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赏析

作者&投稿:贝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使动用法,使……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不受物欲之累。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赏析】

1.老子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立矛盾规律,试图用道家的方法进行解决。在任何一个团队活动中,都需要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功利心特别强大时,却又要求大家淡泊功名,特别是圣人治世,自己已经超越功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两者矛盾吗?不矛盾,这在不同的情况下确实存在,并不矛盾。

物以稀为贵,但某一事物过分珍贵,就容易引起别人的盗心,实力弱的暗中想,实力强的暗中抢甚至于明要,如战国时的和氏璧,最初在楚国,后来到了赵国,秦国想骗去,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但秦统一六国后,又到了秦始皇手中,刘邦得天下后,又到了刘邦手中,以后历代都被新兴帝王所得。这就是难得之货,使民为盗的定律。“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反映这句话的事例就更多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圣明的君主往往隐藏自己的好恶,防止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用兵打仗,则反而用之,投其所好,利而诱之。平常所说的“英雄难过美人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自己的可欲,被人所利用导致的悲剧。针对这些矛盾现象,所以老子才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2.老子认为把智者引上正途,人尽其才是安定的根本。儒家讲德才兼备,他们认为有才无德的人,任何一个时代对团队都有害无益,弊大于利。道家也讲道和德,为此老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措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这几句话的核心在什么地方?就是要让老百姓没有伪诈智巧,没有不良欲望,让他们有吃的,身体好,能保卫自己,保卫国家。当然,这几句话的前提是统治阶级也要政治清明,让老百姓生活安定,需要的是上下齐心,有志(智)之士,为国为民,大公无私。如果这样的话,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如下: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译文: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因此圣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道德经》第三章:为什么很多的管理者都在学习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德经》第三章:最难懂国学经典部分,管理者必读“无为”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容易误读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章,明白了道的深奥,就不会简单的理解为无所做为。经典国学,哲学,道家思想、读书

《道德经》第三章笔记
然而,历史又证明,社会一旦需要“尚贤”、“举孝廉”,这社会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老子从事物的另一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社会中出现尚贤本应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会存在不利的一面。尚贤风气...

老子三章理解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思考怎样才算真正的强者...
老子的《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的智、明、力、强、富、志等词汇都是在此背景下进行解释的。智和明是指不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炫耀或者过多地干预他人,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力和强指的是不...

不尚贤,使民不知?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如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道德经第三篇译文
第三章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

《道德经》第三章 降低欲望,言传身教
①译文: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崇尚某种贤德的保准,这样民众就不会为了某种虚名去争夺。领导者不要淘取特别珍贵难得的东西,这样老百姓才不会追求稀罕物而成为强盗。领导者不要表现出来自己的喜好和欲望,这样老百姓才不会乱。很多领导者会选择在公司设立道德标准,塑榜样,为什么老子的思想与我们的做法正好...

《道德经》第三章关于“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市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章很有意思,讲统治者怎么治理的,这应该是“无为”的解释了吧。其实想想在老子的那个时期战争频繁,出现这种...

《道德经》 第三章 感悟
”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政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治理的。无为管理并不是不要制度,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轻易干涉,管理者对下属是“指导”,而非“指挥”。现代企业大多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本意是要成为管理者有力的助手,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越大,制度越多,管理效率越低,...

东安区15162342873: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
撒民安神: 此解众说纷纭 杂见不一 窃谓圣人之心 安有偏颇 古德治教 宁有私心 不才以为 圣人之治也 反求诸己 虚其心志 即同儒家之格物 使夫人人各自反求 革除私心物欲 外求志虑 腹骨之才学品德 自然强实 人人如此 天下无不归仁者 后世缪为老子此说乃愚民之谈 何其肤浅之如是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第三章如何理解 -
撒民安神: 无为并不能只按它的表面意思理解,古文里的字都很有内涵的.而且,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违背道的可为,违背道的不可为.而道便是整部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三章的道讲的是什么 -
撒民安神: 不赏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在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治国之道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三章》理解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 -
撒民安神: 老子》三章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生活的 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 “ 礼 ” 的问题.《史记》还记载了两种关于老子...

东安区15162342873: 道德经第一到十章 -
撒民安神: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三章体现了老子怎样的处世哲学 -
撒民安神: 老子虽然在他的道德经中处处宣扬无为的思想,但应该透过表象看本质,他其实是在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向世人表示,他的入世思想,希望有人能慧眼识金,发现它并重用他.因此老无为五位其实是一种假象,他的最终目的还是有为,只不过是以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来达到而已.相比之下,庄子比他就诚实多了,庄子不仅要在行为上做到无为而且也要在实际中做到无为,同时用一种介于有用于无用之间的状态来保护自己,免得自己成为那只不会鸣叫的鹅.

东安区15162342873: 你怎么理解《道德经》的第三章与第十九章,用你的原话(白话文)说说你的看法,不用借用别人的话. -
撒民安神: 《道德经》的第三章与第十九章 国家不要把财富作为社会唯一崇尚的对象,以不使人民因一心追逐这些对象而引发不可避免的纷争.只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或全部秩序就将达到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一致,一切都将合于自然,合于道德精神,合于正义,人民在这种关糸或秩序之中也将获得最好的幸福.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注重自然平凡的真理,保持自然质朴的品质,减少一己损人的私念,削弱损人不利己的欲望,根绝那些无视世界的整体并与人的存在的世界本性相违背的比单纯的愚昧还更为卑劣有害的学问,达到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的无忧无虑,无私无畏的价值状态.

东安区15162342873: 《道德经》第三章有多少可取之处 -
撒民安神: 愚民理论,这一篇不足以取.但今上的很多政策实际上是从这里来的.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天之道原文及翻译 -
撒民安神: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译文: 天道不就象拉弓射...

东安区15162342873: 老子道德经翻译 -
撒民安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