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儒道两家思想对论说文创作的各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贲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历史?~

十万个冷知识

  1、汉代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论说文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汉后期的几个作家和东汉前期的班固,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经学的影响。东汉后期,老庄流行,文风又发生了变化。学习本节的内容,应注意把文风的变化与时代思潮湿的变化联系起来。

  2、王充的思想和文风在当时独树一帜,应加以重点掌握。

  

  教学内容

  一、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日趋腐败黑暗。由董仲舒开始的雍容典重,带有浓厚的经学和神学气的文风在此期大为盛行。刘向(公元前79-公元前8年)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他的《谏营延陵过侈疏》反覆征引事实,深入分析利弊得失,对汉成帝不顾百姓疲困,大规模的修建陵墓进行劝谏。文章洋洋上千言,雍容舒缓,而又深切著明,带有循循善诱的特点,明代茅坤曾称之为“西京第一奏疏”。刘向还有《使人上变事书》、《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等奏疏,也都深沉醇厚,在从容平易的议论中流露出匡时救弊之情。但文中往往大讲阴阳灾异。他的目的是以此为统治者敲警钟,打着上天的旗号干预现实政治,抨击当时的外戚、宦官。刘向之后,象这样借谈灾异抨击时弊的作者还有翼奉、京房和谷永等人。

  刘向之子刘歆在今文经学盛行之际大力提倡古文经学,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他作了《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猛烈抨击今文博士的腐朽和自私,指责他们“不思废继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对国家毫无用处,“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实情,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排斥古文经学,实为“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本来汉朝统治者提倡今文经学就有着政治目的,今文博士极力维护这种烦琐迷信的章句之学更是为了垄断仕途,保住其既得利益。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文章也写得泼辣犀利,义辩辞刚,带有一股凌厉之气。这与那种温柔敦厚,渗透了经学气的流行文风明显不同。

  西汉后期的另一个重要作家是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他为文善于模仿,曾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都写的典雅古奥。他还模仿东方朔《答客难》作《解嘲》。文中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概述了汉代大一统条件下,天下之士“当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者为卿相,夕失势者为匹夫”的境遇,并把汉代与战国相比,指出:“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淡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又说:“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亡事也,章句之徒坐而守之亦无灾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对统治者压抑人才,造成庸夫显进,奇士难容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作品采用赋体,辞锋锐利,雄辩滔滔,比《答客难》更富于气势和文采。但文章结尾又表示要采取清净寂寞,默默自守的态度,与东方朔等人的愤激情绪不同,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另外,扬雄在王莽当政时还模仿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过《剧秦美新》,颂扬王莽的新朝。文中有不少天命苻瑞之说。此文曾受到后人訾议,但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这类谀颂之文便成为散文创作的主流了。

  二、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从东汉建立到汉章帝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统治者大力提倡谶纬迷信,并鼓励知识分子写歌功颂德之文。汉章帝就曾在班固面前批评司马迁作《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世也”;称赞司马相如于病中“述颂功德”,作《封禅文》,则堪称“忠臣”,“贤迁远矣”。在这种导向之下,“贬损当世”的作品便难以出现,而“述颂功德”的文章却应运而生。班固的《典引》就是这样一篇歌功颂德的遵命之作。文中充满了天命迷信之说和空洞的谀颂之辞,可谓“典而不实”。班固还作有赋体文《答宾戏》,文中先表白自己“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向,然后借回答宾客的嘲戏,歌颂大汉之德“炎如日月,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并批评对方不该”处皇世而论战国”。此文在形式上虽是模仿《答客难》和《解嘲》的,但却没有其中的牢骚不平,完全是一篇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作品。

  真正代表这一时期论说文成就的是王充。他的《论衡》以“显实诚”,“疾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见解。奇文章平易畅达,旁征博引,反复辩说,敢于分析百端,独抒己见,甚至“有所发啠,不避上圣”。其中的《问孔》、《刺孟》、《自然》、《论死》等篇都突出体现了这种特点。作者虽不十分注重文采,但文中仍有不少精妙的比喻,间以灵活多变的偶句和韵语,再加上感情充沛,读起来便显得酣畅流利,节奏铿锵。王充这种文章,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另外,东汉前期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是桓谭(约公元前38-公元32年),他的《新论》一书和《陈政事疏》、《抑谶重赏疏》等奏疏敢于暴露现实,大胆批评谶纬迷信和灾异之说,文风明快畅达,深刻锐利,很受后人推崇。

