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立木为信的典故

作者&投稿:雍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成语立木为信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立木为信

【拼音】limuweixin

【出处】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当官,公叔痤临终前将他推荐给魏惠王,但没有得到重用。商鞅便来到秦国,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铜),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拓展: 意义

七子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立木建信”成为商鞅变法的突破点,大政治家就是有创意。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在“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富民强;一个帝王无信,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人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去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则人任也”,老祖宗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但现实中,市场缺乏诚信、官场缺乏公信的现象,依然严重,结果只能阻碍发展。“立木建信”,政府应承担起责任。




立木取信的故事立木取信的典故
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2、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3、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

关于古代诚信典故
琳琅故事会

国家之信的成语典故
1、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

立木为信典故
商鞅为了建立信任,先在南门立木并承诺赏金,起初人们对赏金持怀疑态度,但最终有人勇敢尝试并得到奖赏,这使得新法令的权威得以确立。商鞅随后公布了新法,包括以军功赏罚、鼓励生产、抑制懒惰和商业,这些措施使秦国实力大增,得以攻下魏国河西地区。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废除井田制,允许...

关于古时信的典故?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你知道古代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8则),欢迎阅读。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1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

诚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如下: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有: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饭千金、宋濂借书。1、曾子杀猪。故事梗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

立木为信什么意思
说的就是诚信的意思.一般在文中是当成典故引用.下面是典故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

关于诚信的历史典故
琳琅故事会

有关信的成语典故20个?
有关信的成语典故20个?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过路打酱油的55 2023-11-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立木为信、徙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

松阳县14713664892: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阿娅泰宾: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

松阳县14713664892: 商鞅立木为信说的是个什么故事?
阿娅泰宾: 商鞅立木为信说的是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松阳县14713664892: 商鞅立木 -
阿娅泰宾: 古人商鞅想要推行新的法规,为了( 取信 )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徙木为信的故事 【注音】xǐ mù wéi xì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食言而肥、言而无信

松阳县14713664892: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典故 -
阿娅泰宾: 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

松阳县14713664892: 与立木为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
阿娅泰宾: 立木为信的主人必是商鞅 里面的人物有秦孝公 商鞅 晋文公

松阳县14713664892: 徙木为信是什么意思? -
阿娅泰宾: 徒木为信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松阳县14713664892: 徙木为信的典故 -
阿娅泰宾: 原文: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松阳县14713664892: 徒木为信的典故和含义? -
阿娅泰宾: 就是当商鞅立法后,别人担心他说话不算数,商鞅为了取信于人,在一个地方立了一块木头,说把它移到某处奖励黄金,有人试了,果然有黄金拿,就是做某事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

松阳县14713664892: 徙木为信的典故徙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我要简略的,要总括全文的! -
阿娅泰宾:[答案] 原文: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