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民如父母,以孝视天下”墨子的孝道观

作者&投稿:秘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孝,是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孝文化的研究,历来多以儒家主张的孝文化为主,而缺少对墨子孝文化的研究。墨子倡导兼爱,认为“父慈子孝”是兼爱的必然结果——父子相爱,则慈孝。由此可见,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父慈子孝是平等的也是对等的关系。纵观历来对墨子孝文化的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儒家立场对墨子孝文化进行否定而批判;一是以“墨子解墨子”而流俗于表面,未及墨子孝文化的根本,对墨子的孝文化与华夏传统孝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墨子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尤其是重视孝道,《汉书,艺文志》认为“养三老五更,宗祀严父,以孝视天下”是墨家学说最基本的特征,这是对墨家自创立到发展成“显学”的历史过程的总结,是在当时“独尊儒术”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对孟子“兼爱无父”的强有力的批判。在汉代学者看来,“孝道”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墨子思想的展开,始终围绕着“孝道”进行,在诸子百家之中,墨子墨家才是华夏孝道传统的继承者。时至今日,在对墨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能够对此有所认知,亦缺乏以《汉书》对墨子思想的总结为参照,更缺乏对墨学文本的深刻考察,所以墨学的孝文化多是以被批判的对象而出现。于是重新认识墨子的孝文化,不仅是对墨学的归真,同时也是对华夏孝文化本来面貌的还原。由是,本文将基于华夏传统文化立场,并依据墨子原文“以墨解墨”,弥补当前对墨子孝文化研究之不足。

墨子认为“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父者之不慈,子者之不孝,此又天下之害也”,因此主张兼爱。并且认为兼爱是“取法于天”“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所以“不可以不劝爱人”,如此则能“父子皆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坐处有度,出入有节,男女有辨”。由此可见,家庭伦理在墨子思想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孝道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又是衡量社会是否得治的重要标准:“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墨家非常重视父子兄弟之爱敬、孝慈等,认为“爱”是人的天性“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爱应当由爱亲人推及到爱天下人之亲,即“视人之亲,若视其亲”,这也正是“爱无等差,施由亲始”。为什么墨子如此重视家庭伦理和高度推崇孝道呢?因为亲情是人最先感受的情感,真诚而美好。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家人相互关爱的必然结果,我们对爱的体验和学习最初也是来自于家庭。爱我们的亲人,然后推及到爱社会上的其他人,家庭伦理血缘亲情的爱是爱他人的基础,所以墨子说“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也正是建立在“我爱我家”这样的基础上的。

墨子认为,孝就是“爱利其亲”。《经》孝:利亲也。《经说》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得。同时又指出“厚亲,分也”,每个人都应当各尽其能的爱自己的父母,都比别人更爱自己的父母,这是人的天性和本分,是血缘亲情所决定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爱我们的父母超过他爱自己的父母,同样别人也不能这样要求我们,而且就算有这种要求,也没有人能够做到。所谓利亲,是指子女爱自己的父母,应当对父母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照顾好父母的衣食温饱,父母得病时能够尽心侍奉,让父母在得到事养侍奉时高兴。父母去逝后“入土为安”,并且要“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所以在墨子看来,生能尽力事养以让父母高兴,死能葬而安之,并按时祭祀,才是孝道的整体。

利亲,通常被狭隘的理解成仅仅是提供物质利益,实际上并非如此。利,在墨子的思想中定义为“所得而喜”,是指获得后能够感到愉悦,而所得并非限定于仅仅只是物质,还包含诸如情感和精神上的所得。所以,利亲不仅包含物质的供给,比如衣食财物等。同时也包括情感和精神上的安慰,比如陪伴。著名墨学专家张幼林老师曾举例说明:在农村多子家庭,有些儿女对老人提供金钱和物质的需要,有些儿女则陪伴事养,这些都是孝的体现。我们不能说提供金钱和物质的是孝,而陪伴事养的不是孝。依据常理,陪伴事养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于提供金钱和物质更是难得的孝。比如现在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显然要比给父母一些钱物更令父母高兴。

