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6知而非知至人自知非死非生非利非害

作者&投稿:御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6知而非知至人自知非死非生非利非害

题文诗: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与胥敖,

南面临朝,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三子,

其犹存乎,蓬艾之间,何不释然?昔十日出,

万物皆照,况帝之德,进乎日乎.齧缺问曰: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王倪答曰:恶乎知之.

齧缺又问: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恶乎知.

再问然则.物无知邪?曰恶乎知.虽然如是,

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吾试问汝: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人处木则,

惴栗恂惧,猨猴然哉?孰知正处?民食刍豢,

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孰知正味?

猨也猵狙,以为雌偶,麋与鹿交,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鱼见深入,鸟见高飞,

麋见决骤.四者孰知,天下正色?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肴乱,恶知其辩.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答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觉热,

河汉沍而,不能觉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

而不能惊;若是然者,能乘云气,骑日月而,

游四海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    

 

  【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释然②,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③,犹存乎蓬艾之间④。若不释然⑤,何哉?昔者十日并出⑥,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⑦!”

  齧缺问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⑩?且吾尝试问乎女(11):民湿寝则腰疾偏死(12),然乎哉(13)?木处则惴栗恂惧(14),猨猴然乎哉(15)?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16),麋鹿食荐(17),蝍蛆甘带(18),鸱鸦耆鼠(19),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20),麋与鹿交,与鱼游(21)。毛嫱丽姬(22),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23)。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24),是非之涂(25),樊然肴乱(26),吾恶能知其辩(27)!”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28)?”王倪曰:“至人神矣(29)!大泽焚而不能热(30),河汉沍而不能寒(31),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32)。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33),而况利害之端乎!”

【译文】

从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总是心绪不宁,是什么原因呢?”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你崇高的德行又远远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相互间总有共同的地方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我还是先问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

  齧缺说:“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王倪说:“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故昔者尧问於舜曰:“我欲伐宗(国名)、脍(国名)、胥敖(国名),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不释然者,谓心中必欲伐之,次罢而不能释然,不知何故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言尧之心不广,不能容物也。且三子所处甚微细,如蓬艾之间,诚不足以芥蒂于胸中者。若不释然,何不自广也)!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言尧之德未至也。昔者十日并出,则光明广大,万物毕照,况德之胜过于日者乎。苟自德已至,则广大光明,无物不容,况三子之微细乎)!”

此因上葆光之圣人,其心广大如天府,所谓圣人所图者,盖由工夫做到至处,乃如此耳。此言工夫未到,则其心不广,不能容物。故虽尧之大圣,亦有所缺。故十日并出,为进德之喻。以总结前意,以终“夫言非吹”已来之意也。下文重申明,至人止其所不知,以显圣人之成功,以结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要明不知之真知,故托王倪以发挥)!”“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若有知,则有所不知,则非真不知之地矣)!”“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此知乃世人之知)之非不知邪(谓世人之知,不是我之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我之不知)非知邪(言我之不知,不是世人之知耶?谓圣人之知,本来无二。但世人习于妄知,故偏以为是,总非真知耳)?且吾尝试问乎汝(发明不是正知之意):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言人但知安寝干燥屋宇,若近湿则腰疾偏废;而鳅卧泥中,岂若人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人处木枝则恐惧,而猿猴以为安便,岂若人哉)?三者孰知正处(三者,谓人、鳅、猿猴,各知安其所习以为常,于己未尝不是;但各随一己俗习之知耳。何者为正知哉)?民食刍豢(乃民之所习知),麋鹿食荐(荐,草也。乃麋鹿所习知),蝍且(蜈蚣也)甘带(带蛇也),鸱鸦嗜鼠(此四者各以为知常味),四者孰知正味(以各知之味如此,岂知正味哉)?猿猵狙(猵狙亦猿,同形而类别)为雌,麋与鹿交(麋小而鹿大),鳅与鱼游(鳅无合,与鱼游而孕子)。毛嫱丽姬(二人皆美女),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美女,人人所爱,彼四物见之,而惊走远去。是果色之可美耶?试问以下,历举安居、食、色,皆世人之所知也,人则以为必是而不可易者,然彼诸物各又不然。是则谁为正知哉?若执各人之知为然,而彼又有不然者。斯则世人之小知、小见,岂可执为真是耶)?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将上人物,各非真知,则观今之以仁义为必是者,岂真是哉!且如仁义,圣人以治天下,而盗跖即以之为大盗。若以圣人为是,而盗跖亦是;若以盗跖为非,则圣亦非也。如此是非不定,吾何能尽知其辩哉)!”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设此一问,要显至人之德不同)?”王倪曰:“至人神矣(不可以利害名目)!大泽焚而不能热(言至人岂但不知利害,即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水冻也)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言至人神超物表,不与物对,故物不能伤)。若然者(若如此者),乘云气,骑日月(即磅礴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於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此结圣人之德,谓至人与道混融,神超物外,卓出于死生,而况世之小利害乎)!”

