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穿黄袈裟有人穿红袈裟,什么等级分别

作者&投稿:重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人穿黄袈裟有人穿红袈裟~

这不奇怪,按照佛教的说法无量劫以来六道众生都多多少少与佛有缘比如你喊一声佛号就算与佛结缘,袈裟又叫福田衣和尚穿袈裟意思是为众生种福田啊可谓功德无量,综上所述阁下前世是有道大德。其实您的情况并不少见今年过年时我就遇到过一位,这是好事不要担心。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分类
  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
  简介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详细资料
  颜色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衣体
  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财。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若财体细薄时,亦允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紬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依之,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
  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
  特允许叠作叶,称为摺叶。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絇,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絇、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
  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环,代替絇(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功德异称
  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悲华经卷八、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六载,佛之袈裟能成就五圣功德。袈裟复有种种异称,如福田衣,即表法衣之田弘四利益,增三善心,养法身慧命之意。以三种坏色为衣,令贪心不起,称离尘服;入道者身被此服,则烦恼折落,称消瘦衣;借喻体净无垢类芙蕖,称莲华服;三色相间共成一衣,故称间色衣。以上四者系出自金刚般若疏卷二。又袈裟被挂于身,其模样有如庄严之法幢,称胜幢衣;不为外道所破坏,而称降邪衣;不为众邪所倾,故又称幢相衣、解脱幢相衣。此外复有功德衣、无垢衣、无相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慈悲衣、忍辱衣、忍铠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之称。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含义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度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着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摩诃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纲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纲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奈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第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里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钮,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着,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傅统规则。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越浮华;着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着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治皇帝赞欢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

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

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

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

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

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扩展资料: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袈裟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分类
  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
  简介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详细资料
  颜色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衣体
  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财。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若财体细薄时,亦允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紬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依之,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
  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
  特允许叠作叶,称为摺叶。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絇,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絇、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
  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环,代替絇(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功德异称
  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悲华经卷八、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六载,佛之袈裟能成就五圣功德。袈裟复有种种异称,如福田衣,即表法衣之田弘四利益,增三善心,养法身慧命之意。以三种坏色为衣,令贪心不起,称离尘服;入道者身被此服,则烦恼折落,称消瘦衣;借喻体净无垢类芙蕖,称莲华服;三色相间共成一衣,故称间色衣。以上四者系出自金刚般若疏卷二。又袈裟被挂于身,其模样有如庄严之法幢,称胜幢衣;不为外道所破坏,而称降邪衣;不为众邪所倾,故又称幢相衣、解脱幢相衣。此外复有功德衣、无垢衣、无相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慈悲衣、忍辱衣、忍铠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之称。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含义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度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着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摩诃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着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纲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纲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奈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第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里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钮,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着,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傅统规则。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越浮华;着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着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治皇帝赞欢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
1、代表意义不同。红袈裟通常是禅宗高僧所穿,代表他们在修行上的成就和见解。而黄色则通常为新佛教、净土宗等宗派的代表色,代表着信仰、勇气和谦逊。2、所属派别不同。藏传佛教中,红袈裟是红教僧人穿的,黄袈裟则是黄教僧人穿的。3、穿着场合不同。汉传佛教僧人所穿的僧袍通常是黄色还有青色的,...

佛门出家人有的披红衣袈裟,有的披黄衣袈裟,是怎么回事
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

佛教僧人红色的僧袍和黄色的僧袍有什么区别没?
佛教的僧衣,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一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二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真正的坏色衣,是佛陀教导弟子们用树皮煮汁,或用污泥渍污;且在新衣之上,必定另...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
区别如下:1、红袈裟的颜色是红色,而黄袈裟的颜色为黄色。2、红袈裟通常是禅宗高僧所穿,代表在修行上的成就和见解。黄色则通常为新佛教、净土宗等宗派的代表色,代表着信仰、勇气和谦逊。3、在寺庙内部,高僧们通常会佩戴红袈裟来展示自己在禅宗修行上的成就与地位。而在庆典和仪式上,僧侣们则会选择...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主要在于佛教传统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场合。首先,从象征意义上看,红色在佛教中通常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喜舍,而黄色则象征着清净、庄重和尊贵。因此,红袈裟和黄袈裟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寓意。红袈裟往往被视为一种修行者的标志,代表着他们追求慈悲和智慧的心愿;而黄袈裟则...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
红袈裟和黄袈裟的区别包含了以下罗列的几个方面,如果是藏传佛教,由于藏传佛教有不同的派别,所以僧人的僧袍颜色有所区别,其中红教的僧人穿的是红色的僧袍,而黄教的僧人穿着的是黄色的僧袍。如果是汉传佛教僧人所穿的僧袍通常是黄色还有青色的,只有在进行大型法会时,一些长老和方丈才会穿着红色袈...