  总起来看,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的论说文成就不如西汉前期和中期。

  三、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广大文人中蓄积了越来越多的忧虑和不满。象班固那种歌功颂德之作再也写不下去了,揭露和抨击时弊的作品多了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几部比较有名的政论文专著。如王苻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崔寔的《政论》、荀悦的《申鉴》等。书中敢于触及现实矛盾,大胆表现作者的忧愤,有些作品还提出了一些疗救时弊的设想。此外,这时还有一些单篇的奏疏、书信和论文等,也都不同程度的触及了时弊,批评了当权的外戚、宦官。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些作品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杂取各家学说,不拘一格,独抒己见。如崔寔《政论》中针对现实弊端说:“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明显表现出法家的思想主张。不少作品一反东汉前期那种雍容舒缓的文风,敢于直言竭论,带有骏发激切的特点。如李庸等人在党锢之祸中下狱,陈蕃作《理李膺等疏》,上疏营救,其中说:“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李膺,范滂等人“正身无玷,死心社稷”,却“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这种行为“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何以为异!”完全是直言指斥,不避祸害,生动体现了东汉末年“党人”的勇敢正直。这种近乎无所忌惮的言论,在两汉的其他时期很难见到。另外,这一时期,士大夫激扬生气,砒硕名节,相互品评题核;还有些人以名士自居,蔑视权贵,敝履功名,愤世嫉俗。这种风气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朱穆有一篇《与刘伯宗绝交书》,其中说:

  

  昔我为丰令,足下不遭母忧乎?亲解錭絰,来入丰寺;及我为侍书御史,足下亲来入台。足下今为二千石,我下为郎,乃反因计吏以谒相与,足下岂丞尉之徒,我岂足下部民,欲以此谒为荣宠乎?咄!刘伯宗,于任意道何其薄矣!

  

  文章私信手而成,但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辛辣嘲讽了刘伯宗的得宠忘旧,不顾交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刚肠疾恶地性格。后人常说魏晋的文章清峻通脱,此文已显露出这种迹象。

  东汉前期的散文中已出现了重视骈偶和辞藻的倾向,到了此期,这种倾向则更为突出。不少作品带有较多的对偶句,辞藻华美,音韵铿锵,初步具备了骈体文的特征,如仲长统的《乐志论》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理想: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这段文字以对偶句为主,而且有不少四言和六言的句式,形式很象后代的骈文。从内容来看,其中描写了一种逍遥世外,任性率情的生活情趣,反映了老庄的人生态度。这是对儒家礼法的背弃,是对现实的深恶痛绝。不论其思想还是文风,都已非常接近魏晋散文。

  总之,东汉后期的论说文已突破了那种经学与神学气十足的儒者之文的局限,也不同于西汉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在散文史上,它们开了魏晋散文的先声。


西汉与东汉都属于汉朝,它们的差别,远超秦汉、明清
依照《周礼》,宣布土地为“王田”,就是归朝廷所有。这就大大压制了豪族。可是汉光武帝刘秀能够建立东汉,仍然是依靠豪族的。对比西汉和唐朝,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皇帝制约豪族时,就会定都长安,西汉、唐朝就是如此。皇帝依靠豪族时,就会定都洛阳,比如东汉、武周。从这一点来说,西汉与东汉在根本上...

东汉的名儒
何休(129-182)东汉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人。作《春秋公羊解诂》,注《孝经》、《论语》等。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写《六经》于碑,世称“熹平石经”。封高阳乡侯。荀悦(148-209)东汉末史学家。字仲豫,颖川颖阳人。撰有《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

董仲舒的两汉经学是否背离了先秦儒家学说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位经学大师郑玄。他力求融合今文经和古文经,遍注儒家经典,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两汉以来,先秦诸子多湮灭无闻,经学独贵,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学善于吸收各个学派的营养,还在于各个学派自身也有缺憾。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家太“糊涂”,道家的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

先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流入后开始适应中国特点,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秦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始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恢弘气势。(1)儒学的动摇:东汉后期政治混乱,儒学失去了政治依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的迅速发展,以及...