此一节,申明前文“至人止其所不知”,以言世人各非正知,而执为必是,其所知者,如此而已。以此是非,吾恶能知其辩哉,以结至人不知之至,乃超出生死之人,岂常情可测耶!下文说齐死生,以梦觉观世人,则举世无觉者,以显是非之辩者,皆梦中说梦耳。文极奇,而义极正。

  【注释】

  ①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国名。

  ②南面:君主临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总坐北朝南。释然:不耿介于怀的样子。一说“释”通作“怿”,喜悦的意思。

  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国的国君。

  ④蓬艾:两种草名。“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

  ⑤若:你。

  ⑥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个太阳一并出来的故事,庄子借此比喻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地方。

  ⑦进:进了一步,具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⑧齧(niè)缺、王倪: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实为庄子寓言故事中虚拟的人物。

  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

  ⑩庸讵:怎么、哪里。

女:汝,你。

  (12)湿寝:在潮湿的地方寝卧。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

  (13)(qiū):“鳅”字的异体,即泥鳅。

  (14)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惴:栗、恂(xún)、惧:四字都是恐惧、惧怕的意思。

  (15)猨:“猿”字的异体,“猨猴”即“猿猴”。

  (16)刍(chú):草。豢(huàn):养。“刍豢”,用草喂养,这里代指家畜、牲口。

  (17)麋(mí):一种食草的珍贵兽类,与鹿同科。荐(jiàn):美草。

  (18)蝍(jí)蛆(jū):蜈蚣。甘:甜美,嗜好;这里作动词。带:小蛇。“甘带”意思是以小蛇为美食。

  (19)鸱(chí):猫头鹰。耆:亦写作“嗜”,嗜好。

  (20)猵(biān)狙(jū):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猨猵狙以为雌”,即“猿以狙猵为雌”。旧注猵狙喜与雌猿交配,“以猿为雌”,但与句法不合,姑备参考。

  (21)游:戏游,即交尾。

  (22)毛嫱(qián)、丽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3)决(xuè):通作“,迅疾的样子。骤:快速奔跑。

  (24)端:端绪。

  (25)涂:通作“途”,道路,途径。

  (26)樊然:杂乱的样子。肴(yáo):这里讲作“淆”,混杂的意思。

  (27)辩:通作辨,分别、区分的意思。

  (28)至人:这里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29)神:神妙不测。

  (30)泽:聚水的洼地。泽地水源充足,林木灌丛生长茂密。

  (31)沍(hù)河水冻结。

  (32) 根据前两句的句式结构分析,这一句似应分别成两个七字句,故有人认为此处有脱落,疑为“疾雷破山不能伤,飘风振海不能惊”,姑备参考。

  (33)无变于己: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全无变化。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吹万不同自己自取_百度知 ...
《 庄子 》 内篇 卷 2齐物论 诗解 1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吹万不同自己自取 题文诗: 南郭子綦 , 倚几 而坐 , 仰天而嘘 , 精神 荅焉 , 似丧其耦 . 颜成子游 , 立侍乎前 , 曰何居乎 ? 形也 固可 , 使如槁木 , 心固可使 , 如死灰 乎? 今倚几 非 , 昔倚几 也. 子綦曰偃 ,...