墨子认为孝顺父母,爱亲利亲厚亲,“能能利之”,并且竭尽全力“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并使父母“所得而喜”,但是却不主张无原则的顺从父母的命令意志。因为在墨子看来,虽然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但是“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墨子不仅主张子女孝父母,同时主张父母应慈爱子女,这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等关系。父母强子女所难,在墨子看来也是“虽父之不慈子,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母如果强迫子女必须如何如何,比如干一些违法犯罪或其它违背常理的事,对于子女来说“不可以为法”,此时不听从不顺从也并不违背孝道。所以,慈孝一旦失去对等的关系之后,孝就不是人情之至的慕父母,而是愚。

愚孝,即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源自儒家主张的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家甚至认为父母逝世三年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才可以称为孝。“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无违”不仅是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违背“礼”的规定。

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和不能违背“礼”的规定,是本质同一的,因为“礼”是对父母权力和子女所必须服从的确定。儒家的“礼”,完全的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和权益。比如,剥夺儿子的财产权“不有私财”(《礼记,曲礼》)比如,儿子结婚后,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夫妻感情美好,只要父母不高兴就必须离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内则》)有哪个父母见不得自己的儿子夫妻相亲相爱呢?比如宋代的陆游就是个例子。陆游的父母见不得陆游夫妻相亲相爱,所以陆游只能休妻,结果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所以,儒家的“礼”是一种机械的,教条的,并且带着冰冷的规则,从这个层面来讲,儒家讲的事亲以礼,将父子之间的亲情,完全的抛弃在外,而是以“礼”这个外在的规则来确定。然而,这种规则显然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更能让人感受的到。比如孩子向父母会心一笑,绝对比事之以“礼”更让父母满足。“礼”,显然不能也无法规定孩子该对父母笑几次,更无法确定哪次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哪次微笑是源自规则的。“礼”成为了父母对子女的特权的规定,这种特权下的“孝”与父子亲情是毫无关系的。

墨子的孝文化,重视爱亲利亲“生则见爱”,重视葬礼“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死则见哀”,同时也重视祭礼“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厚养,节葬,祭祀构成了墨子孝文化的完整体系。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厚养就应尽心尽力的事养父母“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节葬就是重视葬礼的根本“哀”,祭祀就是追忆亲人,不忘感恩父母。至今民俗都有按时祭祀亲人的传统,每年清明、中元节、寒衣节等等包括其他节日都是特定祭祀亲人的日子。人之老之将至,父母已然不在,他们的音容相貌只存在于回忆之中,剩下的只有埋葬父母的一丘黄土,面对坟丘怎么能不追忆并感恩父母。人生苦短,一切功名利禄又如何比的上父母亲情的珍贵。父母不在,祭祀之日成为兄弟姐妹的团圆之日,墨子说“和欢聚众,取亲乡里”,兄弟姐妹关系和调,不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么?所以不论是爱亲利亲还是葬与祭,墨子的孝文化都充满着浓烈的感情,这也说明墨子孝文化最具有人文关怀。

有观点认为,墨家的节葬思想缺乏人文价值缺少人道关怀,厚葬才是人文价值的体现。但是,人文价值是否应当以物质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呢?我们是否能说拥有更多物质财富的人是有“人文价值”的,或具有“更多人文价值”呢?孟子曾经说过“为富不仁”,显然是对有钱即有徳——人文价值的批判。即如此,人生在世拥有大量物质财富不能作为是否具有人文价值的衡量标准。那么,人死后用大量的物资厚葬,甚至杀人为殉就更不能说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相反厚葬不仅毫无人文价值,还是泯灭人道的。很多时候,举行隆重的葬礼都成为掩饰生前薄养的手段,生而不养,死而厚葬反到成为了所谓的“孝”。更有甚者,亲人死后载歌载舞,以至于在丧礼上出现某些“低俗表演”,所有这些都违背了丧礼的根本。由此可见,墨子说厚葬“伪哀僈亲”,是确切无疑了。并且厚葬是籍孝之名而已,《淮南子》一语道破了其中关键:“繁文滋礼以弇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由此可见,厚葬是统治者为了“持天下弗失”而制造出来的愚民之术——厚葬就是进孝,一旦这样的风俗形成就脱离了葬礼的本质,就违背了孝道,而成为统治之术。