东汉士族开始逐渐形成:士阶层已经彻底世俗化
虽然西汉时期士阶层已经有部分向世俗化转变,但是东汉时期,士阶层的风骨尚存,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然也只是寥寥无几。 士阶层最大的变革在东汉之后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士阶层已经完全世俗化 ,他们追求名利,没有了先秦时期的风骨。但是史学家认为,魏晋的士族崛起,与东汉中后期士族有着难以估量的关系。 至于东汉如何会...

东汉末年王朝在思想上的特点是什么?
以袁安和杨震在当时崇高的威望,绝大多数士人和百姓把他们看成国家的栋梁和道德的典范,把袁安和杨震的所有行为组合起来,就能看出东汉时期的道德标准,可以用五个字概括:1、孝:东汉除开国皇帝之外所有皇帝的名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明帝叫孝明皇帝,汉献帝叫孝献皇帝,除了皇室重孝,在人才选拔中...

汉朝一共分为几个阶段?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建立东汉并开创了光武中兴。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分别推崇什么教派?
汉武帝开始推崇儒术,唐朝尊儒尚法崇道,宋朝推崇儒学,明朝推崇儒学。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

为什么西汉比东汉更加繁荣?
相反,在东汉时期,碰到汉光武帝、汉明帝和汉章帝这些能把控政局的皇帝,东汉的国家运转还算勉强的正常进行。但由于汉章帝放任外戚,导致汉章帝去世后外戚与宦官势力的权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逐渐增加,东汉皇帝的皇权就被外戚和宦官彻底架空了。东汉中后期,中央政府的政治内斗不断进行,光党锢之祸就发生了...

从西汉末到东汉末,文学上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这...

鄯善县15744361960: 两汉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 -
尤哪八珍: 西汉初期主要遵从老黄之道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而从汉武后取董之言、罢绌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继续儒化,后期老庄之学复兴,魏晋时谓之玄学!但看不到老子的守元默更多的是庄子的逍遥游、甚至是放荡不及辑!竹林七贤是晋时玄学代表,但是可以看出除稽康和阮籍有较高的成就以外,其他皆为附庸风雅之辈,阮弦刘聆只会饮酒作乐!.纵观两汉哲学少了先秦的百家争鸣但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儒道更是发展迅速!后期玄学的兴起又为以后分裂推波助澜.世界史中无论是哲学宗教都脱离不开政治的困扰!哲学思想是某个思想家的认知和境遇概括延伸出的!

鄯善县15744361960: 请简要概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
尤哪八珍: 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的内涵、起源、人性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鄯善县15744361960: 道家学说VS道教 -
尤哪八珍: 不能.道家学说开始于老子,春秋晚期.道教开始于东汉后期,五斗米教和天师教,一般的说法是“张陵”,又叫“张道陵”,第一代天师.不过他们尊老子为祖,吸收了部分道家学说的思想,所以后来混为一谈了.道家学说开始于老子,儒...

鄯善县15744361960: 西汉与东汉在文化与政策上有和差异 -
尤哪八珍: 这个问题太大,250字要说完还真考水平!!我的观点是:在文化上:西汉出了一个司马迁,其《史记》反映出他的求实与批判精神;而东汉也出了一个大史家,那就是班固,他的《汉书》同样在史学上占有突出位置,但是其成就远不如史迁影...

鄯善县15744361960: 儒家与道家在处世态度和思想观点上有什么不同? -
尤哪八珍: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

鄯善县15744361960: 简述儒家思想,道家(道教),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少于3000 -
尤哪八珍: 谈三者【仅仅在——(文化)——中】的作用?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但是老师要明白为而不有. 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要为而不恃,佛家确实做到了.

鄯善县15744361960: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 -
尤哪八珍: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如下: 1、儒家是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是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讲求出世. 3、儒家讲求仁爱,为政以德冯启祥.非常讲究礼仪,把礼放在第一位, 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道法自然...

鄯善县15744361960: 请简要论述儒道互补思想 -
尤哪八珍: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内涵 中国哲学具...

鄯善县15744361960: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
尤哪八珍: 先秦时期是百家齐放,也是三教九流形成时期 后来确立秦朝的法治,即韩非的法家学说 西汉初期因为连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因此也就出现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兴盛打下了基础 到汉武帝时,取董仲舒的“独尊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