有说明:“十德”。但是你要找“十德”的话,就不容易找到,九德、八德、七德、六德、五德都不容易找到,不容易找到,它不等于说没有,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有的话,你能不能找到,你能不能亲近得到,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一个这样子的学生的水平,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好,也有可能说我们的条件很差:我们的条件很好,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也走不下去,就是我们到此为止了;我们条件很差,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我们也走不下去,因为我们太差了,就不能进步。我们太好了,我们到此为止。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死结,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症结,它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去种因,它的原因还是在这里。 那么如果真正从具量的善知识来说,因为他是菩提心,因为他是大悲心,他是“遍缘一切情非情境”。就是说,在所有的有情、非情身上,都是能够体现大悲心跟菩提心。不会因为说,你这个人跟我比较要好,他那个人跟我不要好啊,有亲疏、有远近、有高低、有上下,有这样子种种世间观念之分,这是极其错误的,。菩萨是平等饶益众生的。但是呢,众生对佛菩萨、对善知识的这种缘份有区别_——是众生对善知识的缘份,而不是说善知识对众生的缘份。佛菩萨都是平等的,是我们对佛菩萨有分别,这是肯定的。我们要求平安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拜观世音菩萨;我们要往生的时候,赶紧念阿弥陀佛;我们要超度,靠地藏王,是不是?自然他会想起这些菩萨。实际上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但是我们众生他有分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不可能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忽然间有哪一天有一个善知识说,“好啊,某某,你条件很不错,跟我去学。”如果遇到这种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甚至说是非常稀有,如果遇到这种状况,大部分是骗子,是不是?这是真的。社会上面的这些,假的僧尼,假的活佛很多,是不是?就是这样子的,不可能了。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有真正的这种戒定慧熏修的工夫,自然而然门庭若市,这是肯定的,你就是坐在那里,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人来学,不要到外边去找人,这是肯定的。他跟众生有缘,他到哪里,他随便一说话大家都愿意听,他不会说来拉客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五、求法,依止善知识闻法的正确心态。 求法嘛,那什么叫做求法,是不是?我们没有求法的心,就变成说,我们这个善知识,要求弟子来学,这是颠倒,是不是?就变成要求你来学,所以我们自己要求法。 我们自己要求法,而不是说我们法师要求大家来学,法师求大家来学是法师求法,法师求什么法?法师求我们自己来实践佛法!就是作为一种集资粮的一种缘,而不是说大家来学佛法以后,好像来壮大你的势力,那都是一种非常错乱的。就是你往往自己会以世俗心,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这个法师,这个庙是不是为了要壮大自己的势力,要做得很辉煌,这不一样的。在表面看起来,也许说这个庙很热闹,那个庙人也很多,差不多,那么你可以用这种理论去解释,就是你可以这么去解释。但是主事的人,他的发心你是不知道的,是不是?你那么简单地说,你要让它热闹起来,它就能够热闹起来;有时候你热闹起来,你要让它退温它退不掉,你相信不相信?你不来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来。他这是一种心愿,这个佛菩萨的心愿,善知识的一种心愿。 我们在未成佛道以前,都是需要靠善知识的帮助,所以善财童子为什么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他不是乱参的,知道吗?比如今天他参某某善知识,某某善知识说,我就懂哪些,哪些,哪些,我就是懂这些,没有了,你再去找谁吧,那么你再去找谁啦。而不是说我在这里学完了,那我自己随便再去找,它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说,下一个善知识是经过前一个善知识的印可,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你肯定昏了头,这是绝对的。为什么?我们天天这样乱跑,你能够找得出来哪个真,那个假?这样子的话,就是说,你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老师所告诉你的佛法,本来你就没学好,还没学到手,你还不知道什么味道,然后呢,我们自己在外面再去瞎跑,怎么能够找得到善知识呢?怎么能够求得到佛法,根本我们自己在认识上面就非常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具足这样子的一些条件,即便说有善知识在我们的眼前,他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你这个程度不够。 很简单的,就在大学里面,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你这个学生的水平、程度够了,你是很高量的、指导的导师才会跟你讲,你不够的话,讲出来大家也听不懂,讲出来也就没有意义,这是肯定的事情。那我们在一个学校当中,我们要能够听得到,我们要能够理解得了,这本身是需要条件的,需要资粮的,才是有办法。所以我们对善知识的这种的理解,不要很简单地认为说,我只要对善知识比较客气一点,多讲一些好话,送一些好吃的东西,送两件衣服,再磕磕头。这些都是世俗的客套,都是些表面的文章,表面一些功夫,善知识如果这么好骗的话,就不叫做善知识,是不是?那都很清楚啊,怎么回事,你不可能的,你骗不了,是不是?有时候也是随喜大家而已,不是那么一回事,随顺众生,你喜欢听什么就跟你讲,你不喜欢就不跟你讲,对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学习这个道次第,对这一点要有定解,没有定解就有非常大的麻烦。没有定解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既无法又无人,善知识他就是人的一个代表,三宝的一个代表,我们要破我执、破法执,他就是靠这个来破除,这个邪执才有办法去掉,所有这些《广论》里面的教授,都是非常清楚和明了,我们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教科书一样,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一课学完了,最后一课学完了,我们结业了,毕业了。这个法法都是相通的,是不是,它每一个法类都是能够互相融贯的,都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一味的,只是我们学的时候就要这么一点一点去学,所有都是融通的,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都是内心的一个境界的写照和体现,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学,要用心去体会和领纳,然后来造作同三宝,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的业因。----------------------------------------------------------------------------------------------------------------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朋友好,很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也是很好的缘分,善缘,《广论》并非邪法外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开显自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所传之深观、广行二门修习要旨,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我辈学人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我辈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望各位同修,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宗喀巴大师的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
希望大家以后都没有误会了。感谢朋友。希望回答还满意 微笑。