墨子说,尧舜禹都是节葬的“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吕氏春秋》的记载也可证明墨子所说不虚:“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以必俭。”所以有学者指出,尧舜禹时代葬礼简陋是极可能的事, 墨子的说法才是符合情理的。墨子作为华夏文化的传承者是无疑的,庄子就曾明白指出墨子是“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淮南子》亦说“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背周用夏即对传统的继承,所以节葬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传统。

墨子说厚亲爱亲是子女的本分,但是墨子也指出“智亲之一利,未为孝也”。在墨子看来,孝不仅是子承双亲,善事父母,还包含在此基础上的“视人之亲若视其亲”,普遍性的爱老尊老,才是孝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墨子提出“交孝子”的主张,即从自己主动做起,爱老尊老,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爱老尊老的良好的社会风俗。在古代,生产力低下,老人往往具有更多的智慧和经验,所以尊老爱老不仅是人文的关怀,还直接影响着生产生活,民俗说“劈柴劈小头,问路问老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事疑必询三老”,都说明老人对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贡献。于个人情感讲,谁又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敬呢?所以墨子说“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我们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我们,所以尊老爱老必然从自己做起。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很正能量的话,大意是说,虽然我尊老爱老不一定能够在当时就得到回报,但是我仍然会选择尊老爱老,因为我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外,没有我的陪伴时,也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护和尊敬。这恰恰是墨子交孝子思想的体现。所以有观点批判墨子兼爱是功利主义的,质疑回报不对等,正说明这样的看法是视野短浅。试想,如果我们眼光放远一点,努力从自身做起,成为影响社会风俗的正能量,回报就像“投桃报李”一样,老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上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爱护与尊重。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去这样做,良好的社会风俗又怎么会凭空出现呢?所以墨子不但倡导孝亲厚亲,同时也倡导“视人之亲若视其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传统。

墨子说,国家的建立和执政者的选出是为了“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所以要“顺天之意”行“兼政”“义政”。兼政就包括政府应承担起养老的职责“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所以在墨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不仅是儿女爱亲利亲厚亲的家庭伦理和“交孝子”的良好的尊老爱老的社会风俗,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承担养老职责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夏朝,《礼记,王制》中就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序”和“学”就是夏商时代的养老机构,所以《淮南子》说的墨家“养三老五更”正是对传统孝道的继承。《礼记,王制》同时指出早于夏朝之前的“有虞氏”(或为朝代,或是部落)就有养老的传统,而且政府养老的传统不因朝代的更迭而改变,相反还逐渐完善起来:“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自秦一统之后,新建立的朝廷也都将养老制度化。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将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成为国家和个人所必须对的问题。此时应当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从家庭、社会,尤其是国家三方面着手,继承传统的养老制度,亦可借鉴他国的经验,不断完善国家的养老制度。国家养老是职责所在,是孝道的传承,是文明的体现,更是执政能力的体现。

君民关系将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化,是中国历史的特色。据《韩非子》记载“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众所周知,儒家是反对墨家兼爱的,也没有“视民如父母”的主张,所以韩非子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称先王兼爱天下的是墨家,墨子说兼爱是取法于圣王“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视民如父母的也是墨家,儒家并没有如此的观点。儒家主张的是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即君子尤其君王是百姓的父母。基于此,儒家主张民要把君当做父母来忠孝,否则就是“无君无父”。试问一个君子怎么会狂妄自大到以为自己是民众的父母呢?所以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本意是指君子包括君王要视民如父母,以孝视天下,要忠信于民,要像孝子事亲一样来孝民,所以墨子说:“立为天子,以民为父母,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这才是真正的华夏传统。比如《韩诗外传》记载: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说:“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说:“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以百姓为天,所谓的天子王者就是百姓的儿子。所有将君或天子当做父母的说法大多源自儒家,比如《荀子,礼论》:“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在《礼记,表记》也记载着孔子持如此主张:“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儒家将传统的“君为子,民为父母”的传统完全的颠倒了。随之,君要孝忠于民的政治伦理也颠倒成民要忠孝于君。

