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投稿:蓝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清照诗词意象~

  一、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其余提及花的词句有二十一处,如提到梅的有: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②
  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秋千巷陌当时纸醉金迷,空虚奢侈的一般贵族迥然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
  除了最受作者喜爱的、贯穿作者一生词作的梅花外,还有桂花、菊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花作为李词中最重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花如娇颜
  李清照或是以花自比,或是与花争魁,少女时代的清照的非但爱花,更自爱如花。就像《减字木兰花》中那个俊美俏皮的少女,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花虽美,人更美,怕心上人以为花比人美,偏要他细看相比,那黑发如云、斜髻慵挽,少女美丽活泼、娇嗔倔强的神韵立出行间。同时期的一首《点绛唇》展示出少女闺中生活的另一面:“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本是生性顽皮,趁后院无人来荡秋千,薄汗暗香、轻透纱衣,堪比清露微笼的梅花,忽而听到客访之声,匆匆跳下秋千,袜松钗落,慌慌张张拿青梅解围,装作正在赏花嗅梅,面带羞红,与梅相映,愈发显出少女的天真娇怯。李清照词中的花正是少女时代的她的化身,其眉目唇额、动静举止都与花有着万般相像。
  (二)花诉愁绪
  李清照婚后,赵明诚时常出游,独居寂寥,思夫难耐,于是有了这首众人传诵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本该享家人团聚之乐,而丈夫却不在身边,只能独守空房,在暗淡的黄昏中对着憔悴的菊花频频举杯,借以消思夫之苦、相隔之愁,哪料彻骨西风卷帘袭来,更添一份凄凉忧郁,使人更比菊瘦。一人一花,相对相望,同是肌骨消损、愁锁眉梢,花在这里是作者的倾诉愁绪的精神伙伴、闺房知己,也是作者愁绪的外化具象。少妇时思夫之愁尚可用几株菊花来形容,然而待到晚年,家破国亡,漂泊无依,经历这些动荡之后的愁绪已非一朵黄花的憔悴可比,请看《声声慢》中的倾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曾在西风中战栗瑟缩的菊花此时早已香消玉殒,化作散落的满地黄花,数不清,收不起,凋零纷飞的菊花正是作者心中之愁,这愁已是漫天漫地,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
  (三)花言己志
  李清照写花,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另有深意。她不去歌颂夭夭之桃,亦不溢美灿灿之李,而是把绝大部分笔墨用在了傲雪琼枝、超凡脱俗的梅花,深匿碧叶、香惊十里的桂花,以及遗世孤立、不与凡尘的菊花身上。且看李清照早期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净雪玉梅,如玉人新妆后羞掩娇面婀娜而出,连造化也不吝恩赐洒下月光,而观者更是对梅举樽、不辞琼浆,惊呼一声“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之美由动及静、跃然纸上,让人忽觉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作者的化身,一句“不与群花比”则昂扬地呼出了她的自信。再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芳馨清逸的桂花鄙夷“浅碧深红”的招摇杂色,自甘“暗淡清黄体性柔”,单以奇香即能“冠中秋”,引得梅妒菊羞,无需造作即是“花中第一流”,岂不让人联想到家学渊博、天资聪颖、才逼丈夫、声名远播的李清照本人?李清照笔下之花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枝玉梅半挂香桂,而是融合了她自己个性气质了的人化了的花,其傲然之态、自赏之情,乃是李清照本人的直接反映。
  李清照所歌咏的花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从不妖娆娇艳、从不招摇造作,而是清新脱俗、精致典雅、非以形胜,而以韵擅。最重要的是,她笔下所有的花都与晓畅诗书、才高质逸的女性文人(更确切地说,与作者自身)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人花合一的境界,譬如“梅心惊破”中的梅花, “绿肥红瘦”中的海棠,“人比黄花瘦”中的菊花,“绣幕芙蓉一笑开”中的荷花等,均可让人由花及人,生出许多畅想来。
  二、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
  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
  (一)酒助游兴
  李清照自少时便好山水,《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园兴高,倾樽至酣,直至夕阳西下才摆舟欲返,哪知“沉醉不知归路”,误进一片碧叶荷花,纷嚷争渡之时,惊得鸥鹭四起惊飞。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在理学气息渐浓的宋代,这绝非寻常女子能为之事,但李清照则从不拘于礼数,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兴,时常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惊鸥鹭的不寻常回忆,其豪爽之情不亚于任何男子,最是让读者印象深刻。若非“沉醉”,岂有“误入”,岂有“争渡”,岂有“惊起一滩鸥鹭”?“沉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鸥鹭、荡舟争渡兴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读者沉醉。
  (二)酒浇离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他们斗酒论诗,战棋听琴,共探金石,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是被丈夫“负笈出游”的现实所打断,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重门深院、一人独居的生活。于是整日于“萧条庭院”中,“闷损阑干”,“东篱把酒”,“终日凝眸”,“离怀别苦”只能靠酒来略微冲淡。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丈夫已远,千万遍惜别也难留住,无心续香叠被,更无心梳洗打扮,只能终日凭栏思夫,凝眸怅惘,日日消瘦憔悴下去。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让读者痛彻心扉,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未曾悲秋,分明早已酒入愁肠悲秋至伤,但是醉酒悲秋皆是表象,实则是想念丈夫而丈夫迟迟不归,惆怅难解所致啊。再看《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
  (三)酒抒胸臆