齐物论的原文和释义是什么?
意思是: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原文选段: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译文:言辞所表述的意义为什么必须通过思辨才能听懂而不能一听就能确定其真意呢?原因就在于那个大道被不深刻、不全面的小...

关于《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的翻译问题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 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这句话如何翻译?解析:【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8非是非非忘年忘义庄周梦蝶蝶梦庄周_百度...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 8非是非非 忘年忘义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题文诗: 我与若辩 , 既使胜我 , 我不若胜 , 若果是也 , 我果非邪 ? 我倘 胜若 , 若不吾胜 , 我果是也 , 果非也邪 ? 其或是也 , 或非也邪 ? 其俱是也 , 俱非也邪 ? 我与若 也, 不能相知 , 则世 人...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探寻万物齐一的哲学境界庄子的《齐物论》深入探讨了世间万物看似各异实则齐一的哲学理念。这一思想核心在于“齐物”与“齐论”,即万物一体,无绝对的是非之分,言论也应摆脱束缚,平等对待。庄子通过寓言与自然现象,以南郭子綦与子游的对话为引,揭示了风声的三个层次——地籁、人籁...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的写作特点:1、文章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大量生动的形象和比喻来表达庄子的思想。这种寓言式的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2、文章运用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和观点。庄子在文章中探讨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本原...

庄子·内篇·齐物论的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

道家庄子的“齐物”是什么意思
超越万物差别,了解万物齐一的道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达到逍遥境界的方法.思想主要陈述于《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思想对后来尤其魏晋南北朝的思想产生影响.庄子认为人类意识的病态使人们将注意力聚集于变幻无穷的周边世界中,人们的喜好厌恶,对错的是非观通过各种形式变得固定起来,即便...

庄子·内篇·齐物论的开篇怎么理解?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眇:眼睛睁不开看不清,指事物初始状态;徼:边界,指事物的外延特性;这是承接上文“无”和“有”的,上文已经说明了“无”和“有”的定义,它是用来论证“‘名’可名也”,因为“无”和“有”都能被定义,还有什么不能被定义呢?基于此,既然...

请帮我翻译《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这段话,谢谢!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也没有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就看不到这一面,从事物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了解和认识。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起因于事物的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内篇·齐物论的题解 -
丁瑗山庄: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容? -
丁瑗山庄:[答案]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

任城区18076805277: 给我一篇关于庄子的文言文 -
丁瑗山庄: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6) 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 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

任城区18076805277: 找 庄子 齐物论 的 译文理解 -
丁瑗山庄: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的《齐物论》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 -
丁瑗山庄: 《齐物论》反映了庄子哲学的又一重要思想,包括“齐物”和“齐言”两部分.庄子认为,世界上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妖,然与不然,都是“齐一”而无差别的.“齐物论”阐述的是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事物有相对的一面是对的,但庄子把它夸大了、绝对化了,因此又有些唯心主义.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
丁瑗山庄: 1、《内篇·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齐物论》的理论推导是什么 国学智慧 -
丁瑗山庄: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

任城区18076805277: 庄子两章译文 -
丁瑗山庄: 【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曰:“吾闻诸 子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示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

任城区18076805277: 有什么思想内涵? -
丁瑗山庄:[答案] 齐物论 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了出尘拔俗、超逸绝尘、标格高举的得道者的形象与精神境界,那不仅是庄子憧憬的最高境地,同时,也正由此,道家之道无形中得以宏扬,他家之道无形中受到了批判,天下英雄豪才也正由此而落入其寻求超越与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