君民伦理一向忠孝并提,儒家对传统的颠倒,也为儒学制造了内在的矛盾——忠孝两难全。然而这忠孝两难全的矛盾,在华夏传统之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忠孝作为一种君民伦理,指的是君要忠孝于民。墨家是“古之道术”的传承者,在古之道术里,“忠”绝非下忠上,民忠君,而是君必须忠于民。据《左传》记载,曹刿论战,认为鲁庄公可以作战的条件就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里面多次提到“忠民之望也”“上思利民,忠也”,亦全部都是指君要忠于民,要爱民利民。《韩非子》里也有关于忠的解释:“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墨子》里更是明确提出:“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倦。”由此可见,华夏传统不仅忠孝并称,而且忠信并重,并且作为君民伦理关系是对君的要求。现代社会,执政者必须忠信于民,已经成为了普遍认同的政治伦理,这也并非新创造,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综上所述,墨子的孝文化是对传统的继承,包含家庭、社会、国家以及君民伦理等方面,对当代社会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墨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应当加强深层次的认知,对传统孝道也应当重新审视。自先秦儒墨俱显,到汉朝的独尊儒术,墨家的消失,儒家的思想主张成了主流。然而面对墨子墨家留下极为稀少的著作,整部《墨子》关于“孝”字的提及,亦不过区区数十处,与儒家自孔子以来到汉朝儒家弟子众多,著书立说不断,关于“孝”的论述也数不胜数,况且在前有以“孝”闻名的曾参,后有以孟子批评“兼爱无父”的前提下,《汉书》的作者班固却将“孝”字独冠于墨家头上,并称墨家“以孝视天下”“此其所长也”则不可不令人深思。


孝的四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把握每一个与父母相处的瞬间,让孝行当下,弥补可能的遗憾。让我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深如大海,我们的一点点回报,犹如寸草难报三春晖。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应以孝为舟,承载起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让孝的四个层次在我们的行动中得以实践,以此致敬那份永恒的孝道精神。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
意思是: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树立好的典范又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出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论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2)
故曾子也认为,孝养父母不是简单的养,而是要养之以敬,要做到使父母感到安逸、舒心,长久如一,直到父母死后也应如此。敬养的实质是诚于心,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故孔子有“游必有方”之说。所以曾子认为父母在时应该不计较官职的高低“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韩诗外传...

勇渡孝子文言文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

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2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4、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9、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先秦)《孝经》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先秦)《礼记...

孔子的糟粕思想都有哪些?
二、愚民政策 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愚民为何,一句话:便于统治!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对此,孔老夫子,恐怕难辞其咎。《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

人生万道论 三 论孝道
恕我直言,这种中国式的孝道,本质上是将自己此生的无能与无知所带来的痛苦转嫁到下一代身上。中国的生育崇拜本质上就是一种将孩子视为工具而非真正的人的表现。这种打着“爱”的旗号的孝道是真正的自私与剥削,因为他们剥削不了别人,只能剥削自己的下一代。 中国古代的孝道,本质上讲其实就是默认子女完全是父母的...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孝经》第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品读】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

许昌县18831904982: 爱人若爱其身的意思? -
钮炉爽宁: 爱人若爱其身的意思是:爱别人就要像爱自己一样. 典故出处:春秋战国-墨子《兼爱》 典故原文: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许昌县18831904982: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在哪些资料中 -
钮炉爽宁: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些资料可以吗?

许昌县18831904982: 墨子的成就有哪些?
钮炉爽宁: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确,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70到前380年间,出生于小邾国(又... “尚同”,讲的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是因为人们的思想不同而产生的...

许昌县18831904982: 找有关墨子的“兼爱”的文章,要是《墨子》里面的. -
钮炉爽宁: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许昌县18831904982: 在《兼爱》一文中墨子是怎么论证兼爱的主张的 -
钮炉爽宁: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许昌县18831904982: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哪篇文章可以体现出来?RT -
钮炉爽宁:[答案] 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分管理科学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

许昌县18831904982: 墨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怎样? -
钮炉爽宁:一 、礼乐观 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

许昌县18831904982: 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是哪一家的言论
钮炉爽宁: 儒家孟子的诗:"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家的兼爱 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许昌县18831904982: 孝道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
钮炉爽宁:[答案] 一、汉儒对先秦诸子孝道观的整合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它通过阐发仁、义、礼、智、... 经过统治阶级的强化,日益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当汉朝统 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它采用的是以礼规范孝,以忠成...

许昌县18831904982: 克己复礼 基本含义 -
钮炉爽宁: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