  公元一一六二年,金兵南下,直攻建康,宋王朝遭受“靖康”大辱,南宋王朝怯懦退让,逃亡浙西,李清照限时安葬亡夫于建康,又随南宋王朝仓皇南下,路途之上身罹重病,所携金石文物,古书诗稿尽失,家难国殇一并袭来,使李清照悲痛欲绝,愁满襟怀。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晚年时的酒,相比较作者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言,太薄太淡,已经无力抵挡翻腾的愁绪,正如《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举书概叹,临诗落泪。
  不论是用来助游兴,用来浇离愁,还是用来抒胸臆,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酣畅淋漓,到“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的暖意微醺,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的怅然初醒,再到“醉里插花话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无奈深醉,再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欲醉不能,非醉不能无忌,非醉无以达意。作者饮酒求醉,将一腔真情在酒到醉时全盘托出,使读者顿觉情浓意切,仿佛身临其境。虽为女性,但作者醉酒之姿使其尤显“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
  三、李清照词中的“帘”意象
  作为长在闺阁之中的女性文人,帘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帘卷时明亮豁达,帘垂时阴僻幽暗,是展示女性心情变化的重要意象。现今可读的四十五首李清照词中,其中有帘意象的达十三首,在李清照笔下,卷帘,重帘,疏帘,垂帘,帘钩都常常出现。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宗,在她之后,有文人墨客无数模仿其婉约淡雅忧郁深长的词风,然而那些男性作家往往不得机要,所言“婉约”多有做作。这是由于作为女性的李清照,有着男性文人所不能拥有的闺阁经历,作为婉约派重要抒情达意场所的闺阁,若非生活在其中,很难得其真意。而帘就是闺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象。少女在帘后的青春记忆,少妇在帘后的忧郁欢喜,以及老妇对帘所产生的无尽回想万千感慨,都是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她通过对帘的描写,将女性隐秘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来看《如梦令》中的一段闺阁昵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饮酒至醉,和衣而睡,隐约聆听窗外细雨疾风,暗自担心院子里盛开的海棠会不会经风凋零,翌日初醒,便急切地询问“卷帘人”海棠可好,谁知“卷帘人”平淡地答道,“海棠依旧”,于是不禁嗔怒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言语中满含对海棠的关切怜惜,和对“卷帘人”麻木应对自然变化的微怒微怨。两句对话讲完,一个敏悟多情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此处的帘在切问海棠的少女心里,不仅仅是遮光挡寒的帷帐或是装饰厅堂的垂饰,而是通向外部世界的幕布,难怪她对只把“帘”当帘、无心外界变化的侍女要声声诘问了。
  在李清照的词中,帘的不同形态变化与她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少女时代、少妇时期,生活美满幸福,虽有偶尔的多愁善感、思夫断肠,但是她人生的主色仍是灿烂光明的,因此这两个时期的“帘”多为“卷帘”,“疏帘”,而在丈夫病故,北宋沦陷,孤身南下之后,李清照的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卷帘”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垂帘”和“重帘”。她的早期作品《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中写到:“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前去探梅,忽而发现梅树已是“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不禁惜叹“探梅又晚”,但是仍可在“江楼楚馆”之中,低卷翠帘之下,与客欢饮,共聆歌声,也算尽兴。“翠帘低卷”一个“翠”字,一个“卷”字,绘出了她生活的精致和内心的开阔。到作《南歌子》之时,帘的形象已经大相径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帘幕垂蔽,而且是覆盖整个人间,立现一片阴暗萧条,这样的黑暗之中卧在冷冰冰的枕席之上,怀家落泪,何等凄凉。经历了旧都失陷、丈夫辞世、病重已久、漂泊千里之后,作者再也无心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现实,帘幕低垂一是暗示心情忧郁悲怆,不可排解,二是明拒外界风雨动荡,不愿身临。仅仅用帘前后卷垂的强烈对比,就说明了作者历经的沧海巨变,极富深意。
  “帘”,它的形态变化与李清照的心中悲喜、人生起伏环环相扣。帘卷之时作者心向外界、豁亮开放,有通达之态,帘垂之时作者深索愁眉、厌对世事,作闭塞之姿。早期帘多卷而后期帘多垂,恰恰反映了作者从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少女到历经磨难愁情满怀的老妇这一曲折复杂的人生路程。
  四、李清照词中的“雁”意象
  与先前提到的三种意象相比,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她在不同人生阶段对“雁”的不同表述,尤其是她在南渡以后赋予“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意,也十分值得研究。
  (一)雁传衷情
  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雁”主要是寄托作者相思之意,传递作者一片衷情的爱的信使。兹以她的代表作之一——《一剪梅》来做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花寥落,玉席初凉,原来清秋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丈夫依旧未归,于是只好独自踏上兰舟,以求排解心中思愁,然而望见孤月之下,秋雁飞回,却并无丈夫的书信传回,顿觉失落,思愁更甚,再也“无计可消除”。作者的目光随雁来去,目光中先是满含甜蜜的盼望,继而弥漫苦涩的失落。雁在此处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是隐约的少妇幽怨,虽然略带不得相见的凄凉,但是仍旧满含甜蜜的守望。
  (二)雁喻流亡
  南渡之后,经历了丧夫亡国这样重大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心情境遇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雁”的感知也与少女少妇时代截然不同。在她眼中,雁再也不是传递儿女之情的“传书鸿雁”,而是早已变成了迫于冬寒不得不离去的“南飞秋雁”。正如《声声慢》中所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家难国殇、孤身落寞、晚景凄凉之时,恰见大雁从天空中掠过,恍惚中感觉似曾相识,这大雁正是多年之前独守空房待夫归之时,用以聊寄相思的传情信使啊,然而此刻它却更像远离故土、漂泊南方、孤苦无依的作者自己,往昔那些夫妇之间的柔情蜜意、惦记思量,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作者眼中显得微不足道,一个“却”字微微透露出她对自己从前困扰于爱恨情愁的否定。这时的孤雁,代表的已经远远不是闲居深院思夫情切的少妇,而是雾染双鬓依旧漂泊不定,心情苍郁却不得消解的老妇。