为什么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么意义?
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到了三国时期,僧侣...

佛教的僧侣中,为何多以黄色僧衣为主?
在藏传佛教中,红黄两色代表崇高、代表圣洁、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众尊崇的颜色。红色和黄色是藏传佛教神圣的僧服之色,藏传佛教僧人以红色僧服为主,黄色用于法衣。一些宫殿、寺庙的神殿、重要的佛堂外墙大多都是红色,以示威严。黄色更是备受尊崇,平常人家的建筑基本上没有使用黄色的,只有寺庙、活佛的...

...那些和尚的袈裟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褐色的?有什么意义?
3. 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僧侣觉得三衣不够保暖,所以在袈裟里面还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基于古代俗人的服装稍作改变。4. 关于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做出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官方没有再作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5....

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现在出家人袈裟的颜色也有很多种,如褐、黄、灰等,地位稍微高的出家人如方丈穿烈火红色,但是并没有宗派的区别。 中国特色的“法服”——海青,这是现代二众礼佛时和比较正规的场合所用外衣。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所以又称为“大袍”。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时穿大袍,将三衣中之一种披...

天门市18918383239: 和尚衣服颜色等级划分 -
冷毛妇康: 在佛教中,僧人的衣着主要分为三种颜色,即黄色、棕色和黑色.黄色袈裟一般是给初出茅庐的僧人穿着的,象征着他们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的初学阶段.棕色袈裟则是给已经在修行中有了一定成就的僧人穿着的,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坚定....

天门市18918383239: 僧人衣服等级区别图 -
冷毛妇康: 在佛教文化中,僧人的衣着一直是让人感到神秘而又庄严的.根据佛教传统,僧人的服装等级主要是以袈裟的颜色来区分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僧人衣服等级的区别.黄袈裟黄袈裟是僧人衣着中的最高等级,也是最庄严的一种袈裟.传说...

天门市18918383239: 在佛教寺庙中穿红袈裟的是什么寺庙职务穿黑袈裟的又是什么职务? -
冷毛妇康: 红袈裟是讲经的,黑袈裟是寺院里执法的

天门市18918383239: 少林僧服什么分辨?是不是有级别之说,
冷毛妇康: 是从颜色区分的,一般居士是穿褐色的海青,没有袈裟,正式和尚,平时穿青色的便装或黄色的海青,上堂的时候大和尚穿红色的袈裟,一般和尚是褐色的袈裟,接待贵宾...

天门市18918383239: 和尚穿的僧服有什么讲究没有?怎么有些是黄的,有些又是咖啡色的,有些有袈裟,有些又没有,是不是有等级什么的? -
冷毛妇康: 黄的比灰色的辈分高,袈裟是个个院的主持,红色袈裟是方丈

天门市18918383239: 一直有个疑惑,不同级别的和尚师父穿不同的袈裟吗? -
冷毛妇康: 袈裟有三个等级的,分别代表受过的三种级别的戒律.受了大戒的和尚,均可以穿这三种袈裟.不同时节(法会),穿不一样的袈裟.一般每个寺庙里,只有主持一人,做法事的时候,可以穿红色的袈裟,其他人穿咖啡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袈裟里面,穿得那个大袖子的衣服叫做海清,有黄色的,黑色的,咖啡色的,等等,有些寺庙是主持穿黄色的,其他穿咖啡的,有些是全部穿黄色的.规定不一样的. 僧众所穿衣物,袜帽,鞋子,处处表法,无级别之论. 例如罗汉鞋有六个洞,寓意低头看破六尘之虚,远离染浊,念念护持清净意. 而我们总在颜色,花纹,做工,材质上分别,自然处处有高下.南无阿弥陀佛!

天门市18918383239: 寺院里僧人的穿着有讲究?
冷毛妇康: 有人在寺院里,看到住持、监院穿黄色僧服,就认为穿黄色僧服的僧人要比 穿其他颜色僧服的等级高,其实不然.过去,僧衣的颜色为坏色,即缁色(黑色杂有暗红色)....

天门市18918383239: 不同级别的僧人的袈裟有什么不同?
冷毛妇康: 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允许有青、黑、木兰(近似熟桑葚色或咖啡色)的三种颜... 坏色在梵文中,音译为“袈裟”,译成“不正、坏、浊、染、杂”等等,所以凡是不...

天门市18918383239: 和尚穿的袈裟的颜色代表了啥?在庙里,我看见有的穿红色的有穿灰色的
冷毛妇康: >告诉我们: 摩诃僧祗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色; 昙无德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着赤色; 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化法,应着皂色; 迦叶弥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衣; 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