不是的,次第论是宗客巴大师的著作,藏区佛教的重要论典。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地藏论坛全是些魔子魔孙,专门毁谤三宝,诽谤高僧大德……一定要远离!

为什么有正经八百的大小乘藏经不去看 我们有自己完备的龙树中观系统! 千万别听喇嘛的鼓吹 什么所谓的先显后密 即身成佛 ,喇嘛教外表好像深解佛理!谎称证得空性后便露出淫相 标榜度生的方便 狂称双修是最后成佛的必经之路 !所谓无上大圆满 !实是羊头狗肉!疑误众生 大妄语成 狂惑愚夫 堕阿鼻狱! 借佛理破佛法!喇嘛教有意诋毁内地经论体系无有次第 !诋毁慈氏菩萨唯识论典 随便否定中华古往大德翻译的经论 ,标榜自己至高无上!实是愚蠢至极 !我中华内典经论在鸠摩罗什 玄奘法师 僧肇大师 吉藏大师 无数先德祖师后已经是至真至纯 完备无缺!更是有完整的中观唯识次第修学系统!以及完美继承龙树中观的三论体系! 可谓完爆喇嘛邪教!愚夫愚妇不去深入正法!反而习近邪论!可谓真是魔子!至于我等凡愚尚未有辨别邪正之能力,被他蛊惑!释尊慈悲早在楞严会上严厉破斥! 末法时代 佛弟子要时刻明眼 ,当行缘起中道 ! 人身短暂 ,正法难遇 ,望君莫要走错路!


学诚法师为什么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 邪法外道
我辈学人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我辈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望各位同修,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宗喀巴大师的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希望大家以后都...

学诚法师 为什么学佛
学诚法师答:不学佛也可以行善助人,佛法与其他善法不同之处在于空性的智慧。证悟了空性的智慧,才能从生死的苦海中解脱;有了空性的智慧,才能实现大悲心,真正彻底的利人助人。一般人行善助人是有条件的,与自己关系好的、近的,自己有好感的,有着善与美的,才容易生起慈爱心;而建立在智慧之上...

如何感受佛菩萨的真实存在 学诚法师
所以我们皈依学习佛法,对个人的目的就是让身心和乐,对家庭来讲就是家庭和睦,对社会来讲就是社会和谐。它是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和力量。那我刚才谈到佛法僧三宝。僧宝嘛我们看到龙泉寺有很多的法师,法么,我们常常会给大家开示,讲佛法。那么佛呢,大家都能看到佛像。佛像,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佛。但是很多人,...

学佛的最终宗旨究竟是什么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学佛的最终宗旨是成佛 学佛,有从理入,有从行入,但不管从哪个门入,目标都是一致的,故学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根本抓住了,其他一切都是支分,是方法,是步骤;根本没抓住,就会抓住这个否定那个,在支分上纠结矛盾。学佛不仅讲“放下”,也讲“提起”。提起宗旨、提起智慧、提起慈悲,...

学诚法师:我们为什么要拜佛
礼佛功德 一、《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二、《分别善恶报应经...

学诚法师:怎样发心修行
就变成要求你来学,所以我们自己要求法。 我们自己要求法,而不是说我们法师要求大家来学,法师求大家来学是法师求法,法师求什么法?法师求我们自己来实践佛法!就是作为一种集资粮的一种缘,而不是说大家来学佛法以后,好像来壮大你的势力,那都是一种非常错乱的。就是你往往自己会以世俗心,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说...

智诚法师著作历程
智诚法师的著作历程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对自我修行的执着追求下,智诚法师效仿憨山大师,发愿以舌血书写经典,表达其作为佛子的虔诚和决心。一九三七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日,他在灵和寺禅房开始了三年零三个月的刺血书经壮举。刺血八十多万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好好说话》学诚法师 第一篇
《好好说话》-学诚法师 共同学习第1天:说好话,积福报 第一章、菩萨的说话之道-“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

学诚法师:什么是开悟和成佛
“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通过修行,获得了“般若智慧”,这就叫开悟了!——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智诚法师的著作历程
由于智诚法师深知学习佛法,当发大心,出家当“身心出”,“若不刺血书写经典,不称佛子”,遂仿效明代万历年间曹溪高僧憨山大师沥血敬书华严之宏愿,并决定用舌血替代臂血,以进一步激励自己,荡垢涤秽,消灾除障,常勤精进。一九三七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智诚法师把自己关闭在灵...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