  细品这七首含“雁”的词作,不难发现,李清照对于雁,其实一直是仰头遥望,心中暗含钦羡。为少妇时,她没有“征鸿”便“万千心事难寄”,相思浓时几欲化身鸿雁,以便飞跃重山与丈夫相聚;至晚年时,她见“雁过也”,想自己虽与南飞之雁一样流离他乡,但大雁明春即归,而自己却恐永无归期,于是心生凄凉,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叹。雁总是承载着作者未竟的希望,成为作者所向往的生活的一种代表。
  五、南渡与李清照词意象的变化
  综观李清照的全部词作,以“花”、“酒”、“帘”、“雁”为代表的万般意象具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它们都是作者人生际遇的直接寄托和间接反映。它们均是女词人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但又脱于平凡、不与流俗,与作者柔婉清丽、含蓄隽永的词风和谐统一,带有鲜明的易安特色,恰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的评价:“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李清照词作的确“可谓奇矣”,这主要是源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她体味了北宋的繁华和平,目睹了可耻的故国沦丧,也亲历了南渡的颠簸辗转,更置身于南宋临安的奢腐颓唐。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作意象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种转移体现了宋朝靖康之变前后的巨大社会变化,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
  以上提到的“花”、“酒”、“帘”、“雁”四个意象中,“花”是南渡前李清照词作中的核心意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写出的机灵活泼,“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殢人娇》)抒发的爱梅心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道出的敏感多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描绘的相思寂寥,无一不是生活大环境安定、小环境舒适的闺中少女心灵世界青春病态美的体现。而南渡之后,此类悲春伤秋之作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是“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蝶恋花》),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正如李清照晚年所作《清平乐》中自述,年少时“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暮年时则已“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作为南渡前作者的挚爱,在南渡之后,花从作者的生活之中悄然退却了。关于“帘”的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是对自己被迫离京而存的离愁别恨,“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念奴娇》)是希望丈夫对自己温柔体贴,这些或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或是因为丈夫对自己的态度而流露的不满,都是闺妇的满腹心事。而南渡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何等哀戚。再谈“酒”意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表现的是敏感而细腻的少女情思,“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是充满自然情趣,让人迷恋忘返的日暮图。这些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的散愁闲情。而南渡后则大大不同,“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是期望在沉醉中缓解亡国之痛,“一江春浪醉醒中”(《浪淘沙》),亡国与亡夫,女词人欲借酒醉酒醒来表达自己的哀绝情意。这些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无以排遣,只能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意象重心渐渐转移到了“雁”上:前期词作中出现的“雁”,如《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期望带来丈夫“云中锦书”的鸿雁,《蝶恋花》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相信姐妹们一定会把“音书”托传的鸿雁,不过是作为为作者传递情意的信使形象出现,在词中起修饰作用,并非全词的核心,但南渡之后李清照词中的“雁”就并非如此了。《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语道破作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原因,因国破家亡、故乡难返而颠沛流离的作者恰似被冬日严寒逼迫而不得不南下的“哀鸿”,长空一声雁鸣,勾起无限伤心事,昔日大雁带来的是“锦书”、希望与爱恋,而如今过雁引起的却是无尽的失望与伤心,这“雁”正是是全词的核心所在。
  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转换,诉述了词人在南渡后,受尽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去世的磨难,表达了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充满了词人历尽艰辛的暮年飘零的沦落之悲和故土沦丧的身世之感。既悲痛个人幸福生活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的深重,她的愁情已不单是一己之家愁,而是负载着整个民族的大恨,这些都通过涌动在她后期词中的意象表现出来。那些愁苦如泣如诉,沉似铅块摧人肝肺,在苦愁中透露出凝重和苦涩。
  花开花落,酒厚酒薄,帘卷帘垂,雁来雁去,几种风物的悄然变更记载着李清照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以真情绘物,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因此李词才得以久传天下,被万千人争相吟咏。《四库全书》提要中的评价恰如其分:“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网上搜来一篇:

  李清照优秀的家族遗传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她才情卓绝;勤奋好强又使她欲与须眉一争高下。但她的天地终究只能在闺房。面对“卷帘人”的麻木不仁,她的灵魂在震颤发问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 ”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 ”,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宋室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夫妇二人苦心收藏的十余屋金石书画被金人烧为灰烬,接着又在仓皇逃难中受尽惊吓。没几年,志趣相投,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丈夫却染疾早逝。国破了,家也亡了。先前在乱离中还有丈夫一起分担忧愁和痛苦;现在丈夫撒手西去,无儿无女的清照必须独自一人承受这灭顶之灾。透骨的孤寂、刻心的哀痛挤压着飘零无依的清照,化为词作中那慑人魂魄的“愁”:
  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这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泪滴。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缈邈、亲人难觅。这是痛到极致的人生之愁,一种永无尽期、永难解脱的愁。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受尽了太多的磨难,想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里,不说也罢。但这一切早已化为血液,融入了词人的生命里: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欲哭已无泪。欲喜又太沉。昔日“中州盛日 ”,早成过眼烟云。而今“帘儿底下”那“风鬟雾鬓”的老妇,咀嚼过太多的苦难。故国之思、亡夫之痛、飘零之感,这一切,都化成了一种人生况味,典重、厚实,而又绵长,无处不在,无时不显,挥不走,抹不去,更忘不了。
  (一)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
  她笔下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她自己,即使咏物,所咏之物也往往带上词人自己的痕迹。在词中,她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自己的心绪:青春期的淡淡怅惘,对自然节序变化的敏感与惆怅,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世态炎凉的折射,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痛楚,历尽苦难的酸辛,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理想境界追求而不得的苦闷这些心绪的抒写,为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心理世界。
  (二)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
  意象是情感和形象的结合,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象 ”,便于观照玩味。李清照言愁往往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意象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黄花”是李词中的经典意象 。“人比黄花瘦”中,黄花成了人的参照物,高洁、孤傲、清寒的黄花,经风吹霜打已有憔悴之态,而重阳独守的人儿,却比黄花更为消瘦。词人的满腹忧愁、万千心事,都附在了这一“黄花”身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远不止于消瘦了,急风冷雨,早已使她凋零满地。词人的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也随着黄花飘洒而下,堆积满地了。
  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作者还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意象,使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然有了重量。舴艋舟载不动愁,既见愁之多,又有沉重压抑之感;出之以
  “只恐”的假设,则可想见词人一任愁绪堆积,无心泛舟寻春的孤寂况味。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尽在其中矣。
  (三)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除了花的还加了些其他的,希望哥们有用o(∩_∩)o...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数量相当多,基本集中在梅,菊,桂、荷、海棠等花。这种选取既与她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花意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情,是女词人的心声,也是民族与社会的心声,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

