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左右,谢谢

作者&投稿:咸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小结~

《论语十二章》虽然只选取了《论语》中的十二段话,但要对这十二段进行全面总结,四百字是不够的,这里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段为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百度

《论语》-读后感 800字
2009-03-23 | 分享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一)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300字篇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本书又被我给“啃”完了。它的名字是《论语》,它是孔子的弟子们平时记录孔子的语录而编成的一本书。平时我经常觉得孔子有什么了不起,还被称为圣人,恐怕是徒有虚名罢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孔子有多么地厉害。读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三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篇一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急求!!!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 、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求采纳 评论 | 21 41...

论语读后感600字书评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

论语读后感8000字
--题词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近几天学来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办了私立学校。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没有阶级,只有教育”,即学习不分贵贱,德才兼备,他给了老百姓学习知识的机会。这本书充满了文字,其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左右,谢谢
《论语》-读后感 800字 2009-03-23 | 分享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

读论语十二章第一则的读后感周记
【感受】“学而”这三句话,之所以成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实际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学习,交友,修身!“学而时习之”,“习”字,有说是“复习”,孔子不是说了嘛,温故而知新;还有个说法是“实习”——学以致用。但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第一句话代表“学习”是毫无疑问的。“有朋自...

丰镇市18959731046: 读论语十二章有感400 字 -
笪竿排石: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即君子,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而《论语十二章》在这方面的表现很突出,几乎全部都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如何做人的内容.因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即所谓小人无法比及的.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400字左右,谢谢 -
笪竿排石: 百度《论语》-读后感 800字 2009-03-23 | 分享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

丰镇市18959731046: 读《论语十二章》的读书心得. -
笪竿排石:[答案] 《论语十二章》首先是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学习态度,其选取了《论语》中孔子对颜回一段评价,为大家提供一个榜样,这就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读后感400字 -
笪竿排石: 自己写的,100%原创 读了论语后,发现孔子并不是我们常以为的圣人,而是一个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有喜怒哀乐,切近生活的人.比如说,史记里记载,一个人说孔子的外貌,说道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笑道”形状未也,然似丧家之...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第十二章 三段的2000字读后感 -
笪竿排石:[答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

丰镇市18959731046: 读《<论语>十二章》有感500字 -
笪竿排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是值得说一说的,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谣言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乏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够听取智者的意见.现实中智者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去好好地听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会止于智者,而只能止于下一个谣言了.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十二章30左右字读后感 -
笪竿排石: 论语十二章放于利而行,多怨让我明白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十二章中一章的感悟400字 -
笪竿排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

丰镇市18959731046: 论语十二章三百字读后感两条 -
笪竿排石: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