梅,菊,桂、荷、海棠等花


高分悬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价值和意义
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词两首是声声慢和醉花阴。1、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 有首词中有一句 “载不动,许多愁。”的全词是什么?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赏析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买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人们...

求助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探析
李清照词作中“愁”的求解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 ...

李清照诗词意象
一、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其余提及花的词句有...

李清照的<<鹧鸪天>>全词及赏析
【赏析一】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

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什么花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黄色菊花。之所以说是黄色菊花,而不是黄花菜,或者黄玫瑰之类的花花草草,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来寻找线索:1是从李清照的整首词中来找到答案;2是从其他文人诗词中找到关于“黄花”的相关佐证,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肯定这“黄花”是千真万确的菊花了。下面来作...

李清照的诗歌意象有哪些
1. 李清照诗词中的酒意象:酒、病酒、淡酒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频繁提到酒,酒杯(樽)、醉酒等词汇。这些酒的意象在词中反映了她的思想感情。例如,《如梦令》中描述了一次愉快的出游经历,酒在这里是助兴的工具。而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酒意象则与愁绪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愁。酒在她笔下...

李清照诗中有关于鹭的诗句
1.带鹭字的诗句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宋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人们在船上争着渡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欧鹭。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唐 · 张志和《渔歌子》。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3、三山...

通许县13265705551: 高分悬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价值和意义 -
慎怕重组: 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数量相当多,基本集中在梅,菊,桂、荷、海棠等花.这种选取既与她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花意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情,是女词人的心声,也是民族与社会的心声,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

通许县13265705551: 简析李清照诗词的花意象 -
慎怕重组: 李清照优秀的家族遗传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她才情卓绝;勤奋好强又使她欲与须眉一争高下.但她的天地终究只能在闺房.面对“卷帘人”的麻木不仁,她的灵魂在震颤发问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

通许县13265705551: 研究李清照的词有何价值和意义? -
慎怕重组: 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

通许县13265705551: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具有的意义是 -
慎怕重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就是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如今”二字暗含着对往昔的对比,感叹自己身世的沧桑巨变.“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通许县13265705551: 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的意向分析,急求
慎怕重组: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

通许县13265705551: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特殊意象 -
慎怕重组: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那时,五十三岁的李清照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而自己又流落异乡,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悲苦之情不言而喻.《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是...

通许县13265705551: 古典诗词中花草树木的意蕴 -
慎怕重组: 1、 花草类意象: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 兰: 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

通许县13265705551: 李清照的词有何现实意义?? -
慎怕重组: 有很多 可以用来考高考生 也可以用来考中考生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你说有什么意义?你是中国人吗 你热爱中国吗 不要问这样的问题了 好吗 其实真没有啥现实意义了

通许县13265705551: 李清照词中是怎样描写自我形象的?需要具体回答,谢谢
慎怕重组: 李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她少妇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本文试以李清照的咏花词为线索,追寻“花”意象背后蕴涵的女性意识.

通许县13265705551: 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
慎怕重组: 一、意象及其要点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